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酒是90後打工人的職場SM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格子 X博士

編輯:張大東 策劃:素卡

前陣子,社交媒體上爆出一條這樣的新聞⬇️

勇敢的90後公布了被職場勸酒霸凌的遭遇,一時間輿論譁然,涉事公司也迅速公關。

甚至,很多人紛紛憧憬:「90後是不是要終結酒桌文化了?」

但現實情況是,「我們是不是犟嘴了?」

咱們90後領導起來還是這麼一出兒

都是年輕人在灌我

90後能不能終結酒桌文化,尚未可知。

但現在,有些90後卻已經加入職場勸酒大軍了。

在國內網絡上有兩個年輕人,常被冠以牛逼的頭銜。

一個在平壤攪動世界風雲,另一個正是這個動圖的主角,國民老公王思聰。

王思聰勸酒只是「年輕人繼承勸酒文化」的一個縮影。

現實中,儘管多數90後會炮轟酒桌文化,但也有一部分90後走入職場後,淪為喝酒人和勸酒人。

在網絡上,隨手一搜就你可以看到90後參與這場職場勸酒戰役的盛況。

「90後的老鄉學弟能喝又能勸酒」,同為90後的樓主在敘述中難掩佩服之情。

在這場酒桌戰爭中,一位女性朋友在朋友圈則曬出了藥:「90後也沒能擺脫這種惡劣風氣。」

如果一些90後在職場有了一定的職稱,他們同樣會把酒杯推到其他同齡下屬的嘴裡。

在一個職場交流APP裡可以發現,團隊年輕態、氛圍現代化、90後掌握話語權的網際網路公司也是職場勸酒重災區。

某網際網路大廠中,且不論正式員工處境如何,新進實習生都無法避免在團建中被領導勸酒,評論中有同樣遭遇者不在少數。

一家頂級網際網路大廠員工更坦言「網際網路企業也是中國企業」,90後能拿到P6P7的崗位,也同樣能勸你六七杯喝到反胃。

甚至連年輕的程序猿都出來求助「如何應對飯桌上客戶勸酒?」,可憐他們搞得定代碼裡的Bug,卻決不了酒桌上的Bug。

當我們對汪洋大海感到困惑時,不妨去探尋入海河流的源頭。

如果我們將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時鐘向前撥幾年,或許我們更能理解部分90後投身勸酒大軍的現狀。

別名「小社會」的大學校園早已是勸酒重災區。如果你參加過學生會及各類社團、組織,可能多少見識過象牙塔內兇猛的勸酒文化。

幹事、部長、會長每個人都在校園勸酒生物鏈中有一個位置,這套位置邏輯經過常年應用甚至還發展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論。

比如學生會敬酒3∶1制度,下敬上、男敬女從數量到手勢都事無巨細、有據可依,孔子在世也得直呼內行⬇️

而網上流傳的一套《大學生喝酒指南》標誌著酒桌文化已經走進大學生的生活。

座中泣下誰最多,大一學弟青衫溼

個別被校內勸酒文化長期浸染的大學生,甚至將其用到自己變態的虐寵行為上,灌人不過癮還要灌貓。

註:虐寵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醜惡行為

而部分高校的師生相處氛圍同樣充滿著酒糟味兒,曾有一位知名教授就公開表示過:入我師門,半斤白酒。大力宣揚拼死喝酒的志向。

導師眼裡一個碩士的驕傲不是學術能力,而是拼死喝酒的意向

之後還真出現了研究生猝死酒桌的事件,拼死喝酒一語成讖 。

所以當這些被酒精包圍的90後大學生畢業後走出象牙塔,走進格子間,你覺得他們能像忘記大學課程一樣就此忘掉勸酒辭令嗎?

一批批年輕人們,正被酒桌上的慣性帶著運轉。

大學生酒桌混戰、90後加入職場勸酒大軍的現象背後,是一種貫穿的、持續的代際遊戲。

2012年曾有一部現象級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這部劇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展現了當時80後職場青年的人生際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底層打工人石小猛在搖身一變成為前老闆的甲方並手握其命脈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酒桌上灌前老闆酒。

當然,還有勸老闆帶來的妞兒。

大家看這段兒都在說解氣的時候,我卻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這杯酒與其說是一場報復,不如說是一種詛咒,一種職場對於每一代年輕打工人的詛咒。

我們中的一些也許早晚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個勸酒客,酒桌文化的糟粕早在不經意間落到了新一代人的心裡。

但令人疑惑的是,職場勸酒詛咒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首先,職場勸酒是一種服從測試。

勸酒者通過讓本不喝酒的人喝酒,讓本來少喝的人多喝,來試探他人的服從程度,相信你一定聽過類似的話:

「你不喝就是不給面子/看不起我」

「你不幹了這杯就沒必要再談了」

「你吹了這瓶咱們就是好兄弟」

......

把喝酒與人際關係、自身前途緊密聯結起來,無疑是極其荒誕的。

但是勸酒的意義,就在於讓你認可這種荒誕。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何會產生「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多條縫」「酒喝好、病趕跑」等明顯違反生理乃至倫理常識的勸酒順口溜。

而另一方面,勸酒其實是一種社交質押。

想讓對方放下戒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酒。

喝好了、喝高了,酒桌雙方在生活上「深入了解」後,就建立了一種畸形的社交信任。

無論是學生會上級、高校導師、同事上司還是甲方客戶,通過一場勸酒就能測試服從程度,這無疑是成本最低又便於操作的。

比如某些大型公司在年會時專門設置醒酒區,白袍醫師和黃衣陪護,讓絢麗燈光下的大會場,硬是多了一番北京協和醫院的味道。

上了酒桌談事業,下了酒桌打點滴。你很難分辨,醒酒區到底是一種如「給搬磚師傅發手套」的勞動保護,還是讓成年人屈服於操蛋生活的老闆淫威。

某年會裡的醒酒區

所以,勸酒並非是一個禮儀性的動作,而是整個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畸形一環。

各單位嚴守工作崗位,酒桌規矩就是生產手冊

明面上,酒桌是一個簡單的吃飯場合。但在觥籌交錯之間,酒桌也是一個高速流通各類利益的蟲洞。

這利益有可能是行業內幕。酒桌上的小道消息,也許比網站熱搜影響力更大,它不但影響酒桌上人們的錢包厚薄程度,甚至足以讓重量級的集團瞬間崩塌。

老新聞:江蘇索普財務總監酒桌洩密,證監會直接出手

利益也有可能是職場變局。

東哥在新疆和十幾個配送員大碗喝酒,場面不亞於水泊梁山。

投資人看後心花怒放,為京東砸了七億美金。採訪視頻右邊的問句「憑什麼徵服投資人」,其答案都在酒裡,這正是東哥成功的秘訣之一。

但相較於上述有賠有賺的利益流動,最令人不齒和膽寒的酒桌故事,往往涉及兩性關係。

本在就業上已常遭受性別歧視的女性,也是職場勸酒中的絕對弱勢群體。

在某個律師求助網站上,你能看到成千上萬條職場女性的杯中慘劇,職場勸酒已是性侵犯的溫床。

馬克思曾說資本是帶血的,而生產方式從來也是冷血的,只有利益是永恆的。

當打工人在職場上積累了一定的資本,那他也難保不會被酒桌利益所裹挾,成為新的勸酒者、制裁者和剝削者。

綜上所述,與其說勸酒是一種職場霸凌,不如說是一種職場SM。它潛移默化地調教著職場人士,直到把他們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而更有意思的是,管理打工人的老闆也可能是在給別人打工,勸酒者同時也可能是被勸者,至此勸酒圈形成了完美閉環,職場勸酒成為一種零和博弈。

職場喝酒流水線

酒桌機器開動,日夜轟鳴作響。

2018年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曾披露195個國家1990-2016年的飲酒數據,而中國在因飲酒導致的男女死亡數量上均為「世界第一」。

僅2016年,我國就有65萬名男性和5.9萬名女性因飲酒導致死亡。而這其中就有很多人死在了職場勸酒的桌上與應酬回家的路上。

儘管現實如此觸目驚心,但每年依舊有無數打工人在下班後如期奔赴酒桌,痛飲一杯杯酒,捱過一個個不知今宵酒醒何處的夜。

那很多讀者就要問了,我不喝不就行了?

可以是可以,喝不喝酒,勸不勸酒,本質上其實是每個人內心自我選擇的較量。

滴酒不沾在職場風生水起的大有人在,只重業務不提度數的公司也沒有絕跡。

但對於有些打工人來說,他們的尷尬可能是:沒有選擇,必須喝,因為如果不喝,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這種情況常見於一些夕陽產業。

拒酒對大學生來說無非是不能轉正,對身扛重擔的中年社畜來說,則是滅頂之災

今天他們只是失去了喝酒自由,而隨著時代發展,鬼又知道他們還會不會失去點別的?

比方說笑臉自由↓

或者拉屎自由↓

也許未來某天,老闆看到你從廁所出來,抬頭又看了看時間:欸,小王,拉屎超時30秒,這次就不扣你工資了,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晚上團建,自覺罰酒三杯啊!

你意猶未盡了一會兒,這種意猶未盡持續到了酒桌,你吞了三杯白酒,感覺這酒好像也挺好喝的。

隨後,你提起杯大喊了一句:

設計/視覺 YULI

原標題:《勸酒是90後打工人的職場SM》

相關焦點

  • 公司團建,永遠是打工人跨不過的一道坎
    實際上卻是在免費加班團建辦好了是「團建」沒辦好就是「團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嘮一嘮那些堪稱「酷刑」的團建活動▼作為一個打工人團建活動公費摸魚的外衣對於職場萌新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對於多次遭受現實毒打的資深打工人來說吃喝玩樂只是表象各種無意義社交和變相加班
  • 打工人成2020職場最熱詞,困在職場裡的打工人該被如何對待?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個2020年之中,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疫情」「復工」「口罩」「茅臺」等都肯定會成為2020年的關鍵熱詞,然而對於廣大工薪階層來說,誰估計都沒想到2020年職場最熱的詞會是打工人,在職場我們經歷了「996福報」,經歷了「心臟和XX只有一個能跳」,經歷了」3.25和3.75「,在我們所有人都在說這個時代打工人到底該如何被企業溫柔以待的時候,
  • 《緊急公關》:當代打工人的職場「浮世繪」
    打工人的現實主義:職場生存之道《緊急公關》剛性演繹職場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像是一場大型職場真人秀,拒絕拖泥帶水和文過飾非,代表著這部職業劇的現實主義內裡。在影片第二集,乾淨利索拉開公關行業內戰,際格公關公司與宏偉公關公司為了爭奪客戶資源開啟明爭暗鬥,從上到下每個員工都像是被擰緊的發條,記者轉公關的林中碩,組隊單飛的公關高手方勵,從昔日的同學到今日的對手。
  • 預防職場PUA,當代打工人的必修課
    預防職場PUA,當代打工人的必修課 2020-12-04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廈門國際銀行回應「勸酒事件」,這個文案,差評!
    酒品反映人品,喝酒以後還打人,這種人我也是見多了。以為自己當個領導,內心就有點膨脹,為所欲為。而且還對女員工動手動腳,扣罰一個季度的績效工資算輕的,以後,長長記性吧!原本呢,我以為廈門國際銀行承認錯誤,處罰幾個當事人,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結果沒想到,媒體上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獨家還原多處細節,「廈門國際銀行回應「勸酒事件」。
  • 從《舞蹈風暴》第二季看職場:獻給「打工人」的自救指南
    最近社畜又有了新的代名詞,前不久還喊著「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我們,搖身一變成了勵志打工人,一時間「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的梗遍布網絡。其實苦中作樂的本質,還是萬千「打工人」們心裡那點始終夾帶的正能量。最近有檔節目,可謂是將這點正能量用一種文藝優雅的肢體語言,詮釋地淋漓盡致。
  • 最近興起的網絡用語「打工人」是什麼梗?
    我說都怪我,我是一名打工仔。他說難怪我感受到炙熱的情懷!「靠別人是公主,靠你幾哇是日本人,靠恁娘是河南人,靠自己是光榮的打工人。」二十三歲你做不到對身邊的人說,沒人比我更成功。但你五十歲可以驕傲的對他們說,沒人比我更懂打工。
  • 新員工不喝敬酒被扇耳光,強行勸酒該不該拒?
    責任及義務+提醒、勸阻、通知義務飲酒人處於明顯醉酒狀態(如控制能力減弱、語無倫次等),出現酗酒、醉酒或者其他不良反應後,其他共同飲酒人應當立即提醒、勸阻飲酒人停止酗酒+扶助、照顧、護送義務飲酒有可能導致飲酒人身體控制能力減弱、生命健康受損。對於醉酒甚至可能危急其生命的飲酒人,其他共飲人應當給予關照以及最大限度扶助,應當親自照顧將其及時護送至家中親友照管或者護送至醫院救治,並妥善保管好共飲人身上財物。
  • 肆拾玖坊開啟網際網路白酒生意,改變勸酒的酒桌文化
    伴隨著社會發展,消費人群改變,雖然說80、90後不喜歡飲用白酒,但是他們卻是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為了改變傳統勸酒的酒桌文化,讓80、90後接納白酒,形成健康飲酒的方式,肆拾玖坊用網際網路思維來做生意。作為一個網際網路老兵,張傳宗用網際網路思維改變白酒行業。廣交朋友的他聯合眾多IT精英創業,成立肆拾玖坊,奠定坊式創業的基石。
  • 不用偷偷打工也能驚豔所有人 職場新人贏在起點的秘密就在這裡...
    回顧2020年的熱點,「打工人」絕對是其中的頂流之一,在不同行業飽受摧殘的「打工人」面對996的常態、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現狀,紛紛自嘲。看似積極向上,但「打工人」背後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而對於正準備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該如何才能不走上辛苦打工的老路?近日,泰康大健康事業合伙人招募再次開啟,以全新的選擇助力職場新人贏在事業的起跑線上。
  • 向員工勸酒、要員工跑腿……「霸道總裁」再這麼做或坐牢
    如果受害者遭遇職場欺凌後出現健康問題,他們也可以申請賠償。就在這項法律生效的當天(7月16日),韓國廣播公司MBC的7名播音員向勞工當局投訴公司違反了禁止職場霸凌的法律,指在該臺工作期間曾受到欺凌,包括:無過錯被削減福利待遇、不分配工作、電腦被中斷上網、被集體孤立等。
  • 「打工人」「摸魚學」「職場PUA」,工作如何勾勒了我們的生活
    「打工人」「工具人」「職場PUA」「摸魚哲學」「廁所自由」……無論你是在大廠裡主動「996」,還是在格子間偷偷「摸魚」,2020年就快到尾聲了。一夜間,都市白領們藉由「打工人」,看透了工作的本質,也讓天南海北的各級工友找到了彼此。在各類以「早安,打工人!」「晚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網絡絕句中,人們描述生活的不易,嘲笑與自己無關的消費主義,並用「奧力給」式的鼓勵話語寬慰被迫搬磚的廣大工友。
  • 90後單親媽媽在家藏14公斤毒品: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竊·格瓦拉」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當年因為偷電動車被抓他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地說「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從此一炮而紅每一句話都深深擊中當代打工人脆弱的心靈「竊·格瓦拉」終究是個反面教材絕大多數人還是得打工掙錢
  • 90後打工人都被保險公司拒保了
    抑鬱症,焦慮症,已經成為當代打工人最常出現的精神疾病。而一旦被檢查出患有上述兩種病症,意味著確診後,沒有購買醫療險和重疾險的任何可能性。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們,曾經將重疾險的參保人群放到30歲之前的年輕群體。因為年輕人罹患癌症、心血管病症的機率低很多,他們會有較長時間的繳費期。如今,年輕不再是一道豁免符,90後也遭遇了因健康問題拒保的情況。
  • 和「打工人」欒雲平學習副總職場生存之道
    今天我們著重從職場的角度分析一下德雲副總欒雲平的生存之道,畢竟這個問題本期在節目中也擁有了牌面。,分析一下「打工人」欒雲平的職場生存技能。分組後皆大歡喜,但是孟鶴堂擔心這打破了師父的安排,這時欒雲平說,如果師父問,就說時欒雲平安排的,有事我抗過去。
  • 「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或是年輕人職場情緒風向標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近日,「打工人」一詞爆紅網絡,成為不少當代年輕人形容自身工作狀態的新詞彙。
  • 「打工人」、「摸魚學」、「職場PUA」……工作如何勾勒了我們的生活?| 追問2020
    關鍵詞:打工人、摸魚哲學、廁所自由、職場PUA皮革廠會倒,小姨子會跑,只有你打工到老。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語錄》電影《玩樂時間》(1967)截圖。正當996言猶在耳,「早安,打工人」一詞便橫空出世,戳中了廣大都市白領的憂傷心靈。「早安,打工人!」最早出自抽象文化代表「抽象帶籃子」之手。今年下半年,B站的「帶籃子」個人專區出現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短視頻。在視頻中,帶籃子用他經典的社會人手勢,對著屏幕前的網友說道:「朋友們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
  • 「打工人」到底是什麼梗?
    圖片來自網絡關於其來源的說法是否屬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毫無疑問,「打工人」衍生出的各種網感化語言段子背後,隱藏著一種確定無疑的集體情緒。有機構曾做過一項《職場精英壓力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67%的職場精英壓力較大,接近或超出承受範圍。
  • 三代職場人寫實:80後半工半讀、90後刷寶解壓、00後看視頻學習
    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職場中的年齡壁壘被打破,00後、90後、80後作為職場中的主力人群,正在步入混齡共處的時代。各個年齡段的職場人在拼命學習、升華。80後主動進修,90後引領潮流,00後敢打敢拼,職場新老更替愈發嚴重,不進步就意味著退步,沒有人在意你的年齡,他們在意的只是你的能力。
  • 對待職場新人的那一套用在95後的身上還有用嗎?
    職場是我們出了校園的必經之地無論你是創業 求職 回家繼承家業 職場都是必經之地然後生長環境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差異 個人成長的不同造就了90後和95後在職場的巨大差異95後最嚮往的職業90後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中間還有要對付的領導有人說你可以欺負有家有室的85後\90後但你不能欺負95後遇到職場不公85後和90後的絕大多數的翻譯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