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據載,至漢代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學術觀點的有189家。漢史學家將其分門別類,歸為11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作品:《呂氏春秋》。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農家:代表人物:許行。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說家: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