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文化,漢代服飾文化,漢冠威儀

2020-12-23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到了漢代,這種上身著短襦、下身穿褲或纏斜幅的服裝式樣被一般人廣泛採用。《後漢書●廉範傳》中講:廉範,字叔度。他任蜀郡太守期間,減免賦稅,發展生產。人民作歌讚頌他,「廉叔度,來何暮,平生無襦今五褲」(廉叔度,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一輩子都沒有襦衣,現在有了五條褲子)。正反映出襦、褲是廣大平民的日常服裝。「五褲之謠」也由此成為讚頌清廉官員的一句成語了。

漢代服飾

實際上,「平生無襦」才是社會下層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廣大勞動者日夜奔忙,耕織牧獵,卻往往連一件蔽體的短襦也不可得,更何曾敢奢望繡花織錦的華美深衣呢?他們只能穿一些用毛、麻織品做成的又短又窄的粗衣,用粗毛布做的叫「豎褐」或「短褐",用粗麻布做的叫「布衣」,於是,「衣褐」和「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還有,當時勞動者赤裸上身,僅著一件下裳勞作是常事。漢代畫像石中往往可以見到只穿一條短褲的人像。這種短褲有完整的褲襠,漢代人稱之為「」。

漢朝平民服飾

山東省沂南漢畫像石上舞劍的雜技藝人和汶上漢畫像石上殺豬的屠夫,都是只穿一條輝。「犢鼻諢」更是貧賤勞動階層經常穿的短褲。這種褲子十分短小,僅僅是一塊三尺長的布帛圍在腰胯間,與今日日本相撲運動員比賽時穿的兜襠相差不遠。沂南畫像石上也有這種短輝的圖像。傳說著名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在臨邛賣酒時,由卓文君當壚,司馬相如身著犢鼻褲和酒保、僕役們一起勞作,以此來羞辱卓王孫,迫使卓王孫拿出一半財產託人交給卓文君,求他們不要再這樣自貶身份來出卓王孫的醜了。漢官威儀春秋戰國時期,五霸迭興,七強爭雄,周天子的至高地位被打得粉碎。周代等級森嚴的冕服制度也沒有人遵守了。秦始皇統一中國, 建立起空前強大的帝國後,將周代的六種冕服制度基本廢除,僅保留了一種黑色的玄冕服制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認為自己符合水德。水在五行配合中與黑色相配,所以秦代尚黑,穿用黑色服裝。

秦朝服飾

由於秦代破壞舊的服飾制度十分徹底,漢代初年也沒有統一的冕服制度,仍然沿用秦代制度。漢文帝時,才子賈誼曾經上書,認為漢代建國20餘年了,還沿用秦代的曆法、官制、服色,很不妥當。奏請改變曆法、服色等禮儀制度,然而漢文帝並未接受。一直到東漢明帝時,才根據《周禮》、《禮記》《尚書》中的有關記載,正式實行了冕服制度。那麼,西漢與東漢前期沒有實行冕服制度時,官員們的制服是什麼樣的呢?深衣制的長袍,就是大小官吏們日常穿著的官服。當時並沒有根據官員品級來限定服裝顏色,一般是根據季節改換服色。春天穿青色,夏天穿紅色,夏末穿黃色,秋天穿白色,冬天用黑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官吏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黑色的袍服。《漢書●蕭望之傳》中記錄京兆尹張敞的話說:我穿了20多年黑衣了。可見當時並沒有按季節更換五色朝衣。

漢朝皇帝服飾

官服沒有差別,如何辨別文武官員的品級高下呢?別忘了古代人們最重要的一件服飾一冠。不同身份的官員,佩帶的冠也有明顯區別。此外,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在腰間佩戴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是被嚴格執行者的。除去在大型典禮中王公們戴的冕之外,漢代官員們主要戴以下幾種冠服。漢代也保留有皮弁和爵弁,但這兩種弁的地位比起周代來下降了很多。它不再是縫綴上寶石為帝王專用,而變成了祭祀時執事人員和樂師舞人頭上的冠飾。皮弁頂部較高,可向前後傾斜。爵弁從側面看起來很像一個尖頂的小帽子。它從後腦部向前兜住頭頂,頂部高起,包住髮髻,前額上方平齊,縫綴一條絲帶。絲帶的兩端從臉部兩側垂下,在頜下束結,把爵弁束緊。叫它爵弁,正是由於它這種形狀像一隻倒扣的爵杯。

漢朝官吏

除此之外,漢代還有方山冠、力士冠、樊噲冠、建華冠、術士冠等多種冠式。這些冠,有些是專門給祭祀的樂人用的,有些是宮殿衛士或門吏專用的,不大普及,古代圖像中也很少見。綬帶也是漢代官員身份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用絲帶編織成的,平常系在腰間,根據官品不同而分別為不同的顏色花紋。綬帶的長度也隨著官品的降低而縮短。這樣,根據佩綬的花色長度,就可以明顯地區分開官品高下了。綬帶平時多數懸掛在腰間,但也可以盛在肇囊中。囊上往往繡有虎頭紋樣,用金銀帶鉤掛在腰帶側面,所以也叫它虎頭綬囊。山東省沂南畫像石中有一個頭帶武冠的將軍,他腰間革帶上就佩戴了一個虎頭綬囊。

漢代將軍

漢代的官印也有金、銀、銅等不同的質地,公侯和將軍用金印,九卿和中二千石官員用銀印,一千石以下的官員用銅印。後世往往沿用這種印綬制度。所以在史書及文學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金紫」、『銀青」、「黑綬」、「紆青拖紫」等形容官職高下的詞語。附帶提及漢代十分流行的巾幘。漢代以前,冠冕是貴族專用的頭衣,平民百姓頂多用一塊布帛把頭髮纏起來。戰國時期,一些國家把罪犯處以髡刑(一種剪掉頭髮、頸_上加以鐵圈的刑罰)以後,讓他們用一定顏色的布包頭。例如魏國法律規定犯輕罪的人用丹巾包頭。秦國規定用黑巾包頭,所以秦國的犯人和奴隸又叫黔首。這時用巾包頭是身份低微的象徵。

參考資料《衣冠五千年 中國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服開講
    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孫機  本次研討會是北京服裝學院繼「2018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服飾文化學界的又一次盛會,國內外學者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響應,大會共收到論文110餘篇,參會學者們圍繞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議題進行交流,並就相關問題展開學術研討,既有展現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享,也有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的未來展望,會議規模和成果都超出了預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初由於推行「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黃」,指黃帝;「老」,指老子) ,法制寬弛一些,加上「五德終始」,即漢朝究競算五德中的那一德的問題沒有解決,服制的正式制定拖了200多年,直到東漢明帝二年(公元58年) ,漢朝廷才正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
  • 北京服裝學院舉辦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馬曉冬)北京服裝學院19日在京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等分會場學術研討會。
  • 大眾文化對漢代關注較少 來這裡補補課!
    東方網記者單冉12月19日報導:16K沉浸式BOX空間、3DMapping打造動態影像……「公園前202號:漢風美學新媒體藝術展」18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用高科技呈現漢代兩千年前的時代美學。「在大眾文化領域對漢代的關注比較少,這個展恰恰是一種補充。」
  • 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法文化雖遇百折而不撓,勇克時艱,代有興革,形成了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影響深廣的中華法文化體系,並因其連續性、特殊性、包容性,成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為絢麗的一章。中華法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表現出深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動力資源、堅韌的韌性性格,所有這些可歸結為一個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法文化的一切特質,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著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歷史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體現及產物。
  • 漢代長安人流行服飾圖鑑
    (漢武大帝像)一般說來,皇帝和皇后的服飾端莊華貴,武士的服飾威武壯觀,仕女的服飾以高髻、穿花襦和褂裙曳地為特徵,文吏的服飾以束帶、穿褲裙和戴冠幘為特徵,農民的服飾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長裙為特徵,市民的常服以包發巾、加抹額、穿襜褕和束大帶為特徵,廚役的服飾以扎帶、著褠、穿裙襦和戴小帽為特徵,勞役人的服飾以束髮、穿衫褲和加臂褠為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東周有個很著名的服飾改革就是胡服騎射,這一次改革主要是為了行動方便,將袖口縮小,同時改進服飾的寬度,讓衣服更合身。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老百姓的衣服是短小的下擺,而士大夫寬大這樣的定式開始確立,等級制度更嚴明。後來在秦漢時期,上衣和下裳也有開始縫合的了,也就是組合式的衣服,但這並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色。按照五行學說,秦屬水,尚黑,而漢屬於火,屬於紅色。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農業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生活資料自給自足的特點,培養了中華民族樂天知命、追求和諧的民族性格。由農耕生活發展而來的「天人合一」的觀念,使中國古代服飾具有師法自然、人隨天道的品格特點。
  • 弘揚華夏衣冠文明 穿越千年時空的漢文化在四川廣元精彩演繹
    中國晨報四川8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諸德)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文化傳統,淵源流長;其知識積澱,博大精深;漢服和漢文化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衣冠文明。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相繼組建了漢服、漢文化社團組織。
  •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漢風清韻」浸潤彭城中國江蘇網訊(李化龍 蘇牧 王巖) 2020年12月30日,徐州市舉行「漢風清韻」廉潔文化專場演出,用琴書、漢樂、朗誦等藝術形式,讓廣大機關黨員幹部在濃濃漢風中上了一堂特殊的廉政教育課。
  • 一場頂級漢式婚禮,紅黑色的莊嚴大氣漢代禮儀
    配色方案本場婚禮是周制漢式婚禮,我們運用了周制漢式婚禮傳統的紅黑色作為主色調,並穿插閃耀的金色為輔助增加了整體設計的華麗感。光影映射下交相輝映,將屬於漢式的典雅、尊貴、莊敬的氣韻體現得淋漓盡致。設計方案在本次漢式周制婚禮的設計中我們大量的參考了漢代的紋理圖案的特點,並以幻想和浪漫主義手法,不拘一格地進行變形,形成了活潑的雲紋、鳥紋和龍紋圖案。
  • 非物質文化|「飛燕踽步為舞,延年新聲在流」:漢代藝術堪稱典範
    漢代音樂舞蹈的人文榮耀與當前敘事體系的簡單形成鮮明對比,漢代歷史和人文音樂舞蹈的功能和文化禮節基因有待進一步探索。音樂和舞蹈的政治,宗教的兼容性,文化和社會方面需要進一步闡述。漢代的音樂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不僅反映了漢代的時代風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了漢族的文化基因。
  • 雲肩:中國服飾文化的典範
    拿服飾來說,雲肩的出鏡率十分的高。很多人吐槽雲肩是漢民族的服裝配飾,不應該出現在旗裝裝飾裡。其實,清朝一直奉行漢化,乾隆時期,漢文化融入程度已很深入,朝服基本都是帶有雲肩的。▲清乾隆,孝賢純皇后朝服像 ,絹本,設色,縱194.8cm,橫116.2cm。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結合漢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精心策劃推出了漢闕迎賓、海昏遺韻等十大景觀,串聯成園區文化遊覽路線。漢闕迎賓 海昏闕位於遺址公園入口處,闕身高大、華美,闕蓋簷脊分明,彰顯海昏侯國威儀,是遺址公園的門戶標誌。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假面舞飾樂舞圖中有六人頭戴面具,即以動物模型製作面具遮蓋演員面部進行表演。假面舞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至原始社會,先民們將自己打扮成動物的模樣,樂舞、娛樂的活動蘊含著他們狩獵生活與圖騰崇拜觀念。而具裝飾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古樸、純真而又充滿原始意味,恰恰代表著人類的童稚時代。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營盤古文化遺址據推測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是我國歷史上充滿了動蕩、遷徙的時期,這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 豆腐漢代發明,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地攤經濟和小吃起源於漢代?長...
    中華民族發展了5000年,從小農經濟過渡到今天,雖然已進入現代,但古時候發展下來的很多生存手段依舊保留並且發揚光大。 很多平民老百姓發展起來的歷史文化,後代人所繼承與發展:今天的地攤經濟被國家所認可,今天的小吃各式各樣,令人應接不暇,今天的饅頭,餅乾層出不窮。
  • 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近年來,大家提倡穿漢民族傳統服裝,形成漢服熱和漢服運動,而「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裝的稱謂被廣泛使用。古代漢民族傳統服飾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幾千年來,它一直保持著相對一致的風格和形狀。其基本特徵是頂部下裳、交領右捲曲、蕾絲暗扣、寬袖絲帶、髮帶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