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檔案
姓名:鄭時文
年齡:87歲
籍貫: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人
經歷: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29師戰勤工作員,「一個蘋果」的故事首次公開者。
內江觀察 唐廣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
「現在的一瓶礦泉水,在上甘嶺戰役的時候,可以救回一個連的士兵。」10月20日,在內江的家中,87歲的老兵鄭時文回憶起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依然歷歷在目。
志願軍老兵鄭時文。
鄭時文,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人,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29師戰勤工作員。他還有更鮮為人知的身份——「一個蘋果」的故事首次公開者。
學生兵親歷上甘嶺
寫出「一個蘋果」的故事
1951年春,鄭時文和同學從當時的西南軍政大學來到河北等待分配。當聽到他們將會奔赴朝鮮戰場作戰的消息時,大家都感到熱血沸騰。鄭時文和不少同學一起被編入了志願軍15軍29師。
年輕時候的鄭時文舊照。
此時,他還不滿18歲。鄭時文所在部隊首長,更是對這個學生兵關愛有加。因鄭時文的兩個哥哥都是志願軍戰士,三兄弟都入朝作戰,首長說:「三兄弟必須保一個,能夠回國為老娘養老送終。」因此,鄭時文當時沒有下連隊,被所在部隊的軍務科科長張彥文留在身邊,做戰勤工作。
不下連隊,並不意味著可以隔絕殘酷的戰爭。 「上甘嶺戰場,敵人的炮火那簡直是炮雨,一天30多萬發炮彈。炮火犁過去犁過來,敵人的屍體打散了,我們的也拉不出來。就打成了那個『人肉的醬缸』」,叫做『人肉沼澤』。」他回憶道。
除了飛機大炮的威脅,志願軍隊還要面臨缺水的考驗。「沒有水,志願軍咬碎餅乾,把舌頭都割傷了,炒麵含在嘴裡,不敢說話。」鄭時文紅著眼眶說。
「一個蘋果」的故事,就是在這種極端缺水的背景下誕生。當時,上甘嶺戰役牽動著中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心。1952年10月,鄭時文接到任務,把上甘嶺的戰鬥情況儘快報導出去,提供稿件給報紙發表。
鄭時文在戰場上的舊照。
松明子燃燒的火焰飄搖,拖著長長的黑煙。坐到坑道深處的鄭時文思來想去,決定以戰士劉明生向前線運蘋果的故事為基礎進行寫作。
當時29師政委王新親自率隊將給養送往前線,警通連戰士劉明生身上背滿水壺跟隨其中,途中遭遇敵人火力攔截,水壺也全部被打爛。「在匍匐前進接近前沿陣地時,劉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發現是一個蘋果。擦去糊在上面的厚泥,他正準備張口咬下去的時候,想到堅守坑道的戰友,又重新把蘋果送到了前線。」鄭時文介紹,劉明生將蘋果送到坑道後,八個戰友開始誰也捨不得吃,最後一人一口,輪流兩遍才吃完。
為了激勵鄭時文寫好這篇稿件,29師副師長傅嚴森還特意送了他一支當時非常珍貴的「犀飛利」金筆。鄭時文懷著滿腔的熱情,出色完成了稿件寫作任務。「傅師長拍著我的肩頭,說我沒有虧待這支金筆!」
這篇稿子首先編發了《上甘嶺戰地通訊》,經審改後寄回國內。1953年1月25日,上海《新聞日報》在顯著位置編發了這篇稿子。《一個蘋果的故事》,改編後編入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記錄戰爭歷史
紅色家庭將志願軍精神傳承下去
1955年,鄭時文參加志願軍第六屆歸國代表團回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集體接見。1966年,因戰傷復發轉業至地方,他在內江市市中區黨校校長任上退休。「老校長不向上級提個人的要求,看淡個人升遷等等利益,職級幾十年幾乎沒有變化。」市中區黨校教師羅傑介紹。
鄭時文練習書法。
在鄭時文的女兒鄭曉婷看來,父親還有脆弱的一面。「父親是一個情感很充沛的人,經常做噩夢回到戰場。」
噩夢的來源, 是慘烈的戰爭。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鄭時文和並肩作戰的18個戰友握著一張紅領巾發誓,如果有人倖存回國並結婚生子,那麼他的孩子就是19個戰士共同的孩子。
1952年12月9日,29師師部被美軍轟炸。19名戰友,只有鄭時文一個人倖存下來。12月9日也因此成為鄭時文的家祭日。巧合的是,這也是鄭曉婷的兒子楊皓元出生的日子。到了家祭日,鄭時文有時會在家裡擺上18個蘋果,有時會帶著家人來到內江的沱江邊,向朝鮮的方向擺放18束鮮花。
懷著父親的教誨,鄭曉婷來到成都軍區當了一名新聞報導員,如今任職國家統計局內江調查隊副隊長。「我很驕傲,能夠繼承父輩的遺志,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
轉業之後,鄭時文想把自己和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真實遭遇寫一本書,以此來傳承志願軍精神。
鄭時文的手稿。
在手稿的寫作過程中,鄭時文坦言:「內心是極其痛苦的。因為一想起犧牲的戰友就泣不成聲,完全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老頭子寫稿的時候,一直是邊哭邊寫,用淚水和墨水把稿子寫出來的。」鄭時文的妻子李元敏告訴記者:「老頭把自己關在屋裡寫稿子,有時候嚎啕大哭,一開始我還不知道情況,後來知道他是在想念戰友,也是非常心疼老頭子,自己的心裡也跟著心痛。」
2005年,鄭時文將厚厚的一疊書稿交給鄭曉婷。「有100多萬字,全都是我一個按鍵一個按鍵敲進電腦,父輩的故事再次映入腦海,讓我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當時志願軍大無畏的精神。」當時,鄭時文的兒子鄭曦原也對原稿進行了整理。
在此基礎上,2007年,鄭時文的第一部長篇紀實文學《我心有歌—— 一個學生兵的朝鮮戰場親歷記》出版發行,被譽為「韓戰史的補白之作」。2015年,他的第二部長篇紀實文學《穿過硝煙的軍列—— 一個學生兵的朝鮮戰場親歷記》出版發行,突出反映志願軍15軍29師這支英雄部隊的光輝戰鬥歷程。
今年10月,鄭時文也登上央視《老兵你好》欄目的舞臺參與錄製,向全國觀眾講述志願軍的英勇事跡。現在,鄭時文依然保持著寫作和閱讀的習慣。「我還想繼續寫下去,繼續將志願軍的精神發揚光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前報導: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①丨周全弟:被凍傷後沒能衝鋒殺敵 是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②丨老兵陸建仁:「前線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③ | 塗伯毅:被汽油彈毀容,但為黨為國為人民,此生無悔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④ | 周繼成:上甘嶺戰役中,他掩護黃繼光炸碉堡,身負重傷仍堅持完成戰鬥任務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⑤|鄧彰德:上甘嶺的「娃娃臉」英雄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⑥|林炳遠:上甘嶺 不只是一個人的血戰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