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訴「老乾媽」的大事件一波三折。7月1日中午爆出了驚天大翻轉。
因為實在是太匪夷所思,所以我還在想等等看騰訊的更多回應,是否還能再次翻轉。
但是,18:11的時候,#騰訊回應被騙一事#,騰訊知乎官方號發布了一則「親自答」。
在這則名為《我就是那個吃了假辣椒醬的憨憨企鵝》的鬼畜版短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下面,騰訊官方知乎號寫道:
其實,但是,一言難盡……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歡迎廣大網友踴躍提供類似線索,通過評論或私信留言。
基本上算是承認了被騙的事實。該回答已經獲得超過1萬贊。
在全民吃瓜、舉國歡騰的時刻,作為草根,哦,不是草根,明明是更有價值的韭菜,好吧,韭菜。作為韭菜,笑過之後,我們應該想想,這件事能告訴我們什麼。
01風險不處不在
現在騙子太多,防不勝防。在視頻中,騰訊鄭重提示大家:
這位優秀的韭菜,不會因為防不勝防,你就乾脆不防了吧?
02最基本的防——查公章
這位優秀的韭菜,不會因為防不勝防,你就乾脆不防了吧?
對,最基本最基本的防騙手段就是查公章(籤名)嘛!很多人籤合同的時候其實都沒仔細看過對方的公章和籤名!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
因為,有太多的案子,公章(籤名)和合同裡的公司名稱(姓名)都對不上號!這樣的合同都敢籤,你敢說你審查過對方的公章?
(2)看了又能怎樣?
大家肯定會想:
公章的真假,我又不是公安局,我怎麼鑑定得出來?
其實大家說得挺對的,光看公章肯定是不夠的!
此處應該是視頻具體場景的限制,臺詞不好充分表現,所以只提了公章。真正籤約的過程中,我們審查對方資質的時候,要查的東西多了去了:
營業執照啊、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啊、授權委託書啊等等一系列。
(3)公章都能造,其他文件就不能造了?
一方面,假的真不了。造的假越多,穿幫的機會越多。另一方面,不能光審查書面文件,還要有其他綜合審查手段。
例如,到對方的註冊經營地址拜訪一下,詐騙犯不可能連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網上的註冊地址都改了吧?
所以,要認真查必須查的文件;同時要有一定耐心,不要急吼吼地做決定。
03更多的防——合同條款的設計
除了這些證照審查之外,合同中也要有風險防範設計:
(1)足夠比例的預付款項
一分錢不收,就幹活?經營中的成熟企業都是「概不賒欠」的吧?
難不成您就是直奔把對方搞破產,低價獲得資產的目的去的?
(2)明確的工作階段和付款時間節點
分期分批及時回款。
(3)有效的止損機制
發現勢頭不對,就可以依據條款解除合同,避免損失進一步無限擴大。
(4)甩鍋兜底條款
不說了,你懂的。
04騰訊為什麼那麼快就認栽了?
一千六百萬,絕對值聽起來相當高,非常吸引眼球的一個數字。
有人在思考,老乾媽方面白享受了一把廣告,明知雙方沒合作卻不主動出來叫停,不勇於說出真相,太不厚道!騰訊會不會因此主張不當得利,讓老乾媽適當補償呢?
從騰訊在貴陽警方發布通報的當天晚間就發布前面的短視頻這一舉措來看,我覺得騰訊已經認栽了、收隊了,不會再有進一步舉動了。我個人分析,原因有二:
(1)避免已經受損的公眾形象進一步惡化
騰訊與「老乾媽」爭端一事見諸媒體後,特別是當著名的財產保全裁定書曝光之後,
網民其實更多是支持「老乾媽」一邊的,儘管,當時還沒有騰訊「被騙」的實錘。現在,有了「被騙」的實錘,再接著糾纏,不僅於索賠案件無補,而且可能會進一步損害公眾形象。
(2)騰訊真的有好大的損失嗎?
一方面,騰訊並不是實打實消耗了一千六百萬。這一千六百萬隻是合同價格,至於真正付出的實際成本嘛……你們都懂得!
另一方面,對於騰訊來說,這一千六百萬應收款只是其廣告年營收額的萬分之2-3。相當於年薪50萬的您,損失了100-150塊錢……
(3)借著一千六百萬的巨額損失無處討回,極力賣慘,搞危機公關
經過一頓自嘲加群嘲,猛烈自黑之後,大家看這隻企鵝,似乎又爽了許多。
05結論
(1)籤約前要仔細審查對方,哪怕對方覺得沒面子——丟人不要緊,只要不丟錢就行了!
(2)不審查也沒問題,前提是這損失你承擔得起。
(3)實在不行了,還得保留點自嘲精神,把不開心的事笑著說出來,換個好人緣,以後辦事或許方便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