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中國首個大規模結直腸癌患者調研:83%患者首診即中晚期 RAS檢測率不足兩成
「調查結果顯示,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於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近日,在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發布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指出,與歐美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患者確診時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發生轉移的患者較多,給治療和預後帶來了很大挑戰。
據了解,上述調研覆蓋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19家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截至7月31日收集了2299例患者(計劃納入4410例)信息,是目前為止我國首個樣本量相對較大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狀況的多中心分層隨機抽樣調查。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癌症治療總耗費是2200億人民幣。RDPAC發布的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在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就診負擔最重。「從整體醫療花費來看,確診時中晚期患者比例高,國家的醫保負擔也會增加。這點需要關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表示。
在李玲看來,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是普及健康生活知識,降低發病率,同時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採用精準治療方式,如結直腸癌靶向藥物治療等,讓老百姓少得病,得了病後有保障。
83%患者首診即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人數位列惡性腫瘤第三位。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腫瘤登記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髮結直腸癌約38.8萬例,因結直腸癌死亡的患者數約為18.7萬人。
為了全面了解我國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我國開展了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具體包括就醫及治療狀況、生存質量、心理感受、治療引發的患者負擔等方面。
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喬友林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說,該項目計劃在全國7大地區共19家調研中心納入結直腸癌中晚期患者4410例,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完成50%的入組目標,即2299例患者調查,其中腫瘤專科醫院1403例,綜合醫院896例。均為一對一床旁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得病前,超過一半(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97%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
項目發起方負責人之一,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會長、北京愛譜癌症患者關愛基金會主席史安利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對疾病各方面的認知水平低,很多出現了症狀才去醫院檢查,一檢查就是中晚期。
數據顯示,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疑似症狀、7.3%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發現異常,僅6.9%是體檢時發現疑似症狀。這也導致大部分患者首次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指出,調查結果顯示,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於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與歐美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患者確診時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發生轉移的患者較多,給治療和預後帶來了很大挑戰。
優化診療模式減輕疾病負擔
「因此要提高公眾對結直腸癌高危因素的認知,提高早篩意識,進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史安利強調。
與此同時,基因檢測對於結腸癌早篩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2018年發布的《結直腸癌分子生物標誌物檢測專家共識》中,推薦對臨床確診為復發或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患者,進行RAS和BRAF基因突變檢測。結直腸癌療效預測和預後評估分子標誌物的檢測結果對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因此,患者一經確診,就需要明確基因狀態,避免延誤治療。
但從此次調查來看,中晚期結直腸癌基因檢測率低,尤其是RAS檢測率(一項基因檢測)僅為19.1%。相比之下,兩項國外研究顯示,義大利的檢測率為35.1%,美國的檢測率為41%。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癌症治療總耗費是2200億人民幣。RDPAC發布的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在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就診負擔最重。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表示指出,從整體醫療花費來看,確診時中晚期患者比例高,國家的醫保負擔也會增加。
調查顯示,調查到的患者平均要到2.07家醫院去就診,重複的就診,不僅費用增加,也可能耽誤治療、診斷進程。
「結果分析表明,隨著結直腸癌病情發展,如首次就診、首次確診、首次治療、二次治療、復發轉移後治療等,選擇到省會城市醫院和省會以上醫院就診的患者逐漸增多。」李玲指出,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另據了解,即使在患病之後,也有44.3%的患者很少去了解治療結直腸的醫院及科室信息。
喬友林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基層比較薄弱,首先在發現方面,當地硬體可以做到能夠篩查出來,但基層解決不了轉診的問題,病人病情拖延,到三甲醫院或專科醫院就診時很多就是晚期了。
「往哪兒轉、找誰,怎麼去做,需要告訴基層一個正確的渠道。」史安利指出,必須把「強基層」落地,加強對基層醫生的相關培訓。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是普及健康生活知識,降低發病率,同時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採用精準治療方式,不要盲目就醫,讓老百姓少得病,得了病後有保障。」李玲表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研還調查了患者醫療保險情況。報告顯示,被訪問的患者中44.1%有城鎮職工保險,36.3%為新農合醫保,18.8%為城鎮居民醫保,6.9%為大病醫保,5.8%為商業保險,商業保險覆蓋率低。李玲認為,通過提高商業保險覆蓋率,幫助患者減輕負擔,或許可以有效填補醫保不能涉及到的部分。
(作者: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