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格內向、自卑,覺得自己難以融入人群;怕癢、怕疼;也害怕各種噪音,非常不喜歡去KTV,別人去KTV是為了放鬆壓力,我去了KTV就是一種身心的折磨。一聽到大聲的音樂,或者大的噪音就心聲不寧,喜歡一個人獨處;也不敢看恐怖電影,就連聽別人講一個恐怖故事,內心都會害怕很久。
我不僅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一個敏感的人。以前,我從來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以為敏感的人多半都是內向的。可是,我卻被自己的敏感性格困擾了20多年,常常會很羨慕那些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活得那麼肆意灑脫。而自己,卻總是對周圍的一切異常敏感,活得小心翼翼的。很容易覺得深受打擊、感到焦慮、害怕受到排擠。我常常告訴自己,不要這麼敏感,或許都是自己在胡思亂想。可是,越是想從敏感的思維中解脫出來,卻越是更加敏感。
讓我和一個陌生人待在一起,不到30分鐘,最多1個小時,崩潰的感覺就會出現。雖然我也可以控制自己,保持與對方交流的狀態,甚至假裝樂在其中,但是我會因此而消耗大量精力,直至最後精疲力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大腦被塞得不留一絲空隙,整個人會處於崩潰的邊緣。
坐在地鐵上,本來很安靜,突然被一個人大聲打電話的聲音打斷,我就會覺得煩悶無比,心中似乎鬱結著太多的煩惱,煩躁瞬間就襲擊了我。哪怕這一天過得無比美好,我也會因為陌生人旁若無人地講電話而失落。哪怕之前,我在安靜地閱讀,我也會被他打斷難以再進入狀態。
以前聽人說過,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太敏感了」。這句話往往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有一些貶義的暗示。
那麼,究竟有沒有一些人真的比另一些人更加敏感呢?
心理學研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15%-20%的人屬於高度敏感。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高敏感族。
所以,
怕是現在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不是高敏感人群吧,也不想被別人貼上「玻璃心」的標籤。
但是,內心高度敏感,就一定是壞事嗎?
未必,這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如果確定自己真是這類人,大可不必自卑或逃避。
敏感不是貶義詞,只是這個時代崇尚理性高效。它不是一種生理或者心理疾病,只是一種稟性,它其實是上帝賦予的禮物。
正如《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裡說到:
「當今社會,強者極受推崇,擁有旺盛的精力、忙碌的生活、發達的社交網絡,活躍於各種活動之中,通宵玩樂透支精力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常態。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與周圍的人相比,我們高敏感者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甚至為此痛苦不堪;但是,我們也因此擁有不曾被發掘的驚人潛能。」
高敏感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只是一直以其他形式存在於人們的認知中,比如所謂的內向型人格,以及多愁傷感、焦慮、膽小、安全感缺乏等描述的近義詞。
直到美國心理研究員伊萊恩·愛倫發現,30%的高敏感人群在社交活動中居然是活躍分子,於是重新審視這個定義。
美國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伊萊恩·N·阿倫博士發現,高度敏感者先天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這種神經系統會使人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部及外部刺激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高度敏感的人怕癢、怕疼,難以在噪音的環境裡自適。
那麼,高度敏感是一種心理問題嗎?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嗎?其實,高度敏感不是心理問題,也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特質,這是一種具有遺傳性和變異性的特性。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在性別分布上是一樣的。
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所長發現,高度敏感者大都有這樣三個明顯的標誌:狹小的舒適區域;受到刺激後易產生過度反應;在接收到刺激和信息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
通常,你是不是覺得高度敏感者很難伺候?
其實這一切都緣於高度敏感者異於常人的神經感知系統,當數以百萬計的信息湧入大腦的時候,少部分信息進入意識,大部分信息進入潛意識,還有一部分信息進入中轉站,會在需要的時候對它進行處理。由於高度敏感者比普通人感受到的東西更多,中轉站很容易就被填滿,發出警報。這就會給高度敏感者帶來壓力,讓他們心理變得脆弱,甚至產生自我懷疑。過度的敏感還會造成焦慮,給人過多負擔。這樣看來高度敏感者都深受神經感知系統的困擾。
與其糾結於玻璃心,不如看到它優勢的一面。每一種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其兩面性,高度敏感亦不例處。
由於比別人敏感,高度敏感的人會體察到別人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更能換位思考、善解人意。高度敏感者在共情能力、認知能力和感官的敏銳性上,更勝一籌。
高度敏感的人確實存在著某些缺點,比如:自我懷疑、脆弱感、恐懼和罪惡感。而實際上,這些多少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彙只是描繪了高敏感人群在不舒適或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的狀態。在和諧和令人愉悅的信息面前,比如精美的藝術品、動聽的音樂和鳥鳴、沁人心脾的花香、美味的食物或者壯麗的景色,所有這些會讓擁有敏銳感官的高度敏感者深深沉浸其中,體驗到比常人更大的快樂。
這種提問反映了敏感的人另一個重要特點:他們感受到的信息當中,負面的內容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所以,高敏感人群會急於擺脫敏感的特質,在他們看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再敏感,甚至變得麻木和無所謂。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敏感是一種禮物,讓我們脫離粗鄙和麻木。它給予敏感的人更豐富的感知,讓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體驗無限,看到生命和世界的更多細節。不要去對抗高敏感,而是應該放大優勢,減少隱患,學會懷有敏感的觸覺,在這個世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這裡推薦有關高度敏感的兩本書籍,在這兩本書籍中會有更詳細科學的對高度敏感的詮釋和對高度敏感者的一些看法和科學建議。
這本書的作者叫卡特琳·佐斯特,她也曾深受高度敏感的困擾,後來對高度敏感進行了研究,發揮高度敏感的優勢,不僅成為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專家,還創辦了高度敏感者網絡社交平臺。
你的敏感程度多高?,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作者伊爾斯·桑德設計出一套詳盡科學的自我檢測量表,是實際與高敏感族們深談下衍生的產物。這份量表已由北歐國家許多高敏感族或心思敏銳感受力特別強的人們實際測試。
在兩本書中,作者對高度敏感群體的建議大致整理為如下:
1、停止內耗,學會接納自己,愛自己
2、學會斷舍離,只過對的生活
3、取得情緒的主導權,操控情緒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慢慢品讀。
高度敏感者都有很強的共情能力,這就很容易使得他們將別人放在自己的前面,攬責任上身。適度的共情能力可以拉近與別人的關係,過度的共情能力,會給自己積聚過多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抑鬱。這就要求高度敏感者發揮自己的優勢,拋棄那些無所謂的細枝末節,停止內耗讓自己變得積極向上,我們一起加油!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如果你是高度敏感的人,希望你可以了解自己的特質,找到內心真正的需求,不再為敏感而困擾。如果你不是高度敏感的人,也可以從中找到與高度敏感的人相處的方式,更好地建立人際關係。
編輯 | 陳方靜
責任編輯 | 姜小日
圖片和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