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茶市的巖茶是什麼?看完這篇就懂了

2020-12-26 騰訊網

曾經有人妙改蘇東坡的詞,「簌簌衣巾落桂花,月高人渴茶漫思」,棗花別去,桂花正好,又將逢中秋。

人月兩團圓,是中秋最重要的儀式感。這夜比起酒,人們更願同茶作伴,不完全是為了解月餅的甜膩,一盞盞熱茶水汽繚繞映著明月,佐以歡聲笑語,已是唐朝便有的老風俗。

晚清時,武夷山出現馬尾松燻的巖茶,入喉松煙香氣久久不散,自此巖茶自帶煙燻的獨特風味。中秋飲巖茶,杯中煙火,正好應了佳節融融的人間煙火。

況且,時至仲秋,巖茶正足火。

茶齡甚長的朋友,在審美驅使下,往往會轉投武夷巖茶,迷戀炭焙後的獨特風味,欣賞另一種含蓄、內斂而底蘊醇厚。

福州巖茶市場遍地開花,但要喝到真正的正巖茶,最好認準如傳袍這樣紮根高山已久的老字號。

武夷山脈的丹霞地貌,一巖一氣候,由造物者賦予巖茶獨特的「巖韻」。正巖山場的小氣候環境、特殊的土壤件是生成巖韻的物質基礎。

換言之,非正巖產的茶,是嘗不到巖骨花香的。茶青採自核心正巖產區,稀少而珍貴,已經擁有造就一泡好巖茶的先決條件。

▲馬頭巖的《馬首》,牛欄坑的《牛再》,茶青選自最富盛名的「三坑兩澗」,外山茶標籤再貼,也無法複製其中

更難得的,是做出一手「活」茶。六大茶中,炭茶製作工藝耗時繁複,而又精湛絕妙。

尤其是巖茶品質關鍵的兩步:做青與焙火,文珠本色始終手工精做,數度載譽,便是對他們這份堅持的認可。

▲文珠本色連續多次在業界權威鬥茶盛事,獲得「茶王」稱號。

等候好茶,不能操之過急。作為半發酵茶,巖茶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文珠本色雖然暮春已經採完青,但為了遵循每一道傳統工序,即使是輕焙火的新茶,最快也等至六月末才得以上市。

當外山茶趕著上市,大刀闊斧地縮減工序,茶園師傅正不緊不慢地搖青、做青、揉捻,準備焙第一道火,大費周折地做出巖茶的「筋骨」。

如此,茶才會有如醇酒的後勁,透著一股氣場,即使對茶葉並無鑽研,這樣的好茶入口,也能領略當中韻味。

褪了火,巖茶香氣醇而穩,在備禮與盼團圓的節日前,好茶正合時宜。

山河無恙 肉桂

採青自流香澗旁的竹窠,所產茶青並不輸「三坑兩澗」。

一批茶青足夠出色,制茶人是不願放過純手工製作的機會。從毛茶初制到殺青,揉捻,都由30餘年嫻熟經驗的老師傅仔細過手,一片葉子都珍而視之。

產量,當然亦十分稀少,等待有緣之人。

日照不如巖上強烈,便帶著坑澗茶的明顯特徵:柔中帶剛。衝泡後桂香突顯,幽雅,雖有辛銳的桂皮香氣,但湯水順滑妥帖。

各種香氣落水,清雅、直白、馥鬱都有,咽後齒頰留香。而後老樹的勁道躁動,茶氣陡生,耐人尋味。

萬千寵愛 肉桂

巖茶之中,香不過肉桂。從正巖出來的中輕火肉桂,內質豐沛,短短幾秒就能升騰起清透的桂皮香氣。

由手工搖青出來,雖然費時費力,但發酵精到,活感非常出色。茶湯過喉回甘迅速,隨之是如雨後蓮花般的香氣,清而不妖,淡雅悠長;後以柔美圓潤的奶香收尾。

牛再牛欄坑肉桂

巖茶圈裡大名鼎鼎的「牛肉」,茶青源自寸金寸土的牛欄坑,冠絕群肉桂。幹茶便有明顯焦糖香氣,令人妥帖。

琥珀茶湯入口綿柔,桂皮香氣更是強勢霸道,裹住每一滴茶湯,回甘更是迅猛,滿口豐盈的蘭花香。

第三衝後等來了辛辣感與果香,如同鮮果所迸濺的汁水一般,卻有感到有筋骨勁道撐著迴蕩之感。

一路喝下來,牛欄坑肉桂將巖茶「香、清、甘、活」的精髓,詮釋得淋漓盡致。

敲門磚 百年老樅

百年老樅制茶,難度很大,這樣稀缺的茶喝下,你會懂得惜物。

橙紅的醍醐雨露,透著一層白光,唇齒間是酥油、米漿的瑩潤感,透著典型的老茶樹木質味,尾調則是花香混合木質的清涼調。

七八泡過後,仍如甘泉入喉,餘韻悠長,的確擔起「敲門磚」一名。

馬首 馬頭巖肉桂

初嘗是肉桂最典型的氣息,霸氣而飽滿的桂皮香,然後是熱帶水果的果香,口感絲滑。

茶湯色澤橙紅靚麗,香氣比較濃鬱,有明顯的山場特徵,收斂感舒服,前三道花香突顯,第三道茶湯出來後透出花果香氣,滋味較為醇厚。

茶在我心 老樹肉桂

老樹肉桂,兩種香氣,一亮一藏。桂皮香氣在前幾泡更突顯,但也溫潤,木質叢香後繼發力。

湯質更接近水仙的醇和順滑,比起高火肉桂及老樅,都更適合一家人把茶話月。

巖守護 老樅水仙

精選六十年以上的老樅茶樹,有特出的蘭花香與縱味,茶湯如琥珀,入喉醇厚回甘。因為用的茶樹比較老,喝到後面幾泡,還會有一種妙不可言的「老樅味」。

而高階巖茶發燒友,或許會對「武夷正巖杯」鬥茶中的茶王更感興趣,從採青、萎凋到做青、炭焙,全部手工製成,產量極少。

▲巖茶之首大紅袍,文珠本色這一款只用頂級品種拼配,香氣與湯水都無可挑剔。

飲茶,飲的是清風明月,山水自得的心境。文珠本色在鬧市中闢出雅室,將武夷山中純正的巖茶帶到福州,靜候不願沾染繁雜的茶友。

福州與馬尾都設有茶室,步入其中儘是山場極佳的巖茶,不同年份,種類,火功,一應俱全。

除了選茶,這裡也很值得騰出時間,獨擇一室,閒適地泡在茶香裡,閱盡風流。

寬桌長椅,山水寫意,刪奢就簡、雅於無形的設計語言,寥寥數筆就讓人舒適自在的空間,這才是茶室應該有的樣子。

茶好,自然無需吸人眼球的裝潢噱頭。

▲文珠本色茶室設有包廂,雅致幽靜,品茗或商談都很合適。

看茶藝師從容嫻熟地備水燙盞,高衝刮沫,抿一口熱茶,看茶葉浮沉。

巖茶香氣落水,漸漸才顯山露水,娓娓道來,頓時感悟為什麼稱茶為「滌煩子」。

絲竹亂耳,案牘勞形,通通隔絕門外。

三五個愛茶懂茶的好友,亦或只是單純想偷得浮生半日閒。來到這裡,杯中裝著世間極好的人間煙火,還有什麼不如意。

又一年共賞嬋娟夜,無論你是思念著,還是團聚著,以茶代酒,將特別的心意融入周正的好茶,不偏不倚溫熱所想之人的心頭。

「食物終究是各吃各的,但煙火會進入所有人的肺腑。」

————————————————————————

策劃&撰文:悅食光Fz

素材來源自網絡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你會遇到的這些28條經典巖茶語錄
    巖茶,它不論怎么喝,都只是茶的一種。當你喝習慣了它,會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那種焙火後獨特的巖骨花香。讓巖茶成為生活裡的日常,就不會再覺得它有什麼特殊的神秘感!任何新手小白,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18、看幹茶能看出正巖?扯淡。焙火後的巖茶,外觀都長得很像。深褐色,烏潤色的條索狀。看巖茶的外觀,看不出山場。
  • 開年好戲,聽說武夷巖茶的天價茶,要走到頭了
    摘掉濾鏡再從現實層面去看天價茶,簡直一地雞毛。 每斤標價過10萬、甚至幾十萬的天價茶,99.9%的普羅大眾都喝不起,這是現實。 但剩下來0.01%的這部分,淨收入處於頂層的群體,他們就一定熱衷天價茶? NO,這是什麼強盜邏輯?!
  • 雞湯型、挑刺型,混跡巖茶圈多年,我認識了這幾類「茶人」
    不同茶的酸鹼性分別如何;哪些茶寒性,哪些茶是熱性,喝什麼茶,茶氣能衝擊到**穴位。最後,直接將「茶」神話。將它們當成藥物來宣傳。只仿佛,喝了他們的茶,就能百毒不侵,長生不老。抗衰老、降脂降壓降血糖、頭疼腦熱、頭暈脾虛,統統都能治。受這類「玄乎型」茶人的貽害,不少新手徹底被帶偏。後臺裡,不時就能遇到這樣的留言。
  • 對於巖茶的新舊選擇,來講講,巖茶是新茶好喝,還是隔年茶好喝?
    小周同學傳統型的巖茶,從茶青到成品茶,在制茶過程中師傅在做青的那道工序已經把茶做得很熟很透。這類茶耐焙,每焙一次茶湯滋味越焙越醇厚。因為巖茶富含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要使它香氣口感穩定一般要經過三次焙火後才能穩定。烘焙的基本原則是'低溫、長時',這道特別工藝也決定了巖茶芳香馥鬱、口感醇厚潤活得特有滋味,而且可使茶的質量穩定並可以陳放,陳放過程(俗稱退火)還可促使多酚類物質轉化,使茶葉醇化,提升茶葉品質。並且時間放長了口感也更好,水更加順滑。
  • 焦糊味巖茶、巧克力味白茶、10年陳紅茶,一場關於茶的「創新」
    識茶多是好事,願意嘗試各種茶類,也令很多人都佩服。但喝茶喝出了「人上人」的錯覺,是一種病。正經的茶人,他們懂的越多,會覺得世界廣袤無垠,知識的海洋愈發深沉。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去發現,去實踐,去調查研究。
  • 巖茶濃如中藥,白茶淡如開水,紅茶又香又甜膩?這是碰上劣質茶了
    最常見的回答是,「太淡了,沒茶味。」再比如,一位喝茶10年的老茶客如是回答:「我更喜歡喝巖茶,味道濃,紅茶也不錯,很甜。」仿佛,已經將這三類茶的特點定了性。巖茶,對應的是濃烈,濃鬱。其實,這是對巖茶深深的誤解。高品質的武夷巖茶,根正苗紅的正巖茶,並非味濃如中藥。例如,在喝馬頭巖老樹肉桂時,被湯感深深吸引。水極稠,細滑,漿感與包裹感能夠達到90分以上。
  • 2020年度盤點,說說李麻花聽過的15條巖茶奇葩說,很有趣
    不行,這跟本人差太遠,一點不像。平時有看巖茶文章超20篇的茶友,也許一早就從文字,看出了我們的不同。過去,我的夢想是快意江湖,當個瀟灑的大俠。現在,我的理想是快語茶圈,深扒各式「大忽悠」。10、你們家的茶不夠好,之前我買500一斤的肉桂,都能分成小盒裝?顯而易見,這是新人買巖茶,最容易踩坑的地方——看包裝買茶。包裝越高檔,茶葉品質就越好?這其實,根本不能成正比關係。
  • 醒茶與紫砂罐存茶,只會拿來主義的武夷巖茶,未來還能走多遠?
    你要看一個人是不是行家,第一,看她是不是隨身帶個喝茶的杯子。第二,如果同時喝好多款茶,就要看她是不是知道一隻杯子只能裝一種茶,如果喝多種茶就要準備多隻杯子。這兩個細節,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巖茶老饕的最好標籤。
  • 單憑茶湯的顏色濃淡,就來評定巖茶品質?太膚淺了!
    毛茶沒有焙火,泡出來的湯色都差不多是金黃色,光憑湯色基本看不出什麼,無非就是看看茶湯的純淨度罷了。可大家按順序喝過幾輪後,基本能保持一致地指認出某某茶內質厚,某某茶湯薄不耐泡。在湯色基本一樣的前提下,工藝不同,採摘時間不同的巖茶,滋味還是有明顯的厚薄之別的。
  • 冬季寒冷,適合喝什麼茶?白茶、紅茶、綠茶、巖茶,還是普洱茶?
    這兩者相加,不僅組成紅茶的溫暖湯色。以金黃、橙黃、橙紅等暖色系的茶湯顏色為主。倒一杯茶,舉起茶杯,輕輕搖蕩。晶瑩剔透,玉盞流光般的茶湯,一如杲杲冬日暖陽般溫暖明亮。坐飲一杯茶,靜守平常心。溫溫柔柔的紅茶,百搭、適配、兼容性強。冬日的下午,喝一杯鮮醇清潤的紅茶,愜意無比!《4》冬天喝新白茶,有什麼好處?冬日氣溫低。
  • 有的茶越喝越上火,是喝茶方式不對,還是白茶、巖茶、紅茶沒選對
    沒想到等他過來後,卻連連擺了手,說最近試了太多火氣很旺的新茶,最近上火牙疼不敢再喝新茶了,得緩個幾天。聽完他的這番話,將桌面上的巖茶撤下,給他換了生態白毫銀針和四年陳的高山白牡丹。鮮醇甘爽,毫香四溢的茶湯泡出來後,那位從來只喝中足火以上巖茶的老友發表了意簡言賅的評價:「這茶挺好喝的,喝完喉嚨舒服多了。」奇怪了,為什麼有的茶能清火,而有的茶卻越喝越上火。這究竟是喝茶方式不對,還是茶葉沒選對?
  • 語出驚人,六大茶類都能存為老茶?有誰在意綠茶、巖茶、紅茶的感受
    硬著頭皮喝了一杯發酸的巖茶,聽大師誇誇其談道,「所有茶都是存一存才好喝的,老茶在市面上的價值……」 之後說的話,自己一句也沒聽進去,心裡只想著快點逃離這個災難現場。
  • 識香 小陳茶事"巖茶十二金釵"的12味女人香~
    下午,忙完今天最後一單的發貨,小陳坐下來,幸福地看著手中的【小陳茶事"巖茶十二金釵"】禮盒,喝了一泡老樅水仙犒勞自己。很早就想過要推薦茶友們一款「巖茶學習包」。因為去北京的時候,發現有胃病的朋友在喝綠茶。因為在浙江,看到閨蜜在喝清香鐵觀音。因為在內蒙,茶莊老闆們為泡金駿眉是80度水溫還是90度水溫爭執不休....
  •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是俗稱的「還魂湯」,還是孟婆湯?
    網上說巖茶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他都分不清誰說的才是真的。喝巖茶,原本就感覺越喝越懵。分山場,分火功,還分品種,入門的門檻很高。再看了很多介紹巖茶的視頻/文章/直播後,他更是看暈了,不知該信誰。他之前聽朋友說,喝巖茶之前要留一杯頭湯。但是今天又從*老師那聽到了一個驚悚的說法,「喝巖茶的頭道茶湯,會導致結石。」嚇得小A茶友一連在後臺發了多條留言,想問問麻花的看法。點開一看,哎,這不又是一則典型的茶圈怪談嘛!
  • 什麼是武夷巖茶的「透」
    愛喝武夷巖茶的朋友,判斷一款茶經常用「透』這個字來形容茶葉的品質好今天就來聊聊"透"這個字。武夷巖茶的"透"要從兩方面來講。一、是在初制過程中的"透就像小周這樣制茶的,也經常講,做茶要做得"透"茶葉做得透是品質好得一種表現。那初制過程中的"透"是指什麼呢?在初制階段中的做青過程,茶葉的走水程度,即葉片內含水率的多少。
  • 過去的巖茶都叫大紅袍,現在的巖茶都叫肉桂?
    到外省喝茶,向一位從沒喝過巖茶的朋友介紹武夷巖茶時。 常見的對話和情景,大致如下: 「武夷巖茶是什麼,沒聽說過。 噢,大紅袍是吧,大紅袍我知道,挺有名的。」 只知茶葉裡有大紅袍,而不知有巖茶的茶界新手,不計其數。
  • 衝泡白茶、巖茶、紅茶時如何投茶,記住這個細節
    按照茶友的描述,投茶5克,注水量在110毫升左右,茶水比例控制得當,腦海中第一反應,便覺得或許是水溫有問題。經過一番詢問,發現衝泡手法都沒有問題。最後,便將目光放在茶葉的品質上。於是,便問道,請問,你這白茶是什麼時候買的,是不是沒存好。
  •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3》另外一個茶友,老在朋友圈跟我留言。今天又是跟往常說過很多遍的一句話:巖茶我老是喝不習慣,我只喜歡你的白茶。這也不獨是這位茶友一個人的困惑。那麼,新茶友該如何摘下武夷巖茶這朵花,還不被小刺所傷呢?村姑陳也來給茶友支幾個小妙招:1.從正巖茶開始喝。外山茶,見過它們的種植方式的人都知道,那是成片成片的,滿山遍野的種植的。
  • 同座奉茶:武夷巖茶十二位非遺傳承人
    市面上對於母樹大紅袍的典故大家眾說紛紜,無論是「猴子採茶」還是「御封貢茶」都極具傳奇色彩,陳德華笑言:「光是《中國茶經》裡編的故事就有七八千字,我看播音員也要念一個鐘頭。」而真實歷史,可以考證至民國時期。
  • 中國茶企的價格,這幾年吹在市場風口浪尖上的茶,朋友圈被刷屏
    茶葉的價格是很難衡量很難說的,這就是為什麼老有人用外國的立頓來噴:「你看人家,不產茶,都做到這麼大的全球品牌,中國產這麼多茶,都沒一家世界級的茶品牌」。其實是真的不是這樣的。因為中國的產區實在是太多了,光茶品都數不清,每個產區肯定是習慣了喝那個產區特有的自己家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