張瀛水 青年鋼琴演奏家,德國漢堡勃拉姆斯音樂學院鋼琴主科教師。1991年生於北京,5歲開始師從鋼琴家包世緯學習鋼琴,連續3次參加兩年一屆的北京「希望杯」鋼琴比賽都獲得一等獎。1998年6月參加央視三套錄製的周銘孫教授主講的《音樂知多少》節目,錄製鋼琴考級曲目。
2001年獲「中國青少年新人選拔大賽」鋼琴比賽金獎。200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師從吳元教授。2008年考入德國國立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跟隨德國Peter Waas教授、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balasz Szokolay教授學習鋼琴,2013年畢業,獲得鋼琴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德國國立呂貝克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師從 Konstanze Eickhors 教授學習鋼琴,2015年畢業,獲得鋼琴演奏家文憑。2016年任職於德國漢堡勃拉姆斯音樂學院,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鋼琴主科教師,並被德國藝術家基金保護協會錄入為會員。2017年被德國政府按藝術家特殊人才引進,獲得永居身份,同年被德國漢堡音樂學院Ralf Nattkemper教授聘為助理教授。
德國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和匈牙利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balasz szokolay評價她說:「她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總是在舞臺上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她在鋼琴上造詣極高,這恰恰能體現出她的強大意志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有準備的音樂啟蒙
張瀛水,1991年9月生於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位教師,父親是國航的高級機械師。
「聽媽媽說,姥爺、姥姥十分重視對子女的藝術培養,我媽媽兄妹幾個,每人都學了一件樂器。媽媽學的是小提琴,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琴,特別用功。」張瀛水介紹說。由於各種因素,雖然母親沒有走音樂專業之路,但她對音樂的喜愛從未消減,小瀛水出生後,母親就很留意她在音樂方面的感覺。在瀛水只有7個月大的時候,母親發現她對音樂很敏感,只要聽見音樂一響就跟著晃動小手。於是,母親開始著手安排培養孩子的計劃。
為了提高小瀛水的綜合素質,在她3歲時,父母便將她送到中國歌劇舞劇院學習舞蹈,這一堅持就是7年之久。每逢周日,母親就帶著她擠公共汽車。一路上需要換乘幾條不同線路的公交車,一堂課來回需要5、6個小時的路程,無論颳風下雨、嚴寒與酷暑,她們從未缺過一堂課。
「媽媽就是有這樣的意志力和執著的精神,只要是對培養我的綜合素質有用的事情,就是再苦再累她也一定會堅持下去,不達目的不罷休。媽媽沒有過多的說教,但她的處事態度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多年的舞蹈課,我也從未叫過苦和累。」張瀛水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在第5屆和第6屆的北京市藝術節比賽中,張瀛水的舞蹈和鋼琴分別連續獲得一等獎。
在張瀛水4歲時,母親經人介紹認識了著名鋼琴家鮑慧蕎老師,便帶著她拜鮑老師門下開始學習鋼琴。那時候,由於鮑老師正籌建鋼琴學校,非常忙,而且經常演出或者出國做評委,無法抽出固定的時間來上課,在短暫地跟隨鮑老師學習了4個月後,張瀛水的學琴生涯就中斷了。
5歲時,張瀛水自己再次萌生學琴的想法。於是,母親費盡周折找到了鋼琴教育家包世緯和著名鋼琴教育家周銘孫夫婦,真正開啟了瀛水的真正學琴之路。像舞蹈的學習一樣,小瀛水非常珍惜跟包老師學習的機會,每周都風雨無阻地跟著媽媽跨越半個北京城去包老師家上課。
「包老師的學識淵博,她的音樂靈感像春天般的雨露滋潤著我幼小的心靈,激活了我潛在的音樂細胞。包老師和周老師既親切又嚴厲,為我學琴的專業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我永生難忘的。」張瀛水深有感觸地回憶道。
在學鋼琴的兩年時間裡,小瀛水參加了鋼琴4級的考級,並獲得了優秀。在隨後的匯報表演中,她彈了一首《八音盒》。現場的點評專家、中央音樂學院的吳元教授對她的表演讚不絕口。
專家的初次認可,使小瀛水信心倍增,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也更加努力。
然而,對小瀛水來說,彈鋼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的個子小,手指又軟,在身體條件上並不具備鋼琴彈奏的諸多優勢,但這並未影響她對鋼琴的學習熱情。在學校,她成績優異,放學回家後,琴房是她的主戰場。日復一日,陽光自信的她快樂地進步著。
乖巧懂事的小瀛水也深受包老師的喜歡。在生活上,包老師對她關愛有加,在鋼琴教學上對她也非常嚴格。包老師的教學嚴謹細緻,除了正常的教學外,她常常鼓勵張瀛水積極參加各種比賽或表演活動,鍛鍊她的膽量和舞臺經驗。
1998年,7歲的小瀛水正式學琴才一年半,與同齡孩子相比,學琴進度還相差一大截,但包老師鼓勵她走出琴房,出去見見世面,特意為她安排了一套曲目,準備參加北京市第4屆「希望杯」鋼琴比賽。懂事的瀛水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練琴,一練就是幾個小時。結果,她一曲《扎紅頭繩》贏得了在場的評委一致好評。這次意外的收穫再次給了她莫大的鼓舞,進一步增強她學琴的信心和決心。
此後,她連續3次參加兩年一屆的「希望杯」鋼琴比賽都獲得了一等獎,同時還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許多鋼琴表演活動。如:1998年,參加了央視三套錄製的周銘孫教授主講的《音樂知多少》節目,錄製多首鋼琴考級曲目;2000年參加了在中國國際兒童中心為外國友人表演等活動;2001年元旦受北京電視臺之邀,在梨園劇場特約演出獨舞《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
「兒時的這些演出經歷對我的成長幫助很大,既鍛鍊了我的膽量,也培養了我的恆心和毅力。現在看來,這些兒時的鍛鍊是那麼的彌足珍貴!」張瀛水說。
走上專業學琴之路
2001年在「中國青少年新人選拔大賽」鋼琴比賽中,張瀛水經過初賽、複賽、決賽,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金獎。恰巧,那次比賽中,擔任評委的吳元教授再次注意到了這個小姑娘。就這樣,張瀛水通過兩次比賽,機緣巧合結識了吳元教授。
2002年,張瀛水小學畢業,面臨升中學的選擇。她的文化成績不錯,當時已被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學等重點中學提前錄取。是正常升初中,還是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走專業道路?一家人舉棋不定、難以決斷。此時,吳元教授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她覺得瀛水的綜合素質不錯,可以嘗試考一下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吳元教授的建議給了瀛水極大的鼓舞。一家人商議後,決定試一試。此時,離考試時間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對小瀛水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幸運的是,經過兩個月短暫的準備,她順利地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2002屆鋼琴學科,跟隨吳元教授學習,從此開始了她的專業學琴之路。
「我家居住在北京首都機場附近,離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還有很遠一段路程。媽媽是做教師工作的,每天天不亮,就要開車送我上學,然後趕到學校去上課。日復一日,在我讀附中的幾年時間,媽媽幾乎都是這樣奔波的。爸爸在首都機場工作,為了解決家裡經濟上的後顧之憂,爸爸總是無怨無悔地辛勤工作著。這麼多年,他長年奔波在外,越是節假日越忙,細想起來,我和爸爸都有近20年沒在一起吃過年三十的團圓飯了。
媽媽的執著和爸爸埋頭苦幹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堅持到了現在。在自己這幾年的教學中我也深刻感受到,父母的堅持對孩子的未來絕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回憶往事,張瀛水感慨萬千。
由於上小學時才5歲,到了音樂學院附之後,瀛水比同班同學都小一些,在專業上不佔優勢,壓力非常大。有時彈琴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她自己也很沮喪。幸運的是,吳元老師並沒有忽視她。除了演奏技巧,在作品分析研究、音樂藝術表現等方面,吳老師都不厭其煩地教導她。在吳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啟發下,慢慢地,張瀛水的專業逐漸走上了正軌。
除了正常的教學外,每年,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都會舉辦多場外國專家的大師課,吳老師常常鼓勵她積極參加。參加大師課的互動交流,不僅能鍛鍊膽量,還可獲得難得的大師指點的機會。學校每次舉行的鋼琴大師課,只要有條件,張瀛水都會踴躍參加。
備考德國音樂學院
轉眼間到了高三,是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還是選擇出國?張瀛水再一次面臨兩難抉擇。
「我想到了當時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上過大師課的德國教授,他對我的演奏風格及技巧都是很肯定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撥通了越洋電話,向德國教授表達了自己想到德國繼續深造的想法。沒想到,教授當時就欣然答應了我的請求。」張瀛水回憶道。
很快,德國的音樂學院就給張瀛水發來了入學考試邀請函,剛滿16歲的她第一次獨自踏上了飛往德國的班機。
剛到德國時,因為是備考,還不是正式學生身份,沒有固定的琴房練琴,所以,張瀛水每次都要等學校的學生上課前或下課後才能去琴房練琴。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練琴,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背著餅乾和水,先坐公交車,然後徒步20多分鐘穿過一片樹林到學校的琴房練琴,餓了用餅乾充飢。
「一個人走夜路真的挺害怕的,漆黑的路有時連一個人影也看不到,偶爾會有一輛車路過。有一次,我走到半路時突然聽到狼狗的叫聲,把我嚇壞了,當時真的不知所措,想給媽媽打個越洋電話,又怕驚動她,想著媽媽給予的希望和平時給我加油打氣,我就一口氣跑到了琴房,就這樣堅持兩個月的時間。」對於那段備考經歷,張瀛水仍歷歷在目。
每年的一月份是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高三畢業考試的時間。雖然身在德國備考,但張瀛水還是決定趁德國聖誕節期間兩周的假期回國準備參加畢業考試。1月4日,張瀛水剛參加完附中的專業課考試,夜裡又搭乘凌晨兩點的飛機飛回德國,準備德國音樂學院1月11號的入學考試。沒有時間去倒時差或休息調整,每天,她只有靠喝咖啡來調節睡眠,進入一種備戰狀態。經過第一輪初試、複試、視唱練耳等考試,所有的考試都順利通過。當天,張瀛水就收到了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接著,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北京,參加2月中旬附中的文化課畢業考試。就這樣,一個月內,她3次往返於中德之間。欣慰的是,所有的成績都很理想,最終,她給培養了自己的中央音樂附中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德國音樂之旅
2008年4月,張瀛水進入魏瑪李斯特國立音樂學院跟隨德國最高級別教授Peter Waas學習鋼琴。
「或許您覺得我一切都挺順利的,但其實背後經歷的許多困境是不為人知的。」張瀛水說,出國前在國內只突擊學習了一個半月的德語,所以到德國音樂學院後,語言交流成為她的第一大障礙,加上在音樂和技術上,自己都有很大的差距,這一切足以令她焦慮、不安,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彷徨。張瀛水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她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去攻克每一道難關。她珍惜點滴時間,付出加倍的努力,很快,她便適應了這種高壓、高效,緊張而有序的學習生活。
在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張瀛水有幸跟隨世界知名鋼琴家、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Balazs Szokolay學習鋼琴。
Szokolay是一位非常敬業、極度熱情的教授,上課時近乎達到一種忘我的狀態。Szokolay非常重視張瀛水,他當時還擔任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系主任職務,有時他需要往返匈牙利與德國之間,開車10個小時來到魏瑪給她上課,沒有時間吃飯就餓著肚子,一上就三四個小時。
「記得在講解一首穆齊奧·克萊門蒂的奏鳴曲(0P.24 Nr,2降B大調)時,因為這首奏鳴曲並不被大眾所熟知,沒有很多可以參考學習的資料,其中有一段kadenz(韻律)可以自由發揮,少數部分人會彈一些簡單的和聲或者一句簡單的樂句,或者乾脆忽略作罷,我和老師細細研究,覺得這個地方如果加入自己的東西可以更好地展現,我們探討了如何在作曲家本身意圖之上,結合當時作曲的背景及架構進行創作。因為這是畢業演奏曲目,不是平常簡單的和聲分析作業,必須精益求精,經過幾次修改,老師也幫助我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議,這個小創作的完成,為整首作品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張瀛水說,「Szokolay教授這種高尚的職業情操和教學態度深深影響這我,也奠定了我現在在教學上的一種負責或者對教學熱忱態度的基礎。」
張瀛水說,留學期間,從遇到的每位教授身上,她體會到了德國古典音樂無與倫比的準確和嚴謹性。「除了摳每個音符,甚至每一個樂句、每一個呼吸都精確到零點零一秒。對於德國人來說,音樂就是時間,就是呼吸。從音值的長短到休止符的長短,都是要經過細細琢磨推敲,就如同我們說話一樣,從吸氣、吐字到換氣,無一不是節奏,音樂更是如此,千變萬化但又萬變不離其宗。可能相對比在中國學習,更多針對的是手指技術的高要求,有了技術的前提才有能力去演奏高難度的作品,而德國老師並不很在乎你的技術,會更注重合理的情感抒發,還有就是作品本身的意義。一切譜子上的標記都要十分清晰準確地表達,這才是作曲家本人的意願,首先在做到了尊重作曲家本人的意圖、作曲背景、曲式架構等的基礎上,再去增添個人表現。」
在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鋼琴碩士畢業音樂會上,張瀛水以全面的技能與藝術修養以及對各種風格系統的深刻演繹,博得了專家、教授及觀眾們的一致讚賞。
碩士畢業後,張瀛水想繼續深造學習,分別報考了兩所音樂學院——德國的特羅辛根國立音樂學院和呂貝克音樂學院。每所大學每年錄取的名額只有一兩個,每個教授班上都不一定能有學位,作為中國人更是難上加難。幸運的是,兩所學校的考試她都通過了。最終,張瀛水選擇了德國國立呂貝克音樂學院,跟隨著名鋼琴家教育家Konstanze Eickhorst學習。經過兩年的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拿到了鋼琴演奏家文憑。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次,張瀛水在漢堡的演出中,漢堡勃拉姆斯音樂學院院長也在現場觀看。音樂會結束後,他來到後臺對張瀛水說,他十分欣賞她的演奏風格,是張瀛水讓他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新的認知,並邀請張瀛水到他的學院工作。就這樣,2016年,張瀛水通過考核,成為德國漢堡勃拉姆斯音樂學院第一位中國籍鋼琴系主課講師。通過不懈努力,2018年4月,德國漢堡國立音樂學院與戲劇大學教授聘她擔任了他的助理教授。
「這一切聽下來,您或許覺得每當遇到一個十字路口,我都好像很幸運地到達目的地,但個中甘苦,只有我自己清楚。我想說,付出一定有回報,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機會一定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瀛水若有所思地說道。
目前,張瀛水經常往返於德國和中國之間,在不耽誤正常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常在不同國家的不同城市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藝術交流活動。她常利用假期時間接受北京各大區文化藝術中心的邀約,在北京舉辦了很多鋼琴講座培訓活動。在活動中,她會進行獨奏表演,也聆聽許多琴童的演奏,並給予他們專業和針對性的技術指導。
「每當看到在臺下那一張張滿懷期待的小臉、一雙雙求知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就會不厭其煩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我十分理解琴童及家長的心情,但急功近利的方式不可取,走音樂之路要持之以恆,腳踏實地,堅韌不拔,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祝福張瀛水的未來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