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⑤|鄧彰德:上甘嶺的「娃娃臉」英雄

2020-11-17 四川在線

開欄的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這雄壯的旋律,凝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贏得了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正義之戰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第一聲吶喊,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

時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為國奮戰的人都會被銘記。

即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抗美援朝老戰士訪談錄全媒體專題報導:他們中有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戰鬥英雄,有「奇襲白虎團」的原型勇士,有血戰鬥長空的英雄飛行員,有奮不顧身的戰地衛生員,還有滿身戰創的普通戰士……通過他們的講述,致敬「最可愛的人」!

老兵檔案

姓名:鄧彰德

出生:1934年10月

籍貫:南充市蓬安縣

經歷:原中國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1營3連戰士,志願軍領導機關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1952年10月,鄧彰德參加上甘嶺戰役,擔任連通訊員,及時完成了重要文件、作戰命令的送達任務,冒著槍林彈雨將身負重傷的副連長背下火線。所在班曾堅守597.9高地,一天之內打退敵人24次進攻,鄧彰德一人殲滅敵人120多名。

四川在線記者 蒲南溪

換上軍裝,86歲的鄧彰德好像切換了精神狀態,胸前同樣高齡的獎章熠熠生輝。

68年前的上甘嶺戰役是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戰鬥經歷,談及這次戰役中留下的記憶和傷痛,老人輕描淡寫地說,「彈片扎進右臂,當時就拔了出來,沒幾天就好了。」

鄧彰德從牛皮紙袋裡拿出一本用銅版紙包著的冊子,掀開書皮,只見紅底白字——《上甘嶺戰役》。這是由中國人民志願軍釜山政治指揮部編寫的畫冊,英雄名錄中,鄧彰德的名字赫然在列——15軍45師135團1營3連戰士鄧彰德被授予特等功功臣、二級英雄稱號。

從朝鮮回國,二十歲的鄧彰德

「作弊」也要上戰場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家住南充市蓬安縣興旺鎮(原濟渡鄉)小深溝村的鄧彰德正值17歲。聽到這短短八個字的號召,少年小鄧不禁熱血沸騰要報名。

但是招兵年齡的明確要求是18歲至30歲。「怎麼辦?」他靈機一動,那就把年紀改大一歲吧!

就這樣,當年5月,「18歲」的鄧彰德報名後隨即步行至南充城區,解放牌卡車再將他們運送到寶雞乘坐火車,到達朝鮮新義州後,繼續徒步。一走就是兩個多月,而此行的目的地就是——上甘嶺。

「我們邊行軍邊訓練,射擊、投彈的技巧都是路上學會的。」鄧彰德回憶,通往上甘嶺以及上甘嶺地區都是茂密的森林,躲進去可以躲避敵機轟炸。部隊不進村,怕連累老百姓。進了密林也不能埋鍋做飯,怕炊煙升起,被天上盤旋的敵軍偵察機發現。

官兵都帶了乾糧,有炒麵和炒米。鄧彰德說,大家都很樂觀,就著山泉水,吃得有滋有味。「就是沒菜吃,我們那個連,120多號人,一半以上得了夜盲症,夜裡行軍時就像瞎子,什麼也看不到,就由看得到的戰友牽著走。」

前排右二為鄧彰德

鄧彰德所在的部隊,軍長秦基偉,師長崔建功,二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戰友黃繼光、邱少雲也是著名的戰鬥英雄。

抵達上甘嶺地區,鄧彰德所在的1營來到597.9高地。在山梁下約百米的山腰,他和戰友們要挖掘一條200多米長的坑道,作為主坑道;再往下50多米,挖掘一條50多米長的坑道,作為營指揮所。坑道有一人多高,兩米多寬。

全營戰士24小時三班倒,就這樣挖了一年。

直到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上甘嶺戰役打響。敵軍動用300多門大口徑火炮、20多輛坦克和40多架飛機連續轟炸三天三夜。在不足3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累計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擲航空炸彈500餘枚。597.9高地主峰標高被削低了兩米多,寸草不留。工事、坑道受損嚴重。

戰鬥進行了十幾天後,「電話、電報全都不起作用了」,鄧彰德說,這時他接到一個新任務。

「小鬼,任務交給你咯」

1952年10月30日,鄧彰德接到的任務是:作為通訊員,穿過400米火線,到達597.9高地主坑道,告訴一線的部隊,「上級沒有忘記你們,一定要堅持到底!明天凌晨3點,坑道裡的部隊出擊,配合外面的部隊,裡應外合奪回地面陣地。」

左一為鄧彰德

鄧彰德在軍隊裡年紀不算大,又長了張娃娃臉,當天晚上交代完任務,上級補了一句,「小鬼,任務交給你咯。」

「為了行動更方便,我沒有帶槍。」鄧彰德說,他只帶了一顆手榴彈就獨自上路。主坑道在地勢更高的山坡上,他警醒地慢慢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距離坑道口100餘米處,卻被敵人的火力封鎖攔住了去路。他發現在坑道口上方僅幾米遠的地方,敵軍用沙袋構築了一個1米多高的環形工事,架設的一挺重機槍正對著坑道口,不斷用點射封鎖坑道口。

「如果還是繼續行進,活動目標很容易被發現。」而且美軍每隔幾分鐘就發射一顆照明彈,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晝。

情急之下鄧彰德注意到,戰場上四處散落著掛照明彈的降落傘,「這不就是很好的掩護嗎?」

鄧彰德找到一個近旁的降落傘披在身上,匍匐前進。每當照明彈熄滅,趁著下一顆照明彈發射的短暫間隙,鄧彰德就來一次躍進,然後躲進彈坑隱蔽。就這樣,他爬到了距坑道口僅幾米遠的地方。

「噠噠噠」「噠噠噠噠」……機槍子彈把坑道口的泥土打得四濺。鄧彰德又面臨棘手的難題。「我還過得去嗎?怎麼才能躲得開密集的子彈?」他深呼吸幾口氣,腦海中飛速地回憶起長官教他們射擊的情形,射擊點轉換的時候……鄧彰德好像收到了某種啟發,他靜下心來地觀察子彈射擊的節奏和規律。

果然有了發現。

敵人每打一個點射,要間隔大約5秒時間。他瞅準機槍火舌切換點位的那一瞬間,猛地向坑道口衝去。就在他撲進坑道口的瞬間,機槍子彈挨著他的頭皮擦過。

「現在想來可惜,沒把那個火力點幹掉。」鄧彰德說,他帶的那顆手榴彈是顆「光榮彈」,他知道的情報太重要了,是不能當俘虜的。

「我衝進去的時候,坑道裡的戰友還驚呼』敵人來了!』我大聲地說,』自己人!自己人!』」

鑑於鄧彰德出色完成情報傳遞任務,上級給他記了特等功。

5、24、500 「看似簡單的任務」

「這麼久了,我還沒有真正上過戰場。」1952年11月4日,鄧彰德向上級提出,他想為死去的戰友報仇。

從10月31日的反攻開始,在597.9高地,敵我雙方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展開殊死爭奪。付出重大傷亡後,45師退出陣地修整,此時鄧彰德仍是連隊的通訊員。

「那你就下到班去吧。」上級考慮到鄧彰德在之前任務中的出色表現,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鄧彰德來到連隊前線的5班,而5班一共只有5個人。

11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敵軍又開始炮擊597.9高地。上級向一線戰士下達命令:「哪個隊伍能上高地守24個小時,不管這期間是否有敵人進攻,都給這個隊伍記大功。」鄧彰德和四個戰友商量討論片刻,雖然心裡知道這個任務看似只需要守24個小時,「很簡單」,其實遭遇敵人的概率很大。迅速考慮後,五人勇敢報名並衝向陣地。

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傷亡,「我們在通過火力點時,都是一個一個地通過,班長走第一個,稍大年紀的戰友走第二個,我走第三個。」鄧彰德笑笑說,這樣不至於全軍覆沒。

五人順利到達1號陣地,陣地上僅有兩人堅守。一個是135團3營7連連長張計發,一個是他的通訊員。見到他們五人,張計發又急又喜地說,你們終於來了!敵人馬上就要進攻,他和戰友們已堅守陣地一整天,光榮完成了任務,希望5班也能完成任務,絕不把陣地交給敵人。

鄧彰德說,這個張計發,正是電影《上甘嶺》中「英雄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人物。

「一定要節約子彈。」5班每人胸前都掛一支蘇制轉盤衝鋒鎗,每人3個彈夾,每個彈夾裝彈72發,還有七八顆手榴彈。他們也沒想到,5個人以及這樣少量的裝備,竟然面對的是敵軍一個營的兵力,相當於5個人對戰500人。

「一定要靠近了再打。」鄧彰德和4名戰友每人堅守50多米寬的陣地,每個人面對的是敵方一個連。「一般要等到敵人離我只有十幾米的時候,我才會開槍,就這樣打退幾次進攻後,最猛烈的一次進攻來了。」鄧彰德說,那一次敵人數量特別多,他從隱蔽的彈坑爬起來,要與敵人殊死搏鬥。

「敵軍看到我了。他們越走越近,但也不開槍。可能覺得我是個小孩,想活捉我。」鄧彰德回憶,走在最前面的是敵軍的長官,「等他走到離我只有幾米遠的時候,我趁他分神,抬槍就將他擊斃了。」在戰友的火力支援下,鄧彰德順利地守住了陣地。

「那一天敵人雖然發動了十幾次進攻,但是在我方的頑強堅守下,這些進攻越來越像是』應付差事』。」鄧彰德說,「真是一個奇蹟」,他們不但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而且整個5班無一人陣亡。戰鬥結束後,上級給5班記了集體一等功。

鄧彰德為珍藏的《上甘嶺戰役》畫冊包的書皮

「連隊120多人,經過十多天的戰鬥後,只剩30人了。」上甘嶺的森林也幾乎被夷為平地。

隨後,為了應對敵軍的「秋季攻勢」,在上甘嶺立下赫赫戰功的15軍被調到東海岸。

但就在這時,美方宣布停戰。1954年3月,鄧彰德隨部隊回國。

此前報導: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①丨周全弟:被凍傷後沒能衝鋒殺敵 是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②丨老兵陸建仁:「前線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③ | 塗伯毅:被汽油彈毀容,但為黨為國為人民,此生無悔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④ | 周繼成:上甘嶺戰役中,他掩護黃繼光炸碉堡,身負重傷仍堅持完成戰鬥任務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⑦丨鄭時文:親歷上甘嶺「人肉沼澤」 炮雨中讓...
    當時,上甘嶺戰役牽動著中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心。1952年10月,鄭時文接到任務,把上甘嶺的戰鬥情況儘快報導出去,提供稿件給報紙發表。2015年,他的第二部長篇紀實文學《穿過硝煙的軍列—— 一個學生兵的朝鮮戰場親歷記》出版發行,突出反映志願軍15軍29師這支英雄部隊的光輝戰鬥歷程。今年10月,鄭時文也登上央視《老兵你好》欄目的舞臺參與錄製,向全國觀眾講述志願軍的英勇事跡。現在,鄭時文依然保持著寫作和閱讀的習慣。「我還想繼續寫下去,繼續將志願軍的精神發揚光大」。
  • 上甘嶺走出來的真英雄——抗美援朝老兵曾志宙的故事
    上甘嶺走出來的真英雄——抗美援朝老兵曾志宙的故事 2020-08-20 09:24:09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肖霄 劉昭雲 劉芙連] [編輯:潘華]字體:【大 中 小】 8月18日,在邵東市宋家塘街道華電星苑小區,記者見到了95歲的老兵曾志宙。
  • 話劇《上甘嶺》「抗美援朝」紀念日上演,致敬英雄的城市——唐山
    話劇《上甘嶺》10月25日 「抗美援朝」紀念日上演 致敬英雄的城市——唐山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宏領銜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聯袂出演話劇《上甘嶺》,在唐山大劇院精彩上演,致敬先烈和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周榮根:停戰前夕,仍血戰上甘嶺
    編者按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
  • 《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開播
    近日,《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作品將集中亮相上海螢屏,帶觀眾重溫「向我開炮」、「一條大河波浪寬」這些響亮臺詞、歌詞,背後的真摯的愛國情與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東方衛視將於10月23日晚22點檔播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攝製的專題紀錄片《不朽的英雄讚歌》(1集45分鐘)。該片從上海角度出發,尋訪上海籍志願軍老兵和歷史親歷者,結合國內外抗美援朝的影像資料和檔案文獻,用故事的方式講述英雄的事跡,同時也將展現抗美援朝時期上海後方對前線的支援。該紀錄片還將於10月25日紀念日當天,在東方衛視、紀實人文頻道重播。
  • 抗美援朝70周年,大麥出品話劇《上甘嶺》紀念英雄緬懷先烈
    日前,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迎接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原創話劇《上甘嶺》正在全國火熱巡演。截止目前,該劇豆瓣開分7.9分,網友讚許"這是一部像極了電影的話劇,故事緊湊,沉浸式的戰爭場景,燈光、投影和爆炸超讚。
  •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那戰火紛飛的故事
    在長岐鎮上那陵村有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叫李才榮,雖然已90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浴血故事。 這位身材消瘦,兩鬢斑白的老人就是李才榮,他17歲參加了地下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年僅19歲的他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回憶起當年參軍當兵的情景依然滿腔熱血。
  • 抗美援朝70周年 | 「上甘嶺戰役,我打出190發炮彈」
    特別在上甘嶺戰役,我親手打出190發炮彈。那門無後坐力炮,戰後被有關部門收藏!」他說。出生在四川樂山的周繼成對侵略者格外仇恨——他7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只好跟著四舅過活;日軍轟炸樂山時,四舅被炸死;他從此流落街頭,乞討要飯、當童工學徒……新中國成立後,為保家衛國,他於1950年參軍入伍。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⑰|孫克中:上甘嶺戰役時,我每天夜裡送炮彈
    10月22日,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舉行前夕,在廣元市利州區,今年87歲的孫克中談起當年自己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情形,仍記憶猶新。1952年10月,孫克中參加了抗美援朝的著名戰役——上甘嶺戰役。戰爭的前一階段,上甘嶺戰役還叫五聖山戰役,上甘嶺,是五聖山南邊的一個十幾戶人的小村莊,背後就是五聖山,五聖山前面有兩處高地,但卻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戰爭越打越激烈,後稱上甘嶺戰役。在上甘嶺戰役中,孫克中所在的六連是第二梯隊,四連、五連是第一梯隊。當時19歲的孫克中,仍主要承擔炮彈運輸任務。
  • 棲霞老兵趙福臣:上甘嶺上立過二等功!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我市抗美援朝老兵趙福臣就是那場戰役的參與者和見證者。1952年5月,作為 15軍45師134團2營6連的炮兵班長的趙福臣在上甘嶺戰役前試探性進攻的五聖山戰鬥中立下二等功,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走進趙福臣老人那場戰鬥歲月。聽說我們要來採訪,趙福臣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寶貝,這些都是他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帶回來的,這張泛黃的材料是他作戰用的一六零炮的使用說明。
  • 黃仁俊:抗美援朝老兵的無悔堅守
    有這樣一位老兵,他背後有一段生與死的感人故事;他滿臉皺紋裡珍藏著戰鬥的歲月,他的勳章裡凝結著曾經的輝煌。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黃仁俊。    黃仁俊,男,1931年12月14日出生,原籍為重慶合川人,現居青白江區怡湖社區川化五村三區。1950年10月1日參軍入伍,入伍報考軍隊幹校,錄取後,從軍幹校轉到第二野戰區三分校二大隊六班。
  • 4K修復版《上甘嶺》來啦!向抗美援朝的英雄致敬
    4K修復版《上甘嶺》10月25日舉行專場放映(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央廣網北京10月25日消息(記者張佳琪)1956年12月1日,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 向英雄致敬—2020我的電影黨課開啟,抗美援朝老兵現場送寄語
    10月27日,「向英雄致敬——2020我的電影黨課」活動在鄭州奧斯卡大上海影城正式啟動,活動請了十位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到場,現場他們講述了戰爭中難忘的往事,也為這項活動送上了寄語。據悉,這次活動共組織100家奧斯卡影院作為電影黨課基地,會以電影作為黨課的承載形式,主要包括示範課、訂製化包場、普通課三種具體形式,將於11月30日結束。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2021年國考行測備考: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向英雄致敬!
    2020年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新兵營,講述英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最新熱映影片《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諸多方面都表明,抗美援朝在今年將成為一個大熱點,那麼,你是否對上甘嶺戰役還耳熟能詳?
  • 兩位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時隔六十七年「重逢」
    兩位抗美援朝老英雄怎麼也沒想到,相隔近千公裡的他們,竟然在67年後,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實現了「重逢」。2020年12月28日上午,在「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公益團隊、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宜賓軍分區、「宜賓發布」等多方協助下,家住四川宜賓的91歲老兵蔣永德和家住陝西鹹陽的90歲老兵蔡興海終於通過手機視頻見面了。
  • 「上甘嶺上,我吹響了衝鋒號」連雲港抗美援朝老戰士惠美成:現在...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再訪老兵①開欄語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英雄保家衛國,出徵血灑萬裡疆場。今天,為了緬懷志願軍烈士,繼承先烈精神,再現老兵風採,我們在決勝全面小康之際設立了這個欄目,致敬所有為人民幸福衝鋒在前的中華英雄兒女!山河無恙,國泰民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高亢激昂的志願軍軍歌唱出了70年前135萬志願軍將士赴朝鮮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致敬最可愛的人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丨王宏賢:一日當兵...
    整個抗美援朝打出中國人的決心、信心,打出中國人的骨氣,其背後的勝利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繼續來聽聽王宏賢講述朝鮮戰場上的故事。朝鮮的交通本身就不健全,再加上戰爭的破壞,讓交通線更是破爛不堪,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的運輸都是王宏賢他們這些後勤兵所要面對的難題,為了保障前方部隊的物資供應,戰士們想盡了一切辦法。
  • 內江87歲老兵親歷上甘嶺戰役 上央視講述「一個蘋果」的故事
    內江觀察 羅尹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上甘嶺,在很多中國人心中,幾乎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圖騰般的記憶。1952年初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在這裡展開了長達四十三天的殊死惡戰。志願軍將士們以鋼釘般的意志,守住了陣地,奪得了三八線周邊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