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等在三峽水庫消落區植被—土壤系統恢復特徵研究中取得...

2020-12-26 中國科學院

武漢植物園等在三峽水庫消落區植被—土壤系統恢復特徵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5-20 武漢植物園

【字體:

語音播報

  水庫消落區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交錯帶,具有生物多樣性富集、水陸生態系統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淨化水質等重要生態功能。然而,頻繁的人類活動已導致消落區植被和土壤嚴重退化,甚至使部分生態功能喪失。植被恢復對於支撐消落區的生態系統穩定、物質循環等重要生態功能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由於人工建壩幹擾以及降水格局的改變,消落區生態系統水文變化愈來愈劇烈,這對消落區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產生威脅。因此,長期水淹幹擾後消落區植被土壤系統的變化特徵及恢復機制已成為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及難點。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葉琛、張全發等研究人員和格裡菲斯大學河流研究所教授Chengrong Chen團隊,聯合研究了三峽水庫消落區在經歷10年水淹幹擾後其植被土壤系統的動態變化及恢復機制。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周期性水淹使得消落區土壤中總氮和總磷的含量平均減少了17%。消落區中淹沒頻率高的海拔區間擁有較低的植被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因此,研究結果證實了消落區水文變化會對消落區的植被和土壤元素含量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消落區植物群落即使在連續10年的周期性淹水之後,也可以經過一個生長季從先前的淹水中部分恢復過來,其恢復主要受到同一時期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但是,人工植被恢復對生態系統特性或其恢復的影響很小,這表明自然恢復是消落區生態系統管理的首選措施。該研究揭示了人工建壩引起的水文變化會對消落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將是生態系統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7052131300441)、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9334)和原國務院三峽辦項目(SX2017-022)的支持。研究結果以Shifts 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oi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flooding and revegeta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eoderma2020, 361:114015)。

  論文連結

不同的淹沒時間下消落區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恢復率的差異


  水庫消落區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交錯帶,具有生物多樣性富集、水陸生態系統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淨化水質等重要生態功能。然而,頻繁的人類活動已導致消落區植被和土壤嚴重退化,甚至使部分生態功能喪失。植被恢復對於支撐消落區的生態系統穩定、物質循環等重要生態功能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由於人工建壩幹擾以及降水格局的改變,消落區生態系統水文變化愈來愈劇烈,這對消落區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產生威脅。因此,長期水淹幹擾後消落區植被—土壤系統的變化特徵及恢復機制已成為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及難點。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葉琛、張全發等研究人員和格裡菲斯大學河流研究所教授Chengrong Chen團隊,聯合研究了三峽水庫消落區在經歷10年水淹幹擾後其植被—土壤系統的動態變化及恢復機制。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周期性水淹使得消落區土壤中總氮和總磷的含量平均減少了17%。消落區中淹沒頻率高的海拔區間擁有較低的植被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因此,研究結果證實了消落區水文變化會對消落區的植被和土壤元素含量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消落區植物群落即使在連續10年的周期性淹水之後,也可以經過一個生長季從先前的淹水中部分恢復過來,其恢復主要受到同一時期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但是,人工植被恢復對生態系統特性或其恢復的影響很小,這表明自然恢復是消落區生態系統管理的首選措施。該研究揭示了人工建壩引起的水文變化會對消落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將是生態系統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70521、31300441)、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9334)和原國務院三峽辦項目(SX2017-022)的支持。研究結果以Shifts 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oi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flooding and revegeta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eoderma(2020, 361:114015)。
  論文連結
  不同的淹沒時間下消落區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恢復率的差異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河岸帶溼地脫氮功能研究獲進展
    河岸帶溼地是河流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在截留面源汙染和改善河流水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專家學者探討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生態恢復應因勢而定
    中新網重慶12月19日電 (韓璐 李綠桐)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等單位的院士、學者共同探討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挑戰。
  • 三峽水庫消落帶咋治理?專家:自然恢復為主
    12月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辦。   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相關專家,就針對三峽水庫消落帶現存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和機制以及生態系統評價和治理原則等問題開展研討,為切實推動三峽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鑑參考和科技支撐。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9 武漢植物園 【字體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溼地生態學學科組科研人員對長江中下遊19個淺水湖泊的沉水植被和環境因子進行了詳細且深入的調查研究。研究表明,扁平葉型沉水植物(如苦草等)具有較大的光合性狀(如更高的Fv/Fm)而針葉型(穗花狐尾藻等)則擁有更大的化學計量性狀(如較高的植株N/P)。
  • 武漢植物園在山地河岸帶木本植物適應策略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科組長期從事亞熱帶山地生物多樣性研究,以山地河岸帶植物領春木及其所在的木本植物群落為對象,取得系列成果:(1)領春木種群遺傳多樣性格局受河流結構(Wei et al. 2015)、地形(Wei et al. 2013, 2016)和植被類型(Meng et al. 2019)的影響,不同研究尺度上的主要影響因子存在差異;(2)中國分布區內,領春木的繁殖方式表明該物種有向高緯度地區遷移的趨勢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武漢植物園在河岸帶珍稀物種種群動態研究中獲新進展
    傳統的種群統計學主要關注的是給定種群的遍歷性(ergodic)表現,亦即種群增長軌跡線在收斂於其理論上的穩定種群結構之後的特徵,基本上忽略了不穩定種群結構導致的瞬態行為。在種群生物學與保育生物學領域中,人們對瞬態的關注日益升溫。
  • 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典型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唐劍武等,2018,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通常,科學家們將陸地植被中固定的碳稱為「綠碳」,將濱海溼地、海藻床等生態系統中固存的碳稱為「藍碳」。為了彌補這一缺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研究站王法明研究員與澳大利亞南十字大學Sanders 教授合作,並聯合了華東師大崇明生態院唐劍武院長和李秀珍教授、華南植物園李志安研究員、復旦大學袁嘉燦研究員、武漢植物園劉文治研究員、瑞典Gothenburg大學Santos教授、英國林肯大學Schuerch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Kopp教授、美國威廉姆和瑪麗學院
  • 今年洪水有點大,武漢已到警戒水位,三峽大壩有何防洪作用
    對武漢防洪起至關重要的水利樞紐,就是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上遊的流域面積是100萬平方公裡,下遊的流域面積是80萬平方公裡,合計180萬平方公裡,這就是整個長江流域的面積。
  • 後三峽時代的長江防洪:過度依賴三峽?短板在哪裡?
    周建軍進一步解釋,三峽在一定程度內攔洪或放洪,對下遊影響不大。即使三峽多通過10000立方米/秒的水流,因為距離太遠,到了武漢以下,流量並不會增加太多。不能理解成上遊流量平移下來,比如原來是8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現在疊加成了90000萬立方米/秒。  「客觀說,三峽幫中下遊肯定是減輕了一定負擔,但是這樣做是否合適,還值得商榷。」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根據水稻植株各部位與大氣、土壤、灌溉水甲基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推斷,水稻植株中的甲基汞均來自於灌溉水-土壤系統。這與團隊前期研究結果一致,而汞同位素研究提供了更為直接有力的證據。
  • 三峽工程上半年運行情況咋樣?美圖來匯報
    2020年上半年,三峽工程運行良好,航運、發電及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顯著,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上半年,三峽水庫累計來水1499.47億立方米,較建庫以來均值偏多12.4%,較多年平均值偏豐14.3%。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
  • 遊覽武漢城區原生態村莊:藏在植物園旁,森林茂盛宛若世外桃源
    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對於武漢的印象,一千位遊客會有一千種總結。不過,也有很多常年生活在此的朋友調侃說,武漢是一座大縣城,這樣的調侃看似俗套,實際也表露出一部分人對武漢的「愛之深責之切」。當然,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武漢城區的確還有很多類縣城和鄉鎮風格的生活區,比如在東湖風景區內就有很多村莊,其中有一座毗鄰武漢植物園,四周全是茂盛的森林植被,原生態清幽環境,少有人打擾,宛若世外桃源,它的名字叫做小東頭村。說到城市裡的鄉村,其實在中國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它們的實際狀況和武漢城區的鄉村也類似。
  • 【視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莉霞團隊:恢復溼地土壤團聚體中元素計量學特徵與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係
    「編者在20年10月23日文獻情報關注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莉霞團隊關於恢復溼地土壤團聚體中元素計量學特徵與微生物群落結構關係的研究
  • ...20多年堅守三峽瀕危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二十載熱血春秋,只為...
    黃桂雲說,在此後的十多年裡,她又利用工作閒暇,跟隨科考隊的腳步走遍了三峽庫區,基本摸清了三峽庫區珍稀植物的「家底」。為挽救三峽庫區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於2007年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植物所前身),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黃桂雲被任命為苗圃中心業務負責人。
  • 高峽出平湖 當驚世界殊——寫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峽工程的建設問題即已開始部署研究。經過長期勘測、科研、設計和試驗,1983年完成了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壩高150米方案)並獲國務院原則批准。此後,有關部門、地方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了各種意見建議,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三峽實地考察。
  • 三峽工程如何抵禦「洪荒之力」?
    8月,仍是長江上遊洪水的高發期,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三峽水庫在今年防汛抗洪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我定當竭盡全力。」一是精細調度,成功應對長江第1號洪水。三峽工程的建設嚴格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責任重於泰山」的指示精神,建設過程中切實貫徹了「質量第一」的方針,配套有完整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大壩建設過程中設計規範、原材料把關、施工管理都是遵循嚴於國家或行業要求的技術標準,確保了工程建設的質量。自2010年三峽工程首次達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以來,連續10年都蓄水至175米,工程運行一切正常。
  • 基於多遙感產品和地面觀測的北極苔原春季返青期特徵研究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高緯度地區變暖程度比中低緯度更大。而氣候的顯著變化對相對敏感的北極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簡單,恢復力和抵抗力的穩定性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