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處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導致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的癥結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建議精準施策,提高治理成效:開展黃土高原生態綜合保護試點,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有計劃地推進淤地壩系擴面升級,根治黃河水沙不協調的問題;建立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分享機制,促進生態共保共建共享。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廊道,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佔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的98%,向黃河貢獻了97%的泥沙,是造成黃河泛濫的根源。加快推進黃土高原生態綜合治理對維繫黃河安瀾、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黃土高原生態保護歷程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黃土高原生態保護與治理,持續開展了以坡面治理和溝道治理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針對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水土保持理論、技術研究和水保試驗站建設,不斷完善和豐富治理措施和治理手段,實現了治理理念由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轉變,治理方式由分散治理向國家主導的規範治理轉變,治理區域由全域治理向粗泥沙集中來源區重點治理轉變。通過實施梯田和淤地壩建設、小流域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重大工程,歷經數代人的不懈努力,治理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近50%,林草覆蓋率由不到20%提高至63%,梯田面積由1.4萬公頃增加到5.5萬公頃,入黃泥沙從16億噸減至2.5億噸左右,昔日山禿水濁的黃土高原正向「綠水青山」的新面貌跨越邁進。回顧70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史,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一)水土保持試驗與推廣階段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試驗與推廣時期。在此期間,黃土高原生態保護經歷了從單一的坡面治理到坡面和溝道聯合治理,從控制坡面侵蝕到治理坡面與溝道淤地壩建設相結合的轉變。
20世紀50年代初,有關部門組織開展水土流失成因、規律和治理技術的研究,建立了水土保持試驗站和工作站,實施坡耕地培地埂、修梯田、造林種草等措施。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以增加糧食產量和治理坡面土壤侵蝕為目標,以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為主,輔以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以推廣普及淤地壩、營造梯田等溝坡聯合治理為主,修建了數量眾多的中小型淤地壩。坡面、溝道聯合治理攔蓄了大量泥沙,在淤地造田、蓄洪滯洪、減蝕固溝和促進農村生產條件改善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
(二)小流域治理推動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小流域治理成為主基調。從營造梯田、修建淤地壩、植樹造林等單一工程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強調坡面、溝道聯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轉變,小流域治理經歷了試點、推廣和全面發展階段。
為加快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治理,探索小流域治理經驗,在黃土高原開展小流域治理試點,將無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和定西縣等多沙粗沙集中來源區作為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中央財政支持黃河中遊治溝骨幹工程建設,開展淤地壩系建設。「七五」計劃期間,國家支持在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典型地區建立11個試驗示範區,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經過多年治理,糧食增產60%,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不到400元增加到600多元,治理後的小流域產沙量減少了50%。
1991年6月《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為黃土高原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為各地推廣「誰治理、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模式打下基礎。通過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延長承包或租賃年限等措施,激發了水土流失區「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黃土高原地區累計治理開發的小流域達3000多條,總結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褂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溝底築壩淤泥穿靴子」的治理模式。
在此期間,生態學者對黃土高原治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朱顯謨院士結合20世紀50年代對黃土高原的綜合考察和70年代的治理研究,在80年代提出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專家們經過分析研究,認為一個小流域經過20年的綜合治理基本可以實現良性循環。這為黃土高原大規模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推進階段
進入21世紀,國家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步伐明顯加快。1999年,國務院印發《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明確了生態環境建設的中長期目標和總體布局,並將黃土高原作為全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區。1999年,國家在陝北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試點,2000年以來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工程建設,在植樹造林的同時強化生態自然修復。
2010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規劃大綱(2010-2030年)》,明確了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分區布局和建設內容,並以縣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選擇50個有代表性的縣開展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2014年,國家作出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決定,出臺《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將全國具備條件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針對淤地壩工程存在的安全隱患,2016年實施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對病險嚴重、威脅下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淤地壩工程採取增設溢洪道等洩洪設施,確保淤地壩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根據新時代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新特點,中科院周衛健院士和安芷生院士提出了《新時代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26字」建議》,即「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林還林草,溝道攔蓄整地,沙區固沙還灌草」,對黃土高原生態綜合治理髮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對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投入,退耕還林還草、淤地壩壩系建設和病險壩除險加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封山禁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生態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治理區林草覆蓋率顯著提高,土壤侵蝕強度降低,蓄水保土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18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由1999年的32%提高到63%,入黃沙量由8億噸/年減少到3億噸/年以下。潼關站水沙實測資料顯示,入黃泥沙大幅度減少,黃河水沙關係不協調局面有了很大改善,對改善黃河中下遊生態環境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大保護與大治理協同推進階段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經濟帶,必須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根據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治理的要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無疑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應注重各項治理措施的統籌協調和協同性,將提高生態治理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相結合;將梯田和淤地壩系建設、植樹種草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加大封山禁牧輪牧和封育保護等自然修復力度,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互共進。
二、陝北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陝北黃土高原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也是黃河流域生態建設與保護的重點難點地區。陝西省黃土高原區面積12.98萬平方公裡,佔該省土地面積的63.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1萬平方公裡,佔黃土高原面積的23.3%。多沙粗沙區面積4.35萬平方公裡,佔黃土高原多沙粗沙來源區的58%,輸入黃河的泥沙佔入黃泥沙總量的一半以上。近20年來,隨著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淤地壩系建設和病險壩除險加固等生態建設工程,陝北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一)林草覆蓋率增加改善了「小氣候」
1999年,國家在延安市率先啟動退耕還林試點,掀開了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新篇章。工程實施近20年,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99年以來,延安市新增淤地壩2061座,年入黃河泥沙由2.58億噸減少至0.31億噸,減少78%。榆林市2009年以來新增淤地壩558座,新增淤地面積3.6萬畝,年入黃泥沙由6億-8億噸下降至3億-4億噸。
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發祥地的延安市寶塔區,生態建設步入跨越式發展軌道,植被覆蓋度增加最為明顯,走在陝西省和全國的前列。全區實現退耕還林106.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6%提高至46.9%;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80.5平方公裡,土壤侵蝕模數由退耕前的1.4萬噸/平方公裡·年降至0.35萬噸/平方公裡·年,重點治理區基本實現土不下山、泥不出溝。年平均降水量由退耕前的450毫米增至目前的580毫米,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由年均15次減至年均3次,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由238天提高到315天。如今的寶塔區山綠水清。一個綠色、生態、文明、和諧的綠色寶塔,正向全國人民展示她的新面貌新氣象。
(二)淤地壩建設盤活了「土文章」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既能攔截泥沙,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和以壩代路的水土保持措施。所淤積的耕地主要由山坡表土隨坡面徑流匯入溝道而成,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水分充足,旱澇保收,增產作用十分明顯,多數成為重要的基本農田。「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這些諺語印證了淤地壩使荒溝變良田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經歷了從蓄水攔泥到淤地生產,從小型淤地壩到大型淤地壩,從單壩建設到壩系建設的發展歷程。
1974年,時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領村民建設淤地壩,改善了交通,攔蓄了洪水和泥沙,如今已淤出幾十畝肥沃的農田,造福當地百姓。淤地壩不僅是控截泥沙的神器,所淤壩地還是豐產增收的「聚寶盆」。經過50多年的建設,黃土高原的淤地壩數量在10萬座以上,每淤1畝壩地可攔沙3000-8000噸。陝北已成為全國淤地壩建設數量最多的地區,延安、榆林兩市累計建成淤地壩33505座,佔陝西省的99%。其中,骨幹壩2550座、佔該省的97%;中型壩9231座,佔該省的99.8%;淤成優質耕地80多萬畝。分布於溝溝岔岔的淤地壩直接攔截了來自上遊溝道及坡面輸送的大量泥沙,使入黃泥沙大幅度減少。隨著淤地壩的淤積抬高,不斷抬高控制區域侵蝕基準面,土壤侵蝕的勢能降低,侵蝕作用隨之降低。據調查估算,陝北地區壩地佔耕地面積5%,所生產的糧食佔20%以上。綏德縣壩地佔耕地面積的4.8%,所生產的糧食佔30%。高產穩產的壩地已成為退耕還林「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的重要保證。
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實行溝、坡、梁、峁、岔綜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同步建設的模式。矢志不渝70載,把荒蕪貧瘠的小山溝治理成山清水秀的美麗村,成為「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高西溝村有穩產高產的410畝壩地,農、牧、林土地利用結構由1∶1∶1調整為1∶2∶3,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
(三)淤地壩系成為削峰滯洪的「調節器」
當淤地壩保留有淤積庫容和防洪庫容時,其削減洪峰的作用十分明顯,能有效減輕徑流對下遊溝道的衝刷。特別是中型以上的淤地壩兼具蓄洪抗旱、削峰滯洪等功能,通過層層攔蓄,有效削減強降雨形成的洪峰,發揮上攔下保的作用,有效減輕洪水泥沙對下遊生產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影響。部分淤地壩利用初期庫容蓄水,為農業生產提供水源。
以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流域7•26暴雨為例。2017年7月25日至26日,陝西榆林出現強暴雨,暴雨中心集中在無定河支流大理河流域,最大降雨量達252.3毫米。綏德縣韭園溝流域和裴家峁流域是兩條相鄰的無定河一級支流,地形、地表土壤條件基本相同,治理前產沙模數高達1.8萬噸/平方公裡·年。
韭園溝流域經過60多年的生態建設,建成以壩系工程為主的綜合治理體系,治理率達到79%,植被覆蓋率為48%,壩地與流域面積之比為1∶17,基本實現層層設防、節節攔蓄、洪水泥沙不出溝目標,在7•26暴雨中淤地壩系蓄洪減災作用十分明顯。
與韭園溝相鄰的裴家峁流域,主溝道內沒有建設淤地壩,在7•26暴雨中受災嚴重。據實測資料,韭園溝流域和裴家峁流域降雨量接近,但裴家峁流域洪峰流量為韭園溝流域的3.5倍,次輸沙模數為韭園溝流域的4倍。
(四)生態產業化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陝北在黃土高原生態治理中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山地蘋果種植面積超過400萬畝,形成了蘋果、紅棗等特色農產品產業聚集帶。在發展蘋果產業中,通過坡地改梯田,攔截雨水,保水保墒,削減徑流,還消化養殖場的糞便,解決畜禽養殖汙染問題。
在陝北坡地改梯田中,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租金、使用權流轉收入、入股分紅、勞務收入、果園管護等各類收入,大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延安市80%的農民從退耕還林工程中受益,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381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增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倍。生態經濟林已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主要來源,生態產業化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三、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儘管黃土高原生態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但生態脆弱的特徵沒有根本改變,部分地區仍呈現溝壑縱橫、植被稀少的狀況,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重。生態建設能力同生態保護需求不匹配,生態空間保護壓力大、生態治理難度增加。傳統的治理模式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融合重視不夠,經濟發展水平依然不高。
(一)水土流失問題未根本解決,生態保護任重道遠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乾旱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農民生活水平低下,成為困擾這一區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7.2萬平方公裡,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13%,其中,侵蝕模數大於8000噸/平方公裡·年的極強度以上水蝕面積為9.12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同類面積的65%。經過長期的治理,仍有9.3萬平方公裡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區需治理,特別是佔黃河流域產沙量90%以上的高原溝壑區和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其中,丘陵溝壑區強烈和極強烈流失面積2.7萬平方公裡,劇烈流失面積1.2萬平方公裡,生態退化趨勢尚未根本好轉,生態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以往水土流失治理目標較為單一、單位面積投入標準低,對區域經濟發展考量不夠,沒有發揮應有的集聚效應。與此同時,水土流失治理區域差異大,治理水平低的地區仍需繼續擴面,治理水平高的地區需要提質增效,充分挖掘生態產品價值。
(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需綜合施策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對改善黃土高原生態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近20年來,黃土高原地區造林種草增加的水土保持面積約佔治理面積的60%。由於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區域多為生態脆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退耕農戶對來自土地收益和國家退耕補助的依賴性較強。受降水量少等因素的影響,黃土高原區林木生長緩慢,多數退耕林地到補助期滿也難以獲得經濟收益。從2020年開始,新一輪退耕還林農戶享有的補助陸續到期,如果沒有後續政策扶持,農戶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熱情隨之減小,勢必影響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益。
(三)病險淤地壩亟待除險加固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種有效形式,綜合效益明顯,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老壩病險嚴重。陝北地區3.3萬多座淤地壩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許多壩體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損毀,部分淤地壩已喪失攔泥能力,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一旦發生暴雨洪水,可能導致壩系垮塌,大量泥沙重新輸入黃河。二是壩系不配套。陝北地區小型淤地壩佔陝西省淤地壩總數的2/3,且多為群眾自發修建,標準低、質量不高,許多小流域溝道缺少控制性工程,整體防洪能力差。三是建設資金不足,新建淤地壩資金主要來自國家補助地方實施的小型項目,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給後期的運行管護及安全運行留下隱患。
(四)淤地壩運行管護體制不健全
淤地壩所有權歸鄉村集體,使用權歸農民,有人種地無人護壩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跨鄉、跨村、跨組的大中型淤地壩,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管護責任難落實。加之地方財政困難,必要的維修加固經費嚴重不足,管護資金和人員落實不到位,往往是「小病」無人管,「大病」管不了,加之部分管護人員管護知識積累不足,致使一些地方管護流於形式,對工程運行帶來安全隱患。
四、加快推進黃土高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建議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基於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應將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同居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相結合、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同建設美麗中國相結合,持之以恆推進黃土高原生態綜合治理,分區精準施策,著力提高治理效率,有效解決黃河水沙不協調問題。應將生態綜合保護作為鞏固生態建設成果、釋放生態紅利的重要抓手,把淤地壩系擴面升級作為減少入黃泥沙的關鍵舉措,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黃土高原面貌實現根本性好轉的重要保障。
(一)試點綜合治理,促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思路,在黃土高原地區選擇具有代表性、治理基礎較好、示範效應強的區域,開展生態綜合保護試點,改變過去梯田建設、種樹種草、淤地壩建設等單項治理措施比較多、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不足的狀況。鼓勵試點地區依託已有的生態建設基礎,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因地制宜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係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喬、灌、草相結合的生物防護體系,封禁保護為主的自然修復體系,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實現體系。
推動生態建設與生態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支持試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等綠色富民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讓廣大群眾享受生態實惠。支持建立生態產業合作社,引導企業發展生態產業,使生態改善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深入挖掘當地生態文旅資源,支持發展休閒旅遊、森林康養等產業,增加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促進生態提質、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進而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二)以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有計劃推進淤地壩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淤地壩是流域綜合治理的一種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
應以流域為單元,對黃土高原重要溝道壩系進行規劃設計,系統謀劃一批重點工程,每年選擇若干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久久為功。建立分級負責、分類投入機制,中央政府主要支持骨幹工程建設,省級政府負責工程建設督導和檢查驗收,並加大對淤地壩建設支持力度,市縣政府負責工程組織實施、除險加固和管護責任落實,鄉鎮政府負責管護。
(三)實施淤地壩升級改造,確保安全運行
實施病險淤地壩升級改造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也是持續發揮淤地壩效益的需要。應從以下方面鞏固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成果,確保安全運行和發揮綜合效益。
一是全面掌握中型以上淤地壩三大件(壩體、放水建築物和溢洪道)配套、淤地面積和運行情況,建立大中型淤地壩信息資料庫,逐步推進智能化管理。
二是繼續推進大中型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優先開展病險嚴重、危害程度大的病險壩除險加固,及時排查病險問題,確保淤地壩健康運行。
三是發揮淤地壩蓄水功能,提高雨洪資源化利用能力。依託淤地壩的蓄水功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蓄集的水資源引導當地群眾發展養殖業、休閒旅遊、康養等產業。四是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將淤地壩管護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結合管護工作的需要,增設淤地壩管護崗位,妥善解決管護人員薪酬、「責任人」培訓、防汛預案編制、防汛演練、應急搶險等所需資金。
(四)建立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分享機制,促進生態共保共建共享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任務重、資金需求量大,僅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需要建立讓生態建設工程發揮綜合效益的投入和利益分享機制。
一是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各級政府應採取稅收優惠、貸款優惠等措施,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淤地壩建設與生態保護,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企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確保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持續穩步推進。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形成生態共建共保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是創新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模式,完善治理體制機制。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生態建設項目,應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探索村民自建、以獎代補等多種生態建設模式。
三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縣、鄉、村、組四級生態管護體系,增加生態公益管護崗位,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各級政府出資建立的淤地壩,蓄積的水資源用於灌溉周邊的耕地(可採取成本分攤方式),淤出的耕地歸村集體所有,除骨幹壩由鄉鎮政府負責管護之外,其他壩可採取「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由村集體負責管護。村集體可把淤出的耕地承包給村民耕種,並收取一定的租金用於管護,也可與農業開發公司合作,採取投資或租賃的方式發展特色農牧業。農民可將自己承包的耕地和林地入股,分享收益,或成為開發公司的職工,獲取勞動報酬。通過淤地壩建設和山水林田路系統治理,走出一條農民增加收入、集體經濟得到鞏固、企業取得高收益的新路子。
作者簡介:肖金成,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來源:《宏觀經濟管理》2020年07期)
責任編緝:祁國燕
原標題:《宋建軍 肖金成等:黃河大保護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生態保護和淤地壩建設的調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