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診斷為「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生存期有多久?

2020-12-25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多繼發於WHOⅡ級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15%左右,佔星形細胞腫瘤的70%左右。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GCG)為中樞神經系統罕見腫瘤,是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亞型,是在2016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新提出的亞型。

  定義

  膠質母細胞瘤的亞型有較多的的巨怪形多核巨細胞,偶含豐富的網狀纖維和高TP53突變率。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相當於WHOⅣ級。由於該腫瘤常有豐富的網狀基質,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原先稱為巨怪細胞肉瘤,由於該腫瘤GFAP陽性強烈提示該腫瘤的星形細胞本質。


圖1:發生於頂葉的界限清楚、表淺的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

  發病率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是一個罕見亞型,佔所有腦腫瘤的不足1%,佔膠質母細胞瘤的5%。

  年齡和性別

  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平均發病年齡42歲,但年齡跨度比瀰漫型星形細胞瘤大,兒童也可發病。男女之比為1:1.6。其表現與常見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有一定的區別,術前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遺傳學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以經常出現TP53突變(75%~90%)和PTEN突變(33%)為特徵,但沒有EGFR擴增/過表達和純合性p16缺失。這些結果表明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有雙重特性,它與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在臨床病史較短、沒有低度惡性前體病變和高PTEN突變率上相似。與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進展而來的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相比,都有發病年齡較輕和高TP53突變率的特點。

  組織病理學

  腫瘤含有較多的巨怪形多核巨細胞、小紡錘狀的合體細胞和含量不等的網狀纖維。巨細胞形態非常奇異,直徑>500μm,核可20多個,常為角狀,並含有明顯的核仁,有時可見胞質內包涵體、假柵欄狀壞死和大片缺血性壞死。非典型核分裂常見,但增生率同膠質母細胞瘤。GFAP表達差異很大,偶見血管周圍淋巴套,也可見腫瘤圍繞血管分布,形成不典型的假菊形團。TP53突變基因產物主要位於核內。


圖2: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的組織學特點:不典型的核分裂像、非常大的多核巨細胞、GFAP的高表達、明顯的間質反應及較高的MIB-1抗體標記指數。

  臨床特點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發展快,病史短,無低度惡性前體病變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症狀基本同膠質母細胞瘤。


圖3: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和原發性、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比較

  神經影像學

  腫瘤部位和大體特徵由於間質明顯增生,所以腫瘤邊界清楚,瘤質地硬,常位於顳葉和頂葉皮質下。CT和MRI檢查類似轉移瘤。

  預後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由於病變部位特殊,一般病程較短,術後加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是預後較差,一般生存期為6月到1年,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壞死、臨床預測、年齡、KI-67增生指數、遺傳分子因素。後續更多腦瘤相關知識和前沿連載,盡在「INC國際神經科學」微信公眾號,敬請關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David N.Louis 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相關焦點

  • "芳·華"視界| 專訪天壇醫院李文斌:近期膠質母細胞瘤診療的更新與...
    在這半年來的新冠疫情期間,多年沒有變化的膠質母細胞瘤卻出現了幾件「大事」,使其在診斷和治療有了比較大的進展。近日,針對膠質母細胞瘤診斷和治療的新變化新進展,《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李文斌教授,並介紹這變化主要體現在IDH和MGMT這兩個基因變化上。
  • 兩佬參院曾互鬥,雙雄不敵腦腫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簡介
    這位頗有爭議的風雲人物一生充滿了傳奇,越戰被俘入獄5.5年,倖存於兩次飛機失事,卻終因不敵惡性腦瘤的肆虐。無獨有偶,命運總是捉弄人們。九年前(2009),麥凱因的對手-民主黨大佬愛德華甘迺迪也在同一天(8月25日,終年77歲)死於同一種腦腫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昔日兩佬在參院上口舌相爭,臺下又相互調侃相擁,如今英雄惺惺相惜,只能天國相約再戰。
  • 西湖大學謝琦團隊等改進CAR-T細胞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效果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致死性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患者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個月,平均五年生存率低於5%。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新型的精準靶向腫瘤的免疫療法。
  • Unituxin+白介素-2+異維甲酸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總生存期明顯改善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中最常見的顱外實體瘤,嬰兒中最常見的癌症,在歐盟其每年發生的病例大約有 1500 例,其中 50% 的人被診斷為高風險疾病。 接受 Dinutuximab 加異維甲酸治療患者的總生存期有明顯改善 主要的療效結局指標是研究者評價的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來源:轉化醫學網胎腦路線圖顯示膠質母細胞瘤以祖細胞癌細胞為中心的三繫結構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是有限的。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團隊創建了一個可用於識別癌祖幹細胞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層級圖。
  • 針對幾乎「無藥可用」的腦瘤患者, 生存期明顯延長。_綜合_江西...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OS)約為14-16個月。目前,診斷膠質瘤復發的標準方法仍是組織病理學。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通常需要多種方法的組合,包括手術,放射線和化學療法。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外科手術是開始治療該疾病的更佳方法,但由於腫瘤經常與健康的腦組織重疊,因此很難完全切除(通常是不可能的)。
  • 不幸得惡性腦腫瘤,還能活多久?長期生存的希望在哪裡?
    一般來說,腦瘤根據它們的行為,比如它們生長的速度有多快,以及它們在治療後重新生長的可能性有多大,被分為1到4級。1級或2級腫瘤通常分為良性或非惡性,而惡性腦腫瘤一般是指3級或4級的腦瘤。在國內的大多報導中,惡性腦腫瘤腦患者,預後比較差,95%的患者未經治療生存期不超過三個月。  惡性腦腫瘤術後存活期  那麼,惡性腦腫瘤術後存活期一般是多久呢?眾所周知,不管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手術一般都是首要選擇,外科手術切除,儘可能將腫瘤細胞移除乾淨,避免細胞增生仍是最普遍的治療模式。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文章通訊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主席Donald Landry博士,共同作者還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梅奧診所、西奈山醫院等諸多頂級學術機構的臨床醫生。 2,Nat Comm丨李輝團隊從兒童腫瘤融合基因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 來源:BioArt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李輝教授團隊的成果:A cytoskeleton regulator
  • |星形細胞瘤|小兒腦瘤|顱咽管瘤|神經...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500到2000名兒童受到這種腫瘤的影響。大約50%的小兒腦瘤是非惡性的。我們回顧了包括低級別星形細胞瘤在內的常見非惡性小兒腦瘤的流行病學、組織病理學、遺傳學、臨床表現、神經影像學和治療(如小腦星形細胞瘤和視神經膠質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中樞神經細胞瘤、胚胎發育不良神經上皮瘤、脈絡膜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先進的治療管理這些腫瘤患者已大大改善其預後。
  • 髓母細胞瘤放療化療痛苦嗎
    髓母細胞瘤放療化療痛苦嗎 時間:2021-01-13 09:25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 髓母細胞瘤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手術結合放化療,而說起放療化療,不少患者都比較擔心放化療是不是很痛苦?治療效果怎麼樣?我們首先要知道,髓母細胞瘤是柔軟易碎、實質性、邊界可辨認的腫瘤。
  • 年輕患者腦內有多發血管母細胞瘤,不要忽略這種病!
    圖1影像診斷為雙側小腦半球佔位性病變,考慮血管母細胞瘤或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患者次日又做了全腹部CT,CT示胰腺多發囊腫,餘未見明顯異常。病變特點VHL症候群的基本病變有兩點:其一為視網膜、腦幹、小腦或脊髓的血管母細胞瘤;另一為腹腔臟器病變,主要有腎囊腫或腎細胞癌、胰腺囊腫或腫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及淋巴管腫瘤等。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少突膠質母細胞瘤)異位松果體瘤(生殖細胞瘤):多發生於兒童及青春期,尿崩為首發及長期唯一症狀,蝶鞍形態大多正常。CT示鞍區類圓形高密度影,邊緣清楚,內有散在鈣化點,增強後均勻強化。MRI T1等或稍低信號,T2高信號。有時在術前與垂體瘤很難鑑別。(見三腦室後腫瘤鑑別診斷)
  • 嗜鉻細胞瘤藏體內,「達文西」巧手來剷除
    李女士慕名找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陳明教授,「根據檢查提示右側腎上腺顯示不清,右側腹膜後佔位,考慮嗜鉻細胞瘤可能。」雖然患者並無血壓增高、頭痛等症狀,但是腫塊所處的位置在右側腎上腺這一嗜鉻細胞瘤特別「喜歡」的地方,高度懷疑是嗜鉻細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