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待已久的迪士尼年度大片《花木蘭》9月11日即將在中國上映。好萊塢巨頭們以前也嘗試過在電影中使用中國元素,但像《花木蘭》這樣仔細考慮中國市場特點、迎合區域市場的大製作的確比較罕見。如此大手筆闡述東方故事,迪士尼想得到什麼?
2019年,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總收入為92億美元,同期美國為114億美元。作為一個正在快速接近第一大市場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沒有任何人願意忽略中國市場的巨大價值,這其中當然包括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
看著NBC環球旗下夢工廠製作的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迪士尼也迫切希望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功夫熊貓」電影。然而近幾年迪士尼製作的電影從《獅子王》、《阿拉丁》,還有再早一些的《美女與野獸》,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遠低於北美票房。此次迪士尼重點押寶《花木蘭》,也是希望藉此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新的局面。
藍色部分為迪士尼在中國市場的票房佔比
為了使《花木蘭》在中國市場有不錯的效果,製作團隊在各方面下足了功夫。
選角方面
除了主角扮演者劉亦菲,其他主要演員均為華裔,包括鞏俐、甄子丹、李連杰等明星,這樣的全華裔配置在好萊塢電影中非常罕見。以往的好萊塢電影也只有李安的《臥虎藏龍》採用過全華裔配置。但《臥虎藏龍》成本只有1500萬美元,是標準的一部小成本製作,而《花木蘭》的成本是2億美元,絕不是一部可以試錯的電影。
《花木蘭》製片人Bill Kong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觀眾是不能夠接受一個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日本或者是其它亞裔演員來扮演的。「挑選一個中國女孩,你不能選擇日本女孩去扮演(花木蘭)。」
劉亦菲花木蘭劇照
劇本方面
為了確保不存在任何潛在風險,《花木蘭》製作團隊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數月研究,並邀請國內相關部門審閱劇本,以便《花木蘭》在中國市場順利發行。
劇情方面
木須龍在1998版的動畫中是一個幼小且不太起眼的吉祥物,這與中國人對龍的認知有很大不同,迪士尼擔心如果真人電影按照動畫版的角色安排,會對票房產生影響,因此取消了木須龍的角色。
分級定位方面
迪士尼一向善於拍攝「全家歡」電影,此次《花木蘭》被定位為成PG-13級(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的製作,說明這是一部和兒童無關的成人電影。作為投入了2億美元的拍攝成本的大製作,卻處處仔細考慮中國市場的需求,目標不言而喻。
一切都在朝著迪士尼希望的方向推進。然而疫情來的猝不及防。中國乃至全球大多數國家的院線猝然進入凍結狀態。在院線發行全面崩潰的情況下,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電影公司,都開始考慮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發行自己的新片獲取收入。
最先走出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發行新片這一步的是徐崢和他的歡喜傳媒。1月24日徐崢把他的電影《囧媽》授權給字節跳動,以6.3億的價格進行免費獨播。雖然徐崢的舉動引起全國院線的紛紛聲討,但當時院線全部停擺的現實決定了網際網路發行是此時電影公司的唯一選擇,電影發行轉向數位化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隨後,愛奇藝平臺先後上線《肥龍過江》、《我們永不言棄》等多部電影。
而在美國,由於疫情影響,大部分電影院關閉,影片紛紛撤檔,環球影業的影片《魔發精靈2》由院線上映迅速改為網上發行,自4月10日推出線上點播開始,三周內已經點播了近500萬次,取得約9500萬美元的數字租賃費。
其實早在四年前,流媒體巨頭Netflix就對現有的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提出了挑戰,電影產業走向數位化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現在雙方的矛盾,只是電影產業走向數位化的必經之路。
正是看到了這一趨勢,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建立自己直接面向觀眾的渠道 -- 流媒體播放平臺。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服務平臺Disney+在去年年底上線後一路高歌猛進,8月份已達6000萬付費用戶。而Netflix用戶也就1.8億,短短大半年,Disney+已經達到Netflix三分之一的用戶規模。
Disney+上線後的付費用戶增加趨勢
正是因為Disney+在發展用戶上的巨大成功,讓迪士尼重新審視《花木蘭》電影的發行選擇。《花木蘭》在院線首映的時間一推再推,從7月24日推遲到8月21日上映,最後乾脆決定直接在Disney+上線,定價29.99美元。迪士尼甚至進一步決定年底將這部電影對全部訂戶開放觀看。
對於迪士尼來說,中國市場同樣面臨著流媒體顛覆院線的趨勢。但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在政府的管控下,是不會允許外資企業提供流媒體服務的,現在沒有,以後也很難出現。
一方面是行業的大趨勢,一方面是區域市場的獨特現狀。迪士尼想通過《花木蘭》敲開中國流媒體服務平臺的大門推行Disney+,顯然是不行的,至少當下沒有什麼捷徑。
聲明:一切信息均來自於網絡公開平臺,僅做信息傳播與匯總之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校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