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製作公司的千億美金市值進化史

2021-01-08 蘇寧金融研究院

說起Netflix(奈飛)這家美國公司,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要說到他出品的劇集——《紙牌屋》《黑鏡》《皇冠》《怪奇物語》《局外人》《無神》等——相信很多人奉為神作。

這家1997年成立的公司起家於DVD租賃,卻在視頻訂閱領域逆襲了根紅苗正的美國有線電視、迪士尼旗下Hulu及亞馬遜等網際網路玩家,成為市值千億的流媒體巨頭。

奈飛的市值起飛史,充滿了傳奇色彩,是熬過多次失敗、歷經幾次轉型,才實現的逆襲。

公司組建:程式設計師的40美元不能隨便罰

1995年的一個尋常夜晚,程式設計師Reed Hastings去DVD租賃店歸還電影《阿波羅13號》的光碟,店員說他逾期了,要付40美元罰款。作為一名有實力的程式設計師(實際上此時他已經是上市軟體公司Pure Software的CEO了),Hastings不是付不起,而是煩心妻子肯定會滔滔不絕地責怪他……,咽不下這口氣的Hastings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決定自己成立一家DVD租賃公司,以全新的服務模式,解救廣大租碟人群。於是,在1997年,奈飛誕生了。

上面這段由Hastings口述的奈飛傳奇誕生史隨後被證實是宣傳噱頭,但這個故事卻將美國DVD租賃行業的痛點直白地展示出來。天下苦DVD逾期費久矣,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奈飛的立身之本。

事實上,奈飛在成立初期沒敢直接觸及逾期費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改革DVD租賃模式上,開創了O2O租碟模式,即建立網上DVD列表庫,用戶在網上下單,奈飛將DVD郵寄到家,這個模式顯然沒有解決DVD租賃的核心痛點,而且當時網際網路普及率並不高,這直接導致了奈飛虧損。

2000年,已經虧損5740萬美元的奈飛找到當時美國DVD租賃界的大哥「百視達」,希望被收購,百視達一口回絕,大哥根本沒將奈飛放在眼裡。如果大哥知道,再過10年自己要被奈飛打到破產保護,相信他一定不會錯過2000年那個天賜的機會。

賣身不成,奈飛痛定思痛,決定背水一戰,徹底放棄DVD逾期費收入,改為月度訂閱模式,用戶每月支付19.95美元,就可無數量限制、無時間限制地租賃DVD。具體來說,用戶將想看的DVD排序,奈飛按表中順序先給用戶寄2-4盤DVD,用戶看過後可隨時將DVD寄回(免郵費),奈飛再按順序寄送新的2-4盤,只要用戶按月繳費,寄送循環就一直持續。

就這樣,摸準了痛點的奈飛起死回生,2003年初用戶數突破100萬,但放棄逾期費收入使奈飛持續虧損,直到2006年,奈飛用戶漲到630萬時,才轉虧為盈實現8000萬美元利潤,這是奈飛成立後的第9年。

發展線上:鴻鵠的志向也要順風飛

奈飛雖然身處DVD租賃這個「古董行業」,但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創始人一直懷揣著科技夢。他於2000年就在網上DVD列表庫中使用了Cinematch智能推薦算法,為用戶做個性化展示、智能化推薦,這個想法領先今日頭條12年。

但好的程式設計師不會滿足於這一點點成績,奈飛一直想做在線視頻,但彼時電腦設備昂貴,網速也不如人意,幾家冒頭的在線視頻網站均以倒閉收場,奈飛自己推出的奈飛Box也以失敗告終,奈飛的抱負還需要一陣東風。

時間來到2006年,這一年發生的四件事兒告訴奈飛轉型的時機到了。

第一件:奈飛第一次實現盈利,手裡有錢了;第二件:2005年成立的在線視頻網站Youtube在2006年全球用戶數達到3000-4000萬,是奈飛的5倍,同年被谷歌以17.6億美元收購;第三件:2006年,美國家庭的寬帶普及率大漲40%,覆蓋超過8000萬人;第四件:雖然奈飛的DVD訂閱收入在上漲,但美國整體DVD租賃市場出現萎縮。

面對新市場的召喚,2007年,奈飛毅然決然踏出了轉型的步伐,當年即投入超4000萬美元(超過其2016年利潤的一半)搭建在線視頻平臺。

奈飛此舉不為賺錢,只為賺吆喝,他的在線平臺向已有的DVD訂閱用戶免費開放,彼時奈飛最低的DVD月度訂閱費只有5.99美元。

無論是公司管理層還是投資人、分析師都對此舉能否成功持懷疑態度,但創始人的倔強支撐住了這次命運的轉型。

除了賠錢,奈飛開啟在線視頻業務還面臨兩座大山:

一是用戶體驗問題,有限的寬帶速度需要在視頻清晰度與視頻傳輸速度兩者間找平衡;二是在線內容問題,有平臺沒內容等於圈人空忙活,2007年奈飛在線平臺剛上線時只準備了1000個內容,如何滿足630萬用戶呢?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奈飛投入了巨大技術資源,不辭辛勞地精細化影片編碼以保證觀影體驗。同時開始與索尼、迪士尼等內容製作商合作,好在當時在線視頻剛起步,沒人意識到在線內容版權的巨大價值,2008年奈飛以3000萬美元低價與美國有線電視公司Starz籤訂了4年合約,由Starz為奈飛提供超過2500部在線電影及電視節目。

利潤的誘惑:一次拆分引發的血案

在線視頻業務帶動奈飛的訂閱用戶數由2006年末的630萬上漲至2011年末的2300萬,股價也是一路上揚。奈飛思索了一下,決定乘勝漲價,隨即宣布將原有的9.9美元DVD租賃+在線視頻訂閱套餐拆分為7.99美元DVD租賃和7.99美元在線視頻訂閱兩個套餐。此舉讓大約80萬奈飛訂閱用戶粉轉黑,華爾街分析師們也趁機開啟吐槽模式,公司股價一路狂跌,創始人先生即使心理苦也不得不公開道歉,並在提價計劃推出一個月尚未執行時就宣布擱淺。但這些舉動沒有解決投資人對奈飛盈利模式的擔憂,奈飛股價由2011年7月末的38美元狂跌到2011年12月末的9.9美元,可謂一次拆分引發的血案。

奈飛經此一役吸取了教訓,決定低頭做人,低調提價,一直忍到2014年,這一年奈飛新增用戶中有75%只選擇了在線視頻訂閱,奈飛感受到在線視頻的熱度,漲價之心再次萌生,將新用戶的在線視頻月度訂閱費上調2美元,老用戶在2年內仍維持原價。與前次提價相比,此時的在線視頻市場環境有了巨大變化,投資人已充分認可奈飛的商業模式,在宣布提價當天奈飛股價大漲6.7%。

同樣的提價,不同的結局,僅僅相隔三年,市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是科技時代的魔幻現實,做正確的事兒也要恰逢其時。

自製內容:是誰卡住了我命運的咽喉

前面說到,在線視頻業務中,內容版權是重要一環,隨著奈飛越來越成功,原來和他籤約的內容商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午夜夢回就後悔當初報價太低。到了2012年,美國有線電視公司Starz與奈飛的4年合約期滿,Starz一口氣漲價10倍,要價3億美元。

奈飛心想,我訂閱服務費漲個幾美金都那麼費事兒,你一口氣就要漲10倍,簡直是搶劫!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奈飛,決定和Starz硬磕,最終導致合作破裂,Starz的幾千部影視內容一夜之間在奈飛下架。

再倔強的奈飛也懼怕內容下架可能引發的用戶流失,與Starz的決裂不可避免,奈飛不得不在與其他內容商的談判中妥協,2012年其在內容版權方面的總支出達到20億美元。

一邊是張開貪婪之口的內容廠商,一邊是幾千萬嗷嗷待哺的訂閱用戶,面對此情此景,奈飛深吸一口氣,再次決定孤注一擲——自製內容!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影視製作行業本來就很殘酷,巨額的投資成本加上觀眾反饋的不確定性,讓老牌內容商都不免深陷巨坑,每年總有幾部虧損千萬甚至上億美金的電影。

奈飛深知這個決定的風險,但影視內容作為在線視頻平臺的核心資產,總是抓在別人手中,讓奈飛夜不能寐。

奈飛是幸運的,其在2013年推出的第一部原創劇集《紙牌屋》一炮而紅。在播出方式上,奈飛改變了美劇一周一更的傳統,選擇將《紙牌屋》第一季內容一次性對訂閱用戶開放,正所謂我的版權我做主,這個模式獲得了用戶盛讚,更有效帶動了新用戶轉化。

奈飛將此次成功歸因於大數據分析,實際上現在的影視製作行業,基於數據分析拍劇已不是新鮮事兒,巨額投入才是成功的秘訣。2019年奈飛在原創製作方面投入153億美元,佔其當年總營收的76%(2019年營收201.56億美元),2020年計劃投入173億美元,投資規模幾乎是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的2倍!

現在,奈飛的自製內容除美劇外還涉及電影(屢獲奧斯卡、金球獎等提名)、紀錄片(講述曹德旺的《美國工廠》就是其中之一)、真人秀、脫口秀、動畫等等。

但即使如此,奈飛的自製內容數量仍遠遠趕不上千萬訂閱用戶的觀看需求,其訂閱用戶觀看時長中自製內容僅佔30%左右,大部分還需要外部版權支撐。可以說訂閱用戶願意付費的根本主要在於奈飛劇集的口碑。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奈飛眾多高口碑劇集的背後也不乏失敗之作,《光靈》《副本》《永不滿足》等口碑撲街,投入動輒數千萬美金也拉不動用戶增長。

自製內容的獨木橋不好走,但奈飛已將「原創能力」塑造成自身的重要品牌及核心競爭力之一,這條路即使再難,奈飛也不能退縮。

模式思考:科技時代的護城河怎麼挖?

奈飛一路走來,勤勤懇懇、不計投入,打磨原創能力,最終目的是要拉動訂閱用戶增長,並通過用戶規模攤薄邊際成本、提高附加價值,形成良性循環,打造自己的展業護城河,這是網際網路平臺模式的慣用套路。

面對美國本土的有限市場,奈飛開啟了海外拓展之路,通過與當地有線電視運營商、視頻網站合作,上線版權劇集、聯合製作本土原創內容等,現已在美洲、歐洲、亞洲多個國家推出訂閱服務。奈飛2019年財報顯示,當年訂閱用戶新增2783萬,其中2527萬來自海外,全球訂閱總用戶達到1.67億(美國6100萬,海外1.06億)。

客戶數雖然持續增長,但奈飛希望獲得的規模效應並未達成,以內容製作投入/用戶數為例,2018年奈飛為每位訂閱用戶付出的內容製作成本是80.8美元,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91.6美元。如果這一數值無法縮減,護城河只能是空談。

亞馬遜、迪士尼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流媒體在線平臺,在原創內容領域緊緊追趕,Youtube等靠外購版權的視頻平臺也與奈飛在用戶爭奪方面火花四濺。僅靠大手筆投入維持住的領先規模,讓奈飛加速失血。

奈飛的現金流廣受資本市場詬病,2019年雖然奈飛實現了18.67億美元的淨利潤,但其經營性現金流卻是負的28.87億美元。利潤和現金流的弔詭,主要是由於內容製作的成本不計入當期費用,而是作為資產在後期逐年攤銷,所以這些切切實實花出去的真金白銀在利潤中沒有扣除。

辛辛苦苦做到千億市值,奈飛的日子卻依舊苦哈哈。持續不斷地擴大投入展現出了奈飛的焦慮,找到降低邊際成本的有效手段是奈飛持續發展的關鍵。

但這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科技時代,技術創新一日千裡,大眾的生活娛樂方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變革。今天的「領頭羊」可能明天就變成「老古董」,用戶規模、原創能力在科技時代的大環境下都有可能被快速顛覆,護城河的挖掘也變得更加動態,企業要維持領先地位,需要持續保有對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敏銳嗅覺,並且具備能夠支撐創新變革的靈活組織及快速反應能力,最重要的還要有自我革新的巨大勇氣。

這些可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畢竟自我革命不是簡單的事兒,還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但這是科技時代下企業為了持續發展不得不做的事兒,就像當年奈飛的幾次轉型一樣,有孤注一擲,有失敗懊悔,有流血犧牲,也有成功逆襲。

到如今,奈飛仍然在內部成本與外部競對間苦苦掙扎,但他持續奮進的勁頭和不斷自我革新的努力,讓人看到了他認認真真搞事業的誠意。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首圖系美劇《紙牌屋》劇照。

相關焦點

  • 手機+AIoT獲資本市場認可 小米市值達到千億美金
    (原標題:手機+AIoT持續獲資本市場認可 小米市值達到千億美金)
  • 理想通往千億美金市值的起點
    北京時間7月30日晚,承載著李想千億美金市值夢的理想汽車在納斯達克正式上市,此時距他上次赴美敲鐘已經過去了6年7個月零19天。 「希望操盤千億美元級公司」 作為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本人有著豐富的創業經歷。在造車之前,他先後創辦了泡泡網和汽車之家,前者是中國領先的數碼消費媒體,後者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
  • 陸正耀最新創業動向曝光,千億美金市值會是自嗨麼?
    ROM空間場景(圖源:ROM官方公眾號)文丨鉛筆道,作者丨韓希言這將是一個與「抖音媲美的市值千億美金的」項目。在瑞幸「宮鬥」事件中,除了陸、郭、錢三人的恩怨是非之外,還扯出了陸正耀新創業項目的影子。多家媒體報導稱,從陸正耀處得知,其正在率舊部做共享空間的相關項目。
  • 小米股價創新高:市值正式躋身千億美金俱樂部
    12月21日上午11點前,小米股價一度衝破30.85港幣,整體市值超過7757億港幣,換算後突破千億美金級別。小米正式躋身千億美金俱樂部。2020年Q3,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4660萬臺,同比增長45.3%,上升至全球第3名;歐洲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90.7%,市佔率達到18.7%。
  • 全球第一家千億美金網際網路公司由誰創辦,又是怎樣誕生的?
    作者:華商君200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人類史上的第一家千億美金網際網路公司產生了。創造這家公司的,一個是美國人大衛•費羅,另一個是中國人楊致遠。楊致遠今天已不再是網際網路江湖的主角,但當今網際網路江湖的所有主角都不曾如他風光。在他做主角時,今天的主角們都在仰望其成就與光芒。楊致遠1968年生於臺灣。
  • 小米:千億美元市值,只是剛剛開始
    01 2020年,進擊的小米 12月24日,小米股價達32.45港元,市值達到8159.3億港元,憑藉這一市值,推動小米集團(01810.HK)成為千億美金俱樂部。2020年,小米集團漲幅201.02%,成為2020年全球最矚目的科技公司之一。
  • 新冠疫苗有望年底上市 輝瑞市值大漲78億美金
    10月16日,美國輝瑞製藥公司稱,其疫苗將在11月第三周達到安全裡程碑,之後將在美國申請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意味著,輝瑞疫苗有望年內上市。在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輝瑞股價漲近4%,市值一夜上漲78億美金,約合520億人民幣。  此前一天,總市值近600億的康希諾也迎來大訂單。據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官網消息,其與墨西哥衛生部籤署預購框架協議,計劃向墨西哥供應3500萬劑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Ad5-nCoV」),為該國高暴露風險人群構築免疫屏障。
  • F40|風雲資本高燃:投中一家千億美金的公司是我的目標
    「我們對自己定位叫朋友圈投資,風雲更多的是扮演一個連接器的角色,希望能夠連接大公司和創業者,連接趨勢和創業者,連接資本和創業者。也就是把我們的朋友們,以及朋友的朋友們連接在一起,讓想創業的人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向,想投資的人能夠找到很好的創業者。用毛主席的話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 「個人意見」《紙牌屋》最終季:成就了千億Netflix的美劇 卻不得善終
    不像凱文·史派西在《紙牌屋》第一季開場痛快的了結那隻被撞的狗使其免受痛苦,行至第六年的《紙牌屋》終於因為Netflix的拖泥帶水最終導致這部具有時代意義的美劇徹底爛尾,所有痛苦當然都留給了這部劇的粉絲,如果到今天還有的話。
  • 一個「傻瓜式」的 SaaS 開店工具,如何賺得千億美金市值?
    去年 5 月份,盤中市值超加拿大皇家銀行登頂加拿大第一股,值得一提的是,眼下的市值已高於老牌科技巨頭 IBM 200 餘億美元,拉開小半個身位。有業內分析師對新眸談到,當低轉化率遇到高獲客成本,傳統花錢買流量的思維已然過時,以商戶為中心,精細化運營,提升轉化和留存才是破局關鍵。
  • 一個「傻瓜式」的SaaS開店工具,如何賺得千億美金市值?
    去年5月份,Shopify盤中市值超加拿大皇家銀行登頂加拿大「第一股」,值得一提的是,眼下Shopify的市值已高於老牌科技巨頭IBM 200餘億美元,拉開小半個身位。 有業內分析師對新眸談到,「當低轉化率遇到高獲客成本,傳統花錢買流量的思維已然過時,以商戶為中心,精細化運營,提升轉化和留存才是破局關鍵。
  • 揭秘: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背後是怎樣的物流供應鏈?
    由於是多年未曾相見的朋友,想帶一些頗具新意的禮物給朋友的家人,便購買了自家公司的4個主打IP的商品前往,年輕人的最愛果然受到了歡迎,老大哥都驚嘆說,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再玩手機了……」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股票代號為9992.HK)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的消息登錄各大新聞網站頭條。
  • 市值千億美金的3M不僅有口罩 家裡還有「礦」 現在要裁員1500人
    財報公布後,3M股價有所下跌,目前市值為931億美元,而此前其市值一度超過千億美金。3M公司全稱明尼蘇達礦業和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成立於1902年,口罩只是3M公司業務板塊中的一部分,其業務涉及的領域包括汽車、安全防護、醫療健康、電子材料、電力能源、交通運輸等工業領域,以及居家生活、學生用品、個人健康護理、辦公用品等消費類領域。
  • 《紙牌屋》最終季開播評分跳水40%
    《紙牌屋》收官季中原總統夫人克萊爾·安德伍德成為唯一主角。圖為劇照。■本報記者 童薇菁《紙牌屋》第六季日前在Netflix上線。因受醜聞困擾,劇中核心人物弗蘭克·安德伍德扮演者凱文·史派西被踢出局,劇本大幅調整,從原本一整季13集削減為8集。
  • A股千億市值榜出爐!茅臺穩居第一,寧德時代升勢強勁,石化「雙雄...
    A股千億市值上市公司大變動。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收盤,A股總市值為82.32萬億元,年內A股總市值增長18.06萬億元。
  •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芒果超媒能否承受千億市值之重?
    一檔熱播綜藝節目,給芒果超媒帶來上百億市值上漲。至此,芒果超媒已經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文化傳媒公司。其市值約等於4個萬達電影、3個光線傳媒、9個華策影視,11個華誼兄弟。(300413.SZ)直接推上千億市值風口。
  • 中國內地城市上市公司總市值排行榜(2020)
    北深滬千億市值公司數量最多剔除央企深圳上市公司市值穩居第一中國內地GDP(國內生產總值)前三強城市,恰恰就是上市公司總市值排行榜前三,同時也是千億市值公司數量最多的三個城市。截至2020年底,北京有49家千億市值公司,深圳有25家,上海有24家。三強千億市值公司的行業分布,也反映了城市間的經濟引擎。
  • 這公司千億市值秒跌100%,交易所取消交易!網友的評論神了
    作者 | 市界 可楊編輯 |老拿3月16日,英國股市發生驚人一幕,一家老牌跨國食品公司股價一秒跌了100%,千億市值瞬間近乎清零。按大跌前的1559便士/股計算,英聯食品的市值約為123.47億英鎊,約合1059億人民幣,大跌後,千億市值瞬間蒸發。大約一個小時後,該公司股價重新恢復跌前水平。有網友調侃:「要是順手抄個底,分分鐘實現財務自由了」。
  • 泡泡瑪特的千億市值,是閒魚撐起的?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作者 | 蘇琦編輯 | 金璵璠泡泡瑪特上市了,市值過千億。很多人都說,看不明白。憑藉著一個個成本價不到10元的玩具,泡泡瑪特為什麼能在過去三年,取得毛利率均超過55%、營收增幅超過220%、市值過千億的成績?年輕人群體、IP影響力、復購、盈利能力,每一個要素都能在當下的市場中找到可以對標的、比泡泡瑪特做得更好的公司,但神奇的是,泡泡瑪特站在這幾個圈的交集裡。
  • 網際網路思維與硬體業務結合構建獨特優勢 小米集團市值超千億美元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23日,小米股價再創新高,市值超7756億港元。以目前最新匯率計算,小米總市值已超1000億美元,正式進入千億美金俱樂部。從2013年開始,小米便採用投資+孵化生態鏈公司的策略布局IoT 業務,從手機周邊和生活耗材開始,一步步走向智能硬體投資。2020年投資企業數量超過300多家,平臺內產品數量超過2000件。  此外,小米還通過投資布局智能製造產業鏈,推動整個智能製造行業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