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臺灣女作家陳雪(右)的新書討論會在京舉行,著名性學家李銀河(左)、主持人梁文道做客現場與陳雪就愛情、兩性、自我、寫作等話題進行對談。 中國青年網記者 康佳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康佳)19日,臺灣女作家陳雪的新書討論會在京舉行,著名性學家李銀河、主持人梁文道做客現場,與陳雪就愛情、兩性、自我、寫作等話題進行對談。
現場,陳雪講述了自己漂泊、流浪的童年,以及童年經歷對後來生活和寫作的影響。而在李銀河看來,這種「不幸」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幸運」,童年的不幸造就好的作家,莫言如此、王小波如此,陳雪亦是如此。
童年的不幸造就好的作家
陳雪早期的作品辛辣、大膽,赤裸裸地展現自我,「真誠到讓人害怕」。作品之外,陳雪在媒體上與同性戀人登報結婚,勇敢出櫃,被臺灣很多人奉為「拉拉女神」。
梁文道總結陳雪走過的是「非常不堪的人生」,而這與陳雪的童年生活有著莫大的關係。
由於家裡負債,陳雪從小就跟著父母過著到處流浪、到處擺地攤、在夜市睡覺、被人欺負的生活,而陳雪是家中的老大,與弟弟妹妹相比,她從小就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年齡太小而承擔過多,這樣的經歷讓她誤以為自己並不被父母所愛。
童年的經歷對日後的陳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童年的「缺愛」讓她渴望被愛,所以她一直在努力追逐愛情;另一方面,生長環境讓她對家、對完整的生活有很大的牴觸,「好像自己並沒有辦法跟別人過著比較親密的關係,因此不管什麼樣的戀愛總是失敗」。正是在這兩種矛盾、糾結的狀態下,陳雪開始用文字探索自我。
「童年的不幸造就小說家」,在李銀河看來,陳雪童年的不幸經歷對於身份是「作家」的她來說卻是幸運的。「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是如此。比如莫言,他生在一個窮苦的地方,《透明的紅蘿蔔》裡的黑孩兒很大程度上就是莫言自己,一直掙扎在飢餓、死亡線上;比如王小波,他父親很早就被打成階級異己份子,老朋友看到他的父母都會躲開,孩子從特別小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這種世態炎涼。」
童年的經歷加上敏感的心靈,再加上寫作的天賦。「作家」陳雪就應運而生了。
人生的傷痛可以被文字洗淨
成年的陳雪身上折射出很多她童年時的影子。
30歲時她到臺北專職寫作,對自己的圖書女編輯一見鍾情,她堅信自己遇到了「真命天女」,兩人陷入認真而真誠的愛戀中,並許下諾言。
而在一次獨自的峇里島旅行中,陳雪的「另一個自己」甦醒了,猝不及防。「那也不是一些真正的性冒險,而是把一個人打開了,我的愛、我的欲望、我的恨,在峇里島的14天完全綻開。」
回到臺北之後,兩個矛盾的「陳雪」重合。「我自己沒辦法面對一個不忠的我、狂野的我,我們本來已經立下誓言過著幸福的生活。」
於是,陳雪選擇自我放逐,過了將近六年放蕩的生活。「我選擇了一種逃避的辦法,不跟我愛的人戀愛,只選擇一種性關係。我害怕愛上一個人又傷害自己,我只想跟別人有肉體關係但不想認識他。」
在漫長的自我放逐之後,是小說解救了陳雪。「最邪惡、最骯髒、最痛快……人在如此絕望的時候,覺得沒辦法活的時候,小說能夠解救你。」
小說讓陳雪開始撿拾起過去經歷的點點滴滴,把它們拼湊起來,讓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不是靠受洗,就是靠著愛、靠著自己、靠著寫作,人生的傷痛是可以被洗淨的。」
新書用來洗淨傷痛、發現自己
陳雪的兩部最新作品《戀愛課》和《迷宮中的戀人》的簡體字版近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出版。「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人要完成自己、挑戰自己、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這是一套漫長、坎坷而且痛苦的過程。」陳雪說。
《迷宮中的戀人》是陳雪自傳體長篇小說,詳述了戀人如何失去彼此,又怎樣尋回對方的故事。
《戀愛課》則是關於愛情問題的求生指南,五十個關鍵詞,每一則都是深刻的思辨。陳雪說,《戀愛課》是「是深愛過、痛哭過、懊悔過、絕望過的我,為回答讀者愛情問題所寫成的一本書,每個關鍵詞都有我自己生命經驗作為支撐,像一個記事本、備忘錄、一個時刻提醒的聲音,『無論你經歷過什麼,無論你變形成什麼,總有人可以指認你,你總也可以指認出自己,這個是我,正在為愛受苦,但不會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