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劇情/音樂|美國|2014-10-10(美國)
主演: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保羅·雷瑟、梅麗莎·貝努瓦、奧斯汀·斯託維爾 等
獲獎記錄: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 等
我高中的時候讀過一本小說,名字叫做《我生命的速度》。具體內容到現在我只能記得一個梗概,它講述的是一個中學短跑健將在一次校外集體活動的車禍中喪失了全部的同學、隊友、教練甚至女友,經歷如此傷痛之後他徹底封閉了內心,通過無休止的練習和比賽強壓著這段回憶,這卻反而使他拋掉所有旁騖,打破了一個個記錄,一越成為無人能及的短跑冠軍。無意識中跑步已經不再是他愛好的一項運動,而是用來躲避自己對於逝者按捺不住的懷念。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爆裂鼓手》的溫情版演繹。
Andrew自幼就沒有母愛,父親雖然對他百般呵護,卻並不了解這個脆弱的兒子內心真正的所需。他像大部分成年人和為人父母者一樣,認為「Dying broke and drunk and full of heroin at the age of 34 is not exactly my idea of success」。Andrew雖然從來沒有責怪過父親給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環境,卻也從未真正將自己的「鴻鵠之志」完全給他老人家講明白,他寧願選擇在家庭聚餐上不歡而散,也不願在與父親難得的單獨相處中多說幾句話。對於這個少年來說,成為頂級爵士鼓手的夢想在他全身暗湧著,任何不能真正了解的人的介入都是幹擾。
唯一真正了解Andrew想法和渴望的人就是Fletcher。雖然形式有所不同,但他和Andrew所追求的事物其實是一樣的——無出其右的巔峰。Fletcher的巔峰是親手打造出一個完美的爵士樂手。但是有一個問題,Fletcher似乎對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並沒有一個徹底的標準,他對Casey Sean很滿意,卻並不因此收手。Fletcher把「Jo Jones一鈸砸出Charlie Parker」的故事奉為經典,而他的偏執則在於,他沒明白真正使「幼齒Charlie Parker」成為「宗師Charlie Parker」的原因其實是這個樂手自己的努力,而不是Jo Jones那不疼不癢的一鈸。
相同的是Andrew和Fletcher都了解要使自己和自己的學生成為頂級爵士鼓手,速度是繞不開的基本功。因此Andrew從影片一開始的練習到爭奪Core Part,再到影片結尾華麗麗的solo,都在展現自己一步步對速度的追求和掌控;而Fletcher也因為僅僅一個小節的速度不達標而輪番蹂躪三個鼓手,「今晚這三個娘炮裡沒一個能打出400的速度就沒人能回家」。作為一個半吊子的吉他手,我不了解爵士鼓的要領,但是在現代音樂裡面大部分樂器演奏的基礎都是速度,爵士鼓要Swing起來,節奏和音色控制非常重要,但是沒有速度這些肯定都是空中樓閣。Andrew和Fletcher都對此深信不疑,為了「400的速度」,一個用近乎瘋魔的姿態練習,一個則成為了「鞭打」著幾個在鑔片上筋疲力盡的跑步者的暴君。
Fletcher對Andrew重複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Not quite my tempo」,速度之外的靈魂可能就是節奏,對爵士鼓如此,對這兩人也是如此。Andrew從遇見Fletcher開始就一直在試圖合上他的節奏。前半部分這師徒兩人還是有著極大的性格落差——Andrew對周圍環境敏感,對自己的技術不抱有自信,但Fletcher的一句「You’re here for a reason」激發了他的信心,到第三個鼓手介入爭奪自己的Core Part時,Andrew脆弱內心裡的獸性被完全激發。說髒話、爭吵、鬥毆,Andrew的節奏從溫良一步步變得凌厲,也在不知不覺中合上了Fletcher的拍子。
速度和節奏貫穿著整部《爆裂鼓手》,就像一場雙腳凝著鮮血的短跑一樣。在這場短跑的前50米Andrew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追求的終點,「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ave people at a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ed who I was.」相信每一個追求靈性生活,或者說有著音樂夢的人都會被這股情緒裡的熱氣和血性點燃。但在Fletcher逐漸介入這場短跑並一點點掌握主導之後,Andrew跑偏了。Fletcher有意無意地安插著Andrew的競爭對手,隨時都準備著把他從領跑的位置拽下來。這時候的Andrew看不到終點,他被這兩個夾著他跑的cunt擋住了視線,他想的只是怎麼樣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掙來的領跑而已。
這種不安全感在Andrew的心裡根深蒂固,Fletcher只不過是當了一回強力催化劑。家庭環境的缺失,父子之間相愛但卻無法真正理解的隔閡,沒有朋友,這些都是造成Andrew強烈的不安全感的原因。在這個shattered heart周圍真正理解他的恰好是Fletcher,悲劇的是這個知己卻不是什麼良師益友,他利用著Andrew的脆弱和天賦來打造自己的巔峰。而Fletcher追求卓越的極端方式和音樂理念卻不知不覺感染了Andrew,後者為了尋求長久以來缺乏的安全,選擇了和他的導師一樣的道路,用形式上的頂級和巔峰武裝自己的脆弱。這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帶來的情緒和技術的畸變,烈度之猛連它的締造者Fletcher自己都始料未及。
師徒兩人演繹著一種相愛相殺式的倫常,在這場虐戀和瘋魔對決中兩人時常交換著位置和角色。在結尾的最高潮部分一直被動著的Andrew終於掌握了主動——速度和節奏。他利用一段速度超群的solo震驚四座,連暴君教練都毫無插足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把整場演奏剩餘的tempo全部從Fletcher手中搶奪了過來,——「I』ll cue you in」,這股破釜沉舟帶來的風林火山之速前無古人。「This is my Charlie Parker」,Fletcher的自私和報復卻無意間創造出了自己一直渴望的巔峰,這時候他也無暇顧及憤怒和私心,因為他犧牲了無數人等來的時刻就此一會兒。在兩人完全合上tempo的最後十分鐘,鏡頭在Andrew驚惶又爆裂敲擊中瘋狂剪輯,汗水浸溼徒弟的背脊,師父脫去外衣,兩人雙雙到達高潮。
影片在此戛然而止,好似巔峰之後迅速跌落虛無境地。在一曲Caravan結束之後還兀自演奏著的Andrew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無法回頭的平行世界,逐漸暗淡下來又突然全部打在他的鼓架和汗水上的黃光就像是他僅有的信標。他奔跑的速度已經無人能及了,可是開跑時留有的靈魂和信念全部在反覆殘殺之後被遠遠拋在身後,僅剩下一對血跡斑斑的雙腳跟上自己終於超越了400的速度。
文 | 傅想
本文刊登於《文藝生活周刊》130期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獨家專訪 前沿資訊
回復「2」了解《文周》最新刊詳情
回復「三月」閱讀三月精華文章吉力馬札羅的幻覺文周專訪 | 陳粒《如也》巡演:你是我房間的月亮,無聊時候找你借光芒柏林電影節:二月才是柏林最好的旅行季如何用iPhone拍出大神級別的攝影作品十年,樸樹去哪兒了?獲取本期或往期雜誌請移步官網:http://zhoukan.cc合作聯繫:m@zhoukan.cc/1591093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