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sel
校對:litcave 工作室
配圖:Online
如果沒去過紐約和洛杉磯,你便少了一些機會去察覺到《漫長的告別》與《八百萬種死法》之間的區別。
乍一讀到《八百萬種死法》,在讀客的洗腦網格版腰封下,寫了如此一句話,「30年來,梁朝偉做夢都想演《八百萬種死法》!飛越半個地球,只為見作者一面;4次懇求合作,只為演本書主角。《八百萬種死法》太懂梁朝偉的孤獨!」
實話說,雖然營銷編輯如今還把「孤獨」當作標籤來售賣,誠然有點葬愛家族一員的感覺,但是《八百萬種死法》沒必要打著孤獨的招牌來營銷。
孤獨的最大魅力在於它本身的獨立,一旦成了一款營銷籌碼,那它就變得廉價,反而把一本有意思的書逼成一本盛滿刻板印象的暢銷書的節奏。
當然回到小說裡面,我其實也沒有讀過布洛克的其他小說,甚至這個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但是你一看到馬修,簡稱馬特,你會不知不覺聯想到的馬洛,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漢偵探(玩笑話是兩人還都姓馬)。
從故事性來說,至少在《漫長的告別》裡,馬洛的偵探故事顯得更為巧妙一些。布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根本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偵探小說,嚴格意義上來說,探案到了最後,兇手是一個全新的人物,這在根本上違背了偵探小說的原則。
但是似乎撰寫一本出色的偵探小說也並非布洛克創作《八百萬種死法》的本意,因為小說的名字其實就借用了一句電視節目結束詞:這個都市叢林裡,有八百萬個故事,今天播的是其中之一。
可以說,《八百萬種死法》更像是描繪罪惡之城的遊記,馬修探訪一個個地下酒吧、線人、警察朋友和性工作者,從而拼湊出一幅完整的紐約地圖。這其實反過來也解釋了為什麼王家衛和梁朝偉會對這部作品情有獨鍾。因為它無關劇情和探案,只關於這座城市黑色幕布上猩紅的血漬。
所以如果不去關注探案的話,你從哪裡打開這本書,都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因為它就是一篇描繪地獄的散文詩,而馬修比硬漢馬洛,更像是冥河的渡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