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中國藝術史上審美意識突然變化的典型時期,該時期的審美意識具有許多新的內容和特徵,其藝術形式隨著漢代獨特的審美趣味而不斷發展,形成了漢代的舞蹈,音樂和雕塑。它們獨特的特徵是漢代藝術形象或是藝術符號的代表,屬於漢代藝術形態與意志上的產物。
可以說儘管漢代繼承了秦制,但漢代改變了秦朝對儒家和儒家文化的極端排斥。漢代君主通過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恢復了儒家的禮樂制度,使其服務於音樂和舞蹈。同時日常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動了音樂與舞蹈藝術的發展,並形成了自秦朝以來中國音樂舞蹈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時代。在這一時期,各種形式的音樂和舞蹈根據其功能特徵而共存和互補,反映出漢代音樂舞蹈文化的多樣性。
漢朝宮廷舞蹈
漢朝以前,詩人,音樂和舞蹈家處於三位一體的原始發展時期,在文學記錄中稱為音樂舞蹈。目前,我們對音樂舞蹈的研究仍停留在基於歷史文獻的建設階段,試圖恢復音樂舞蹈時代的面貌。漢代音樂舞蹈的人文榮耀與當前敘事體系的簡單形成鮮明對比,漢代歷史和人文音樂舞蹈的功能和文化禮節基因有待進一步探索。音樂和舞蹈的政治,宗教的兼容性,文化和社會方面需要進一步闡述。漢代的音樂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不僅反映了漢代的時代風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了漢族的文化基因。舞蹈、音樂屬於上層建築下的時代代表,當屬西漢劃時代下的非文化遺產,具有可考察性和重大的意義;在此我們從漢代的舞蹈的舞姿、舞服及其音樂與雕塑等方面,重點介紹和闡明漢代權貴到普通百姓的審美意識的養成和文化藝術的塑造。
一、漢代藝術審美的"世俗化"
古代我國的大多數藝術美學都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息息相關。漢朝是歷史上特別世俗的時期,美學也趨於成為日常生活,而且始終不能擺脫生活日常的束縛,成為一種上層文化意識的產物。當秦朝摧毀了六個國家,並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集權國家後不久,即秦二世以後,秦朝帝國被劉邦摧毀,並建立了漢朝。秦漢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與兩者相比,漢代文化更為世俗,藝術品大多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狀態的描繪,可以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平民,官員和貴族的地位,這種藝術美學與統治階級有很大關係。其中的原因之一為,劉邦是一名市井小民,自身沒有貴族的氣質,也沒有高貴的繁文縟節。
大型藝術舞蹈
據《史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從統治階級到平民百姓,這是一種流行的自然狀態,不受倫理約束,漢代藝術成為日常生活。以漢代的陶俑為例,應該說西安出土的舞蹈俑是漢代陶俑的最高水平。它們都是輕巧曼妙的舞姿,表演極為生動,這反映了漢族文化對歌舞的追求。漢代的這種藝術美學與人類的情感體驗密切相關。當時,社交歌舞盛行,許多貴族希望通過舞蹈結識自己夢中的佳人。
漢朝馬車雕塑
在漢代人的處世觀中,漢代人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處世之道。擴展到漢代的墓葬藝術,我們可以發現漢代是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厚葬時代。從皇帝到人民,厚重的墓葬是主要的事情,漢王朝的棺材被命名為宮,這意味著死後,他們必須像活人一樣生活在宮殿中,竭盡全力創造一個生活空間,並讓墓主的靈魂享受他一生中擁有的一切。墓中有許多藝術品,例如壁畫《龍鳳仕女圖》,展現了奢華的生活和日常使用的青銅器等,所有這些都是基於生活的,並追求生活前後的享樂永恆,死後情況也依然如此,之所以他在世時會更加注重享受,這種社會氛圍也使漢代的藝術創作變得特別豐富。
二、美麗的漢代舞蹈藝術
《史記》記載:"古眀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整個漢代的藝術特色可以用美麗來概括,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與美麗密不可分,舞蹈表現特別突出。漢代的舞蹈包括華麗的舞蹈服,華麗的舞蹈姿勢和舞者的美。景象的壯麗是漢代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所有這些元素都圍繞著美。可以看出,在休養生息時代,人們對享樂的追求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翹袖
從舞服的角度來看,漢代最著名的是翹袖。他們的舞袖很長,跳舞時非常優雅,顏色也很漂亮,因為當時只有華麗的衣服才能與年輕而美麗的舞蹈相呼應。另外就是必須首先具有服裝的美感,給人以亮麗的外觀,並增添美麗的容顏,才引起人們的關注,美麗的服裝會讓無數的長袖子像萬花筒一樣飄動起來,吸引其他人的目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像世界。而沒有如此華麗的服裝,即使是美麗的舞蹈也將變得簡單,無趣和單調。在傅毅的舞蹈中,還詳細描述了舞者所穿的華麗服裝。 從舞蹈姿勢來看,長袖腰是當時最著名的舞蹈技術創新。
在南洋畫像上,有兩個腰部較細的舞者,揮舞著長袖摺疊下來跳舞,他們都向右彎曲,而不是向後彎,兩個袖子向左扔,表現出轉彎的姿勢。袖子。山東曲阜的畫像石也是女子雙人舞。舞者們穿高鬢頭,上裙擺,長袖,細腰,甩袖子的姿勢與南陽畫像石略有不同。
舞姬
儘管腰部的摺疊方式不同,但折腰大體上卻分不開,因此長舞袖從頭後部垂下,而從前髖部垂下,流淌的長裙和細長的腰部女人身材的曲線美。一位舞者充分發揮了漢代長袖腰部的美感,那就是趙飛燕。在獻給漢成帝的舞蹈中,她像一個輕飄飄的仙女,姿勢優雅,穿著長長的袖子跳舞,仿佛隨時都可以飛走。 趙飛燕的腰很苗條,走的很穩。如果一個人拿著花枝,它會發抖,其他人則無法學習。
踽步是趙飛燕創造的一種舞蹈方法。可見動人的舞蹈。從舞蹈場景的角度來看,整個漢代的舞蹈場景非常壯觀,非常華麗。漢代舞蹈大多是大型集體表演,因此漢代舞蹈僅是令人眼花繚亂。優美的色彩和多變的舞蹈姿勢是遠遠不夠的,也必須具有壯麗的氣勢,才能達到無與倫比的地位。一般的舞蹈場景不能被稱為激動人心的,只有舞者才能達到這種狀態,而樂器卻很多,舞者的衣服華麗,舞蹈風格多變,這種場景並不常見,要實現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聚眾舞蹈活動
三、"以悲為美"的漢代音樂藝術,"力量、生活"為主的漢代雕塑
隨著漢代音樂的發展,漢代音樂逐漸不再為社會所追捧,流行音樂開始出現在社會舞臺上,逐漸彌補了耶魯音樂的不足,成為主流。社會的音樂。民間音樂的發展與統治階級本身有很大關係。劉邦本人生於社會底層,文化水平不高,對高雅的事物不十分感興趣。
儘管雅樂仍然存在,但我們只能在必要的儀式上聽到它,而流行音樂主要反映人們的生活條件,這種生活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雅樂逐漸成為一種禮節需要,而不是在平時的享受中。但是,仍然有些人在不斷捍衛耶魯並抵制民間音樂。這促進了雅樂與民間音樂的融合與發展,並相互促進。
雅樂
在漢代,新聲也很流行,主要代表是李延年,他為新聲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新聲的播放方法非常複雜。大多數的演奏方法主要以金,石和竹子為基礎,並且第四等級被發展到第五等級,效果很好。但是,有些人將新聲音歸類為靡靡之音,並認為它是用來取悅女士的。結合新的聲音和舞蹈,這是一項創新和發展。儘管它不能是一種真實的儀式,但它也具有某些人的作用。
漢代的音樂情懷仍然充滿悲傷。從楚聲的判斷來看,楚聲背後常常有很多悲傷的民間故事,這很令人感動。項羽在兵敗之前的四面楚歌使項羽軍的心感到失望和悲傷,最終被擊敗。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悲傷和幸福的繁榮具有基礎。在春季和秋季,局勢動蕩,戰爭肆虐,人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音樂也主要表現為悲傷。
漢舞
但是,從當時的社會角度來看,仍然是當時的統一局面。先前關於悲傷可以摧毀國家的理論不再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並且統治階級也不相信悲傷會摧毀國家,沒有太多的擔憂。同時,戰爭結束後,人們將繼續反思戰爭,繼續思考戰爭的殘酷性。當每個人的思想變得更深入時,他們所聽的音樂將變得更加發人深省。這種表達不僅悲慘,而且更加中立和溫柔,莊重的美感可以更好地表達主體的生活經歷。
秦代雕塑
在秦代,雕塑以兵馬俑和瓷磚為代表。秦代的雕塑主要是簡單實用,這與秦朝的文化息息相關。漢代雕塑是漢代藝術的重要載體,它是通過吸收南北文化而形成的,其餘的與快樂有關。漢代雕塑也是漢代人民對自我基本力量的確認和表達的產物,漢代雕塑技術有很多種。
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雕塑與審美意識之間的距離是最接近的,雕塑自然具有審美意識的特徵,其中所蘊含的靈性和生命力是審美意識的主要特徵,是漢族人對審美意識的確認。自我的基本力量和表演的產物,漢代的雕塑非常普遍,漢代的中國文化不受佛教的影響,因此可以很好地保留我們國家的精神特色,並且漢代的雕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審美意識。
青銅馬
還有一種雕塑在秦漢雕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即瓦當。瓦當的圖像,圖案和文字及其裝飾圖案的變化,也是研究秦漢的審美意識的重要內容。在秦漢時期,瓦當不僅被用作建築的"組成部分",而且其性質也相對接近傳統的玉器,因此人們也認為瓦當是一種玉器。在傳統觀念中,玉及其裝飾形狀一直是與神和人交流的重要工具。
瓦當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這樣的特徵。它不僅是一種建築器具,而且具有獨特的符號含義和功能。秦漢時期的圖像和裝飾物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表達無限的宇宙;
第二,表達時間的組成;
第三,表達人類生活;
第四,文字同樣強調文字和圖案。
漢代還有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它們都很好地詮釋了漢代的藝術特徵,例如世俗化,美麗,悲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藝術寶藏。
古老的舞蹈形式
結論
任何藝術形式或內容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先秦改善創新之後,漢代舞蹈歷史悠久,承載著夏州宮廷舞和民間民間音樂,開創了漢代音樂舞蹈發展的高峰。 這些舞蹈行為體現了受儒家樂舞思想影響的漢代重要形態,也是漢代樂舞的文化體現,
對比考古圖像的互文分析,我們可以從漢代寺廟祖傳舞蹈的儀式和音樂互補,宮殿優美音樂的舞蹈的文化目的,民間的人類基因中學習。娛樂舞蹈,以及百部戲劇的一角。百姓身體的變化和身體的存在,反映了漢代音樂舞蹈文化的特徵。我們能夠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漢代舞蹈雕塑
首先,儘管漢代繼承了秦制,但漢代改變了秦朝對儒學態度而且儒家文化的極端排斥。通過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恢復了儒家禮樂制度,利用音樂和舞蹈服務於日常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治理體系,使音樂和舞蹈藝術獲得了發展空間,並形成了秦後中國音樂舞蹈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時代。
其次,儘管漢代的音樂和舞蹈以祭祀的祖廟舞蹈和高雅的舞蹈為主導,但受儀式的要求,即使是宮殿角落也與政治氣候變化敏感因素相關,但民間仍然找到了舞蹈之韻。
可見,不斷的發展著的中華文化表明,儒家思想實際上已經在漢代繼承了下來。儒家的仁慈成分使人類基因具有音樂和舞蹈文化,正是這一基因發揮了作用,在漢代留下了音樂和舞蹈的自律性。性發展的空間使它趨向於活躍且富有藝術氣息。因此,漢代的音樂舞蹈形式並沒有呈現出獨特的情況,而是各種音樂舞蹈形式根據其功能性身份並存,互補,構成了漢代音樂舞蹈文化的多元形式的王朝。
參考文獻: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