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志願軍步兵的象徵:銘刻在紀念章上的鋼槍】
提到抗美援朝空戰,人們更為津津樂道的,往往是米格-15與F-86「佩刀」之間的較量。然而決定朝鮮戰局的,更多靠的是地面作戰,對於「聯合國軍」來說,與之配合的航空兵行動效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面作戰的成敗。因此相比打「佩刀」,如何通過打擊敵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降低其轟炸掃射造成我道路補給和人員裝備的損失,同樣是志願軍空軍的重要任務。
▲有空軍前輩提及,當年魯珉在接受戰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不希望過度宣傳「打F-86能手」這個稱號。在這些從陸軍基層部隊走來的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眼裡,打擊敵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的效果,對陸軍戰鬥的勝利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有著同樣重要的分量
自從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以來,除了志願軍空軍圖-2編隊三次轟炸大和島,以及人民軍空軍使用波-2進行淺縱深小規模夜襲之外,中蘇朝空軍基本沒有對「聯合國軍」進行過像樣的空襲;而佔據絕對兵力優勢的「聯合國軍」空中力量,卻肆無忌憚地對「幾乎一切能看見的目標」狂轟濫炸。
▲在前期有著絕對制空權的條件下,F4U這類航程和載彈量較大的活塞式戰術飛機,可以對朝鮮鐵路樞紐等目標舒舒服服地完成多輪攻擊
雖然在1951年4月12日,蘇聯空軍近衛第324殲擊機師在其師長、衛國戰爭期間蘇軍頭號王牌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的指揮下,駕駛米格-15痛擊了企圖轟炸鴨綠江大橋(中朝友誼橋)的美空軍B-29轟炸機機群,一舉擊落擊傷10架,就此結束了B-29對鴨綠江大橋的威脅,為志願軍第二批部隊入朝打出了寶貴的窗口期,讓重壓之下的鐵路運輸系統得到了喘息和恢復;但在隨之而來的漫長「絞殺戰」中,儘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聯合國軍」空中力量仍然不顧一切地投入對我戰線後方的轟炸,擺在志願軍空軍面前的,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絞殺戰」的擴大化和持久性,促使志願軍空軍決定在1951年冬季派出空2師、空3師、空6師和空14師前往一線,給空4師留出兩個月的時間整補休息
到了1952年夏秋季節,對於剛完成一波高強度輪戰的志願軍空軍來說,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此時美軍在清川江、大同江地區以大機群轟炸掃射我方橋梁、市區、倉庫、鐵路和新建機場的同時,也開始以2-8架戰鬥轟炸機組織小編隊,對大同江以南,通往志願軍前方部隊的交通樞紐進行穿插襲擾。由於這類敵機數量和質量均不佔優勢,這對於首次入朝的空12師、空17師和空18師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練兵機會。
▲空17師49團和空17師51團後來轉隸海航,成為今日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也就是圖中的「海空雄鷹」)和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的前身
但與此同時,承擔主要抗敵壓力的蘇聯空軍,其上一批輪戰部隊因過度疲勞剛剛撤走,新到的部隊還不熟悉戰場情況,難以掩護志願軍空軍出航,這導致美軍F-86對浪頭場站和大堡場站的遊獵強度極高。雖然一些老部隊已經形成了一套方法,例如提前拋棄副油箱,儘可能迅速獲取速度高度,各大隊之間制定好相互配合預案等,逐漸找到了應對「遊獵組」的手段,但新手們仍然難免為此付出血的代價。
▲韓德彩擊落費席爾的經典戰例,其背景就是費席爾作為「遊獵組」的一員,企圖偷襲我米格-15比斯編隊長機
即使在兄弟部隊和高射炮兵的幫助下趕走了「遊獵組」的F-86,這還只是吃到相對「鬆軟可口」的敵戰鬥轟炸機的第一步。由於這類目標在組織編隊時所用時間要明顯少於大編隊空襲,又往往採用低空出航,所以留給我軍的預警時間更短,有時我軍編隊起飛後長機才能收到具體情況任務;而我軍當時使用的150瓦對空電臺,美軍能夠在300千米之外監聽到通話內容,往往會因此洩密,丟掉難得的戰機。
解決之道首先是使用通訊距離只有5千米的0.8瓦短天線發訊機(如果具體任務來得及在起飛前制定下達,從機場塔臺到長機停機位之間還有一部有線電話,避免因無線電通話質量問題導致誤會),同時規定在接敵前編隊保持無線電靜默,長機通過擺動機翼下達命令,不同次數和幅度所對應的指令,自然是和具體作戰方案在起飛前就一併制定好的。
▲當時空中通話音質較差、理解不易和難以保密的缺點,使得充分的地面模擬與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對手從低空悄悄的來,咱們也從低空悄悄的迎(一般在1500-2000米),要想順利接敵,就少不了志願軍空軍位於平壤的前方指揮所。當米格-15編隊經過其上空時,該指揮所將志願軍空軍駐朝雷達站上報的最新空情及時通報,不僅引導米格-15投入戰鬥,還適時通報可能出現的F-86掩護機的動態,防止新手們吃虧。
一般來說,做好以上幾點,各機在預先制定警戒區域劃分的前提下再做好目視搜索,在天氣良好的條件下,發現由5-8架敵機組成的中等編隊(特別是從海上飛來的艦載機)不算太難。但接下來能打出什麼樣的戰果,飛行指揮員的能力與決斷就非常重要了。
▲在當時年輕的人民空軍航空兵裡,除了東北老航校出身和前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等少數之外,大多數飛行員都是剛從航校畢業的,整體水平差異不大,能打出什麼樣的戰績,往往與飛行指揮員的關係更大
由於此前從未有過空戰經驗,很多後來的優秀飛行指揮員在第一次空戰時(如空12師34團團長鄭長華),或多或少都有過「新手衝動」,這一波面對數量和性能均不如自己的敵戰鬥轟炸機,這種衝動有時就更按捺不住了。空17師51團副團長石瑛在回憶中提到,1952年8月9日他在首次戰鬥中,發現敵機後(可能是英國海軍航空兵的4架「海怒」)立刻下令「我攻擊、你掩護」,不僅沒有考慮敵機的具體航向和反制動作,僚機是否掉隊,各機攻擊情況也都一概不管,最終付出了1架米格-15被擊落,飛行員犧牲的代價,石瑛事後回憶時非常痛心。
▲從「指揮員得把敵人打下來,在部隊面前才有底氣指揮」,到「絕不能光顧自己攻擊而不指揮部隊」,對於因形勢所迫而不得不「超常規成長」的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指揮員來說,這種轉變裡往往都有血的代價
其實噴氣式被活塞式反殺這事兒並非孤例,在這種空戰環境中,蘇聯空軍也吃過虧。F4U/「海怒」這類活塞式飛機,在面對米格機時普遍利用轉彎半徑小的優勢規避,特別是當其被迫近到有效射程內時,頻繁使用180度急轉彎法規避攻擊、有時甚至伺機向我機開火,呈現出「比低不比高、比慢不比快」的特點。
▲作為皇家海軍最後一款活塞式戰機,「海怒」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頗為優秀
交手幾次後我軍也明白過來,因為這類敵機速度較低,只要看見了一般就跑不了,所以在攻擊時沒必要著急,相比打噴氣式飛機有較為充足的決斷時間。首先要看清敵機的機種和數量,給各中隊分配任務,同時根據太陽方位、敵我相對航向等制定戰術——除了傳統的背向太陽方向進入攻擊之外,如果與敵機處於迎頭(且我機高度較高),老練的指揮員往往會「裝作沒看見」,帶著編隊徑直飛過去麻痺敵人,等拉開一段距離後再轉回來,從敵機後下方偷襲。
▲當然還要嚴密監視四周,防止敵人用小編隊「釣魚」,導致陷入F-86的伏擊
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時機,為防止衝前,各部普遍選擇在距離2000米左右進入攻擊航線,同時控制我機與敵機速度差不大於100千米/時,儘可能避免大角度俯衝攻擊,如果敵機提前發現企圖機動擺脫,一些飛行員還會使用帶有提前量的點射來限制敵機的急轉彎機動,儘可能獲得更多更穩定的攻擊機會。
急轉彎戰術逐漸失效後,這些活塞式飛機除了傳統的超低空鑽山溝規避之外,更多採用二戰後期形成的「圓圈陣」。這種各機首尾銜接,不停盤旋的陣型,其目的就是使我機在攻擊敵機時難以穩定瞄準,同時如果攻擊距離過近,還容易被目標後面的敵機咬住。
▲其運動效果和電影《西虹市首富》裡大翔隊下半場的這個「圓圈陣」非常相似,一邊盤旋一邊向機場(航母)方向移動,一般還會拼命下降高度,加大我機攻擊難度
要想打破「圓圈陣」,首先必須形成編隊,不能各自為戰。如果未發現敵掩護機,那麼主流打法一般是四機編好隊後從同一個方向進入,各自找準一個目標,同時進入攻擊,如果大家技術都不錯,擊落2-3架,就能夠一次性把「圓圈陣」攻破。如果擔心敵F-86掩護機,則形成兩個雙機交替掩護進入攻擊(也可從兩個方向進入夾擊);如果飛行員技術不夠純熟,為了力求首輪攻擊即有戰果(這是打破「圓圈陣」的最低要求),也可四機依次進入打擊同一架敵機。
▲在戰爭後期,志願軍空軍面對「圓圈陣」的打法就頗為成熟了
至於F-80/84等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在面對米格的攻擊時除了也經常鑽山溝之外,如果作戰高度在3000米左右,則更多使用S形機動、半滾、斜斤鬥或上升轉彎等動作規避。我軍的攻擊經驗是,不要為了與敵盤旋糾纏而輕易打開減速板損失能量,而應保持在其盤旋弧線外側,取200-500米高度差伺機攻擊;考慮到米格-15的瞄準具性能,如果敵機做劇烈S形機動,不要隨之進入,而應保持直線飛行瞄準射擊,效果更佳。
▲在米格-15與F-86的比較中,F-86的瞄準具性能優勢常被提及,另外在葛文墉將軍的《飛行札記》中,還提及了其瞄準具位置的優點
各部隊在總結中,還明確了「勇敢積極進攻與編隊作戰並不矛盾」這一點。在早期幾次長僚機互不相顧的「放羊」式空戰之後,一些僚機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心態,即使有機會開炮,也要優先跟隨長機編隊。起初一些指揮員並未在意,但久而久之,在大隊空戰中就出現了「僚機無條件掩護長機,僚機組無條件掩護長機組,掩護中隊無條件掩護攻擊中隊」的「套娃」。這種「一機攻擊七機掩護」既缺乏攻擊火力,掩護範圍也過於狹窄,顯然是不可能有什麼戰果的,反而經常被敵機偷襲或反擊得手。
解決了靈活性和紀律性的辯證統一問題之後,即使面對趕來支援的F-86時,多數米格機編隊起碼也能做到心中不慌。雖然這些當時還處於「菜鳥」階段的部隊優先打的是敵戰鬥轟炸機,原則上要避免和F-86糾纏,但思想上必須要為遭遇F-86的可能性做準備。
▲要想擺脫F-86的伏擊並佔據主動,不能只靠單打獨鬥
由於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F-86並不多,根據美軍飛行員的回憶,他們其實更多也是選擇「欺軟怕硬」——如果此時完成攻擊後的米格-15已經形成兼顧搜索和戰鬥的疏散編隊,且佔據高度優勢,那麼F-86並不會貿然上去挑戰;如果是不恢復編隊各自返航,或者編隊潦草、不注重搜索佔位,那麼F-86上去「摸一把」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雖然說的容易,但考慮到攻擊中的油料消耗,各機可能的損傷等各種情況,要想把編隊恢復起來並不是一句口令那麼簡單。因此在這個環節,飛行指揮員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確規定集合點和航向、高度,並詢問各機狀態、油量等,如有聯繫不上的,還應安排餘油較多的飛機搜索聯繫;即使部分餘油較少的飛機等不及形成編隊就需返航,也要安排掩護機隨其返航,絕不能形成零散返航的情況。
▲考慮到起飛時應對「遊獵組」而提前拋副油箱、低空出航和戰鬥增加的油耗、乃至戰傷漏油之類意外,都可能使得載油量不算多的米格-15在返航時油量頗為緊張
雖說從大同江那邊飛回浪頭其實沒多遠,但落地也有學問,頭一條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航線,但凡油料充足點,飛過機場之後再轉向都來得及,畢竟說不定什麼時候美軍F-86遊獵組就又冒出來了。有條件的話最好起飛一個四機乃至八機,在返航編隊著陸航向附近掩護警戒;甭管有沒有條件,後著陸的雙機都得給先著陸的雙機當好僚機(一般要求拉開1000米高度差),技術好的儘可能用小航線著陸,減少敵機偷襲的機會。
其實到了返航和著陸階段,甭管起飛時候的任務是啥,志願軍空軍的米格-15飛行員們要做的事兒都差不多;本文選擇以打敵戰鬥轟炸機小機群為例,並重點回顧了打活塞式飛機的一些細節,就是為了說明,即使看上去數量和質量碾壓的「虐菜局」,要想打得乾淨利索都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與F-86較量的難度就更可想而知了。而年輕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就是頂住了這樣的困難,那些在殘酷的戰爭中飛速成長起來的飛行員和飛行指揮員們,正是他們的赫赫戰功與流血犧牲,讓建軍不過數年的人民空軍,在噴氣式時代一躍成為亞洲第一空中力量。
▲王海、趙寶桐、焦景文和楊振玉的合影,更為出名的前兩位,他們作為優秀飛行(指揮)員所取得的成功背後,離不開後兩位鐵桿僚機的機智與勇敢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