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錄了大量的日常使用的護膚、護髮、美容等方面的化妝品配方和製作方法。本章在系統閱讀、整理古代化妝品文獻的基礎上,以每類化妝品的功效為脈絡,對該類化妝品的核心製作技藝進行總結,同時選取古代典型的面脂、香澤和胭脂等化妝品進行模擬實驗研究,探討古代化妝品的製作工藝流程,展現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與古代化妝品的博大精深。
古代人們較早使用淘米水清潔面部。《禮記·內則》記載「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其中的「潘」,《春秋左傳註疏》卷五十九中指出「潘,米汁。」以淘米水洗面,不僅可去汙漬,還具有潤白皮膚的作用,這種簡單易行的美容方法至今仍被一些女性使用。
但古代發展較為成熟的清潔類化妝品是澡豆、面藥。它們被用於手部、面部的清潔,功能類似於今日的洗面奶、洗手液。這些化妝品配方在古代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方》、《太平聖惠方》、《御藥院方》、《瑞竹堂經驗方》、《普濟方》、《魯府禁方》等書中都有大量的記載。
如令人皮膚光白膩潤的面藥、澡豆方,「治面黑不淨,澡豆洗手面方。白鮮皮、土瓜根(一兩,一本用甜瓜子)、白梅肉(三七枚)、大棗(三十枚)、麝香(二兩)、雞子白(七枚)、豬頤(三具)、杏人(三十枚)、白檀香、白朮、丁子香(各三兩,一本用細辛)、冬瓜仁(五合)、面(三升)。上二十味,先以豬胰和面,曝幹,然後合諸藥搗末,又以白豆屑二升為散。旦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驗。(《千金翼》無白僵蠶、芎藭、白附子、大棗,有桂心三兩)。」
又如具有抗皺、延年功效的面藥、澡豆配方,「《延年》:澡豆洗手面藥豆屑方。白茯苓、土瓜根、商陸根、萎蕤、白朮、芎藭、白芷、栝樓、藁本、桃仁(各六兩, 去皮)、皂莢(五挺,去皮子)、豆屑(二升)、豬胰(三具,曝幹)、豬蹄(四具,治如食法,爛煮取汁)、面(一鬥)。上十五味,取豬蹄汁拌諸藥等,曝幹,搗散,以作澡豆洗手面,妙。」此外,古代還有去粉刺、面皴及面上諸疾的澡豆、面藥的配方。
通過研讀上述文獻,我們了解到,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澡豆、面藥等清潔類化妝品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講究。不僅具有基本的去汙功能,還具有美白、潤膚,去斑、去粉刺等功效。
所使用的原料,以具有天然去汙能力的豬胰、皂莢等為潔膚的基本原料,同時添加白芷、白朮、阿膠、豬蹄汁、糯米、雞子白、紅棗、白附子、白茯苓、白芨等具有天然美容功效的原料,再添加沉香、麝香、雞舌香、零陵香等天然香料以增加化妝品的香味,提升人們使用時的愉悅感。
製作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搭配好的原料捶搗、過篩,製作成細膩的粉狀使用。
古代用於面部的清潔類化妝品還有肥皂。古代肥皂的製作配方,如「香肥皂。藿香、甘松、朝腦、細辛(各一兩),豬胰、白芷(各一兩)、肥皂(去皮弦子,半斤)。上俱為末,搗熟棗一兩,為膏和丸,如幹少加煮棗汁,丸如彈子大,曬收用。」又如「肥皂方。專治粉刺、花斑、雀子斑,及面上黑靨,皮膚燥癢。此藥去垢潤肌駐顏。如年高得之,轉老色如童子,似玉之光潤,乃奇方也。角子糯肥皂(一斤十二兩,去核)、真排草(一兩五錢,如鐵線者佳),綠升麻(四兩)、白及(五錢)…糯米(半升,另研)、綠豆(五錢,另研)、天花粉(五錢)、白丁香(二錢半)、杏仁(一兩五錢,去皮,研如泥)、豬胰子(五個,另研)、甘菊花(五錢)、紅棗肉(去皮、核,一兩五錢)、零陵香(五錢)、五大片腦、藿香(各錢)、廣木香(三兩)、宮粉(一兩半)、梅桂(七錢)、南桂花(一兩半)。上為末,加蜂蜜半斤,金酒一鍾,量末均調,得所搗為丸,龍眼大。照常洗面,潤開搽臉。久用斑滯自消,面如玉色。」
古代香皂所具有的功能與以上所說的化妝品基本相同,原料的使用也基本相似。在製作方法上,是在制好的細膩的粉狀化妝品的基礎上加入蜂蜜、紅糖水等原料粘合成丸狀或錠狀,曬乾收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