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 & Robin)上映後,發行商華納便停掉了所有有關蝙蝠俠電影的續集拍攝權,原因是這部急凍人真是幼稚得可怕。氣氛像馬戲團一樣不斷嬉鬧。直到多年後,大衛高耶(刀鋒戰士編劇)與克里斯多福諾蘭才帶著全新的蝙蝠俠劇本,打算重啟這個系列,並採用了黑暗成熟的題材,試圖將蝙蝠俠的晦暗魅力展現給大家,且專攻年齡層更高的電影市場。而《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於2005年上映後,便獲得相當好的評價,成功一掃之前喬舒馬克導演的兩部卡通化真人蝙蝠俠的陰霾。
超級英雄寫實化並不是在開戰時刻中首度嘗試,先前就曾經有過《蜘蛛俠2》以及李安的《綠巨人浩克》,在劇情上更加著墨於探索英雄內心的世界。不過確實《蝙蝠俠:俠影之謎》是一舉把英雄電影提升到更深層面的格局。至此以後許多動作片都跟隨著這股風潮,想要強調寫實的劇情。
《蝙蝠俠:俠影之謎》重新描述了布魯斯偉恩的過去,童年時他與玩伴瑞秋遊玩時,不小心掉進蝙蝠洞裡,從此以後蝙蝠成為他最害怕的恐懼。一次布魯斯偉恩與雙親在劇院欣賞歌劇時,舞者裝扮的造型如同蝙蝠,導致布魯斯偉恩想提早離開現場,但這個舉動卻鑄成大錯,雙親都慘遭了兇手的殺害。因此布魯斯偉恩不斷自責,認為是自己害了爸媽,這個開端使布魯斯偉恩多年後成為高譚市中藏匿於黑暗中的正義化身,他化身成自己最恐懼的形象,也就是蝙蝠俠,透過不斷制裁罪犯來滿足復仇的渴望。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訴說這個故事時,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利用他最擅長的多線式及非線性的敘事手法,來逐漸刻畫起整個龐大複雜的世界與角色關係。觀眾們會深深感受到這部作品其讓人可信的說服力,透過布魯斯韋恩在接受影武者聯盟中忍者大師的訓練,最後重回高譚市利用高科技設備來維護治安。整座高譚市的氛圍塑造也是很逼真,貧富階級也順利被呈現出來。
劇情雖然是傳統的正邪交鋒,不過角色們的性格特質皆套用了心理學的分析,所以觀眾們會感受到劇中每一名人物都栩栩如生且行動方式具有說服力,不論是布魯斯偉恩的左右手,管家阿福及科技部門主管盧修福克斯,或是堅強且富有智慧的女主角瑞秋、戈登警官,反派稻草人等。加上堅強的卡司及演員們優秀演技,適時且讓人會心一笑的小幽默,各方面元素使得《蝙蝠俠:俠影之謎》充滿著朝氣蓬勃的氣氛。
過去觀眾們在觀看超級英雄電影時,大多都只期待著英雄著裝後的打鬥場面,但《蝙蝠俠:俠影之謎》讓我們會時時刻刻關注布魯斯偉恩的一舉一動。寫實化也讓電影風格更加深沉、低調,像是拍攝手法或是鏡頭畫面處理、配樂,都儘量少採用絢麗的運鏡、剪接或是電腦特效。打鬥的武術也是很逼真不講求華麗,最精彩的部分大多都是在緊湊且流暢的追逐戰戲碼。不過開戰時刻可說是黑暗騎士三部曲中電腦特效最多的一集,原因是要在拍攝地點芝加哥加入高架輕軌地鐵,以及稻草人迷幻別人的毒器幻覺。
而蝙蝠俠的設備也都是先考察機能的出發點來設計,不重視美觀,像是用記憶布料可在通電後成為滑翔翼的披風,還有軍事作用的彈力車塗裝成黑色成了蝙蝠車,而不是採用過去那種耍帥泡妞的跑車型態。有趣的是以前初次觀賞《蝙蝠俠:俠影之謎》時,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獨到之處。因為當時的想法就覺得蝙蝠俠不是應該像超人、蜘蛛人一樣很酷炫,要有很多很誇張的動作場面及奇幻色彩嗎?這種想法想必有一部分是因為被喬舒馬克的兩部蝙蝠俠荼毒太久產生的後遺症。
過幾年後再重看《蝙蝠俠:俠影之謎》,才漸漸品嘗到這種成熟的魅力,也深刻了解原來人真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觀影品味,例如小時候很喜歡無腦的喜劇片,長大後再回頭看就覺得以前的自己思想怎麼那麼幼稚。可是也因為年紀變大了,個性開始現實起來,想法不像童年如此的天馬行空,但人生卻不會因此無趣,因為有許多作品都是專屬為成人所打造的,像是《蝙蝠俠:俠影之謎》就是絕佳的超級英雄寫實風入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