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橫店:什麼樣的人能生存下去?

2021-02-06 三聯生活周刊
疫情期後,橫店迎來了近兩年——確切地說,是查稅風波以來劇組最多的一個時期。「手撕鬼子」劇漸漸失去它的市場,「獻禮片」也過了高峰期,摸清了「限古令」的門道後,當前的橫店是古裝偶像劇和網絡電影的天下。很多時候,只要看一眼橫店影視城的開機列表,就基本能判斷當下和一兩年內的國產影視劇風向。從「春節檔」電影撤檔,院線無限期關閉,到所有劇組停工,疫情期間,整個影視行業受到重創。有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註銷的影視公司超過五千家。和那些急需復工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生產的產業相比,影視行業又處於優先級的後端。疫情平緩後,滯留橫店的劇組陸續開工,不少外面的組也陸陸續續轉場到橫店。因為很多其他拍攝基地尚不具備開工條件,在各大城市拍外景更困難,只有統一管理的橫店復工率最高。對於一個大劇組來說,拖一天就意味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消耗,大家都等不起了。
「我希望你在這篇報導裡把橫店寫得像小崗村一樣,因為我們真的是從無到有。」同事張星雲採訪橫店影視城總設計師張大帥時,他這樣期待。實際上橫店的歷史確實與小崗村有相似之處。1975年,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徐文榮到任,靠借款以一間絲廠起家,逐步在橫店鎮建立起龐大的橫店集團,坐擁5家上市公司,橫跨醫藥、化工、服裝、電子等領域,在當地建起了醫院、學校,乃至運營公共運輸系統。
儘管橫店集團發展迅速,但讓橫店從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鎮變成全國知名,卻是依靠影視城。橫店影視城1996年創辦,如今擁有總共3萬畝以上的影視劇拍攝場景,加上周圍村落的攝影棚,現在已經成為宣傳文案裡「世界最大的影視基地」。在橫店,古代和現代,傳統和反傳統,最貴的和最廉價的,金字塔尖的明星、製片人和100塊都掏不出的群演……在北上廣被分割和間離的人與物總是處於同一空間,一個十幾二十年沒出過橫店的普通員工,也可能熟悉全國最重要的製片人和美術指導。「你現在有空嗎?有的話就來豐景嘉麗,跟我一起去看景,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有時間了。」我不止一次接到過這樣的電話和微信,不得不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出門,臉都來不及洗。在橫店,你必須適應這種永遠處於變動中的生活。「你明天再給我打個電話」,「我們改地方了」,「今天下雨,通告變了」,「你要來就趕快來」,「半小時後行不行」……到了橫店,我和同事們的打電話和發語音恐懼被當即治好了——文字輸入永遠嫌慢。在這裡,沒有北上廣式的預約,突然造訪、放鴿子和不斷變動的時間都能被理解和接受,因為劇組的時間是不斷變動的,沒有人敢對時間許下承諾,整個橫店鎮都有種有今天沒明日的臨時感。
在橫店和劇組裡的人聊天,感受也與在北京坐在咖啡館或工作室裡與導演、演員對話完全不同。「採訪我幹嗎?」「這有什麼好看的?」這幾乎是他們的第一反應。在北京、上海,影視行業好像是屬於城市的,別管寫得、導得什麼樣,聊起天來大家都很前衛。但在橫店,很少有人談觀念和藝術,「幹活兒的」,多數人這樣界定自己,多數人都灰頭土臉。在橫店那半個月,我也見識了不少劇組裡的老派傳統。比如,一場開機儀式要消耗掉上千炷香。群演演個死人,要加十塊、二十塊錢。要是個角色死了,枕頭下要壓個紅包,錢不能太多,因為必須當天花掉。有的劇組開機後會把香爐一直供著,轉場也要帶上,直到戲殺青。連計程車司機都相信,那座富士山模樣的八面山是橫店的守護山。有製片人信佛,每次來橫店開戲都要帶上佛龕。
橫店的河南人很多,做燈光師的尤其多,超過60%的燈光師都是河南人。其中的很多人要麼來自「燈光村」張北村,要麼是親戚、朋友、同學和張北村能搭上關係。我認識的一位現場製片就是河南人,來橫店討生活是因為「同學的姐夫在這裡做燈光師」。早些年,橫店管理還挺亂,還有所謂的『河南幫』抱團和別的勢力搶活兒、搶地盤。「但現在都按規章制度辦事了,聯繫都是感情上的。」當然,這是製片的場面話。
多數劇組,尤其是傳統的電視劇劇組,組裡都等級森嚴,人人得「有眼力見兒」。有次跟某製片人去劇組探班,當天下著小雨,製片人和隨行人的幾輛車一停,幾把大黑傘迅速應了上來。打傘的人靠經驗判斷出誰是管事兒的,大傘精準地遮在了他們頭上。
另一個劇組,現場製片覺得我是「客人」,怎麼都見不得我站著。走到哪兒都有把椅子跟著,弄得我不敢不坐。

橫店有自己的「規矩」。這些天,我被半開玩笑地吐槽過好多次「不懂規矩」,或者「不懂事兒」。第一天去見個網絡電影組,我穿了條白褲子,臨走時,製片人說我「不像個幹活兒的」。同事倒是受到了表揚,因為她那身長袖的薄衫看起來像個化妝的。第二次見面,我穿了短褲和背心兒,還是不行,「像個旅遊的,早些年走在橫店街上,都容易被搶」。

直到待了很多天以後,我開始習慣性地逮個臺階就坐,學會了帶上幾杯星巴克去劇組探班,能半小時內趕到採訪地點,我才有點像個能在橫店待下去的人了。

「待下去」的假定目標讓這次的橫店封面採訪更像是一次體驗。「我是陳偉霆的粉絲,等他出來看一眼。跟你無關。」我給自己安了個粉絲的頭銜,心想比較好矇混,畢竟他們人多勢眾。「你把手機給我拿來!我看到你拍我了。你這小姑娘我盯你很久了,前幾天就天天都在。」
「我拍你?!我犯得著拍你嗎?你是誰啊?你憑什麼還想看我的手機!再說了,你偷拍明星的時候跟明星打過招呼嗎?你偷拍明星,我就不能偷拍你了嗎?」
走過服裝車,地上扔了一大堆民國樣式的黑色布鞋,滿是幹泥,有四五百隻,但早已不知道哪只和哪只原本是一對,它們像是從挖土機鬥裡傾倒下來的黃土一樣,亂七八糟地堆疊在地上。服裝什麼的都無所謂,就是鞋太難穿了。要找到一雙合腳還能幹淨點的鞋,比找媳婦還難。卡生和化妝師一起熬過了漫長的一天,學會了如何處理鬢角的白髮,如何選擇頭套,甚至如何保衛髮際線等技能。
化妝師王芳和她的同事在片場臨時的化妝間給群演化妝。
駁靜和給劇組開車的小陳母子談起過「楊店村」的變化:
從小陳被範冰冰抱過往前數兩年,楊店村需要拆遷走其中約50戶人家,佔總戶數的六分之一。現在楊店村已經漲到約560餘戶,人口約是20年前的1.5倍。這50多戶人家往外移了3公裡,除了登龍路,還有國防路和清明上河圖路,住的都是該村村民。也正是這兩條街上,多有居民將空餘房間出租給劇組工作人員或群演。
這股風潮從2014年前後開始,那一年,很多劇組奔赴橫店拍戲,多是抗戰劇,它們是為抗戰勝利70周年做準備。村民意識到這是個商機,紛紛改造房間,掛燈牌亮起「住宿」。如今的居住標準一般是有衛生間有空調有電視,但陳姐沒安電視,因為她覺得現在沒什麼人看電視了。村民和橫漂們有這個意識,橫店集團的領導層更有。在橫店,只要有需求,一切人、物和空間都能為拍戲服務。為了把流失的電影劇組重新吸引回橫店,也為了順應棚拍的潮流,五年前,橫店開始謀劃著建一大批攝影棚。最開始,條件不允許,他們就收購和整合了一批私人攝影棚,集中管理。前兩年,橫店開始規劃自己的攝影棚基地,打算一口氣建起四十個國際標準的攝影棚,其中還包括一座面積達一萬兩千平方米的「全世界最大攝影棚」。「要不是疫情耽誤了工期,這批棚已經差不多建好了。」就像曾三個月建好廣州街,把退休老幹部拉去給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做群演,在影視產業軟硬體的服務上,橫店能舉全東陽市之力,國內外無人能及。
採訪時,橫店影視城董事長桑小慶興奮地給我展示了未來橫店攝影棚基地的效果圖,這是橫店派人去好萊塢、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影視基地考察後交出的答卷。「像橫店這樣,建這麼大規模外景的影視基地,全世界絕無僅有,人家都是棚裡搭景,我們也得跟上。」
在考察影視基地時,工作人員發現,華納兄弟的攝影棚外有貼上去的外景,「一魚兩吃」。「這個好啊,我們就學起來,打算把一些影棚的外觀做成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景,這些正好是橫店目前緊缺的。」桑小慶繼續給我展示效果圖,人民大會堂、天安門等場景貼在一個個攝影棚外,顯得有點魔幻。
整個疫情期間,橫店上過9次熱搜,復工能上熱搜,下冰雹也能。很多時候,你都會忘掉橫店僅僅是一個鎮。東北菜、日餐、韓式料理、烤肉、火鍋、北京烤鴨……在這裡幾乎能吃到全國各地的菜系。往日去鄉鎮出差,困擾人的咖啡問題也不再是問題,這裡有包括星巴克在內的近十家咖啡館。免稅超市裡有來自法國小產區的紅酒,健身房和高端SPA會所也像是為演員們量身定製的。八面山腳下有一個高爾夫球場,有些影視圈上億的生意就是在那裡談成的。聽說,很多明星、導演和美術指導都在附近的幾個高端樓盤裡買了房。晚上10點半之後,萬盛南街附近的十字路口就會出現幾十個小吃攤位,下了工的劇組工作人員和群演會在這裡扎堆。東西可不便宜,幾把小串,再配上瓶啤酒,就要四十多塊錢,遠超一個小鎮的消費水平。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期新刊

「橫店江湖」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24小時,橫店江湖(宋詩婷)

漂在橫店,蜉蝣人生(薛芃)

「臥底」明星直播代拍(薛芃)

化妝師的12小時(卡生)

造景:東方有個「好萊塢」(卡生)

1996,「橫國」的誕生(張星雲)

橫店屋簷下(駁靜)

時事:驚變明尼蘇達:族裔衝突再造美國政局(劉怡)

熱點:一位完美母親的意外死亡(李曉潔)

話題:《殺死伊芙》的「變態美」(張月寒)

旅遊與地理:柏林未完成時(蒲實)

邢海洋:地攤經濟學

袁越:野餐須防萊姆病

卜鍵:「東西伯利亞的曙光在消散了」

張斌:託馬斯終於停止旋轉

宋曉軍:再說「使每一分錢都花出最大效益」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對本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大使」吳謹言來說,橫店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在這裡,演員可以快速地「進入戲裡」,找到最好的創作狀態。在橫店拍攝了多部影視作品的她,從最初的好奇和新鮮,到後來的融入和想念,場景與生活之間的感受不僅僅是割裂感,還有一種「不真實的真實感」。在橫店還有哪些拍戲的故事?聽吳謹言聊聊她的橫店和她的戲。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刊出爐!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橫店江湖」

過年好

相關焦點

  • 橫店影視圈的「群眾演員」(新漂必看)
    在橫店的「群眾演員」均是每天8小時30元制,每超一小時5元(2010年1月10日止),但超時的比率並不高。因劇組不可能每月30天拍戲,若遇雨天則無戲,有時會臨時取消通告亦無戲,平均每人每月能拍二十多天戲。所以群眾演員每月報酬在700元左右,除去房租、水電、夥食等開支外,多則能得450元,少則只300多元;甚至,部分有抽菸、喝酒嗜好,且在外面買飯吃的演員得錢更少。
  • 漂在橫店(十三)
    臨近春節,橫店的氣候愈發溼冷。每天凌晨四五點從溫暖被窩鑽出來,去集合跑戲,都是一場人性和生存的抗爭。在橫店逐夢了一整年的群演,不少人都提前返鄉回家。各個報戲群的群頭使出渾身解數都不能保證每次招滿群演。甚至出現群頭扣押群演的演員證,來保證自己的通告能湊齊人。
  • 「橫店第一漂」拿到中國11個第一,記錄無人能破
    2004年,在橫店影視城的拍攝基地正進行著一場電視劇的拍攝。和其餘的劇組不同的是這個劇組被人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觀了,人們都盯著劇組裡飾演丫鬟的那個女人。這個女人有個很特別的過去,也有個極其特別的名字。橫店第一漂。
  • 橫店前沿|橫店「打工人」:不是每一個夢想都能成為焦點
    (橫店群演 特約王亞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攝)疫情期間接不到戲,沒飯吃,成為橫店群演的普遍生存困境,王亞彬運氣稍好,通過租房的鄰居,找到了一份臨時活。(橫店群演 特約王亞彬 朋友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攝)橫店有夢,群演王亞彬也有夢,且光怪陸離,但並不是每一個夢想,都能成為焦點,也可能逐漸趨於平凡,成為泡影。
  • 《我是路人甲》回橫店見「娘家人」 電影感動千名「橫漂」集體淚奔
    為答謝在影片籌備及拍攝階段橫店當地機構及眾多「橫漂」的大力支持,6月16日,導演爾冬陞攜電影《我是路人甲》全體21名主演回到了「橫漂」夢想的始發站,舉辦了橫店專場放映會。到場觀影的上千名「橫漂」被影片中每個真實熟悉的細節所觸動,歡笑與淚水滿溢現場。而爾冬陞和諸位主演的到場致謝,也振奮了所有「漂」在橫店的追夢者的心。
  • 假如75億人全部穿越回侏羅紀,有多少人能在侏羅紀生存下去?
    假如現今75億人全部穿越回侏羅紀,只允許帶少量的水、食物和衣物,以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高超智慧,有多少人能在侏羅紀生存下去,最終能否徵服恐龍延續人類的文明?這是一位讀者邀請我回答的問題,發在這裡與大家共享下。
  • 橫店群演20萬?單身漢艱難生存度日,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寶強
    當你一層一層撥開時,總會讓人流淚滿面。人各有命,富貴在天!每一個行業都不容易,尤其是演員這一行,橫店的現狀,人數早已超過了20萬,他們都在尋找機會,希望能被伯樂看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千裡馬,演員片酬很高,但也要建立在知名度基礎之上。01演藝圈賺錢是快又多的行業,這並不代表所有人擠進這個圈子,都能賺到錢。
  • 瓷都裡的「景漂」青年:「創」是這裡的關鍵詞
    李韻涵 攝中新網景德鎮10月22日電 題:瓷都裡的「景漂」青年:「創」是這裡的關鍵詞作者 李韻涵 姜濤「沒有創意在這裡是『活』不下去的。」今年研究生剛畢業的應園園已經是「千年瓷都」景德鎮的一個「老景漂」了。
  • 在橫店影視城旅遊,到處都能見到拍戲的劇組,你看到明星了嗎?
    浙江橫店作為「東方好萊塢」,可以算是全中國影視劇組最集中的地方了,許多人前往橫店旅遊,都期望能在那裡打探一下影視劇組的工作狀態,當然,要是能遇見一兩個明星就更好了。我在橫店影視城旅遊時,確實能經常見到各種拍戲的劇組在各個場地取景,只是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這些劇組旁邊都是各種人山人海的圍觀群眾,難道不會打擾他們拍攝進程嗎?
  • 我在橫店做直播未遂,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相比小鮮肉、大明星或是老戲骨,他們在銀幕上存在感很低,卻是橫店這條巨大影視流水線上不可或缺的螺絲釘。沒人比「橫漂」們更能體會籠罩在橫店的寒意。他們過得還好嗎?橫店一度停擺「漂」在橫店,總要有個落腳的地方。當地人將閒置的房屋裝修分隔,以每月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價格出租給「橫漂」,於是便有了「橫漂村」。
  • 橫店群眾演員的一天
    橫店素有中國好萊塢的美譽,不少「橫漂」從這裡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自己的明星夢。從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以下簡稱:演員公會)了解到,目前在橫店註冊登記的橫漂已超過8萬人,其中常年「漂」在橫店的有6000~8000人。
  • 橫店女群演生存現狀堪憂,個個高顏值好身材,一天90塊看了辛酸
    橫店女群演生存現狀堪憂,個個高顏值好身材,一天90塊看了辛酸說到橫店這個地區,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演員誕生的地方,確實,細數娛樂圈中的那些大咖們,他們都是從橫店出身的,比如說趙麗穎、王寶強,他兩個可以說是從「草根
  • 走紅本就不易,看某些橫店女群演狀態,就知道有些人註定紅不了
    咱們聽說過北漂、滬漂,還有杭漂,是不是也聽說過橫漂呢?在橫店影視城有很多群演常年駐紮在那裡,從一個劇組轉戰到另一個劇組,上演著「不拋棄、不放棄」的追夢故事,這裡的人都有一個明星夢,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爆紅,就像王寶強一樣,成為群演們的偶像。
  • 橫店20萬群眾演員,卸下群演"光環"後,生存現狀是怎樣的呢?
    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橫店,每年從這裡產出了大量的影視作品,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影視基地,在這裡除了駐紮著來自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影視劇組和明星以外,其實還長期居住著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叫群眾演員,也稱&34;。
  • 橫店魅力勢不可擋!探析橫店劇組火熱的背後
    張偉權道出「秘訣」,「因為正宗啊,我老婆就是南京人」。一碗鴨血粉絲,能反映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溫度。「前幾個月,每天外賣也就二三十單。」張偉權說,「現在每天六七十單,大部分外賣都是劇組點的」。除了做飲食生意,他還經營公寓,即將自己家的樓房改造後,出租給橫漂。大門口「房間已租滿」的招牌,佐證著「橫店影視」拍攝的快速復甦。
  • 橫店女群演真拼,拍攝被箭「射中」場面,看清部位後略心酸
    年輕人有夢想是一件很有理想的事情,但是現在有的人夢想很不切實際,比如大家覺得明星太掙錢,所以都想成為娛樂圈當中的演員。於是除了北上廣漂,還出現了一批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橫漂因為要做演員很不容易,科班出身的都那麼多沒有戲可拍,更別說半路出道的了
  • 即便日薪漲到120元,橫店群演想堅持下去,還得靠做夢
    如果不是一不小心上了熱搜,恐怕沒人想到,那些混跡於各大影視劇中的橫店群眾演員薪酬居然會如此之低。要知道群演的活可不是每天都有的,能不能接到戲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而對普通的群演來說,一個月能接個10多天的戲就算不錯了,還想著天天都有戲演,簡直是痴人說夢。
  • 橫店群演真實工資曝光,美夢瞬間破滅,網友:天下沒那麼多王寶強
    況且這位群演還是屬於劇組長期合作的群演,工資相對於剛剛來橫店闖蕩的演員高出不少。那些剛來橫店闖蕩的演員,生存環境只會更艱難。群演又累又辛苦,實在不懂這些人堅持下去的理由。>有朝一日能翻紅。但回頭想想,天下又有多少能像王寶強那樣幸運的人,非科班出身,當群演3年就被挑選去和名導合作。
  • 「成為潑婦是唯一能讓我們生存下去的手段!」
    而這個可憐的姑娘還被人傳謠出軌,行為不檢點。1995年的電影《熱淚傷痕》或許給予暴力受害者們一種生存方法——成為一個潑婦。薇拉最後只是盯著桃樂絲的眼睛說:「有時候,成為潑婦是唯一能讓我們生存下去的手段。」 薇拉在成為一個快樂而富有的寡婦之前,她也曾因為丈夫的不忠而不快樂。當她某天再次回到小鎮時,她已經是個快樂的寡婦,丈夫死於一場車禍。快樂而富有的薇拉,從此定居在鎮上的別墅裡。她對桃樂絲說「意外是怨婦的良友」。
  • 有種「尷尬」叫橫店女演員穿著,看清她的姿態後,質疑娛樂圈標準
    前言:咱們聽說過北漂、滬漂,還有杭漂,是不是也聽說過橫漂呢?在橫店影視城有很多群演常年駐紮在那裡,從一個劇組轉戰到另一個劇組,上演著「不拋棄、不放棄」的追夢故事,這裡的人都有一個明星夢,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爆紅,就像王寶強一樣,成為群演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