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大戰「飛燕」實為匈奴?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著名的「馬踏飛燕」中,馬踏的不是飛燕,而是矛隼,一種中型而兇猛的鷹。矛隼在中國只分布於東北和西北。假如確實如此,它代表的正是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與之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勁敵——匈奴。

馬踏飛燕,舉世聞名。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新鮮公社新鮮大隊鄰近的一個漢墓中,是99件青銅車馬武士組成的儀仗俑陣中的一件。一年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陪外賓訪問蘭州,抽暇到甘博視察,在銅車馬儀仗中發現了「銅奔馬」。它重約7.15公斤,高34.5釐米,寬13釐米。馬頭微左揚,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右後足踏於一飛鳥之上,飛鳥展翅,驚愕回首。根據當年陪同郭沫若參觀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回憶,郭沫若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後,此名一直沿用。

此器出土時已碎為數塊,後經故宮博物院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修復後,於1971年7月1日參加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這是銅奔馬首次與公眾見面,從此名震環宇蜚聲海內外。

1983年,在數以千計的待選文物中,銅奔馬一舉奪魁,被中國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這一名稱也被固定下來。

但從出土至今,其名稱和寓意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除馬踏飛燕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說法:「銅奔馬」說、「馬踏龍雀」說、「飛燕騮」說、「天馬」說、「馬神——天駟」說。

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後經學者指出鳥的尾端沒有剪刀狀分叉,不是燕,而是隼類猛禽。但也有人認為此鳥即《相馬經》中所稱良馬「逮烏鴉」(速度超過烏鴉)之鴉。而銅馬也不是一般的良駒,而是「天馬」或「天駟」。我國古代有一種被稱為「紫燕」的良馬,它奔馳的速度足以與燕子相媲美。所以,才有後來李白《天馬歌》當中「回頭笑紫燕」的千古絕句。這裡的「紫燕」一語雙關,既指「良馬」又指「飛燕」。以上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1982年3月丹麥賽馬協會主席金斯·伊伏生在參觀了銅奔馬後還指出,根據世界上五種馬的分類(走馬、跑馬、馳馬、奔馬、躍行馬),此馬應屬躍行馬。主要以步伐區別,奔馬是交叉步,行速慢;躍馬是對側步,速度最快。武威銅馬造型正是對側馬,他認為應叫「躍行銅馬」。

但是,我一直覺得,這些說法,都是形上學地就其貌而定其名,未真正探摸到銅奔馬設計者的初衷。

2007年秋,我赴甘肅武威市雷臺漢墓考察,看到「銅奔馬」是一組出徵的青銅車馬中的一件,更堅定了此器絕不僅僅如郭氏所言,只是一件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而肯定與戰爭有關。

首先,馬踏的不是飛燕,而是矛隼,一種中型而兇猛的鷹。矛隼在中國只分布於東北和西北。假如確實如此,那麼,它所代表的正是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在西北邊境與之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勁敵——匈奴。

何出此言?有1972年在內蒙古出土的匈奴王冠為證。

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品中有一頂匈奴王鷹形金冠,這件戰國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冠,由黃金鷹形冠頂飾與冠帶飾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的雄鷹採用圓雕方法塑造,以誇張的手法突出內鉤狀的鷹喙,表現了匈奴勇猛強悍的性格及對英武善獵的崇拜。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王金冠。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遊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秦至西漢,最嚴重的邊患就是匈奴的襲掠犯邊。西漢王朝多次發動對匈奴的反擊,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到徵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徵,四十餘年之間,漢武帝劉徹就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十五次對匈奴的遠徵。可以說,匈奴是西漢中央政府首要的軍事作戰目標。漢政府與匈奴作戰最終取勝的轉機,與漢政府得到了大宛國(今中亞的土庫曼斯坦一帶)的汗血馬有關。

匈奴是遊牧民族,社會組織方式是軍事部落聯盟。他們長於徵戰,有著極強的作戰機動性。他們善於騎射,善於佯作後退誘敵,然後迂迴包抄。匈奴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匈奴的這種優勢正是漢軍的弱勢,漢軍一方面沒有強大的騎兵,也沒有足以與之抗衡的優種戰馬。

馬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利器,馬的優劣一定意義上決定著戰爭的勝敗。為爭奪汗血馬種,中國漢代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經過4000多公裡陸地行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國王愛馬心更切,不肯以真馬換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奪馬的決定。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鬱城,未能攻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之一二。三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徵,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

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汗血馬僅餘1960匹左右。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漢武帝不惜巨大代價奪取汗血馬的目的主要是用於軍事,也是為了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因此,銅奔馬無疑是在作戰中立功的汗血馬的真實寫照。漢武帝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流徙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滅。

這件「銅奔馬」產生的時代正是漢匈戰爭以大漢朝勝利而告終的時代,這是一件宣揚戰爭勝利的青銅作品,代表漢軍的「汗血寶馬」將代表匈奴王冠上傲然而立的鷹踏在足下,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漢軍必定戰勝匈奴的主題。這就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因此,這件銅奔馬應命名為「馬踏匈奴」。(文/劉春聲)

相關焦點

  • 漢匈再度開片,但漢忽然打不過匈奴了
    公元前105年,匈奴烏維單于死,兒子詹師廬繼位,因為年紀小,號稱兒單于。兒單于繼位後,漢帝國向匈奴各部落首領分別派出使者,試圖分化瓦解匈奴,但匈奴不吃這一套,把使者全都捆送單于庭。但到了兒單于繼位後的第二年,匈奴由於國內饑寒、兒單于殘忍好殺,自個兒爆發了內部矛盾。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143,閱讀時間:約6分鐘歷史提問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
  • 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漠北大戰,是漢朝與匈奴互賭國祚的戰役。雙方都為此押上所有的「本錢」,漢軍出擊數千裡橫絕大漠,主動尋找匈奴單于決戰,最終漢朝取得絕對性的勝利。匈奴因此變得「人丁凋零」,從不可一世走向「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的窘境,不得不悲傷愴然地吟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當時是政治意義大於美學意義,象徵著漢人昂揚向上、驅除外虜的精神力量。」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河西之戰,霍去病,匈奴人的噩夢
    公元前123年四月底,跨度達兩年的漢匈漠南之戰結束,經過高闕奇襲戰、兩齣定襄之戰,整個漠南之戰,戰役共計殲滅匈奴人3萬餘人,俘虜1萬餘人,不乏一些重量級的匈奴貴族,而漢軍亦損失騎兵2萬餘人。總體來說,漠南之戰,並沒有重創匈奴的有生力量,雙方還是勢均力敵。
  • 從「馬踏飛燕」到「馬踏匈奴鷹」,承載著滿滿的時代豪情
    後因時代際遇,銅奔馬被命名「馬踏飛燕」並出國巡展蜚聲中外,後來更被選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識。最近,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一學術新發現廣受關注,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漢朝勢力預覽
    這些人出現在帝國的邊境,燒殺擄掠,人們畏懼的喊他們匈奴……漢武帝放棄文景時期對匈奴採取的相對保守的政策,開始策劃反擊。元光二年,漢武帝啟動馬邑之謀,漢匈全面戰爭大幕正式拉開。元朔二年,將星閃耀的西漢王朝與匈奴連番激戰,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倉皇而逃。漢奪取河南地。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首曝預告:決戰蒼穹
    遊民星空首發http://www.gamersky.com/news/201509/668339.shtml4年前曾經有一款名叫《戎馬丹心-漢匈全面戰爭》的騎馬與砍殺1.011版國產mod風靡一時,極高的歷史還原度和豐富的功能玩法,受到廣大騎友的歡迎。
  • 漢匈之戰,雖然漢武帝失敗了,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集文景之治時期的財富,漢武帝時期的人才濟濟,傾全漢之力,尚不足碾壓匈奴,可見匈奴帝國和漢帝國基本上是實力相當,漢戰勝匈奴可比我們八年抗戰還長的多,是名副其實的持久戰。匈奴之強也算超我們的以為,難怪後面能夠橫掃歐洲。主要漢武帝末期戰場已經由漠南轉移到浚稽山等匈奴腹地。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這種說法來源於匈奴的古老傳說,據說匈奴的王族,就出自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之子淳維,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司馬遷的時代,漢武帝雖然重創了匈奴,但是匈奴實力尚存,漢文化還沒有自帶霸氣屬性,所以匈奴人也沒心思往上貼,人家也是挺驕傲的。
  • 大漢朝消滅匈奴的戰爭,細細品來令毛骨悚然,深感絕望!
    今天我們來講令人細思極恐的漢匈大戰。一說到北方的牧民族匈奴,那可是中原大地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噩夢呀!戰國時期後期最早記在了匈奴對中原諸國進行騷擾,秦一統天下之後更是不惜耗費巨大國力將北方諸國的長城修建成一體,其根本原因就是抵禦匈奴。匈奴當然幹不過強大秦朝了,於是選擇了暫時性的蟄伏,等到秦末天下大亂又蹦出來,一直為禍北方。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即將開啟預售
    經過製作組積極爭取,在Taleworlds和Steam的大力幫助下,在騎馬與砍殺中文站的傾力支持下,《戎馬丹心:漢匈決戰》將於2017年11月11
  • 漢朝為什麼對匈奴窮追猛打?為什麼不以德服人?
    河西走廊——本來是白種人月支族群的故地,後來月支被匈奴擊敗,匈奴佔領河西走廊。漢朝反擊匈奴後佔有河西走廊。設立酒泉、張掖、武威、天水。(河西走廊地緣)酒泉:漢軍打贏了仗,把酒倒在河水裡慶祝,以示全軍同飲慶功酒。故名酒泉。張掖:一個十分形象的的名字,就好像一名籃球運動員張開手臂,增加防守面積。陰山——匈奴的發源地,匈奴人稱之為焉支山。尤其是陰山南麓地區,森林密布。
  • 漢匈百年戰爭是「白登之圍」的延續嗎?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他統一了草原各個部落,於是匈奴在最北邊的影響一度超過了漢帝國。 後來漢武大帝時期,國庫充盈,但來自北邊的威脅如劍懸在頭上,由於從小聽的都是匈奴入侵漢境劫掠的消息。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寧強表示,這就得回到另一個角度,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漢武帝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勛。   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
  • 漢武帝時期,漢軍屢次出擊匈奴,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
    長城南北的對立衝突公元前162年,在漢文帝給匈奴的一封國書上,有這麼一段話:「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聯亦制之」,由此可見漢匈以長城為界南北對此,形成了天然的農牧邊界,這種對立和衝突,不僅僅是兩個政權之間的衝突,長城成為農牧交錯區的背後,究其本質是兩種不同經濟生產方式的差異。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漢代騎兵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漢畫像石:胡漢交戰圖一.匈奴的緣起和制度與風俗匈奴是中國古代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夏商周時代有山戎、獫狁、葷粥等不斷變化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是秦、趙、燕在北方的強敵,所以三國都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匈奴遭受了天災,也可以說是被人下了詛咒,天譴。公元前89年,匈奴接連數月雨雪不斷,輪番而下,牲畜凍死無數,可憐的一點莊稼被毀壞殆盡,一時間匈奴人缺衣少食,老弱倒斃無數,牲畜屍體又處理不及,引發了大瘟疫,匈奴人口大幅度減少,所以匈奴各部落就活不下去了,只得又北遷以躲避大漢兵鋒。
  • 臭名昭著的匈奴,最後演變為哪一個民族?
    匈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迫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西遷,最後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定局;南匈奴依附東漢,自南北朝以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一直以來,漢族人與匈奴人之間的關係都不融洽,前者看不起文明落後的匈奴人,後者幾乎時時刻刻想要入侵中原爭奪更多的發展資源。
  • 漢匈戰爭3:第一次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哪位將軍?
    馬邑之戰一無所獲,毒蛇認為一開始就註定了,因為匈奴作戰流動性特點太突出了,就算這次成功誘敵了,也頂多給他們一點教訓,不能從根本戰略上解決匈奴的威脅,也無法真正實現對打通西域商道這個終極目的。這次出徵的大軍跨出長城,分為四路從不同的路線向北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結果公孫賀將軍出長城後尋找匈奴騎兵未果,無功而返。公孫敖將軍出發沒多久就碰到匈奴騎兵主力,苦戰後損失7000騎兵才逃出包圍圈。名將李廣全軍覆沒,李廣被俘,被俘途中裝死才逃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