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人」陳雪|38歲結婚以前,性是人生最大主題

2021-02-08 南方人物周刊


陳雪與李銀河在新書討論會上對談。陳雪說,「我想要愛,但我知道在我找回自己之前我只是個愛無能的人。於是我寫作,企圖通過寫作來挖掘潛藏的自我。」

記者 鄧鬱 發自北京 編輯 鄭廷鑫


與她最為欣賞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一樣,臺灣作家陳雪說自己也是躁鬱症患者。「容易癲狂、偏執。但這種病的好處是,它會帶給你無窮的創造力。」

她的朋友公認,這個外表柔弱的女子有著天賦異秉的講故事的才能,嬌糯似飴蜜的嗓音裡,潛藏著隨時噴薄而出的欲望和內力。「她可以一口氣說上兩個小時,不打磕巴,也不累似的。」6月底,陳雪在北京的4場沙龍,深圳的一席演講,也讓內地聽眾也見識到了這種並非每個作家都具備的技藝。

陳雪的多年好友梁文道說,他和陳雪之間有一種類似姐妹兄弟間的情感——是過馬路牽著手的那種。「但看她的作品簡直是惡女,殺人越貨,非常可怕,螭鬽魍魎都放在身體裡,是一個很奇特的感覺。」

45歲的陳雪,20年前出版的第一部小說,便喚作《惡女書》。這部女性情慾小說筆法和意識超前,又因涉及女同性戀的愛情和社會境遇,在彼時風氣尚不開明的臺灣,譁然一片,被當成「酷兒寫作」的代表,還獲邀去美國演講。多年後,在面對北京大學生的沙龍上,她笑說,自己只是個言辭大膽的鄉下妹。

「我這一生,沒有接觸過特別邪惡的人。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完全傷害到我。」她甚至會頗具同理心地從對方立場去為當事人開釋。

另一邊,這個看似活得顛倒混亂的女子,素來也不是一個會滿足他人期待,把主流道德和規矩放在眼裡的「常人」。

她寫出過讓自己身敗名裂的《只愛陌生人》,講述被報社派去峇里島的14天旅行裡,如何「打開身體」,與異邦人各種交合的經歷;儘管因此一行,她和當時相愛甚深的出版社女編輯黯然分開,但她堅持,「作為情人的你是背叛者,作為你自己的你呢?至今從未後悔。」

這本書讓異性戀罵她「傷風敗俗」,同性戀說她「欺騙女同志情感」,她卻樂得卸下「偶像包袱」,推出自傳色彩濃厚的三部曲(《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附魔者》),用10年時間,第一次直視自己的青少年歲月和家庭問題。

分開6年後,她與如今暱稱「早餐人」的編輯複合,在Facebook和報紙上公告結婚(在臺灣尚未合法)。但她無意滿足被女同志人群心心念念,視為「拉拉女神」的意願。這回來內地宣傳新書《迷宮中的戀人》,她也沒有渲染自己身上被外界賦予的社會角色。

「如果講(性傾向)血統,可以說我『血統不純正』呵。只要有機會,我都永遠要解釋我是個雙性戀。比如我去演講,不少女同讀者受不了我作品中的男人,問『為什麼那主角和男人做愛?』可我覺得愛是不講性別的……我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成為同志,但很多人是。所以我願意支持幫助你們。但我只有兩部小說(《愛情酒店》和《人妻日記》)是為了同志寫的,而且也不是小說家陳雪,是作為公民陳雪而寫。」


臺灣女作家陳雪(圖梁辰)



● ● ●

橋上的孩子


今天性格果決而有「陰暗面」的陳雪,原本是個開朗快活的孩子。生活的甜美,在10歲前後突然被老天按了「暫停」。

國小三四年紀時,家裡因不慎「投資」欠下巨額債務。她帶著弟妹跟著父母做生意的場子四處奔波,過著吉普賽人的生活。

那條叫「復興路」的鬧市小街,反覆出現在她的三部曲小說裡。爸爸媽媽賣錄音帶的攤位,就在不到兩百米長的小橋兩端。

「忙碌而嘈雜的鬧市裡,一手拿著紅白塑膠袋一手拼命把客人遞過來的貨物包裝起來,一手收錢一手找錢,時而跟客人討價還價,時而留心有沒有人趁亂偷東西,還要注意遠方有沒有警察來取締。」女孩很小就學會了將自己隨時抽離所處環境的本事。

人一多,平日安靜內向的媽媽就像「充了電、吃了猛藥」,前一分鐘還是病懨懨的,轉眼間成了舞臺上的大明星,說學逗唱,丰姿萬千。本來羞怯少語的陳雪也學會了叫喊吆喝,「人來瘋」的氣質和效果,與母親如出一轍。

她曾眼睜睜看著夜市商家拿硫酸潑人,鬧官司,有人失明,毀容。母親為此僱過兩位帥小夥當保鏢,都是那種黑黑壯壯的年輕人,一個打雙節棍,一個迷蝴蝶刀。「其實他們不是黑道,就是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幫人家討點債掙錢。」

那時候全家人時常瀰漫著一種「很容易就完了」的焦慮。夜裡,陳雪總是睡不著,不是因為簡陋的床難受,而是沒有安全感。即便後來景況改觀,只要人多,看見很多衣服堆在一起,或是一排排整齊地疊著,她就會頭痛難當。

幻想,是她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本事。「痛苦的時候就會編故事,很幼稚。比如幻想自己和媽媽是另外的人。」如果不是長大後寫小說,她甚至覺得自己可能會死——窮苦、自閉、抑鬱,被如黑洞的家庭拖累得筋疲力盡。

出了第一本書以後,她曾經去市場對面的咖啡館寫稿,一面寫一面還要留意對面的攤子,倘若客人太多,就得把筆放下趕緊跑去幫忙。之後好些年,還有熱情的書迷說要組團參觀她擺地攤。

別人覺得「傳奇」,她只覺傷痕累累。

家裡賣的衣服都是那種廉價的少女、熟女服。復興路上本來就有很多風塵女,她們不光是那些衣料的主要買家,還經常會在「幹完活」後,脫了高跟鞋來幫陳雪母親賣貨。「她們都是有情有義的人。」

但這種環境也會帶來尷尬,甚至無意間的傷害。

一次她穿著緞面的紅色蓬蓬裙,「美美地」去參加學校活動。同學來了一句,「你怎麼那麼像酒店小姐?」她被噎得無話。

國中時,在學校傷風感冒,看著鼻涕往下滴,她便用袖子去擦,可是袖子太髒,她就胡亂拿衣角擦一下,結果被全班同學笑話「鼻涕蟲」。父母常常因為奔波在外,一兩個月消失不見。一次她去市場找爸爸,「他的表情,好像突然想起來還有我這麼個孩子。」

到國中時,她養成了很少睡覺的習慣,一直邊讀書,邊賣東西。然後在學校大出風頭。除了不擅長的體育,每一樣她都要拿冠軍。

那股韌勁和好強來自於沉默的父親。「他當木匠,後來眼神越來越不好,就沒辦法做很細的活。但他野心很高,就是想翻身,不服輸。這是我跟我爸很相像的地方。」

高中,她到了很好的私立女中,人前的她只說自己是服裝店的小孩,功課很好。以為可以靠著「改頭換面」來克服心底的自卑。

不獨是她,父母親在債務還清、回到老家村子後,也刻意地選擇了「遺忘」。好像那些年裡勞碌、困頓、忍飢挨餓、搏命還債,只要絕口不提,就能都被關在大門之內。

有很長時間,她不知如何與家人相處,不說話、不探望,母親因此以為她「看不起自己」。那些誤解、怨懟、疏離,在寫完《橋上的孩子》之後開始一步步化解。在不斷湧來的記憶碎片裡,陳雪發現,原來父母不是只有對她壞,也有對自己非常好的時候。

「比如父親讓我學鋼琴,後來我才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現實)的事,他們背了好幾年的貸款才讓我學鋼琴,那時候哪有人去鋼琴老師家上鋼琴課?」

黑暗裡,父親用拼裝的三輪車載著三個孩子回家,孩子們像小貓一樣躲在寶藍色的帆布裡。父親一路叫著「看人喊古董啦,看人賣金魚啦」,都是為了患「幽閉恐懼症」的陳雪不致太過害怕。

2004年大年初二,弟弟發生了足以致命的車禍。在看護弟弟的日子裡,陳雪與家人之間的傷痛似乎也漸漸找到彌合的契機。她把這些,寫進了次年的小說《陳春天》裡。「沒有想到,一場車禍,讓我重新有了弟弟和妹妹。」

她好幾次告訴我,她一直感念那時爸媽沒有帶著他們姐弟仨去自殺。「那些年,臺灣真的有很多家庭,大人帶著孩子一起跳樓跳海的。牢裡面都是女人,幫丈夫還債啊,進去關個半年一年……」

三十多年後,她在一席講臺的光束下講述童年的歷程,臺下的聽眾和含著淚花的她一齊哽咽。



● ● ●

38歲結婚以前,性是人生最大主題


陳雪長得不算漂亮。一位同行在見到她後跟我打趣,這麼一個貌不驚人的女子,怎麼會有那麼多離奇的異國豔遇和永無休止的情愛經歷?

陳雪也驚嘆,打小自己便特別容易有性的遭遇。

「小學的時候,隔壁有錢人家的大哥哥叫我過去他們家,就會在房間裡上下其手。只要一搭公車,我就會被旁邊男人摸手摸腳。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差點被別人拖走,已經拖到路邊了,直到一對夫妻救了我。」

她寫過,有一種人,光用眼神就可以不發一語使人自動投降。

在《附魔者》裡,古惑仔阿鷹背棄妻子,違背倫常地愛上大姐大的女兒琇琇。另一個更加正直的兄弟「阿豹」,在規勸阿鷹、去找琇琇談心時,卻也不可抑制地為她痴狂、成魔。

現實中的「阿鷹」叔叔,也是陳雪的第一次性經驗和認真交往對象。

「也許因為瘦小的身軀很容易激發某些男人的情慾?」她自問自答,「他們看待我都像看待一個純真的孩子,會激起他們特別大的保護欲。」

多年之後她反觀,自己少年時便愛穿露背裝,狂野不羈,荷爾蒙爆棚,但女性氣質並不濃烈。可是自己天生會詮釋,會抒情,這都是那些江湖男人沒有的能力。看起來他們是強者,實際上掌握一切的人是她。「我一直活在,想辦法讓一個人愛你,然後想辦法擺脫他的這種過程裡,並不快樂。」

對那些男人的愛似乎是戀父情結。但是因為愛那個陰鬱寡言的父親嗎?她又覺得不是,而是要通過與男人的愛來解決她的矛盾與疑惑:性到底是什麼意義?為什麼性會讓人喪失理智?

她寫的陳春天自小養成一種隨處遷徙卻處處可以安身立命的性格,還曾跟一個情人想過弄一輛臥鋪車,住在裡頭,開著車子愛去哪去哪。

「別愛我。」陳春天很想在自己的額頭上刻字,類似宣告的語言卻更像是一種撒嬌。陳雪寫道:多麼扭捏噁心惺惺作態,在「別愛我」跟「請愛我」之間沒說出口的只是「我不會負責的」。

陳雪從來沒有「空窗期」,最怕的是固定不動。

她覺得自己有解離症,一發生特別嚴重或痛苦的事,會馬上把自己抽離,「毫無感覺,非常僵硬——到現在有時候都覺得自己沒有正常人的感情。」這種「冷感」,讓愛貓亡故後同樣毫無知覺的梁文道,惺惺相惜。

無論是對男人或是同性,她的愛都異常冷靜。「他們的愛太強烈了,把我的給衝淡了,而且我很害怕被佔有,我還想了解我自己,我還在拼湊我自己。」

不能不提到那次讓她聲名狼藉的峇里島之行。

她在沙龍娓娓道來,自己如何服下有藥性的蘑菇,坐上當地人開的摩託車去買酒,和海灘男孩、酒店帥氣的清掃工,日本人卡度桑等等的親密之舉,種種快速、濃縮的身體與情感關係,「入戲之深猶如重活一次,所有感官盛開近乎魔幻,每個情人都是異國,自己也成了異邦。」

她說自己從來就是個狂人,人情世故禮教法規全然不懂得,稱不上是個「文明人類」,而且那時像個不定時炸彈,等待著隨時打開。

這段魔幻經歷,在2015年的北京沙龍,獲得的是聽眾平靜的聆聽和理解。「很正常啊。」大學生楊璐和女同北北,都不覺得有何不妥。但在進行之時的臺灣,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到今天豆瓣和臺灣的網頁上還有人說你……」

「糟蹋聖地,或是玷汙了人家是嗎?」她笑著問我,復又解釋道:「《只愛陌生人》是我生命的一個『爆點』,引爆了很多重要的東西。我不覺得它是一個特別有藝術價值的書,倒像個行為藝術。像一塊人造的石頭,改變了河流的流向。它和我對於性,對我自己性格多重性的探索是一致的。」

她對那時的自己毫無譴責,但那場「實驗」帶來的惡果是,她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去愛人。和最愛的「早餐人」坦白後,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她決絕地離開對方。此後,又過了一段「身無定所」的日子。

「去一夜情的時候,我不想看對方的臉,如果可以斷絕任何靈魂上的溝通,我不記得他的臉,我也不要了解他的性格。好像我越不愛,我越可以解放我的身體,因為我已經是一個對愛失望,對自己失望的人。」

「為什麼只有通過性來(滿足好奇、了解)?」

「我太怕孤獨了。而且我以為沒有別的方式能更深刻地認識一個人。性可以卸下那麼多的偽裝,比如身體反應是騙不了人的。但又有解答不了的問題,比如和陌生人的身體的歡愉,性太神秘。我想要探索性的根源,只有通過更多人的性來思索。」

每次戀愛,她都會和愛人交換童年的故事。對陳雪而言,如果在性愛之後,沒有加上個人的秘密,愛情就無法完整。她用性作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通道,又用寫作來再次梳理這一枚枚犬牙交錯的鑰匙。很大程度上,這得源於兩位西方女性主義作家的啟示。

年輕時看了展現亨利·米勒情人安娜·伊斯寧的電影《情迷六月花》,她才意識到有人是那樣寫作。「女人通常外遇回來都會因為內疚而拼命做家事,可安娜不是,我無意宣揚婚外情多美好,而是女人的自主這個時候得以展現。不是結了婚就是誰的,透過文字、文學,安娜使叛逃有了一個出路,而且變成了具體的東西(作品),其他的女人就沒有這樣一個通道。」

「杜拉斯也曾向她的情人說,她要寫下母親坎坷的一生。這兩位作家都將寫作作為武器,對外是和加諸身上的痛苦戰鬥,對內則是給自己一個剖析和記錄。」陳雪說,「我想要愛,但我知道在我找回自己之前我只是個愛無能的人。於是我寫作,企圖通過寫作來挖掘潛藏的自我。」



● ● ●

在迷宮中找尋和回返


六七年前,一陣陣閃電般的劇痛襲擊了陳雪。

「整個軀幹有時僵直,直到大腿,像機器人。有時上半身幸而可以柔軟動彈,但下半身又像廢了……」

肢體可能殘疾,沒法寫書、掙錢,比自己小16歲的戀人出軌,和此生最愛複合、結婚,卻又遇到相處的難題,甚至瀕臨離婚邊緣。正當盛年的人生,隨時有夭折之險。童年時「要完了」的恐怖感,這次更加實打實地落在頭上。

花了將近二十年寫作生涯,等到寫完《附魔者》,陳雪的人生拼圖才拼了五成。40歲前後,疾病帶來痛楚和恐懼,卻也給了她無窮的隱喻和探尋自我的契機。藉由《迷宮中的戀人》這本500頁厚的新作,陳雪用一種復建的方式,重新打量自己「不堪」的人生,「渴望獲得自我和愛人能力的贖還」。讀者向明看後覺得,相比早期作品,陳雪的筆力更加深厚、追逐和剖析自我越發到位。臺灣作家童偉格則直言,陳雪「那股不安且自毀的內在趨力,是其長篇文體最令人感佩,卻也最令人憂慮的質素所在。」

書中的女主角鹿月在病中回憶和「小津」、「阿撒」的交往、戀愛時,忽然發現了自己的善妒、猜疑,永遠的逃離。鹿月一度以為婚姻是最好的歸宿,卻發現自己受不了阿撒去前女友的咖啡店上班。也第一次發覺,原來腦海裡的理想對象阿撒,在多年後重逢時,既驚人地包容和理解自己,又是那樣嚴苛、不近人情。

童偉格看到,「令人悲傷的實情往往是:在愛人能力被自我毀壞之後,終爾確認已無能贖還什麼之時,自我,才像孤兒一樣獨自『長大成人』。」

現實中,陳雪和「早餐人」也遭遇了同樣的謎題。和愛人的衝突之大,讓陳雪一度去大學導師那裡尋求正解,甚至為了挽救婚姻,開始了《戀愛課》這本愛情問答書的寫作。讀者阡陌覺得,在愛情答疑的作者裡,陸琪比陳雪俗,張小嫻缺少的是陳雪的傷痛感和哲思。

而今,陳雪和「早餐人」在「過盡千帆」之後,體味著一種融合了愛侶、情人、知己,可稱為「命運共同體」的關係。「這是我以前從來沒體會過的,我以前把它過窄化了,只要激情,相互盲目的需要,山崩地裂……」

她知道自己被一些同志當成幸福的指針,但這一次,她同樣不想被人簡單化和偶像化。

「如果我和『早餐人』婚姻有問題,他們(粉絲)又要破滅,但我現在足夠坦誠。當下我們說好了是一對一,但如果有冒險、有變化,都會誠實地告訴對方,讓對方有選擇的權利。我們也很好奇,想看看能走到哪一步。」

「困擾你的那些疑問,自己是誰,性是什麼,愛又是什麼,現在有答案了嗎?」

她想了想。「我已經把自己整理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程度。雖然我還是沒法放鬆,容易失眠,但今天我不會再逃開。會學著和我這個殘破的身體相處,也會直面所有的問題。」

「你看我現在和駱以軍、梁文道那麼好,以前不會和別人有這麼深的友誼。我發現很多比性更美好的東西,發現不需要通過性,可以發展各種關係,我和以前不一樣啦……」她露出一絲頑皮的笑容,好像看到了三十多年前,那個橋上的孩子。

(參考資料:《迷宮中的戀人》《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附魔者》《陳雪座談——惡女的身體書寫》,感謝廣西師大理想國給予大力幫助。實習記者鮑曉霞、楊靜茹、劉芳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 ● ●

點擊圖片閱讀我們的推薦


劉燁|孩子出生前我從沒想過自己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


特稿|選秀比賽的殘酷和被淘汰後的人生


50問暖男佟大為|聊走紅事業聊婚姻老去聊愛恨情仇


報導|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孤兒的現狀和稚嫩鄉愁


尼古拉斯·溫頓|669個孩子的父親


相關焦點

  • 「松社讀庫」「驅魔人」陳雪|38歲結婚以前,性是人生最大主題
    可我覺得愛是不講性別的……我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成為同志,但很多人是。所以我願意支持幫助你們。但我只有兩部小說(《愛情酒店》和《人妻日記》)是為了同志寫的,而且也不是小說家陳雪,是作為公民陳雪而寫。」橋上的孩子▼今天性格果決而有「陰暗面」的陳雪,原本是個開朗快活的孩子。生活的甜美,在10歲前後突然被老天按了「暫停」。
  • 陳雪李銀河對談:童年的不幸造就好的作家
    童年的不幸造就好的作家  陳雪早期的作品辛辣、大膽,赤裸裸地展現自我,「真誠到讓人害怕」。作品之外,陳雪在媒體上與同性戀人登報結婚,勇敢出櫃,被臺灣很多人奉為「拉拉女神」。  梁文道總結陳雪走過的是「非常不堪的人生」,而這與陳雪的童年生活有著莫大的關係。  由於家裡負債,陳雪從小就跟著父母過著到處流浪、到處擺地攤、在夜市睡覺、被人欺負的生活,而陳雪是家中的老大,與弟弟妹妹相比,她從小就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年齡太小而承擔過多,這樣的經歷讓她誤以為自己並不被父母所愛。
  • 陳雪見面會: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人|上海,3月31日
    【活動介紹】陳雪攜同性伴侶「早餐人」首次赴大陸講述她們的15年 兩人在2009年八月於臺灣的花蓮海邊由兩位朋友見證下結婚,2011年消息才見諸臺灣的媒體報導,因結婚消息在媒體大量轉載,引發熱議。陳雪於2011年開始在臉書上書寫《人妻日記》,記錄自己與早餐人婚姻同居生活點點滴滴,引發網友爭相轉貼。
  • RIKIHOYI品牌主理人陳雪:未知領域的試錯與成長
    陳雪RIKIHOYI品牌主理人&設計總監試錯、糾錯才能帶來成長。走前人走過的路是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而95年的陳雪卻堅定表示,「要走一條從未走過的路。」「跳出舒適圈其實沒想像中那麼簡單」,之前的工作雖然機械化,但好在有節假日可以休息,而選擇創業後的陳雪,曾長達半年無休,「我是一個非常喜歡旅行的人,但現在圍著RIKIHOYI轉,已經很少有機會可以放鬆全部身心出去嗨。」除了旅行,陳雪最喜歡的還有不定期飛往一線城市看時裝秀,和RIKIHOYI的另一位主理人便是在上海的一場秀中結識的。
  • 【彩虹人物誌】陳雪:「拉拉女神」的四個碎片
    我以前就是一個浪女,這時候我覺得兩個人花前月下好歹要接吻嘛,她完全沒有,後來我就沒轍放開手,她把兩隻手放在口袋裡,繼續散步。她就是這樣的人,當然最後我還是把她追到手裡了。」早餐人&陳雪但不久,因為「出軌」和內心的自責,陳雪同早餐人分開了。2008年正和一個小自己16歲的女孩子談戀愛的陳雪,突然被診斷出嚴重的免疫系統疾病,「那段時間我像發瘋一樣在求醫,變得很怪異。
  • 陳雪 X 李銀河:我們的身體、情愛和性
    因為一夜情的人他應該是有權利的,有權利隨便找一個伴,他也不會傷害人,他也不是背叛。►婚姻不能違反忠誠承諾可是如果你去搞一個婚外情的話,那你就違反了忠誠承諾了,你結婚的時候有一個忠誠承諾,是犯錯誤了,後來我把咱們中國對性的規範分成三類,一類是有罪的,一類是有錯的,一類是沒罪沒錯的。
  • 專訪丨RIKIHOYI品牌主理人陳雪:未知領域的試錯與成長
    走前人走過的路是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而95年的陳雪卻堅定表示,「要走一條從未走過的路。」 關於成長的路,陳雪本有很多輕鬆自如的選擇,獨生女的身份讓她享盡家人寵愛,他們不希望被保護長大的小女孩去冒險闖蕩,只希望她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安穩快樂度過一生。 但陳雪從不這樣想。
  • 陳雪的「戀愛課」 | 直播·對談·講座系列活動
    除了小說家之外,陳雪的另一個身份源於她勇敢的高調出櫃經歷。她曾與伴侶「早餐人」以激吻姿態拍攝雜誌封面,那是早餐人第一次在媒體曝光,由此引發了媒體熱議。Facebook網友為表支持,更是紛紛將頭像換成陳雪與早餐人的照片。與早餐人結婚後,陳雪在Facebook上持續記錄兩人一路走來的心情與生活,深受廣大網友的喜愛。
  • 陳雪的「戀愛課」 | 上海·南京沙龍
    陳雪的「戀愛課」1.@上海主題:牢籠中的現代人嘉賓:陳雪、郭玉潔我們年輕人面臨的大問題,婚姻、家庭、父母、工作……都在陳雪最重要的長篇小說《摩天大樓》這部作品中予以呈現。這是一個關於生存彷徨的故事,人被自己的孤獨與淡漠圍困,亦被無法達成的希望所毀滅。靈魂在金錢和欲望的一路猛進中高速墜落。本場活動,陳雪、郭玉潔兩位小說家,從小說的寫作談起,回到「飲食男女」的悲歡喜樂。2.
  • Vol.860《致不會說愛的你 陳雪》悅讀@木木;張小樂
    此後,陳雪不斷拓展創作維度,作品呈現出豐富的樣貌:從「同志」、精神障礙者等特殊人群,寫到菜場小販、底層家庭等大眾生活的真實狀態;從講述他人的故事,寫到「我」的個體境遇與情感體驗。陳雪的文字一直有種挑逗讀者躁動神經的力量。她寫「惡女」、寫「蝴蝶」,你會想談一場跨越主流性別觀念的愛情;她寫「橋上的孩子」、寫「附魔者」,你會把自己的靈魂依附上。
  • 專訪|陳雪:摩天大樓裡,人們嚮往更美好的生活,反而更疏離
    童年時的陳雪,因為家裡破產,她和弟弟妹妹不得不去夜市擺攤吆喝,幫忙掙錢,還得面對債主時不時的上門抄家……艱難的成長經歷,讓她的性格很「硬」,雖然那年她已經和一見鍾情的戀人結婚三年,生活很幸福。近日,根據陳雪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摩天大樓》正在騰訊視頻熱播。這已不是陳雪小說第一次被改編了。
  • 【直播預告】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 | 陳雪&早餐人
    陳雪與早餐人陳雪&早餐人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
  • 【長工】驅魔不成差點被惡魔附身!《驅魔人》第二季 第10集(完結)
    今天我們繼續給大家帶來《驅魔人》第二季的第10集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之前的劇情啊這也是驅魔人第二季的完結篇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之前的劇情啊但是在孩子們和馬託的努力之下 阿倫被再一次制服孩子們和露露也得以脫險小老鼠妹子也千裡迢迢趕到了這裡三大驅魔人聚首 共同抵抗惡魔好的 開始我們今天的故事
  • 作家陳雪:網劇《摩天大樓》是對原著的再創作
    早在2004年,她的《夢遊1994》改編成電影《蝴蝶》,當年的攝影師後來加入了陳正道班底,而現在陳正道自己也終於做起了陳雪小說的改編,這一番兜兜轉轉,就是16年的光陰。我們常常評價一棟大樓光鮮亮麗,卻不知道背後的奠基人走過什麼樣的路,尤其是,在隱秘角落裡勞作的她,是否孤獨。鍾美寶的孤獨,是否在她感受的痛苦之中。
  • 臺灣作家陳雪來鄭「談」戀愛
    我覺得適合就好,可能有的人一生只談一次,有的要談很多次才會找到真愛。次數多不是『差評』的理由,關鍵是要真誠面對,不要欺騙。」昨日,臺灣知名作家陳雪攜由廣西師大出版社新出的作品《戀愛課》在鄭州松社書店跟讀者做分享,並接受了記者採訪。陳雪,70後,著有《臺妹時光》、《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惡女書》等。
  • 38歲還不結婚?國民初戀「秋雅」:對婚姻負責的女人,從不將就
    因此,打著「為女性發聲」旗號的《聽見她說》之《時間表》再一次將鏡頭聚焦到這個被無數大齡單身女性焦慮卻又刻意迴避的話題之上有「國民女神」之稱的「秋雅」王智扮演了一名38歲的大齡剩女,她顏值在線,事業有成,卻因為「不結婚」而飽受詬病。
  • 聽「拉拉女神」陳雪談出櫃 | 直播預告
    因為愛——陳雪【直播介紹】「出櫃」不是一次性的告白,它是一個漫長的溝通過程。小說家陳雪,是大家所熟知的同志作家,她勇敢而高調的出櫃經歷,以及與伴侶「早餐人」的故事,成為眾多拉拉和同志心中的「女神」。在陳雪與「早餐人」上海直播之後,更多人知道了他們的故事,這一次,我們邀請陳雪、「早餐人」還有他們的好朋友Mora,一起來聊一聊「出櫃」。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與自己相處,6號晚上,一起來赴陳雪的戀愛課。
  • 【佔卜】你結婚的最大年限是幾歲?
    巴特——做那種你幾歲會結婚的佔卜多無趣啊~不如加點驚悚元素▼看看你結婚的最大年限是幾歲~/也就是說,過了這個期限,很可能孤獨終老哦~- 本日佔卜說明 -1.適用人群:想知道自己結婚年限的人2.適用時間:2017年內3.選牌規則:(1)盲選啊親們!
  •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不是沒能跟最愛的人結婚呢?
    知道真相的阿爾芒,那個傷心啊,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對於此時的他來說,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和最愛的人結婚。說到這,你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是否也是沒能和最愛的人結婚呢?曾經兩個人,你儂我儂,海誓山盟,情到深處,淚眼對視:「下輩子,我們還在一起!」這輩子才剛開個頭,就迫不及待地把下輩子都約好了。如果二十多歲時,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會說:是。
  • 「驅魔人」與世長辭
    「驅魔人」與世長辭2001年05月21日11:11:13 網易社區 在恐怖經典名片《驅魔人》中飾演年輕神父的演員傑森·米勒(Jason Miller),本月幾天前因心臟病逝世,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