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143,閱讀時間:約6分鐘

歷史提問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答: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北伐匈奴,劉邦輕敵冒進,不料在平城中了匈奴的埋伏,劉邦本人被困在白登山。好在陳平出了個計策,給了單于愛妾閼氏大量金銀,在閼氏的勸說下,冒頓單于才給漢軍留了條活路,劉邦得以順利撤軍。

從此,直到漢武帝初年,西漢一直以和談、盟約、和親等方式處理匈奴問題,這並非漢朝不想打,而是實力不允許,雙方的仇口早已結下,等待的就是漢武帝最後的爆發。

文景之治使得西漢國力大幅度提升,國庫的金銀堆積如山,漢武帝有了底氣,隨後開始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率領下,漢軍勢如破竹,一度將匈奴打得頭都抬起不來,漢軍取得一連串巨大戰果。

然而,隨著霍去病、衛青接連去世,迫不得已的漢武帝只得啟用貳師將軍李廣利,在之後的戰役中漢匈互有勝敗,漢軍也曾承受幾次重大失利。

史料記載「其年,匈奴復入五原、酒泉,殺兩部都尉。於是漢遣貳師將軍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將三萬餘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將四萬騎出酒泉千餘裡。」

公元前90年,匈奴侵擾五原、酒泉等地,殺掠甚重,漢武帝派李廣利等將領率軍迎擊,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皆無功而返,只有李廣利和匈奴接戰,雙方焦灼之下,李廣利卻得到一個糟糕的消息。

李廣利的妻兒老小被捲入巫蠱之禍,被抓了起來,此時李廣利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繼續奮戰,如果投降他的家人必死無疑,所以李廣利選擇繼續作戰。可是漢軍軍心已亂,匈奴趁機挖掘數尺的塹壕,從背後偷襲漢軍,漢軍沒有防備,全軍覆沒,李廣利也只得投降了匈奴。

李廣利投降之後,他的家人相繼被誅殺,這是西漢的傳統,可以參考李陵。這次漢匈之戰,就是漢武帝年間的最後一次,以漢軍完敗收場。然而,雖然漢軍失敗,但匈奴也並沒有討到太多便宜,反而生存愈發困難。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自然災害,經濟模式單一

李廣利剛投降那會兒,過得還是相當不錯的,這源於匈奴不殺高級俘虜的傳統,匈奴單于不僅給他封了大官,還給他娶妻生子,百般照顧。一時間,李廣利的地位甚至超過了衛率。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衛率收買了巫師。是時,單于母親患病,巫師就對單于說,是因為沒有殺李廣利,才使得其母親得病,匈奴單于聽信讒言,就這麼糊裡糊塗把李廣利給殺了。

李廣利死前曾放出一句狠話:「我死必滅匈奴!」李廣利的死也有些悲劇色彩,他本不想投降匈奴,但家人已經被抓,且再次戰敗,他無可奈何,投降之後家人全部被殺,他心中的悲憤可想而知。

史料記載「會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單于恐,為貳師立祠室。」

李廣利死後,匈奴所在地接連數月雨雪不停,牲畜大量死亡,百姓痛苦不堪,單于以為這是上天在懲罰匈奴,隨即為李廣利建立寺廟祭拜,告慰其在天之靈。

我們從中看到一點,匈奴的生產模式單一,最重要的就是蓄養牛羊,一旦遭遇天災,他們的生存就將遭遇巨大危機。在古代,靠天吃飯在所難免的,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差距也很明顯,農耕民族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而匈奴沒有飯吃、缺少生活必需品,那麼只能去搶。

搶奪的報酬很高,但風險同樣很大,一旦失敗,單單人口損失都很難在短時間補充,總言而之,面對自然災害,匈奴更為脆弱和不堪。

二、漢朝對匈奴戰爭太過頻繁,且不死不休

史料記載「三歲,武帝崩。前此者,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惰殰,罷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欲和親計。」

在漢武帝的指揮下,漢軍窮追猛打了匈奴二十多年,儘管漢朝也已經疲於奔命,但匈奴更慘,幾乎是一地雞毛。

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決戰,分別是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在漠北之戰中,漢軍大獲全勝,共殲滅匈奴九萬人,俘虜匈奴王室高官幾十人,以至於「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在霍去病、衛青死後,漢武帝仍沒有放過匈奴,一旦看到戰機,馬上派兵北上。公元前99年,李廣利被派往迎擊匈奴,李陵懇求只率五千步兵進攻匈奴。李陵是李廣的孫子,為了挽回李家的榮譽,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李陵毅然出發。

到了浚稽山,五千漢軍將士被三萬匈奴騎兵團團包圍,本來步兵的戰力就弱於騎兵,況且面對的還是數倍於己的敵人,可是漢軍毫不畏懼,在李陵的指揮下,在第一次接觸時,漢軍就殺掉數千匈奴騎兵。

隨後漢軍邊退邊打,為了消滅這股漢軍,匈奴單于召來左右賢王的八萬部隊,以十一萬兵力圍攻李陵的五千人。面對數十倍於己方的敵軍,漢軍戰力不減,在第二天,再次擊殺三千多人。李陵率領的這五千人,用完了幾十萬支箭矢,總共殺掉近兩萬匈奴騎兵,差點逼迫匈奴單于撤退。

要不是有個漢奸通風報信,那李陵將會成為戰鬥英雄,而不是那個被人指指點點的叛徒。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漢軍的戰力之強,且不死不休,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匈奴的羸弱和不堪。不論勝敗,不論將領優劣,漢軍都在瘋狂地進攻再進攻,即便全軍覆滅,也在所不惜,匈奴面對的就是這樣一支虎狼之師,所以匈奴被打成那個鳥樣子,也合情合理。

當然,匈奴並沒有被漢武帝滅亡,只不過他們的輝煌再也不會出現,直到東漢的竇憲,給了匈奴致命一擊,漢匈三百年間的戰爭才算是告一段落。

參考資料:《漢書·匈奴傳》、《史記·匈奴列傳》

原標題:《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相關焦點

  • 漢匈之戰,雖然漢武帝失敗了,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集文景之治時期的財富,漢武帝時期的人才濟濟,傾全漢之力,尚不足碾壓匈奴,可見匈奴帝國和漢帝國基本上是實力相當,漢戰勝匈奴可比我們八年抗戰還長的多,是名副其實的持久戰。匈奴之強也算超我們的以為,難怪後面能夠橫掃歐洲。主要漢武帝末期戰場已經由漠南轉移到浚稽山等匈奴腹地。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但匈奴之敗僅僅是因為天災嗎?不!匈奴活不下去主要還是「人禍」,匈奴人自己作出來的人禍。遠在公元前215年,匈奴就屢次侵犯中原漢人政權,那時候還是秦始皇當政,秦始皇多猛呀!派蒙恬把匈奴人趕出了河西走廊,匈奴遠遁。
  • 馬邑之圍失敗後,漢武帝派四路軍隊出擊匈奴,其意義是什麼?
    漢武帝執政前期,受到自己祖母竇太后在朝政上的處處壓制,讓這位有著強烈進取心的開拓之君十分不滿。所以當竇太后甫一逝世,漢武帝不顧朝堂上絕大多數勢力的反對,和王恢聯手導演了馬邑之圍。可惜的是,由於此次計劃籌備得不甚周密,最終導致了漢家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不僅耗費了大量物資,連主戰派首領王恢也自殺謝罪。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河西之戰,霍去病,匈奴人的噩夢
    公元前123年四月底,跨度達兩年的漢匈漠南之戰結束,經過高闕奇襲戰、兩齣定襄之戰,整個漠南之戰,戰役共計殲滅匈奴人3萬餘人,俘虜1萬餘人,不乏一些重量級的匈奴貴族,而漢軍亦損失騎兵2萬餘人。總體來說,漠南之戰,並沒有重創匈奴的有生力量,雙方還是勢均力敵。
  • 漢匈再度開片,但漢忽然打不過匈奴了
    但當兒單于發兵攻擊趙破奴的同時,他也下令匈奴各部徵集大軍與趙破奴會戰。因而,趙破奴撤退的時候,匈奴各部也在後邊迅速追擊。在離受降城還有400裡的時候,趙破奴軍被匈奴共計八萬騎追上合圍。這仗最後打得稀裡糊塗,甚至根本沒打起來。趙破奴半夜出去找水,被匈奴俘虜了。隨後,匈奴縱兵急攻漢軍。
  • 漢匈大戰「飛燕」實為匈奴?
    馬踏飛燕,舉世聞名。假如確實如此,那麼,它所代表的正是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在西北邊境與之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勁敵——匈奴。何出此言?有1972年在內蒙古出土的匈奴王冠為證。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品中有一頂匈奴王鷹形金冠,這件戰國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冠,由黃金鷹形冠頂飾與冠帶飾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的雄鷹採用圓雕方法塑造,以誇張的手法突出內鉤狀的鷹喙,表現了匈奴勇猛強悍的性格及對英武善獵的崇拜。
  • 漢朝為什麼對匈奴窮追猛打?為什麼不以德服人?
    為匈奴傳統上的木材產地,漢軍將匈奴驅逐出陰山、河套地區,匈奴人痛哭歌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繁息。這首歌謠反應出漢軍對於匈奴的打擊力度。漢軍西出,首要的原因在於穩定長安的防禦態勢。佔領河西走廊,叫做斷匈奴右臂,可以三面包圍匈奴的南部領土。更重要的是佔領河西走廊後可以直通西域,正是在漢朝時期中原完成了對西域的了解與規劃,這一壯舉被稱為鑿空。
  • 漢武帝時期,漢軍屢次出擊匈奴,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
    不僅如此,草原上的匈奴此時已經崛起,發展成為「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強大帝國,西漢面臨的外部威脅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為強大。西漢立國之時,匈奴已經奪回了被蒙恬佔領的河套地區,並且勢力範圍已經蔓延到燕、代之地,這直接導致了漢匈兩國的正面衝突。劉邦率軍三十萬進攻匈奴,結果中計以至於有白登之圍,匈奴雖然長於騎射,但是卻可無法克制漢軍的步兵軍團,最終雙方和議。
  • 為什麼說只有漢武帝劉徹才是最有資格號稱「武帝」的皇帝?
    一、問題的提出言歸正傳讓我們回到問題基礎上——為什麼說只有漢武帝劉徹才是真正意義的「武帝」?我們可以用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期間滅國無數以及他的治國之術作為問題的支撐觀點。至於漢武帝為什麼叫劉彘,傳說是因為王美人懷孕的時候,夢到文帝牽著一隻豬過來,所以劉徹誕生後,乾脆叫劉彘算了。
  •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是秦軍太兇猛還是漢軍太弱?
    再加上在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率領32萬大軍鎮壓韓王信叛亂,同時也是出兵匈奴。 結果證明劉邦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咋地,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七天,最後採用陳平的謀略才得以脫困。白登之圍後,西漢和匈奴整整67年沒有大規模的戰爭,雙方都修生養息,默默發展國力以備未來發生的戰爭。
  • 漢匈戰爭3:第一次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哪位將軍?
    馬邑之戰一無所獲,毒蛇認為一開始就註定了,因為匈奴作戰流動性特點太突出了,就算這次成功誘敵了,也頂多給他們一點教訓,不能從根本戰略上解決匈奴的威脅,也無法真正實現對打通西域商道這個終極目的。漢武帝決定放手一搏,做了兩個重要的調整:首先是用匈奴的戰法來攻擊匈奴,提高騎兵在軍中的地位和數量,改變以步兵為核心的戰法,另外不設統兵主帥,讓各路將軍各自為戰,自主決策出城之後的行軍路線和具體戰法,將指揮權下放到一線。另一方面大膽啟用年輕將領,不再守舊,按傳統兵法思路開展對匈作戰,變中求破。公元前129年,經過四年的備戰,漢軍按漢武帝部署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
  • 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八大異姓王中,封地在韓國(山西)一帶的韓王信由於與匈奴作戰失利,誠惶誠恐怕劉邦找茬除掉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靠匈奴,成為匈奴的嚮導,帶領匈奴大軍經常騷擾漢朝邊境。劉邦非常惱怒,率領樊噲、陳平等人點集人馬準備討伐韓王信與匈奴。結果出師不利,遭遇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此後拉開漢匈百年和親的屈辱史。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祁連。漢代騎兵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採取積極防禦的措施,匈奴的好日子到頭了。軍臣單于在世時,漢武帝策劃「馬邑之謀」,給了匈奴人當頭一棒。元光五年,漢武帝派遣李廣、衛青、公孫賀、公孫敖各率領一萬騎兵出擊匈奴,拉開了漢匈大戰的序幕。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漢朝勢力預覽
    偶然經過的牧人,和遠行的商隊,他們向你口耳相傳遠方的地理信息:北方,廣袤的草原上,匈奴的馬隊,仿佛遊蕩的戰雲,四處投射著戰爭和死亡。於是漢的中央政府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經過文景四十餘年的積累,到了漢武帝初年漢朝開始進入全盛。漢武帝放棄文景時期對匈奴採取的相對保守的政策,開始策劃反擊。元光二年,漢武帝啟動馬邑之謀,漢匈全面戰爭大幕正式拉開。元朔二年,將星閃耀的西漢王朝與匈奴連番激戰,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倉皇而逃。漢奪取河南地。
  • 霍去病:從未讀過兵法,一出道便是戰爭天才,一生殺死11萬匈奴人
    只要攻佔河西,就能隔絕匈奴與青海羌人的聯繫,並且直接對西域地區釋放漢朝的影響力。攻佔河西,就像是斬斷了匈奴的右臂。河西之戰,是霍去病第一次獨自帶領大軍作戰,當時他的年紀不過19歲,相當於現在大一的學生。而河西之戰,是決定漢匈戰爭勝負的關鍵。換做常人,恐怕早就被如此強大的壓力所壓倒,嚇得手足無措。然而霍去病又如何是常人呢?
  • 大漢朝消滅匈奴的戰爭,細細品來令毛骨悚然,深感絕望!
    元光二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漢武帝劉徹一改和親政策,非常堅決的對匈奴開始實施戰略反擊,他誓要斬斷這柄高懸中原王朝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此時的西漢王朝雖然國力鼎盛,但是戰爭並不順利,陸陸續續打了上百年。通常一場戰爭越是到後面越慘烈,越能決定勝利的歸屬,可這場對漢匈大戰決定勝負的卻是最初的十來年。
  • 霍去病23歲離奇而死,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或許能揭示其死因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朝,意氣風發,笑傲天下。誰知好景不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新生的大漢朝,馬上面臨一場戰爭的威脅。秦末漢初之際,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迅速崛起,鐵騎萬千戰力強悍,屢次南下中原,嚴重威脅漢朝北疆。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帶領大軍北伐匈奴,誰知出師不利,在白登之戰中陷入重圍,九死一生才得以平安脫險。劉邦意識到,憑當時漢朝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與匈奴一決雌雄,被迫轉而採取守勢。從此,匈奴就成了漢朝頭上高懸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歷代漢朝皇帝憂心忡忡卻無可奈何。
  • 一漢當五胡,漢匈之間裝備差距原來這麼大?
    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漢朝國力尚弱,故有白登之圍,和親之舉。後歷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劉徹時,漢朝的國力達到鼎盛,積極對外擴張,漢朝、匈奴之間的全面戰爭就此開始。 ▲從秦朝時,北方的遊牧勢力,匈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漢武帝時期的軍事行動,其主旨都在於漢匈決戰。
  • 漢武帝時期,為何匈奴女子在春天都會出現大量流產?細思極恐!
    此外,漢武帝十分愛惜和重用人才,在他的統治時期,也是漢朝人才濟濟、星光燦爛的時期,如:「究天人之時,為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大漢光彩奪目的雙子星——霍去病與衛青,持節不立的蘇武等等。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只有漢武帝時,匈奴婦女還有牛羊要墮胎?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據史書記載,匈奴婦女一般每年春天集中墮胎,這是為什麼?  再往前看,眾所周知,漢朝以農耕為主,匈奴則以遊牧為主,所以兩軍交戰的季節也很明顯,一般而言,匈奴人主要在秋季或冬季進攻漢朝邊境,因為此時,一整年的遊牧工作也接近尾聲,養馬養馬,訓練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