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爺拉黃包車:憑力氣吃飯,大清亡了,祖上留的財產也花完了

2021-01-10 網易

2020-09-26 18:56:36 來源: 李清宇

舉報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王朝的腐敗可想而知。清王朝是滿族人的天下,為了犒賞共同打江山的勇士,籠絡人心,在建國之初,當權者對滿族將領大加封賞。由此產生了很多世襲的爵位,一般發爵位都是幾代,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隨著清王朝的轟然倒塌,這些世襲的貴族們無人供養,後來的生活也是慘澹至極。

  這些世襲功勳的貴族們,他們不需要科考,因著朝廷的供奉也沒必要做些下九流的行當,自持身份,享受祖上的蒙蔭。憑藉著自家的襲承,在朝廷謀個一官半職,以此了卻餘生。但作為地道的滿族人他們的愛好卻很廣泛,喜歡各種變法的玩兒,看戲、聽曲兒、養鳥等等五花八門的格外豐富,不善於賺錢,卻玩的偏偏都是燒錢的東西,如果沒有朝廷給予的供奉,沒落則是定局。

  鐵帽子王

  世襲一般是幾代,但也有特殊的存在,出自皇室,祖上又有功勳在身,說的就是鐵帽子王,世襲的永久封爵。只要清王朝在,那麼他們就會享受到朝廷給的封爵俸祿,足以支撐一大家子的開支,過上奢靡的生活。靠著祖上的蒙蔭,這些後代子孫們從生下來就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且註定了一生即使不可靠,只要繼承王位就可一生榮華富貴。這些朝廷功勳的後代們漸漸的失去了鬥志,他們享樂慣了,變成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更是不具備任何的生活技能,他們已經成為清王朝的蛀蟲。

  

  清王朝晚期,已是大廈將傾,險峻的局勢依然無法喚醒這些沉迷於玩樂的貴族,多少代人都是如此享樂過來的,到他們這顯然沒有憂患意識。鐵帽子王世襲到郡王晏森這正好趕上這個時候,前半生吃喝玩樂,後半生為生活奔波。

  晏森所襲的王位最早是清王朝建國初期的老祖宗,是皇太極的親侄子,追隨皇太極東徵西討,驍勇善戰,最終被封為鐵帽子王,清王朝總共也就12個鐵帽子王,晏森的祖先就是其一。但顯然祖宗的驍勇並未遺傳給後人,尤其是到了最後的幾代,基本就是窩在家裡,享受著清政府給的俸祿,以此過活而已。

  散盡家財

  後來大清亡他們沒有俸祿可領了。習慣了人伺候,家裡丫鬟奴才一大幫,不然就減去幾個下人,節省開支,然後每天的生活依然是看戲聽曲兒,遛鳥。這吃的東西上也是吃慣了的,不能省,依舊是各類珍饈美味,全然沒有認識到,沒有人再源源不斷的資助你,錢早晚有一天會花完的。

  

  沒了錢怎麼辦?對於沒有一技之長的晏森來講,錢不是問題,沒錢了還有老祖宗留下的各種古董、字畫等,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賣了得了,甚至把乾隆時期賜予自家祖上的馱龍碑都賣給了當時東北負責人。沒錢想到的只有賣東西換錢,依然不知道節省,照樣每日玩樂享受。

  東西都賣完了,就開始賣房子賣地,統共家裡也沒幾個人,沒必要住這麼大的房子,於是將自己的王府也賣了。

  其實這時候他手裡的資產,要是按照一般人家的生活,至少可以維持個幾十年,但習慣真是個可怕的東西,每日的讓他們吃糠咽菜可簡直不是人的過法,粗布麻衣那是叫花子才穿的。為了追求生活的品質,這些所謂的必要開支不能省。

  只出不進的生活註定長久不了,很快手裡的錢又所剩無幾了。可這人得活呀,逐漸打上了祖墳的主意,將祖墳上的玉制瓦片什麼的,能賣的全賣了當東西都賣完也都敗完的時候,終於認清了現實,吃飯活命都成了問題,還整那些有的沒的做什麼。

  車王出世

  晏森面臨這生活窘境,家當全賣完了,衣服也都當了,現在怎麼辦?都是享樂慣了的主啥也不會幹吶,只有這身體挺硬實,也只能幹把力氣活兒了。眼瞅著這滿街跑的黃包車每一趟也能掙點錢,換口飯吃,不無聊還能順口跟客人嘮嘮嗑、吹吹牛,於是就做起了拉黃包車的行當,憑力氣活找飯吃。

  

  因為自己老北京、地兒熟,腳程也快,所以晏森在拉黃包車這一行還是挺不錯的。偶爾還能跟客人談論談論哪家飯館味道更正宗,哪裡的風景最佳,還有紫禁城內的歷史古蹟啥的也都是門兒清。大家也都知道他之前做過王爺,頂厲害的人物,都稱他為車王,以至於後來他家的祖墳也都被稱為車王墳。

  晏森的生活也正是清政府倒臺後清王朝貴族們的真實寫照,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俗話講富不過三代,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麼?因為從第一代人的辛苦打拼,自己活的辛苦就希望自己的兒孫能夠輕鬆些,但下一代已經習慣了富裕的生活,很容易養成惰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倘若只是靠著父輩的積攢,終會有耗盡的一天,我們應該自強自立,靠自己才是真本事。

  

  自古以來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好的出身本是優勢,可以利用這些便利的資源,接受更好的教育,做些利國利己的好事。但是偏偏總有人將這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優勢也成為了培養他們惰性的根源。

  前期過的有多麼瀟灑,後期就是無窮盡的悲苦,天大的富貴在自己手中也會隨風而去,徒留傷悲。試想,如果晏森早期出類拔萃,學有所成,而不是渾渾度日,以他早期手中的祖產,也可以使他在某個領域闖出一片天來。天不遂人願,時光終逝去,遙不可追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晏森的這一生出於富貴,最終卻落的需要出賣力氣才能生活,慘澹收場。倘若年少的時候不是只知享樂的紈絝,好歹也能在平常生活中找份工作,節省開支,學會開源節流,祖產也足夠他一生衣食無憂,那也不至於晚年的悽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前清王爺也要拉黃包車生活,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以至於今天,我們還經常聽人家說,我祖上是哪個格格,我祖上是哪個貝勒。以前我們就跟大家聊過,為什麼清代末期跟民國的權力交接,能這麼平穩,主要原因還是清末的統治者,有政治智慧,知道自己統治不了了,乾脆把這個權利交出去,也不要搞這個垂死掙扎了,也不要讓國家流血太多了。
  • 末代王爺揮霍完家產,賣掉了祖墳,最後當起了黃包車夫
    在大清末代,有位身份尊貴的王爺,當時見到他的人,無不形容他是個有錢人,然而後來,他卻得到了與曾經完全不同的評價。 清末王爺晏森,大清末年的多羅克勤君郡王,他身份尊貴,是因為他的祖上是曾經跟隨大清君王親徵天下的人才嶽託,嶽託能有多受君王重視,從歷史的記載中就能了解到。
  • 清朝的王爺是如何消遣時間的?專家:再差也比老百姓強!
    那麼大清王朝的王爺,在閒暇的時刻中,喜歡做些什麼呢?追求權力是不可能的了,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滅了明朝,在裡面可謂是吸取了足夠的教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依舊我行我素,該貪的錢還是繼續貪,這也是清朝之所以會腐敗的原因之一了。但是也有一些王爺,對於金錢的渴望也沒有那麼大,更加關注的是自己開不開心,錢夠花就行了。所以每天早早去太后的寢宮請安,吃了頓飯嘮嗑嘮嗑之後,回自己的寢宮請幾個戲子來唱戲,其他的時間該幹嘛就幹嘛。
  • 他是清朝的世襲親王,晚年卻只能靠拉黃包車為生,還被人們稱為「車...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王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官位大多是世襲制,一般都是賞賜給當年追隨先帝打下江山的功臣,他們的後代也因此可以一直接替這個爵位,衣食無憂。所以其中就有很多八旗子弟是啃老的,坐吃山空,沒有一技之長。
  • 清朝的王爺,狀告電影公司獲賠13億法郎,揮霍完後跑去拉黃包車
    細數往事,清朝之所以成為封建時代的終結者,原因亦不有它。自滿清鐵騎入關以來,滿清貴族便凌駕於漢人之上,擁有著政權的他們,不用勞動便能享受到勞動人們創造的豐富成果。清政府統治下的滿清貴族,擁有著大量的特權,不僅地位尊崇,並且大部分滿清貴族還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長此以往的養尊處優,讓滿清貴族染上了高度的"貴族病毒"。
  • 公主擺地攤,王爺拉黃包車
    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昔日那些出身帝王家的王爺格格,一夜之間變成了平民百姓,這個消息對於數十萬養尊處優的清朝皇室成員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他們中大多數都是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扛擔的主子,失去了特權,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 1911清朝最牛王爺叫喊: 有我在, 大清不會亡!
    慶親王奕劻贊成退位:「大清氣數已盡,退位可使全國臣民免於戰火浩劫,善莫大焉。何況有優侍條件,王室依然顯貴……」話語未盡,小恭親王溥偉便挺身而出,呵斥慶親王:「袁賊一黨,盡該除之。」隨後陳言:「奴才反對退位,君主制為根本,斷沒有共和的道理,請太后聖斷!」隆裕接住話茬兒,嘆曰:「我何嘗想要共和?
  •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各有利弊,而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為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就藩,就是封你在什麼地方,你到了16歲就趕緊去封地呆著,不準隨便在京城,至於王爺的封地全是皇帝說了算。一般王爺到了封地不需要幹別的,基本只幹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 清朝滅亡之後 親王們的子孫過得怎麼樣
    王爺相當於一個大地主,可以從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條件很好,但是,卻沒有離開自己封地自由活動的權力,除非皇帝召喚他進京。  一說到清朝,有關溥儀和慈禧太后的事跡,相信大家都聽過或看過。但是,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親王,他們的下場如何呢?在清朝衰敗後,他們的子孫過得怎麼樣呢?是像以前那樣風光還是悽慘不已?這些多數人卻不曾聽說。別急,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講一講末代親王們子孫的結局。
  • 清朝覆滅後,14萬皇室成員何去何從?拉黃包車是一種謀生方式
    以清朝為切入口,來做出具體的講解。清朝覆滅後,14萬皇室成員何去何從?拉黃包車是一種謀生方式。清朝正式走向了滅亡之後,我們不禁感到奇怪的是,清朝的皇室成員一共達到了14萬之多,清朝雖然走上了覆滅的道路,但是這些殘存下來的皇室成員應該如何安置呢?首先我們先來大概敘述一下皇室成員為何能達到14萬之多的原因。
  • 大清都亡了,清朝總督還在率領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是懦弱的,是軟弱可欺的,但其實清朝也有一個鐵血將軍,一生為清朝打了無數的勝仗,甚至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他的名字叫做多羅特·升允,是清朝的鑲黃旗貴族。 大清都亡了,清朝總督還在率領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
  • 此人臨終前嘆息:我死,大清遂亡!十天後,大清果然亡了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隨著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也因此覆滅。導致清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因清政府本身閉關鎖國的國策,導致所有人不思進取、坐井觀天,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在內憂外患的困頓之下,才走向了滅亡。不過,在這之前,有一個人在臨死前就曾預言過:我死後大清必亡!此人便是清朝的皇親國戚愛新覺羅·良弼,因其家境良好,後來遠赴日本留學,學習到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知識,這令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然而,等到他學成歸國,卻看到了當時清朝的處處落後,以及極其腐敗的清王朝統治。
  • 清朝皇帝不允許王爺出京,他們平常玩什麼,有的高雅,有的通俗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的王爺都是提籠架鳥,胳膊架鷹,三五隨從,吆五喝六,家裡有吃喝不完的金山銀山,沒錢了就賣套老宅子。其實不然,在清朝,王爺也分三六九等。有人富得流油,有人窮的要死。而且,他們這種花天酒地,無聊到窮講究的生活,也是被逼無奈,因為他們就是皇帝豢養在皇城內的高級寵物。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隆裕太后只是,相信好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大清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具體的優待條件,大致如下:關於大清皇帝可以在紫禁城中仍然過著唯我獨尊的日子,民國政府每年還要支付400萬的生活費用;清朝的宗廟、陵寢,民國政府要派兵保護、永遠奉祀;宮中的太監、宮女、侍衛仍可照常使用,費用由民國政府承擔;皇帝的一切私有財產
  • 為何清朝王爺無聖命不準離京?皇上:朕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清朝皇帝在處理宗親問題時,思路與漢族人大不相同,他們非但要把皇室宗親全部留在身邊,還下達了「無聖命不準離京」的詔書,強制性將清朝的王爺留在京城中。這種做法,等同於開創了新的宗親制度,清朝,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實行封爵固京制度的朝代。
  • 男人拉黃包車,女人更慘
    男人拉黃包車,女人更慘 清王朝作為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曾經有過一段相當輝煌的日子,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清貴族擁有著凌駕於平民百姓以及大多數漢族人的地位。但是,這種輝煌是有時間限制的,他們的特權地位也只維持了數百年。
  • 此人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十餘天后果然應驗了
    興非一日之功,亡也非一日之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而同樣是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卻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但是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僅憑一人之力,又怎麼挽救,這偌大的國家。
  • 清朝一共封了多少位異姓王爺,可不僅僅是吳三桂代表的三藩王
    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管理制度上也吸取了其他各朝的經驗。為了避免八王之亂、安史之亂、靖難之役這種內部勢力對朝廷的顛覆,大清對宗室和異姓王爺的管理頗為苛刻。尤其是對異姓王爺,畢竟血脈中流淌的不是愛新覺羅的基因,要求高,條件多,結局不好說。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八旗人的後代稱為八旗子弟,如今多代指仗著祖上有功於國家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清王朝中後期的腐敗觸目驚心,可統治者一直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最終將王朝推向深淵。清朝末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清政府只知道自保,不斷出賣國家主權,而清朝皇室仍然不知醒悟。
  • 清末老照片,王爺福晉容貌敦厚俏麗,羊倌在頤和園放羊旁若無人
    清朝的普通百姓,當那些洋教士第一次將笨重的照相機對準他們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露著新奇。清初的「鼠尾辮」早已經無跡可尋,到了清末已經全被「陰陽頭」取代,辮子又粗又長。灰楞楞的鏡頭下,百姓的市井生活,袒胸露背,為生計奔波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