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提起這位超級英雄的相關影視作品,相信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個人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具深度和思考的超級英雄系列作品。注意關鍵詞,系列作品。當然你要比票房和影響力漫威宇宙已經上天了。
我也相信,將來即使出現再多的蝙蝠俠,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都是繞不開的經典。
所以,今天這一篇,就讓我們來開啟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謎》。
諾蘭接拍蝙蝠俠之前,前面三部作品分別為《跟蹤》(追隨),《記憶碎片》,《失眠症》(爭鋒相對),這些影片主角的共同點,都是屬於創傷型的角色。
針對於蝙蝠俠角色布魯斯韋恩來說,同樣也是內心經受過極大創傷的人,華納當時想在探索布魯斯韋恩內心深處的情感,以及布魯斯韋恩為何成為蝙蝠俠的原始動機上做文章,那麼諾蘭就是執導蝙蝠俠的最佳人選。
即使到現在,縱觀現在諾蘭幾乎所有作品,角色幾乎都是帶有內心創傷型的人格,尤其是大部分男角色都失去了心愛的人。
諾蘭版本的蝙蝠俠系列,不管從影像風格還是角色心路歷程,都變得更為寫實,在劇情的編制上,也變得更能反映當今社會更多現實性話題,在深度和廣度上,探討了更多人性思辨,思想實驗,階級矛盾和反超英等問題。
《俠影之謎》作為諾蘭的第四部長片作品,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製作商業大片,也是蝙蝠俠系列的開端。
很多人說這部作品在當時被低估了,這句話個人認為說對了一半。
低估的原因是因為在《俠影之謎》之前,以往的蝙蝠俠熒幕形象,甚至是超級英雄熒幕形象都有些扁平,但諾蘭蝙蝠俠的寫實化,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有錢普通人的多維度塑造和心路歷程,第一次把超英題材電影重心放在了角色上,而不是正反派的對立上。
這也無形中影響了華納DC之後超英題材作品的走向,寫實,暗黑,嚴肅,並在扎克.施奈德導筒下發揚光大,增加了更多宗教性的解讀意味。
也正是從《俠影之謎》開始,超級英雄電影題材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讓電影人和觀眾真正意識到,大熒幕的超級英雄不止是超能力的展現和動作戲份,雖然這些也很重要,但超級英雄自身的塑造,才是超英電影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但為何我說《俠影之謎》低估只對了一半,因為該影片上映時口碑非常好,在爛番茄專業評分也打出了84%的新鮮度,觀眾評分更是高達94%,影片還被《帝國雜誌》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500部電影中的一部,位列84位。
所以個人覺得,《俠影之謎》並沒有被低估,影片的成就已經得到大家認可。
而且如果你是一位諾蘭影迷的話,你可以感受得到《俠影之謎》相對於諾蘭的其他作品,甚至是相對於蝙蝠俠三部曲來說,是自由度相對較低的一部。
影片因為是蝙蝠俠開篇,為了能讓更多的大眾進入DC超英的世界,被放置了不少的解釋性對話,在劇本的編織上,也顯得非常工整,少了更多諾蘭個人風格的影像語言。
在劇情流暢度上,後半段也稍顯過於緊繃,雖然片長有2小時,但因為前1小時都在塑造布魯斯這個角色,真正的事件爆發點被放置在了影片中段,而不是傳統經典的第30分鐘,但顯然影片最後還是想回到大事件決戰模式,也就是給蝙蝠俠一個任務,拯救哥譚市。
我猜如果諾蘭也喜歡玩導演剪輯或加長版的話,如果《俠影之謎》是3小時時長,就能把布魯斯角色塑造和大事件更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