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更改漢字讀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褻瀆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破壞

2021-02-08 藝術學人

2019年2月23日

正月十九   周六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致梁啓超》

文化熱點

近日,網上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

道別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它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

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果用這種讀音朗誦古詩,語文老師往往會把「衰」糾正為cuī,「斜」應讀作xiá,而「騎」應讀作jì。但現在按照注音,它們都不再需要糾正。

「說服」到底讀作shuō fú 還是shuì fú?「鐵騎」到底讀作tiě jì還是tiě qí?「

越來越多的字詞讀法開始引發困惑。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

——來源《人民日報》百家號



來源:中華讀書報






1.語言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字的不同讀音不但表現了該字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意義,而且還顯示了中國漢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不同的讀音賦予這個字不同的故事和生命,人為把這些特定讀音改為本來錯誤的「流行讀音」,就好像扼殺了這個字的生命。所謂的語言學家竟然根據流行的發音更改讀音,簡直是荒唐又可悲。可見,語言學家懂語言,卻不一定懂文化。


2.根據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語言符號可以分為能指與所指,其中「能指」是指語言的發音和形象,「所指」是指語言的含義。比如,「騎」,作為動詞的時候讀做qi二聲(A),指的是跨馬或者斜靠(B);作為名詞的時候讀做ji四聲(C),指的是騎馬的人、騎兵或者坐騎(D)。這裡的能指A、C分別對應著所指B、D。這種同一個字作為動詞和名詞的不同讀音和用法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也是漢語言的一種特色,比如「雨」,名詞是讀作yu三聲,動詞時讀作yu四聲(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按照上述所說的更改,也就是說一個能指A分別對應著兩個所指B和D,這樣就人為地破壞了漢語言結構和文化特色。


3.語言是為人服務的交流工具,從古至今漢字的書寫和讀音會發生改變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今天某些讀音已經基本固定的情況下,因為個別人的無知而推動漢字讀音變化,這是不足以讓大眾信服的。尤其是,隨著歷史的積澱,有些語言符號自身已經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不能人為地去破壞。時代變化、某些人的無知,不能成為更改這些漢字讀音的理由和藉口。


難道,

因為某些人讀「鴻浩之志」,

就要變成「鴻鵠(hao)之志」嗎?


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上,林建華校長把「鴻鵠之志」念成「洪浩之志」

作者:藝術學人





推薦閱讀:藝術社會學書單80本



繪畫欣賞:庫爾貝作品



編輯:張心柯

相關焦點

  • 割裂詩詞讀音語文教法,在斷絕漢字文化的根!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說,引起議論的古詩詞讀音早已更改,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孟蓬生認為,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讀作xiá以與「家」押韻,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讀作cuī以與「回」押韻,在特定場合中使用,是應該得到允許的,是文化傳統的延續。又舉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發展的見證。漢字的出現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從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文字圖形,到殷商時代轉化成成熟而系統的甲骨文,再經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草書,行書,以致形成今天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最富魅力和美感的語言溝通手段和信息交流工具。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傳統深厚,多年傳承。這種傳承性既表現為活動自身多年來的延續,更表現為對傳統漢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部分漢字讀音再度更改的消息上了熱搜,這其中有一處細節引人深思
    近日,部分漢字讀音再度更改的消息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有人表達了強烈反對,有人的觀點較為中性。在網絡時代,這種大事上了熱搜本不是什麼罕見事,但深究下來,這次事件中卻有一處細節讓人深思,新媒體平臺在引用傳統媒體的報導時應該如何使用,是否能在引用時僅用原標題進行佐證?
  • 這些字的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學生時代作為好學生的小編,到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語文老師用心良苦糾正讀音的情景,明明說的是:斜在詩中讀xiá,衰在詩中讀cuī,騎在詩中讀jì。然而,小編最近發現,那些原先大家認為的錯誤讀音,好像突然來了個鹹魚翻身,試圖取代正確讀音的地位。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引言 對於任何一種文化傳承來說,文字都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字傳承著不同的文化,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共識。而在中國歷史上,正是因為出現了漢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在文化的發展與變革中,漢字也進行了相應的發展和變化,以適應文化發展的時代需求。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 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經典古詩詞裡一些字的發音「循古」還是「從新」引發爭議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載體,古詩詞的字音本身也具有情感和審美價值。古詩詞的字音被改動後,其意境和美感是否會被破壞,這是爭議最大的地方。
  • 《神奇的漢字》:以漢字為窗,打開傳統文化精魂
    首先,節目每期以特定的主題字或詞語作為切入點,將當下社會的時代感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開闢出新的主題領域,極大地拓寬了節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空間。如節目通過「美」字展現中華服飾之美和文化之美,通過「買」字展現了與之息息相關的快遞與外賣業。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相互衝撞,不少人都在懷疑漢字的存在必要。甚至有不少專家直接表明,用西方的字母來代替中國的漢字。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最多的一個字竟然有多達6個讀音,在我們以往的漢語知識的儲備當中,或許並沒有怎麼注意。NO.1 :6個讀音。和(huo、hé、huó、huò、hè、hú)「和」這個漢字在今天我們時常能夠運用到,而且這不光是一個漢字,還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向來追求以和為貴,包括今天推崇的和諧社會,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這個漢字當中所蘊含的哲學意蘊。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尤其是漢語,不僅凝聚了祖先造字的智慧,更因是詩詞歌賦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元素和載體,字音本身也具有情感和審美價值。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唐代文學研究專家陳尚君告訴記者,古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古人的讀音是按照當時的韻部,牽涉到押韻、平仄,一旦改動就面目全非,「過於強調一刀切,往往容易破壞文字之美」。
  • 學者:漢字讀音以字典為準 百度不靠譜-漢字,讀音,書寫,新華字典...
    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這也讓更多地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語言文化。說到漢語就不能不提漢字,這種方方正正極具美感的文字一直都是老祖先留給國人的瑰寶。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整天用筆和紙來記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與各種各樣的輸入法。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兩篇文章反駁,通篇一個讀音
    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又是一個極為寶貴的一部分,在「古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其餘的四個國家的文化早已經斷層,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了下來,這其中我們的歷史和文字佔據了很大的功勞。而漢字的魅力卻遠遠不在於此,比如接下去兩句話:「中國大勝某國」以及「中國大敗某國」,只有一個字之差且這兩個字是反義字,其表達出來的意境卻是一樣的,其中的味道你品、你細品。
  • 枳非橘:跳出日語漢字的文化圈套
    中國的親日派和哈日族例來為日本人使用漢字而高興,仿佛自己的文化價值得到東洋大爺的肯定自身的價值也得到了提高似的;更有甚者,再附會上徐福東渡的近於神話的傳說,硬說我們華人和倭人同文同種。同時,我還要在此倡議廣大華人要跳出日語漢字的文化的圈套。不知大家看到「靖國神社」和「天皇」等詞彙如何想?我看到這些用日語漢字詞彙,覺得發明和使用漢字的華人如果照搬著用是「自如圈套」。我不懂日語,但我看到漢字被日本人這樣用感到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不知大家想過在中文中什麼叫「靖國」,什麼叫「神」?以及所謂的「天皇」和中國的「天子」有什麼關係沒?
  • 文化| 日媒:都是韓國廢除漢字惹的禍
    韓語漢字詞中8成是和製漢字詞        據日本mag2網站報導,原本朝鮮半島都處於漢字圈範圍內,如果用漢字書寫的話,很多用語都好理解,對遊客來說也很方便。但是韓國人卻用讀音接近於漢字詞讀音的表音文字進行書寫,導致了很多不良後果。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但多數網友對此持反對意見:對祖國傳統文化當存敬畏之心。對於此事,不少專家和語文老師也各持己見。如果少了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在改動時隨意性太強,會帶來簡單粗暴、雜亂混淆甚至人文歷史的斷裂。語言文字的改革,要兼顧歷史流變、地域融合,要注意外來語言的吸收轉化,也要尊重約定俗成。但這並不是說,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漢字,就一定要向「錯誤的大多數」屈服。時下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的日漸流行,證明了這種努力的有效。
  • 民國有專家提議廢漢字,才子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推薦語:無論時光如何的流逝,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應該被我們漠視掉,那些都是國家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些傳統文化,也不會有今天的中國了。倉頡造字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雖然我們並沒有見證過那些歷史,但是並非我們不了解,那段歷史就是不存在的。提到中國的文字,大家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倉頡,倉頡造字的典故大家都是聽說過的。
  •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一一漢字文化博物館序言1
    漢字改成拼音,還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中國方言眾多,有的方言之間互不相通,語音差別超過英語和法語、德語。以「日」的讀音為例:北京人讀「日」,瀋陽人讀「一」,武漢人讀「二」,上海人讀「三」,四川人讀「四」[3],廣州人讀「亞」……若用拼音,拼出來五花八門,這可怎麼認得清,讀得懂?
  • 【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
    主要論著有《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國的品格》《王弼集校釋》等,主編或參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文明史》《東方哲學概論》等。「規」是中國傳統漢字中很重要的一個字。「規」本來是圓的意思。《楚辭·離騷》中說:「圓曰規,方曰矩。」
  • 【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漯河市獲「中國漢字文化名城」稱號 許慎金絲楠木像揭幕
    11月1日,由中國文字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主辦,河南省文字學會、漯河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在許慎文化園六書廣場開幕。這座因許慎和《說文解字》而久負盛名的城市,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開幕式上,中國文字學會和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授予我市「中國漢字文化名城」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