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工具人」「職場PUA」「摸魚哲學」「廁所自由」……無論你是在大廠裡主動「996」,還是在格子間偷偷「摸魚」,2020年就快到尾聲了。
回顧前幾年流行一時的「996」「狗屁工作」,每一年描述工作情緒的話題雖然不斷變化,但其內核實際上是相似的:每天努力搬磚的我們,慢慢認清了資本機器的剝削,工作制度的殘酷,不再輕易相信老闆畫下的「大餅」,也想要在日常工作裡有做個「人」的自由。
這一年,工作話題依然是我們繞不過的坎,也成了困住我們每一個人的圍城。大廠白領卸下了光鮮濾鏡,外賣小哥掙脫不開算法系統,普通大學生被「雙一流」學歷拒之門外。在工作的圍城裡,年輕人「不想工作」,但「不得不工作」,更擔心「找不到工作」。
12月14日晚,在《新京報書評周刊》聯合SKP RENDEZ-VOUS共同舉辦的「追問2020:系統圍城」線下對談活動中,嚴飛、孫萍、張安定三人齊聚北京SKP RENDEZ-VOUS,一起盤點2020年圍困住我們的熱點議題。本篇文章為「系統圍城」系列回顧文章的第一彈,我們為你盤點「年度工作議題」。(接下來,我們將陸續發布「年度性別議題盤點」與「年度技術議題盤點」,敬請期待。)
從「996」到「打工人」認同背後,都市白領正在遭遇怎樣的工作困境?作為「打工人」原本意涵的城市藍領群體又該如何掙脫算法系統的困局?在今天,學歷與大學教育真的還能為普通年輕人的就業提供實質性幫助嗎?站在2020年的尾巴,我們想要透過對「工作議題」的理性審視,追問這一代年輕人的精神症候,也追問時代的狀況。
敬請期待第二彈「年度性別議題盤點」與第三彈「年度技術議題盤點」。
撰文|徐悅東
01/
#打工人#
關鍵詞:打工人、摸魚哲學、廁所自由、職場PUA
皮革廠會倒,
小姨子會跑,
只有你打工到老。
早安,打工人!
—— 《打工人語錄》
電影《玩樂時間》(1967)截圖。
2020年是充滿著變動的一年,也是極富戲劇性的一年。不管生活如何變動,網友們依然充滿著自嘲的幽默感。
正當996言猶在耳,「早安,打工人」一詞便橫空出世,戳中了廣大都市白領的憂傷心靈。
「早安,打工人!」最早出自抽象文化代表「抽象帶籃子」之手。今年下半年,B站的「帶籃子」個人專區出現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短視頻。在視頻中,帶籃子用他經典的社會人手勢,對著屏幕前的網友說道:「朋友們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隨後,網友們以「打工人」一詞為素材,創作出了各式各樣的視頻、段子及表情包。
大專出身的帶籃子常年混跡於虎牙直播間、百度貼吧等平臺,以追捧大專生與diss精英文化為己任,經典語錄是「帶(大)專人,帶專魂、帶專都是人上人」以及「985、211最後還不是大專生的打工仔」。
一夜間,都市白領們藉由「打工人」,看透了工作的本質,也讓天南海北的各級工友找到了彼此。在各類以「早安,打工人!」「晚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網絡絕句中,人們描述生活的不易,嘲笑與自己無關的消費主義,並用「奧力給」式的鼓勵話語寬慰被迫搬磚的廣大工友。
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對青年文化有著多年的觀察研究。他認為,前幾年流行的「佛系」和今天流行的「打工人」,都體現出當代年輕人對如何處理自身欲望與其可能得到的資源之間關係的思考。「打工人」的流行意味著,青年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深層結構擁有集體認知。但是,這種集體認識和情緒表達並不尋求階級對抗。「打工人」不是在對抗剝削,而是在讓自己「不被消滅」。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對此作出進一步延展,「打工人」不是一種對抗的符號,而是一種戲謔的姿態。通過這種姿態,「打工人」能消解自己身上的重負——薪資不合意、工作時長超預期、未來職業發展跟不上付出的努力等。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進城務工的「盲流」不一樣,「盲流」是知識分子對這群人的命名,而「打工人」是自我生產出來的戲謔表達,目的是消解自我的失落。
「追問2020:系統圍城」,從左至右分別為張安定、孫萍、嚴飛。
與「打工人」有著相似含義的熱詞還有「工具人」。「工具人」最早出現在B站用戶@怕上火暴王老菊的遊戲解說系列視頻中。在一則名為《【王老菊】奴隸阿飛的勵志人生》短視頻裡,主人公買了很多人建城,王老菊給他們命名為「工具人」,活著不幹別的,只為「搬磚」。而後,「工具人」漸漸「出圈」,指代自己對老闆任勞任怨,甚至不惜被對方當工具使喚。
如果說「打工人」和「工具人」是白領搬磚青年們的自嘲話語,「摸魚哲學」則是他們在工作場域試圖建立的日常反抗儀式。「摸魚」這一詞出自成語「渾水摸魚」,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語。不過,今年,微博博主「@推拿熊」總結出了一套「摸魚哲學」,使得「摸魚」獲得了新生。
在這則「摸魚宣言」的微博中,@推拿熊表示:「摸魚本質上是一種人生態度。敷衍著隨便活一活,放過自己同時也放過他人。因為比起工作、求學、賺錢,人生有太多來不及回不去的時刻。我想,來人間一趟,曬曬太陽,體驗幾場大夢。」
與以前「成功學」泛濫時的雞湯式口號相比,「摸魚哲學」顯然走向了「成功學」的反面。「摸魚」除了擁有了自己的「哲學理論」之外,網友們還總結出「摸魚」實踐的「三件套」:防窺屏、電子書閱讀軟體、閃退快捷鍵。如此一來,即使領導離自己再近,領導再嚴厲,「打工人」偷偷「摸魚」都不會被發現。
微博@語文指揮中心發布的「慣性摸魚」詞條。
但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網友們在實踐中探索出無數「摸魚」之法,公司也總有應對的策略。今年11月12日,《人物》的一篇《網際網路大廠的廁所難題》在網絡上刷屏,再次將打工者與資本家的困境擺上檯面。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廁所是「打工人」上班的「最後淨土」,因為在公司的廁所能夠「帶薪拉屎」。可是,許多網際網路公司棋高一著,他們利用技術手段監測每個坑位的使用情況,還可以統計每個員工的上廁所時間。有些公司甚至會花大價錢安裝信號屏蔽器,以屏蔽廁所裡的網絡信號,讓員工專心上廁所,早點上完回來專心工作。
「帶薪拉屎」一詞的網絡釋義。
當然,打工人的日常困境不止廁所不自由,更有來自老闆的PUA。「PUA」一詞,原本是指一種男人對女性實施精神控制來「泡妞」的邪術。在職場上,「職場PUA」指在職場中上級對下級的精神控制,比如上級會通過否定下屬、給下屬灌輸虛無縹緲的希望、營造對自己的狂熱崇拜、當眾羞辱下屬等手段來實施精神打壓,對下屬進行「精神控制」。這種不良的職場關係也是當下許多「打工人」吐槽的情緒點所在。
《創造營101》選手Yamy公開音頻,指稱公司老闆在會議上貶低自己的外貌,並逼迫同事站隊,引發網友對「職場PUA」話題的探討。圖為Yamy微博截圖。
張安定認為,無論是「摸魚哲學」,還是「帶薪拉屎」,它們都是「打工人」在日常生活中尋求獲得一點自我解放的想像。「內卷」的流行意味著年輕一代第一次對社會的整體結構有所認知,而「摸魚」則是一種日常抵抗策略:「摸魚三件套」的初衷都是為了給自己留一點空間,讓自己有空間去重新思考、重新認知、重新判斷——這不過是想讓自己活著像個人一樣。
相關閱讀:
《「早安,打工人」,是自嘲也是寬慰》
《「帶薪解手,不是效率的敵人,而是靈感的源頭》
02/
#外賣員#
關鍵詞:外賣員、快遞員、系統、數字勞動、零工經濟
我在五千米深處打發中年
我把巖層一次次炸裂
藉此 把一生重新組合
—— 礦工詩人陳年喜《炸裂志》
美國《時代》雜誌封面。圖源自微博@新聞晨報
如果我們從「打工人」一詞的本意來看,它指代的當然不是都市白領,而是那些進城務工的藍領群體。
過去幾年,在主流輿論空間裡,這些藍領工人所受到的關注一直較少。直到今年疫情暴發,城市停擺,人們才恍然驚覺,維持社會基本運轉的不是別人,正是這些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邊緣」勞動者們。而後,《人物》雜誌以《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深度報導,將外賣員不為人知的系統困境帶入公眾視野。
根據文章數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數據顯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騎手傷亡。同年,深圳3個月內外賣騎手傷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個月間查處騎手違法近萬次,事故196件,傷亡155人次,平均每天就有1個騎手因違法傷亡。2018年9月,廣州交警查處外賣騎手交通違法近2000宗,美團佔一半,餓了麼排第二。」#外賣騎手,已經成為最危險的職業之一#這一話題已經不止一次地登上微博熱搜。
文章發布後,引起輿論軒然大波。「餓了麼」率先發聲,宣布增加讓客戶多等五或十分鐘的功能,以給外賣小哥多一點時間,減少配送時的風險。但是,此舉也被許多知名專家和著名媒體人質疑平臺方將「鍋甩給消費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長期從事平臺經濟和數字勞動研究。她按照僱傭關係和勞動形式,將外賣小哥主要分為四類:直營(外賣員直接跟平臺方籤勞動合同)、眾包(兼職,不存在勞動關係,生產工具自己準備)、外包(勞務派遣)和自營(餐館不通過平臺,而直接僱傭外賣員)。她指出,早在2017年8月,幾乎所有的外賣平臺都取消了直營模式,這也意味著平臺方節省掉了許多成本,賺到了更多錢,但外賣小哥卻因此失去了應有的勞動保障。
「追問2020:系統圍城」,圖為孫萍在活動現場。
孫萍還提到,在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中,2019年外賣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已達7800萬人。但是,這些就業人群中大多數人沒有與平臺方締結正式的勞動關係。許多平臺並不願意承擔他們勞動保障的成本。因此,他們的權益在當下很難得到保障。隨著外賣小哥的數字勞動困境被媒體搬到明面上,社會上有許多人都呼籲要立法保障他們的權益。
在孫萍的實地調研中,孫萍發現,有大約30%的外賣員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保險。對於外賣小哥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天能賺多少錢,社會保障並不是他們首要關注的問題——他們經常選擇犧牲長遠利益以換取眼前利益。平臺方也深知這一點。平臺方寧願提高外賣員配送每單所能獲得的單價,也不願意給他們提供更長遠的社會保障。因此,要解決以外賣小哥為代表的零工經濟的社會保障問題,還需要社會更多方面的共同參與。
相關閱讀:
《為自己打工就幸福嗎?答案依然是未必》
《「快遞小哥」如何緩解速度與安全的矛盾》
03/
#小鎮做題家#
關鍵詞:985廢物引進計劃、學歷貶值、小鎮做題家、後浪
不是工作需要我,
而是我需要工作,
我打工,
我快樂。
—— 《打工人語錄》
微博用戶@你丫才美工創作的打工人表情包。
豆瓣小組也為今年貢獻了不少熱點。其中,「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無疑成為廣大就業後備軍們的心靈樹洞。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大學裡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從而達到「自救」的目的。
也是在這個小組裡,「小鎮做題家」一詞應運而生。他們大多出身小城市,在中學階段靠「題海戰術」取得優異學習成績考入一流名校。但由於缺乏大城市同學所天然具有的社交資本與文化資本,他們難以在人生考場上如魚得水。哪怕進了 985,往後的就業競爭力仍不如同輩的大城市同學。
小鎮做題家圖解。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這場起跑線越來越前置、成功路徑越來越遊移的競爭中,人們不斷付出更多,但成功的希望卻越來越渺茫,甚至引發更廣泛的「不想奮鬥」「只想平躺」等討論聲。
如果我們將時間倒推半年,不難理解為何B站的「後浪」視頻受到來自年輕人的群嘲。今年上半年,「B站」為新一代年輕人拍攝的「後浪」視頻一經發布,便引得爭議聲一片。該視頻的本意是駁斥「一代不如一代」的偏見。但是,視頻中描繪的卻更多是物質條件優越的年輕人的處境:他們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而後,許多年輕人現身說法,看這個視頻感覺跟看北大清華的招生宣傳片一樣——「跟我沒關係」。
在bilibili的「後浪」視頻之後,抖音網紅「@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惡搞了一版「非浪」,反諷「後浪」中的虛無縹緲的假象,遭到青年網友熱捧。
有關「後浪」的爭議和「小鎮做題家」共同體現出當代青年的某種心境。當代年輕人警惕雞湯式的洗腦,對於個人生存和工作發展的處境的認識更加清醒。張安定認為,隨著經濟轉型,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擺脫過去的許多限制,成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師。但每個個體都需要通過教育去實現社會流動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才能實現個體的雄心和價值。
但是,當下的教育並沒有告訴年輕人如何去適應不確定性。「小鎮做題家」會做的題都是客觀題。雖然他們考上了「985高校」,卻很難具有那些教育之外的資源(例如,家庭和階層才可以帶來的社會資源),來幫助他們塑造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找到社會上的位置。因此,認識到自己「打工人」、「小鎮做題家」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相關閱讀:
《沒考上985,就不配自稱「小鎮做題家」嗎?| 對話黃燈》
《學歷貶值愈演愈烈,我們還能走出「文憑社會」嗎?》
04/
尾聲
2020年即將過去,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還會創造出許多自嘲式的新話語,以戲謔的方式卸下現實中所遇到的工作壓力。
雖然「打工人」、「小鎮做題家」都只是一種自嘲,但這也表達出我們對於工作本身的反思,以及對身處社會結構中的自我定位。相比幻想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巔峰,「躺平」,「摸魚」或許是為了提醒我們,要在忙碌的工作中儘量為自己留一片專屬的空地。
除卻自身所處的工作桎梏,我們還要看到更多「邊緣」群體的生存處境。說到底,我們對外賣小哥的關注,和對網際網路大廠「如廁自由」、「摸魚哲學」的關注,其背後的心理需求是相似的:我們希望能像「體面的人」一樣工作,我們都有過上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需求。正是這個需求,喚起了大家的同情,也製造了今年的諸多熱點。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尊嚴,都能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想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我們才可能開心地工作。
2020年12月,新京報書評周刊活動品牌文化客廳,聯合SKP RENDEZ-VOUS推出年度文化議題盤點系列直播「追問2020」。本周六(12月20日)19:00,「追問2020」系列第三場:出版一本書,要經歷多少條死線?我們將與你一同探討出版業的喜怒哀樂,歡迎關注!
「追問2020」活動鳴謝
聯合主辦
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客廳
SKP RENDEZ-VOUS
運營團隊
內容策劃 王青 徐悅東 李永博
活動統籌 呂婉婷 崔楠
直播運營 段雅馨 孫嘉言 侯吳婷微博運營 甘甜甜 張陽
海報設計 劉曉斐 譚欣
直播與現場執行
新京報我們視頻
新京報活動部
支持機構
書萌、在溪書屋、上海三聯書店 · 微言小集、千目書院、雲胡書坊、經開書房、團結書社、二樓南書房、野百合書店、知行空間書店、鹿森書店、清涼藝文咖啡書店、無錫百草園書店、衡水之外書店、天津桑丘書店、瞻書房、彼岸書店、新山書屋、幾何書店、三聯韜奮書店(成都)
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活動品牌,關注文化視野各式流行,邀請文化名家進行「雲上」分享。雲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帳號請關注:微博@新京報書評周刊、抖音@新京報書評周刊、快手@新京報書評周刊、B站@新京報·文化客廳。
更多活動,敬請期待
撰文 | 徐悅東
編輯 | 石延平
校對 |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