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有逆鱗,人有禁忌」。與人交往,萬不可口無遮攔。一旦觸碰了別人的逆鱗,就會使對方難堪,甚至憤怒。古人講的慎言慎行,就是告誡我們說話一定要先過大腦,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覆水難收,一定要左右權衡再口。
通常來說,樂觀、寬容的人有時能適當調侃一下自己,甚至是調侃一下自己的生理缺陷,但這僅限於對自己。我們在與他人聊天或交談時,就要避開這類話題。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對於個頭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與矮小相聯繫的話語,免得他由多心而傷心。
對於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
孟子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古人的話語非常值得記取。的確,大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面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古代有一個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的人,總好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個叫李大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這人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李大為什麼不敢吃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李大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李大被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
另外,最容易傷到別人痛處的時候,也是安慰別人的時候。如果別人正處於痛苦之中,你在安慰對方時稍不注意,揭了人家的傷疤,那可就是火上澆油。
一個人失戀了,傷心欲絕,這時最合適的安慰方式就是和對方一起找些快樂的事情做,讓對方在做這些快樂的事的過程中逐漸忘記痛苦。可是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故作高深地來一句「他一直就是在騙你,當初信誓旦旦說愛你都是假的!」這些話只能讓失戀者更傷心。
當然,你也可能在不經意間不小心戳到了對方的痛處,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補救,比如也適當戳一下自己的痛處。公司的劉宏天生禿頭。一天,幾個同事在一起聊天,得知劉宏的發明專利被批准了,快言快語的小章說道:「你小子,真夠牛的,真是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說得大家哄堂大笑,劉宏卻不好意思地紅了臉。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人人也都討厭別人提及自己的忌諱。有時候,即使是讚美他人,不小心也可能衝撞了對方,引起對方的反感,有時可能還會招來怨恨。
比如,聊天中開玩笑的人動機大多都是友好的,但若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就會產生不良後果,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聊天中掌握一些分寸還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夫妻雙方發生爭執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就是口不擇言,喜歡揭對方的短,甚至讓對方當眾出洋相,沒面子,無地自容,以降伏對方而獲得快感,這種做法有點不地道。
比如丈夫在和妻子聊天時不經意地說:「女人嘛,做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你不但不會做,就算你會做,如果不是我娶了你,你今天能活得這麼滋潤?」這種話都太傷人了,但卻偏偏有人以說此話為樂,意在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某學生寢室內,同學們正在爭排座次。孫同心直口快,與建斌爭了起來,見比自己小的建斌非要排在最末位,就順口說道:「好啊,你排在最末,是咱們宿舍的寶貝疙瘩,你又姓王,以後就叫你『疙瘩王』好了!」原來建斌的臉上正好長滿了疙瘩,這樣被說哪有不惱火的道理!
孫同見惹來了風波,懊悔不已,但表面卻不急不惱,巧借余光中的詩句攬鏡自顧道:「『蜷在兩腮分,依在耳翼間,迷人全在一點點。』唉,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建斌一聽,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孫同的臉上長滿了雀斑。
這樣無意中刺痛了對方,那就對著自己的某個痛處狠狠開火吧!有這樣的勇氣和氣度,你一定能化幹戈為玉帛。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繫。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麼事,也很可能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至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說話之前要想一想: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再開口自然可以避免揭人傷疤的事情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