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日前,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我省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探索「誰受益、誰投資」新模式,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溝泥石流工程已開展試點。
「管行業必須管地災」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威脅水利、交通、市政、企業等行業和領域的地災隱患點應當由相應主管部門和責任主體承擔。而威脅城鄉居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主要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投入。
在具體的防災實踐中,有些隱患點屬於「混合型」,既威脅城鄉居民也威脅企業或其他行業。過去,這類隱患點的治理資金仍然主要依靠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投入,資金沒有發揮出最大效益。
變單一投資途徑為多途徑,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溝泥石流工程是如何做到的?如何調動企業參與的主觀能動性?近日,記者走近該工程,了解試點背後的故事。
資金之困
一個項目計劃投入2000萬,約佔GDP10%,地方財政無力承擔
樂山金口河區和平溝在金口河區城區周邊,溝道兩側的威脅對象包括:49戶居民,共193人、財產1900萬元,水管、電線、天然氣等管網設施,以及國電枕頭壩公司、金洋公司城關變電站、派普供排水有限公司、金口河區中陽天然氣有限公司、峨漢高速2-4項目部等5家企業的職工335人,企業財產1.31億元,屬於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2018年汛期,受強降雨影響,和平溝發生泥石流災害,此前這條溝沒有發生過泥石流。這次災害雖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財產損失上千萬。村莊和企業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溝道泥沙堆積物衝上岸,把村民房屋的底樓都淹沒了。
想起這場泥石流,很多村民都覺得後怕。當年,樂山就想啟動治理,但一算帳需要花費近2000萬,地方財政資金難以承擔。據了解,金口河區2018年的GDP僅為2億多元,這一個項目的資金佔比就接近10%。「我們需要治理的項目不止一個,地方財政無力承擔這麼大的體量。」樂山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2019年,該項目開始申報中央、省級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資金補助,希望藉助中省資金的力量,實施工程建設。
協調之難
企業拍著桌子叫板:治理地災是政府的事,我們不承擔
項目報到了省上,引起了爭議。隱患點主要威脅群眾,但也影響周圍的企業和市政設施安全,資金如何投入成為爭議的焦點。
「如果中省大包大攬,行業的主體責任如何體現?」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針對項目開了一個討論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試點項目資金分類投入的新模式,中省資金補助,引導企業和市政設施管理方參與,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效力。
試點在樂山推進得並不順利。第一次協調會上,有企業拍著桌子叫板:「我們是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我們選址的時候沒有災害,現在出現問題應該政府解決才對。」
協調會前前後後開了半年,每次會上,金口河區自然資源局的工作人員都要苦口婆心地介紹一遍「管行業必須管地災」的要求,把相關的文件全部翻出來,一條一條地講解。
終於有企業鬆了口。「我們願意投資。」金洋公司城關變電站相關負責人說,大家好比在一條船上,船漏了,每個人都危險,政府出錢堵上了大的窟窿,其他的小窟窿,我們應該填上。這筆帳還是划得來。
「解題」之法
精準識別受益方,合理制定資金承擔方案
「誰受益、誰出資」的模式關鍵在於理清受益對象,公平分配投資比例,這樣才能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為此,金口河區組織專業地勘單位,開展項目勘查設計,初步匡算費用,按照保護的受威脅群體治理工程投入,劃分了資金投入比例。涉及市政設施的部分,由於受益對象是城區居民,因此由區財政承擔。最終,企業承擔20%左右,區財政承擔10%左右,省財政支持70%補助費用。
據了解,試點過後,針對此類「混合型」地災治理項目,我省將廣泛採取「誰收益、誰出資」的地災工程治理新模式,並將鼓勵通過市場化手段開展「工程治理+」,打造有投入、有產出的地災治理工程項目,引導社會資本積極主動參與地災防治項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