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馬踏飛燕」中,馬踏的不是飛燕,而是矛隼,一種中型而兇猛的鷹。矛隼在中國只分布於東北和西北。假如確實如此,它代表的正是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與之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勁敵——匈奴。
馬踏飛燕,舉世聞名。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新鮮公社新鮮大隊鄰近的一個漢墓中,是99件青銅車馬武士組成的儀仗俑陣中的一件。一年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陪外賓訪問蘭州,抽暇到甘博視察,在銅車馬儀仗中發現了「銅奔馬」。它重約7.15公斤,高34.5釐米,寬13釐米。馬頭微左揚,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右後足踏於一飛鳥之上,飛鳥展翅,驚愕回首。根據當年陪同郭沫若參觀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回憶,郭沫若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後,此名一直沿用。
此器出土時已碎為數塊,後經故宮博物院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修復後,於1971年7月1日參加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這是銅奔馬首次與公眾見面,從此名震環宇蜚聲海內外。
1983年,在數以千計的待選文物中,銅奔馬一舉奪魁,被中國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這一名稱也被固定下來。
但從出土至今,其名稱和寓意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除馬踏飛燕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說法:「銅奔馬」說、「馬踏龍雀」說、「飛燕騮」說、「天馬」說、「馬神——天駟」說。
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後經學者指出鳥的尾端沒有剪刀狀分叉,不是燕,而是隼類猛禽。但也有人認為此鳥即《相馬經》中所稱良馬「逮烏鴉」(速度超過烏鴉)之鴉。而銅馬也不是一般的良駒,而是「天馬」或「天駟」。我國古代有一種被稱為「紫燕」的良馬,它奔馳的速度足以與燕子相媲美。所以,才有後來李白《天馬歌》當中「回頭笑紫燕」的千古絕句。這裡的「紫燕」一語雙關,既指「良馬」又指「飛燕」。以上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1982年3月丹麥賽馬協會主席金斯·伊伏生在參觀了銅奔馬後還指出,根據世界上五種馬的分類(走馬、跑馬、馳馬、奔馬、躍行馬),此馬應屬躍行馬。主要以步伐區別,奔馬是交叉步,行速慢;躍馬是對側步,速度最快。武威銅馬造型正是對側馬,他認為應叫「躍行銅馬」。
但是,我一直覺得,這些說法,都是形上學地就其貌而定其名,未真正探摸到銅奔馬設計者的初衷。
2007年秋,我赴甘肅武威市雷臺漢墓考察,看到「銅奔馬」是一組出徵的青銅車馬中的一件,更堅定了此器絕不僅僅如郭氏所言,只是一件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而肯定與戰爭有關。
首先,馬踏的不是飛燕,而是矛隼,一種中型而兇猛的鷹。矛隼在中國只分布於東北和西北。假如確實如此,那麼,它所代表的正是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在西北邊境與之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勁敵——匈奴。
何出此言?有1972年在內蒙古出土的匈奴王冠為證。
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品中有一頂匈奴王鷹形金冠,這件戰國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冠,由黃金鷹形冠頂飾與冠帶飾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的雄鷹採用圓雕方法塑造,以誇張的手法突出內鉤狀的鷹喙,表現了匈奴勇猛強悍的性格及對英武善獵的崇拜。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王金冠。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遊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秦至西漢,最嚴重的邊患就是匈奴的襲掠犯邊。西漢王朝多次發動對匈奴的反擊,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到徵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徵,四十餘年之間,漢武帝劉徹就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十五次對匈奴的遠徵。可以說,匈奴是西漢中央政府首要的軍事作戰目標。漢政府與匈奴作戰最終取勝的轉機,與漢政府得到了大宛國(今中亞的土庫曼斯坦一帶)的汗血馬有關。
匈奴是遊牧民族,社會組織方式是軍事部落聯盟。他們長於徵戰,有著極強的作戰機動性。他們善於騎射,善於佯作後退誘敵,然後迂迴包抄。匈奴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匈奴的這種優勢正是漢軍的弱勢,漢軍一方面沒有強大的騎兵,也沒有足以與之抗衡的優種戰馬。
馬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利器,馬的優劣一定意義上決定著戰爭的勝敗。為爭奪汗血馬種,中國漢代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經過4000多公裡陸地行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國王愛馬心更切,不肯以真馬換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奪馬的決定。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鬱城,未能攻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之一二。三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徵,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
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汗血馬僅餘1960匹左右。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漢武帝不惜巨大代價奪取汗血馬的目的主要是用於軍事,也是為了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因此,銅奔馬無疑是在作戰中立功的汗血馬的真實寫照。漢武帝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流徙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滅。
這件「銅奔馬」產生的時代正是漢匈戰爭以大漢朝勝利而告終的時代,這是一件宣揚戰爭勝利的青銅作品,代表漢軍的「汗血寶馬」將代表匈奴王冠上傲然而立的鷹踏在足下,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漢軍必定戰勝匈奴的主題。這就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因此,這件銅奔馬應命名為「馬踏匈奴」。(文/劉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