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到了漢代,這種上身著短襦、下身穿褲或纏斜幅的服裝式樣被一般人廣泛採用。《後漢書●廉範傳》中講:廉範,字叔度。他任蜀郡太守期間,減免賦稅,發展生產。人民作歌讚頌他,「廉叔度,來何暮,平生無襦今五褲」(廉叔度,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一輩子都沒有襦衣,現在有了五條褲子)。正反映出襦、褲是廣大平民的日常服裝。「五褲之謠」也由此成為讚頌清廉官員的一句成語了。
實際上,「平生無襦」才是社會下層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廣大勞動者日夜奔忙,耕織牧獵,卻往往連一件蔽體的短襦也不可得,更何曾敢奢望繡花織錦的華美深衣呢?他們只能穿一些用毛、麻織品做成的又短又窄的粗衣,用粗毛布做的叫「豎褐」或「短褐",用粗麻布做的叫「布衣」,於是,「衣褐」和「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還有,當時勞動者赤裸上身,僅著一件下裳勞作是常事。漢代畫像石中往往可以見到只穿一條短褲的人像。這種短褲有完整的褲襠,漢代人稱之為「輝」。
山東省沂南漢畫像石上舞劍的雜技藝人和汶上漢畫像石上殺豬的屠夫,都是只穿一條輝。「犢鼻諢」更是貧賤勞動階層經常穿的短褲。這種褲子十分短小,僅僅是一塊三尺長的布帛圍在腰胯間,與今日日本相撲運動員比賽時穿的兜襠相差不遠。沂南畫像石上也有這種短輝的圖像。傳說著名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在臨邛賣酒時,由卓文君當壚,司馬相如身著犢鼻褲和酒保、僕役們一起勞作,以此來羞辱卓王孫,迫使卓王孫拿出一半財產託人交給卓文君,求他們不要再這樣自貶身份來出卓王孫的醜了。漢官威儀春秋戰國時期,五霸迭興,七強爭雄,周天子的至高地位被打得粉碎。周代等級森嚴的冕服制度也沒有人遵守了。秦始皇統一中國, 建立起空前強大的帝國後,將周代的六種冕服制度基本廢除,僅保留了一種黑色的玄冕服制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認為自己符合水德。水在五行配合中與黑色相配,所以秦代尚黑,穿用黑色服裝。
由於秦代破壞舊的服飾制度十分徹底,漢代初年也沒有統一的冕服制度,仍然沿用秦代制度。漢文帝時,才子賈誼曾經上書,認為漢代建國20餘年了,還沿用秦代的曆法、官制、服色,很不妥當。奏請改變曆法、服色等禮儀制度,然而漢文帝並未接受。一直到東漢明帝時,才根據《周禮》、《禮記》和《尚書》中的有關記載,正式實行了冕服制度。那麼,西漢與東漢前期沒有實行冕服制度時,官員們的制服是什麼樣的呢?深衣制的長袍,就是大小官吏們日常穿著的官服。當時並沒有根據官員品級來限定服裝顏色,一般是根據季節改換服色。春天穿青色,夏天穿紅色,夏末穿黃色,秋天穿白色,冬天用黑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官吏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黑色的袍服。《漢書●蕭望之傳》中記錄京兆尹張敞的話說:我穿了20多年黑衣了。可見當時並沒有按季節更換五色朝衣。
官服沒有差別,如何辨別文武官員的品級高下呢?別忘了古代人們最重要的一件服飾一冠。不同身份的官員,佩帶的冠也有明顯區別。此外,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在腰間佩戴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是被嚴格執行者的。除去在大型典禮中王公們戴的冕之外,漢代官員們主要戴以下幾種冠服。漢代也保留有皮弁和爵弁,但這兩種弁的地位比起周代來下降了很多。它不再是縫綴上寶石為帝王專用,而變成了祭祀時執事人員和樂師舞人頭上的冠飾。皮弁頂部較高,可向前後傾斜。爵弁從側面看起來很像一個尖頂的小帽子。它從後腦部向前兜住頭頂,頂部高起,包住髮髻,前額上方平齊,縫綴一條絲帶。絲帶的兩端從臉部兩側垂下,在頜下束結,把爵弁束緊。叫它爵弁,正是由於它這種形狀像一隻倒扣的爵杯。
除此之外,漢代還有方山冠、力士冠、樊噲冠、建華冠、術士冠等多種冠式。這些冠,有些是專門給祭祀的樂人用的,有些是宮殿衛士或門吏專用的,不大普及,古代圖像中也很少見。綬帶也是漢代官員身份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用絲帶編織成的,平常系在腰間,根據官品不同而分別為不同的顏色花紋。綬帶的長度也隨著官品的降低而縮短。這樣,根據佩綬的花色長度,就可以明顯地區分開官品高下了。綬帶平時多數懸掛在腰間,但也可以盛在肇囊中。囊上往往繡有虎頭紋樣,用金銀帶鉤掛在腰帶側面,所以也叫它虎頭綬囊。山東省沂南畫像石中有一個頭帶武冠的將軍,他腰間革帶上就佩戴了一個虎頭綬囊。
漢代的官印也有金、銀、銅等不同的質地,公侯和將軍用金印,九卿和中二千石官員用銀印,一千石以下的官員用銅印。後世往往沿用這種印綬制度。所以在史書及文學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金紫」、『銀青」、「黑綬」、「紆青拖紫」等形容官職高下的詞語。附帶提及漢代十分流行的巾幘。漢代以前,冠冕是貴族專用的頭衣,平民百姓頂多用一塊布帛把頭髮纏起來。戰國時期,一些國家把罪犯處以髡刑(一種剪掉頭髮、頸_上加以鐵圈的刑罰)以後,讓他們用一定顏色的布包頭。例如魏國法律規定犯輕罪的人用丹巾包頭。秦國規定用黑巾包頭,所以秦國的犯人和奴隸又叫黔首。這時用巾包頭是身份低微的象徵。
參考資料《衣冠五千年 中國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