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這雄壯的旋律,凝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贏得了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正義之戰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第一聲吶喊,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
時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為國奮戰的人都會被銘記。
即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抗美援朝老戰士訪談錄全媒體專題報導:他們中有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戰鬥英雄,有「奇襲白虎團」的原型勇士,有血戰鬥長空的英雄飛行員,有奮不顧身的戰地衛生員,還有滿身戰創的普通戰士……通過他們的講述,致敬「最可愛的人」!
老兵檔案
姓名:鄧彰德
出生:1934年10月
籍貫:南充市蓬安縣
經歷:原中國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1營3連戰士,志願軍領導機關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1952年10月,鄧彰德參加上甘嶺戰役,擔任連通訊員,及時完成了重要文件、作戰命令的送達任務,冒著槍林彈雨將身負重傷的副連長背下火線。所在班曾堅守597.9高地,一天之內打退敵人24次進攻,鄧彰德一人殲滅敵人120多名。
四川在線記者 蒲南溪
換上軍裝,86歲的鄧彰德好像切換了精神狀態,胸前同樣高齡的獎章熠熠生輝。
68年前的上甘嶺戰役是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戰鬥經歷,談及這次戰役中留下的記憶和傷痛,老人輕描淡寫地說,「彈片扎進右臂,當時就拔了出來,沒幾天就好了。」
鄧彰德從牛皮紙袋裡拿出一本用銅版紙包著的冊子,掀開書皮,只見紅底白字——《上甘嶺戰役》。這是由中國人民志願軍釜山政治指揮部編寫的畫冊,英雄名錄中,鄧彰德的名字赫然在列——15軍45師135團1營3連戰士鄧彰德被授予特等功功臣、二級英雄稱號。
從朝鮮回國,二十歲的鄧彰德
「作弊」也要上戰場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家住南充市蓬安縣興旺鎮(原濟渡鄉)小深溝村的鄧彰德正值17歲。聽到這短短八個字的號召,少年小鄧不禁熱血沸騰要報名。
但是招兵年齡的明確要求是18歲至30歲。「怎麼辦?」他靈機一動,那就把年紀改大一歲吧!
就這樣,當年5月,「18歲」的鄧彰德報名後隨即步行至南充城區,解放牌卡車再將他們運送到寶雞乘坐火車,到達朝鮮新義州後,繼續徒步。一走就是兩個多月,而此行的目的地就是——上甘嶺。
「我們邊行軍邊訓練,射擊、投彈的技巧都是路上學會的。」鄧彰德回憶,通往上甘嶺以及上甘嶺地區都是茂密的森林,躲進去可以躲避敵機轟炸。部隊不進村,怕連累老百姓。進了密林也不能埋鍋做飯,怕炊煙升起,被天上盤旋的敵軍偵察機發現。
官兵都帶了乾糧,有炒麵和炒米。鄧彰德說,大家都很樂觀,就著山泉水,吃得有滋有味。「就是沒菜吃,我們那個連,120多號人,一半以上得了夜盲症,夜裡行軍時就像瞎子,什麼也看不到,就由看得到的戰友牽著走。」
前排右二為鄧彰德
鄧彰德所在的部隊,軍長秦基偉,師長崔建功,二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戰友黃繼光、邱少雲也是著名的戰鬥英雄。
抵達上甘嶺地區,鄧彰德所在的1營來到597.9高地。在山梁下約百米的山腰,他和戰友們要挖掘一條200多米長的坑道,作為主坑道;再往下50多米,挖掘一條50多米長的坑道,作為營指揮所。坑道有一人多高,兩米多寬。
全營戰士24小時三班倒,就這樣挖了一年。
直到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上甘嶺戰役打響。敵軍動用300多門大口徑火炮、20多輛坦克和40多架飛機連續轟炸三天三夜。在不足3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累計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擲航空炸彈500餘枚。597.9高地主峰標高被削低了兩米多,寸草不留。工事、坑道受損嚴重。
戰鬥進行了十幾天後,「電話、電報全都不起作用了」,鄧彰德說,這時他接到一個新任務。
「小鬼,任務交給你咯」
1952年10月30日,鄧彰德接到的任務是:作為通訊員,穿過400米火線,到達597.9高地主坑道,告訴一線的部隊,「上級沒有忘記你們,一定要堅持到底!明天凌晨3點,坑道裡的部隊出擊,配合外面的部隊,裡應外合奪回地面陣地。」
左一為鄧彰德
鄧彰德在軍隊裡年紀不算大,又長了張娃娃臉,當天晚上交代完任務,上級補了一句,「小鬼,任務交給你咯。」
「為了行動更方便,我沒有帶槍。」鄧彰德說,他只帶了一顆手榴彈就獨自上路。主坑道在地勢更高的山坡上,他警醒地慢慢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距離坑道口100餘米處,卻被敵人的火力封鎖攔住了去路。他發現在坑道口上方僅幾米遠的地方,敵軍用沙袋構築了一個1米多高的環形工事,架設的一挺重機槍正對著坑道口,不斷用點射封鎖坑道口。
「如果還是繼續行進,活動目標很容易被發現。」而且美軍每隔幾分鐘就發射一顆照明彈,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晝。
情急之下鄧彰德注意到,戰場上四處散落著掛照明彈的降落傘,「這不就是很好的掩護嗎?」
鄧彰德找到一個近旁的降落傘披在身上,匍匐前進。每當照明彈熄滅,趁著下一顆照明彈發射的短暫間隙,鄧彰德就來一次躍進,然後躲進彈坑隱蔽。就這樣,他爬到了距坑道口僅幾米遠的地方。
「噠噠噠」「噠噠噠噠」……機槍子彈把坑道口的泥土打得四濺。鄧彰德又面臨棘手的難題。「我還過得去嗎?怎麼才能躲得開密集的子彈?」他深呼吸幾口氣,腦海中飛速地回憶起長官教他們射擊的情形,射擊點轉換的時候……鄧彰德好像收到了某種啟發,他靜下心來地觀察子彈射擊的節奏和規律。
果然有了發現。
敵人每打一個點射,要間隔大約5秒時間。他瞅準機槍火舌切換點位的那一瞬間,猛地向坑道口衝去。就在他撲進坑道口的瞬間,機槍子彈挨著他的頭皮擦過。
「現在想來可惜,沒把那個火力點幹掉。」鄧彰德說,他帶的那顆手榴彈是顆「光榮彈」,他知道的情報太重要了,是不能當俘虜的。
「我衝進去的時候,坑道裡的戰友還驚呼』敵人來了!』我大聲地說,』自己人!自己人!』」
鑑於鄧彰德出色完成情報傳遞任務,上級給他記了特等功。
5、24、500 「看似簡單的任務」
「這麼久了,我還沒有真正上過戰場。」1952年11月4日,鄧彰德向上級提出,他想為死去的戰友報仇。
從10月31日的反攻開始,在597.9高地,敵我雙方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展開殊死爭奪。付出重大傷亡後,45師退出陣地修整,此時鄧彰德仍是連隊的通訊員。
「那你就下到班去吧。」上級考慮到鄧彰德在之前任務中的出色表現,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鄧彰德來到連隊前線的5班,而5班一共只有5個人。
11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敵軍又開始炮擊597.9高地。上級向一線戰士下達命令:「哪個隊伍能上高地守24個小時,不管這期間是否有敵人進攻,都給這個隊伍記大功。」鄧彰德和四個戰友商量討論片刻,雖然心裡知道這個任務看似只需要守24個小時,「很簡單」,其實遭遇敵人的概率很大。迅速考慮後,五人勇敢報名並衝向陣地。
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傷亡,「我們在通過火力點時,都是一個一個地通過,班長走第一個,稍大年紀的戰友走第二個,我走第三個。」鄧彰德笑笑說,這樣不至於全軍覆沒。
五人順利到達1號陣地,陣地上僅有兩人堅守。一個是135團3營7連連長張計發,一個是他的通訊員。見到他們五人,張計發又急又喜地說,你們終於來了!敵人馬上就要進攻,他和戰友們已堅守陣地一整天,光榮完成了任務,希望5班也能完成任務,絕不把陣地交給敵人。
鄧彰德說,這個張計發,正是電影《上甘嶺》中「英雄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人物。
「一定要節約子彈。」5班每人胸前都掛一支蘇制轉盤衝鋒鎗,每人3個彈夾,每個彈夾裝彈72發,還有七八顆手榴彈。他們也沒想到,5個人以及這樣少量的裝備,竟然面對的是敵軍一個營的兵力,相當於5個人對戰500人。
「一定要靠近了再打。」鄧彰德和4名戰友每人堅守50多米寬的陣地,每個人面對的是敵方一個連。「一般要等到敵人離我只有十幾米的時候,我才會開槍,就這樣打退幾次進攻後,最猛烈的一次進攻來了。」鄧彰德說,那一次敵人數量特別多,他從隱蔽的彈坑爬起來,要與敵人殊死搏鬥。
「敵軍看到我了。他們越走越近,但也不開槍。可能覺得我是個小孩,想活捉我。」鄧彰德回憶,走在最前面的是敵軍的長官,「等他走到離我只有幾米遠的時候,我趁他分神,抬槍就將他擊斃了。」在戰友的火力支援下,鄧彰德順利地守住了陣地。
「那一天敵人雖然發動了十幾次進攻,但是在我方的頑強堅守下,這些進攻越來越像是』應付差事』。」鄧彰德說,「真是一個奇蹟」,他們不但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而且整個5班無一人陣亡。戰鬥結束後,上級給5班記了集體一等功。
鄧彰德為珍藏的《上甘嶺戰役》畫冊包的書皮
「連隊120多人,經過十多天的戰鬥後,只剩30人了。」上甘嶺的森林也幾乎被夷為平地。
隨後,為了應對敵軍的「秋季攻勢」,在上甘嶺立下赫赫戰功的15軍被調到東海岸。
但就在這時,美方宣布停戰。1954年3月,鄧彰德隨部隊回國。
此前報導: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①丨周全弟:被凍傷後沒能衝鋒殺敵 是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②丨老兵陸建仁:「前線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③ | 塗伯毅:被汽油彈毀容,但為黨為國為人民,此生無悔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④ | 周繼成:上甘嶺戰役中,他掩護黃繼光炸碉堡,身負重傷仍堅持完成戰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