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談笑那風生
只靠那三寸不爛
莫笑文人迂腐寒酸
大肚能容
偏有那義膽忠肝
自古以來,文人的形象總是被打上標籤:文雅、溫潤、柔弱,只會舞文弄墨……但是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文人該如何表現自己的義膽忠肝?
下面這些人將用灑脫和魄力告訴你,
文人並不是手無縛雞之力。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聖人才不是個只會戴眼鏡說教的老教授形象,《呂氏春秋》裡記載:「孔子之勁能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意思是:以孔子的力量能徒手打開城門,卻並不想因為力氣大而被眾人知曉。
事實上,孔子出身於將門,據史料記載,孔子高大威猛,孔武有力。其後來所教「六藝」中,包括騎馬和射箭,他不止教理論,也經常親自表演射鳥,圍觀者裡三層外三層。
但孔子最執著的追求卻是學問,所以他在學識上光芒蓋過了他在武功上的成就。
李白十五歲便開始學習劍術,拜大唐第一劍客裴濟為師。仗劍走天涯,提筆作詩文,是真文人,也是真俠士。
曾有民間傳言說李白曾在一次衝突中手刃幾個混混,然後揚長而去。「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短短幾個字道出了李白心裡的豪邁之情!
若不是有一身的好本事,李白如何能夠遊歷天下名山大川,攀越危險重重的蜀道呢?
辛棄疾的功績是有正史記載,因為辛棄疾是一個軍人,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是一個出色的武將,曾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闖入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張安國。他不僅膽色過人,而且還腹有謀略,深知兵法。辛棄疾和嶽飛一樣,都想恢復河山,抗擊金兵。但由於當時朝廷為了安穩,並不想打仗,辛棄疾憂憤不已,觸發了他的文學靈感,於是把這種報國無門的心情寫在他的詞中。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兩句詞中道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和人到暮年的悲傷。
魯迅的體格怎麼樣小易不知道,但是他的筆桿子比槍桿子硬,這是事實。
他用辛辣的文字,抨擊黑暗統治,並用筆做藥,喚醒人們腐朽和麻木的心靈。他棄醫從文,以文章揭露諷刺當時的現象,喚起了許多人的鬥志。
魯迅先生不使用一槍一彈,只靠著小小的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每一筆都像錘子一樣砸在人們心頭,就這樣一筆一划鑿出了「民族魂」。
追溯到先秦,人們對「士」的要求都是文武雙全。
中國的文人逐漸形成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形象,實際是從宋代才開始的。
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武將出身,但是當國之後,卻對武人深懷戒心。他認為武人往往是戰亂的禍首,而要天下太平,就不能讓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權力。因此高調重文輕武,文人考中狀元,可以披紅戴花到街市上誇耀,而武將的地位卻遠遠低於文官,甚至接近罪犯。
讀書本身也許並不需要強壯的體魄,但是一個人要從事實務,卻不能沒有強健的身體。
心理上的勇敢並不一定完全依賴於身體的強壯,但是身體上的虛弱往往會減弱一個人精神上的氣魄,削減一個人的勇氣和心理力量。
聰明的文人並不排斥習武,也知道該如何讓自己的文字擲地有聲,他們一直明白要德智體全面發展。
正可謂少年強則國強,士人的身體強壯利於強其精神,士人的精神強利於強我民族,強國之夢還需從強民健體開始。
▎本期監製:清 漣
▎ 編 輯:山 禾
▎ 校 對:半 沉
▎圖片設計:口 罩
▎投稿郵箱:1802011913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