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故事:一位後宮妃嬪的晉升之路,從貴人到皇貴妃,竟如此艱難

2020-12-28 清朝那些人

清乾隆六年,每年一度的「內務府選秀」開始了,一位出身包衣管領世家,時年14歲的小姑娘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立於一眾秀女中間。經過了戶部初選和內務府太監的再選,面對著以富察皇后為首的後宮主子們,她竟毫無惶恐,滿眼期待著皇后的垂青。

「內務府包衣管領魏清泰之女,滿洲正黃旗包衣,魏氏,14歲!」

隨著內務府太監的一聲吆喝,雖衣著簡約但姿容窈窕、氣質超然的富察皇后將眼神鎖定在這個小姑娘身上,一種相見恨晚,甚至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而後,魏氏被富察皇后選中並親自發話,讓其留在長春宮為近侍宮女。

乾隆九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駕臨長春宮,陪富察皇后用膳,經富察皇后數年調教而有大成的魏氏,服侍一旁。時年34歲的乾隆皇帝,雖對富察皇后情有獨鍾,但正值年富力強、春秋鼎盛時期的乾隆皇帝,為皇嗣繁育計、為皇權穩固計,更為充實後宮計,也並未放棄對其餘妃嬪乃至官女子、宮女的選擇和垂青。

跟在富察皇后身邊已有三年,而且音容相貌和富察皇后頗為相似的魏氏,被乾隆皇帝一眼看中,一朝承寵,身份立變。新年剛過,乾隆皇帝便下達諭旨:

「晉宮女魏氏為貴人,賜居長春宮偏殿!」

旨意下達時,富察皇后眼神中飄過一絲落寞和孤寂,但很快就恢復平靜。作為中宮皇后,她身上有太多的責任和義務,將魏氏推到乾隆皇帝,有不得已的苦衷,更有期希大清皇嗣枝葉繁茂、乾隆皇帝身心順遂的美好願望。

魏氏身姿窈窕、面容嬌美,且經過富察皇后的調教,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也頗為熟悉,以至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乾隆皇帝便數次或明諭或暗示的要求富察皇后給予鈐印有「皇后之寶」的通行證,夜宿魏氏所居偏殿。從養心殿偏殿到乾隆皇帝寢殿之間,被包裹著的魏氏更是數次出現,夜夜笙歌、聖眷優渥。

被冊封為貴人不到一月,乾隆皇帝再次下旨:

「命工部尚書哈達哈為正使、內閣學士伍齡安為副使。持節冊封貴人魏氏為令嬪。賜居儲秀宮。」

從貴人到嬪,魏氏不僅實現了從低等妃嬪到高等妃嬪的轉變,而且還擁有了儲秀宮「一宮主位」的特殊地位。

因為前朝政事的牽絆,對後宮妃嬪尤其是富察皇后的「雨露均沾」,原本正承盛寵的令嬪突然進入到冷落時期。富察皇后和嘉妃的接連有孕,似乎讓乾隆皇帝徹底忘記了魏氏。面對空蕩蕩的儲秀宮,魏氏在無數個孤寂的夜晚望著月亮,數著星星,想著那段獨得乾隆皇帝恩寵的光輝歲月。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奉皇太后東巡,富察皇后隨駕,魏氏未在其列,這個位列嬪位之首的寵妃,真真切切地嘗到了天恩難測、聖寵不定。

乾隆十三年三月,宮外傳來了富察皇后崩逝於德州舟次的噩耗,作為自己曾經的主子,魏氏滿臉淚花,既感嘆歲月無常,又對自己未能近侍於皇后身邊而悔愧,更重要的是,她失去了一個可以依靠、可以讓自己再獲恩寵的靠山。

富察皇后的靈柩被運回紫禁城後,魏氏悲痛欲絕,不能自已,這讓痛失愛妻、已然失去理智的乾隆皇帝找到了些許安慰。

乾隆十三年五月,乾隆皇帝為大行皇后親定諡號以後,下達諭旨:

「命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大受為正使、禮部侍郎木和林為副使。持節冊封令嬪魏氏為令妃。」

儘管被乾隆皇帝當成了富察皇后的替代品,魏氏畢竟重新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恩寵。乾隆皇帝夜宿儲秀宮的次數越來越多,御賜賞物更是應接不暇,甚至連魏氏娘家兄弟的就業、住房、債務問題也一一解決,然後再賜府邸和田土,盛寵境況,令人豔羨。

乾隆二十年,魏氏在極度恩寵之下,終於身懷有孕並於次年為乾隆皇帝生下了第一個孩子——皇七女。不管是因為「子以母貴」,還是因為宮內久未聽聞嬰孩啼哭,乾隆皇帝對這位公主極其寵愛,以至於在其三月齡時,就指婚給了自幼被撫養宮中的蒙古藩王之後——拉旺多爾濟。

乾隆二十二年,再度身懷有孕的魏氏,終於得到了隨駕南巡的機會,返回京城後很快生下第一位皇子——皇十四子永璐。南巡的顛簸,讓魏氏的生產過程並不順當,只是能為乾隆皇帝生下一位皇子,魏氏雖疼痛而眼中有淚,但卻心中歡喜。

沒等到生育以後身體恢復,乾隆皇帝的一次恩寵又讓其身懷有孕,而此時的乾隆皇帝似乎已經習以為常,沒給予任何驚喜反應。乾隆二十三年七月,魏氏再育一女,乾隆皇帝沒有恩賜表示;乾隆二十四年,兩女一子的生育成績,讓其再獲後宮位分的提升,成為貴妃。乾隆二十五年,皇十五子永琰降生,正於南苑狩獵的乾隆皇帝甚至都沒回來看一眼;乾隆二十七年,皇十六子降生,乾隆皇帝甚至連名字都沒給取。

雖然乾隆皇帝的恩寵已經變了模樣,變了性質,但如此高的生育頻率,如此多的晉升理由,終於讓魏氏等到了出頭之日。

乾隆三十年,鑑於魏氏巨大的生育功績,乾隆皇帝一心想要將其晉封為皇貴妃,卻枉顧了繼皇后那拉氏的感想。

在清朝時期,晉封皇貴妃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或行將就木、或續位中宮、或死後追封。在繼皇后完全可以正常行使中宮職權的時候,乾隆皇帝的這一決定無疑掀起了軒然大波。乾隆皇帝和繼皇后之間發生了激烈爭吵,繼皇后甚至「斷髮明志」,唯獨將魏氏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唯有等待聖裁。

「帝後矛盾」的結果,自然是乾隆皇帝勝出,繼皇后被「不廢而廢」,魏氏被成功晉封為皇貴妃,而且執掌六宮庶務,只是這個皇貴妃來的太不光彩。執掌後宮以後,魏氏所得恩寵更是變了模樣;乾隆三十一年,繼皇后那拉氏崩逝,魏氏仍然是皇貴妃;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將魏氏所生皇十五子永琰秘密寫進傳位詔書,魏氏仍然是皇貴妃。

哪怕在崇慶皇太后八十大壽的典禮上,魏氏已經穿戴上了只有皇后才能佩戴的東珠朝珠,哪怕魏氏的依仗已經遠超皇貴妃所該有,她也始終只是皇貴妃。

乾隆四十年,魏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乾隆皇帝竟然下令將其遷出內廷,于吉安所舉辦喪儀。清朝歷史上,身居皇貴妃高位且倍得皇帝恩寵的後宮妃嬪,不在內廷寢宮舉辦喪儀的,僅此一位。魏氏,到底也未曾得到乾隆皇帝真正意義上的認可。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雖然將其葬於裕陵地宮,但卻給出了「昔年參近御之班,曾資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駕,如奉生存」的原因說明。在乾隆皇帝眼中,這個未來皇帝的生母,被自己恩寵了20年的女人,也只配做富察皇后的侍女。

乾隆六十年,魏氏等待了多年的皇后之位,終於在死後20年得以實現,只是乾隆皇帝在將其追封為皇后的同時,竟然發出了這樣一道諭旨:

孝儀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廟一事。亦未免失當。孝儀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冊贈。止應於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舉行天地廟祀大典。轉鄰於瀆。已著不必舉行。

奉先殿祭告,未免失當;太廟祭告,褻瀆蒼天;乾隆皇帝即使將魏氏追封為了皇后,也始終認為她不配,只是礙於嗣皇帝的身份、面子,而不得不為之。

150年以後,軍閥張殿英盜掘了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被大肆破壞;末代皇帝溥儀命人赴東陵處理善後工作時,發現了「皮骨俱存,絲毫未腐;面目如生,並有笑容」的魏氏屍身。或許,乾隆皇帝的那一句「今伊子紹登大寶晉冊為孝儀皇后,正春秋母以子貴之義也,名正順言欣」被她聽到了,數十年的委屈和悲苦,煙消雲散;乾隆皇帝給予的諸多不公平乃至冷漠、冷血,都不再重要。總之,她終於笑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清實錄·高宗實錄》

相關焦點

  • 貴人晉升為「嬪」,為什麼都這麼高興?原來多了三個特權
    不過這些女人在後宮可不是擁有同等的地位,除了皇帝唯一的正妻——後宮之主皇后,其他的妃嬪也有三六九等、高低貴賤之分。近年來以後宮女子爭寵奪名為題材的影視劇繁多,一部清朝宮鬥劇《甄嬛傳》更是成為經典之作。清朝針對後宮女子設有的位份繁多,嬪妃們一級一級的晉升更是看的人眼花繚亂。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後宮也不例外,品階高的后妃比起低階后妃在宮中生活底氣自然也就足了很多。
  • 貴人晉升為「嬪」,為何要欣喜若狂?不光身份轉變,還有3大特權
    古代後宮制度等級可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夫人,昭儀、昭媛、昭容,妃位,貴嬪,嬪位,貴人,才人,黛人,秀女。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是六人,後面接下來的貴人、常在以及答應,人數都是不限定的。
  • 清朝宮鬥真相揭秘,後宮三千美女佳麗,捨命爭奪之物究竟是什麼?
    在清朝的後宮之中,按照身份高低劃分共有七個位階,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答應以及常在。一般而言,經過了選秀的秀女進宮之處會自動晉升為答應,如果出身達官貴胄之家,則可能晉升為貴人,如果是罪臣之女如《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則只能從常在起步。
  • 清朝晉升最快的嬪妃,是一對婆媳,從貴人到皇后只用了八個月
    從貴人晉升為令嬪只用了短短的十一個月,從令嬪晉升為令妃用了三年,最終在乾隆三十年被晉升為皇貴妃,這從乾隆十年開始由一個宮女因為爬上龍床成為貴人開始,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站到了乾隆後宮的「一把手」,這在乾隆時期升級速度算是很快的,但是在整個大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卻不是最快的。
  • 慧賢皇貴妃高氏:乾隆的通房丫鬟 最後竟成了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高氏:乾隆的通房丫鬟 最後竟成了皇貴妃時間:2021-01-08 16: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慧賢皇貴妃高氏:乾隆的通房丫鬟 最後竟成了皇貴妃 《如懿傳》開播以來,人們紛紛將視線轉移到了乾隆後宮,後宮從來就是一個是非之地,佳麗妃嬪間充滿了爾虞我詐,一幕幕血雨腥風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 揭秘清朝的妃嬪等級制度,人數有限額,連居住的宮殿都有講究!
    看過清宮劇就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有嚴格的地位等級之分,那麼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今天,課代表就為大家來揭秘——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如懿傳》劇照由此可見,從康熙開始,清朝的後宮妃嬪分為八個等級,由上而下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清朝最受寵妃子,兒子是皇帝,50歲還被翻牌卻40年沒晉升
    在等級制度森嚴、晉升不易的清朝後宮中,德妃22歲就能升到妃位,可以說是深得康熙寵幸了。 在此之後,德妃又先後生下了一子三女,一共為康熙生下了六個兒女,是康熙後宮嬪妃中孕育子嗣最多的妃子,按理來說,德妃之後的晉升之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然而德妃自從22歲當上了德妃,後來的整整40年,德妃都沒有過再次晉升。
  • 古代皇帝的後宮,妃子從貴人晉升到嬪,其中有很多奧秘值得學習
    當然雖然後宮中的妃子數量很多,但是皇后卻只有一個,畢竟一個國家不可能出現很多的國母。皇帝的後宮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的,妃子之間也有著不同的等級,比如聽說清朝後宮的女子等級劃分,宮女,官女子,答應,常在,貴人,嬪六人,妃四人,貴妃二人,皇貴妃(一名不常設)皇后。後宮中地位最高的人就是皇后是後宮之主,幫助皇帝管理整個後宮,皇后所享受到的待遇和權利,雖然不是普通妃子能夠比得上的。
  • 嘉慶生母以另類挑動乾隆,包衣晉升的皇貴妃魏佳氏
    導語:還珠格格雖說已經過去了一二十年,但是裡邊斷髮的烏拉那拉氏皇后以及溫厚慈祥的令妃依舊給人深刻印象,而令妃即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可以說這樣一位女子擁有著諸多的傳奇,以至於後世的編劇多借用其原型創作。
  • 清朝皇帝,如何做到後宮的「雨露均沾」?這點小事,皇后就辦了
    至於現今電視劇中所演繹的宮鬥、爭寵橋段,在真正的清朝後宮中幾乎從未出現過。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做到「雨露均沾」,讓數量龐大的後宮妃嬪隊伍都能心服口服,心滿意足呢?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這套後宮妃嬪制度,等級森嚴、尊卑明確,以「中宮皇后」負責處理一切後宮事務,統領所有後宮妃嬪。
  • 清朝後宮妃嬪一年的俸祿是多少?級別不同俸祿不同
    到了清朝時期,後宮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已經很是完善,清隨明制在後宮制度上加以變化形成了清朝專有的后妃制度。有著嚴格的階級之分。我們也知道皇帝的老婆室很多的,因此也就有了「大小老婆」之分,老婆多了難於管理,就需要相應的制度來管理。
  • 除了伺候皇帝,清朝後宮妃子的生活就只有宮鬥了嗎?
    近年來,《如懿傳》、《延禧攻略》、《甄嬛傳》等清宮劇大火,劇中塑造了一個個形象鮮明、家喻戶曉的後宮妃子形象,她們在深宮裡爾虞我詐、步步維艱、勾心鬥角的故事扣人心弦。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觸,追劇一時爽,一直追劇一時爽;但是相信有不少宮鬥劇迷都會感到疑惑,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除了伺候皇上,就只有勾心鬥角了嗎?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五更即起中國歷史延伸至清朝,各種制度已然趨於成熟、刻板。大臣們早在凌晨3點就會在午門外等候上朝,皇帝大概凌晨四點起床準備開會,妃子們作為枕邊人,自然也不敢、更不會想著睡到日上三竿。
  • 貴人升「嬪」:清朝後宮等級制度背後是時代的悲哀與無奈
    其中,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這五個等級的人數都是有限制的,但是嬪位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就可以無數了。 後宮的嬪妃自然是希望節節攀升 ,尤其是她們由貴人升為嬪位,會興高採烈,原因是不僅在宮中提到了更高的地位,還意味著擁有了三項從前沒有的特權。那麼,究竟是哪三種特權呢?
  • 《如懿傳》第一大反派,由宮女到皇貴妃,十年六胎,卻被乾隆賜死
    因為容貌與年輕的如懿十分相似,魏嬿婉引起了乾隆的注意,然後她步步為營,通過自己的算計使得很多人成為了自己上位的墊腳石,魏嬿婉也實現了由一名宮女到妃嬪再到掌管後宮的皇貴妃的華麗蛻變,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美小鴨」成為了萬眾敬仰的白天鵝,堪稱乾隆後宮的一代勵志傳奇了。心狠手辣的魏嬿婉引起了眾人的憤恨,當其陷害他人罪證被揭露的那一刻起,萬眾矚目的令皇貴妃瞬間從神壇上倒下,最終被乾隆冷宮賜死。
  • 別再被古裝劇騙了,清朝的皇后根本不屑於宮鬥,地位就能碾壓妃嬪
    別再被古裝劇騙了,清朝的皇后根本不屑於宮鬥,地位就能碾壓妃嬪,為何這麼說呢?實際上,相比於「狸貓換太子」的宋朝,武則天上位的唐朝,巫蠱之禍的漢朝,清代後宮發生的波瀾,反而是歷朝歷代以來最少的,清代時期,便設置了選秀制度,其中清宮的大部分妃子,都是從八旗和蒙古貴族中選舉,此舉相對平緩的解決了政治矛盾。
  • 她是清朝最受寵的皇貴妃,六年五次懷上龍胎,後代出了兩位皇帝
    談到清朝最受寵愛的皇妃,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董鄂妃,然而,這位被順治追封為孝獻皇后的董鄂妃,其實已經有了皇后的稱號。清朝最受寵愛的皇貴妃到底是誰?是莊順皇貴妃嗎?莊順皇貴妃是道光後宮中年紀最小的妃子,生於道光二年,比道光小了整整四十歲,然而,這一現象在古代皇室中很常見,也算不上新奇。清末初年,十五歲的烏雅氏(莊順皇妃)參加八旗選秀,家世顯赫、容德俱佳的烏雅氏被天子一眼看中,隨後被納入後宮,初封為琳貴人。
  • 古代皇帝後宮妃嬪等級、稱號、排名是如何劃分的?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許多人在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白居易必定是用了誇張的寫作手法,因為三千人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光是記住三千張面孔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貴妃和皇貴妃有什麼區別?
    1、皇貴妃比貴妃高一級,是妃嬪中最高的等級,只比皇后低。 清朝的後宮品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秀女。 2、沿用時間不同,貴妃沿用的歷史比較悠久,從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 她第一次選秀就被納入後宮,生皇長女晉皇貴妃,死後光緒親自祭奠
    現代社會,一些宮廷劇泛濫現象嚴重,不但製作不夠精良,而且對歷史人物進行歪曲,使得觀眾不能準確地把握歷史人物,今天筆者要講的這位,就經常被塑造成慈禧太后的情敵,勢同水火,殊不知歷史上的她們卻宛如一對好姐妹,這位妃嬪便是莊靜皇貴妃。
  • 清代貴妃晉級皇貴妃,到底有多難?這一條件最難滿足,還必須滿足
    清康熙年間,在充分借鑑前朝歷代的基礎上,始創設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的後宮妃嬪等級制度。和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類似,清朝後宮妃嬪制度也大致沿用「皇后居中宮,妃嬪分等級」的基本原則,以皇后為皇帝原配,皇后之下的妃嬪分為七等級: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