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的新樂趣
■講述人:武警安徽總隊宿州支隊政治工作處 蔣雪妮
20多年前,姥姥住在亳州鄉下。當時,農村的集市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個周六在王莊,下個周日就在劉莊;又或者農曆逢五在趙集,逢十在孫集。看似繁瑣,卻少有人弄錯。
每月逢十的日子,姥姥家附近的那條石子路就格外熱鬧。小販們在路邊撐起自帶的遮陽篷,擺上攤。也有附近村莊的,拎個筐、提個袋,裡面放著不同的土特產,也不叫賣,單憑日常積攢的人情信譽擔保自己的貨品質量。
姥姥家也常在集上擺攤。那時候母親剛20歲出頭,父親逢集就來,買的倒不是很多,問的卻不少。一來二去,時間長了,母親就成了母親。我在家中是老大,所以也「遺傳」了趕集的愛好。
每次逢集,我們幾個孩子都會早早地起床,坐在父親的三輪車上,一路哼著歌,穿過坑坑窪窪、崎嶇不平的小路來到集市。集市不大,我們每次都會逛好多遍,看看日常用品,翻翻鍋碗瓢盆,逗逗小雞小鴨。做糖畫的,一勺糖經過一番龍飛鳳舞,就成了各種動物,勺柄是中空的,反過來一點,就成了眼睛,活靈活現。牙醫借著簡易的機器,當街幫人拔牙補牙,我常常捂著眼睛不敢看。江湖醫生的攤位上,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中泡著各種從未見過的動物。有時,集上也會撐起小人書攤,不看字光看畫都覺得舒服,一角錢就能看到日落。
我最喜歡的,是到處找那個賣冰糖葫蘆的老人。老人不常來,所以每次尋到都會歡天喜地纏著大人買一串糖葫蘆。小夥伴們一人一口,自己也吃一口,剩下的就捨不得吃了。回家的路上,我坐在三輪車上,緊緊握著剩下的糖葫蘆招搖過市,迎接朋友們羨慕的眼神,感覺愜意極了。有時,睡覺都不肯鬆手,常常弄得枕巾上都是糖。
趕集回到家,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東西,這大概就是最早的「代購」吧。幫東家帶兩斤糖,幫西家帶三個碗,都是鄉親,帳是不會出任何問題的。鄰居們拿了東西,常常會多坐一會兒,喝水、吸菸,聊聊彼此所見所聞,臨近吃飯才各自散去。這份鄉情,也是趕集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
後來,我家搬到了城裡,我們開始上學讀書,趕集就僅存在記憶中了。有次回去,發現姥姥家附近的石子路變成了柏油路,小攤小販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賣部,後來又變成了超市。再後來,街道越來越寬,各種酒店、KTV、大商場慢慢出現,趕集已經不是趕集,而是逛街了。
現在,隨著各種網上購物平臺出現,我買東西也很少出門了,從「路上」改到了「線上」。過去要出國才能買到的東西,現在只需打開手機,手指輕點即可瀏覽購買,購物更加輕鬆便捷。從前那種「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點對點購物方式,逐漸演變成「貨比三家」的廣泛選擇,既要看這家價格實不實惠,更要看那家商品評價好不好,很多類似「小紅書」的APP,更是把消費體驗做成了集社交、購物、分享為一體的平臺。如今購物也不用再手提肩扛,不僅送貨上門,而且實現了7天無理由退貨,既方便快捷,又省心省力,真可謂「一機在手,世界全有」,這也讓「買買買」有了新樂趣。
編輯: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