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守土護綠——記從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專家們

2020-12-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付文婷

  「我在那山溝裡,追逐流逝的歲月,風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皺紋千線……」一首《信天遊》唱出了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飛沙走石的固有歷史風貌。

  如今,經過一代又一代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黃土高原終於亮出了「新顏值」,美出了「新氣質」。春夏季節裡,這裡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間赫然披上了深深淺淺的綠裝,「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恍如換了人間。

  那麼,在黃土高原由「黃」轉「綠」色彩嬗變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和故事?

  今天,讓我們走進歷史,親近現實,刻錄下一個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和壯志,改寫這裡容顏和自然風貌的專家團隊——位於陝西楊凌、隸屬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專家們。

「我的夢想是讓黃河變清」

  黃土高原因生態環境脆弱、土壤侵蝕劇烈而聞名於世。

  「我的夢想是讓黃河變清,黃河不清,我將死不瞑目。」為了圓夢,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

  在朱顯謨看來,黃河之所以為「黃河」,主要原因在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了考察土壤侵蝕情況,縛住「黃流」,朱顯謨先後三次跨越崑崙,兩度入疆,20多次來到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間,用心問診和把脈這裡的山山水水。

  在了解當地農民如挑水溝、打壩堰等水土保持經驗後,朱顯謨認為應該把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結合起來,積極改善土壤,增強保蓄水分、抵抗侵蝕的能力。

  這種以植被保護為核心的治理經驗,後來成為治理黃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朱顯謨提出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核心。這一方略成為國家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據。

  「如今,老師的夢想基本上實現了。黃河年輸沙量從過去20世紀70年代的16億噸,到現在已減少了85%以上。」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了35年的劉國彬研究員,以此深情告慰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17年離世的恩師朱顯謨老先生。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長期以來,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歐亞科學院院士唐克麗、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為代表的一批批科研人員,銖積寸累,開創了我國旱地作物生理生態研究的新領域,提出了旱地農業發展「關鍵在水出路在肥」等科學論斷,為黃土高原披上「綠裝」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據不完全統計,自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創建以來,這裡的一代代科研人員,用智慧與汗水助推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擴展和推移了400公裡。僅延安一地的植被覆蓋率,就從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為世界水土保持創造了典範

  「在這裡,我看見了中國的巨變。」2015年,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專程考察了陝西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綜合治理示範區後如是說。2005年,他曾實地考察過位於我國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原。而10年之後,黃土高原區域已豁然舊貌換新顏。在他看來,這裡是環境再生的一個極佳案例,這種經驗可以在其他地區複製和推廣。

  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安塞區,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和生態治理的核心區域之一,對於開展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科學研究和試驗示範具有典型代表性。

  隸屬於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的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始建於1973年,現為黃土高原北部草原農業生態區唯一的國家野外站。

  20世紀70年代的延安,正如《梁家河》一書所說,「山上光禿禿,沒有樹,甚至沒有灌木」。而那時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家中沒糧,口袋沒錢,日子過得非常恓惶。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認為一畝地一畝糧,一畝地若種成草,不划算,對農業科學極其陌生且不信任。

  「道路坑坑窪窪,黃土連天塵滿地。最開始來一次安塞,路上大約需要四五天的時間,一次駐站就是幾個月。」在安塞站工作了近30年的吳瑞俊說。

  怎麼辦?面對農民的不信任、科研條件的艱苦,科研人員篤定信念,毫不氣餒:只有敢想才有可能、敢為才有未來、敢當才是盡責!

  適宜開墾的坡度,合理的農作物間距……凡此種種,科研人員都親力親為,親身操作,給出科學建議,幫助農民科學生產。

  日積月累,科研人員從建立生態戶到生態村再到8.27平方公裡小流域,逐步形成了安塞紙坊溝生態治理與農業發展的樣板和模式。村民們在這一模式中看到了植被、環境、氣候在退耕後產生的巨變,終於相信了退耕還林(草)的好處,科研工作由此得以順利開展。

  經過長期治理,紙坊溝實現了從森林絕跡到森林覆蓋率60.4%的轉變,人均純收入從1973年的50元增長到2018年的7000元,生態與經濟的「體格」和「體質」越來越好。

  不僅是安塞站,縱觀黃土高原實驗室不同地區的10個野外試驗站,處處都是加速度:寧夏的「上黃模式」、長武的「王東經驗」、米脂的「孟岔模式」等都廣受認可和好評。

  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Peter Vitousek教授在考察了神木、安塞和長武等野外試驗站後,認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非常顯著,為世界水土保持創造了典範」。

人才「引擎」助推長效發展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河和黃土高原的關心與重視,成為新時代黃土高原實驗室科技工作者的動力與使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綠色發展的主體,實現長效發展必須以人才為本。

  相較發達地區,地處西部、遠離城市的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人才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如何引才、留才助推長效發展成為發展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黃土高原實驗室利用科教融合優勢,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創新青年人才成長機制,人才隊伍逆勢而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黃土高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世清表示。

  利用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共建機制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契機,近年來黃土高原實驗室不僅吸引了一批大學優秀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幹來室工作,同時還廣泛延攬國內優秀人才,支持青年成長成才。

  「目前,實驗室人才隊伍日趨年輕化、結構不斷合理,為進一步助推綠色長效發展提供了潛在的人才資源儲備。」李世清高興地說。

  人才聚集,創新不斷。在黃土高原實驗室,科技為黃土高原披「綠裝」、打造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樣板、人才「引擎」助推長效發展的故事不勝枚舉。

  近5年來,水土保持實驗觀測技術裝備郭明航研究員團隊在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方面捷報頻傳,研製成功了「雨滴物理特性測量儀」「土壤侵蝕下墊面數字地形測量系統」「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其中,「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於近日成功轉化上市,讓更多科技工作者直接受益。

  入選2016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的魏孝榮研究員表示,在黃土高原實驗室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學校海外提升、青年英才計劃、「雙一流」學科群等支持下,自己與國內外著名科研單位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全球變化生物學》等領域主流雜誌上。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9日 04版)

[ 責編:張璋 ]

相關焦點

  • 【科研新進展】(115)水保所在黃土高原旱地作物持續高產研究取得新...
    近日,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仕穩團隊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Sustainable high yields can be achieved in drylands on the Loss Platea by changing water use
  • 黃土高原呈現鐵路基建新答卷
    經過4年研究論證,方案確立為:設計時速250公裡,預留時速350公裡提速條件的有砟高鐵。「時速250公裡,能夠節約40%的出行成本,擴大受益群體。預留提速空間,則是為老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考慮。」馬文輝說。
  • 宋建軍 肖金成等:黃河大保護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
    一、黃土高原生態保護歷程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黃土高原生態保護與治理,持續開展了以坡面治理和溝道治理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針對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水土保持理論、技術研究和水保試驗站建設,不斷完善和豐富治理措施和治理手段,實現了治理理念由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轉變,治理方式由分散治理向國家主導的規範治理轉變,治理區域由全域治理向粗泥沙集中來源區重點治理轉變。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2.0版】
    偉大源於苦難文 | 星球研究所關於黃土高原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其一無論有沒有去過黃土高原人們只要一提到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便會躍然腦海甚至一貫展現各地正面形象的中學地理教材也用了較大篇幅強調它的水土流失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葛劍雄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是歷史地理領域的一流專家,他師承譚其驤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流文化領域。本書開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從理論角度為黃河治理以及黃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論證。
  • 覃思卓實 經世致用——史念海的區域發展研究貢獻
    這項研究是對歷史地理無法作計量研究傳統的一個突破,使黃河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重視黃土高原溝壑演變與森林變遷的綜合研究,以《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一文,以及《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一書為代表。他提出,在古代黃土高原上有許多寬廣平敞的原,這些原有著豐富的森林和草原,且農業發達。但後來溝壑逐漸加深加多,是千百年來濫砍濫伐、農林牧失調造成的。
  • 傻子·智者·朋友——記「中日友好使者」高見邦雄
    1992年,高見邦雄第一次踏入中國黃土高原東北邊緣的大同市渾源縣。大同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內外長城之間,平均海拔在900米一1500米之間,年降水量為380毫米—460毫米,無霜期為90天—130天,幹早風沙等災害性天氣嚴重,曾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說法,同時,大同的地質結構複雜,風沙災害嚴重,旱災發生,但又不是單一的旱災:有的山一側乾旱成災,一側暴雨成患。
  • 水土保持到底是幹嘛的?可以理解為植樹造林嗎
    沙漠一景水土保持到底是幹嘛的?可以簡單理解為植樹造林嗎?我認為是可以的,作為一個水保方向的在讀碩士,我認可這個觀點。水保是一個專業的簡稱,其全稱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在人民群眾樸素的觀念裡面,水土保持=不砍樹+多植樹。同樣也得益於我國大規模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其實水土保持核心的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水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保住了沒;二是土壤保住了沒,裡面的養分有沒有跑掉,土壤的品質有沒有變得更好。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黃土高原行(1)
    今年是父親誕辰100周年.我們姐弟幾人相約:「爸爸誕辰那天,一起回到故土黃土高原——陝西神木,祭拜父親、追思父親。
  • 建德:建德市水土保持委員會召開自備礦山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工作...
    2021年1月12日下午,建德市水土保持委員會在市水利局四樓召集水利、稅務、財政、安監等部門召開自備礦山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工作專題研究會議。依法徵收水土保持補償費是有效保護水土保持設施、維護生態安全的有效舉措,是生態補償機制在水土保持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法規賦予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他們從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地理、冰川、氣象、地質及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等九個方面,為長江源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從2012年開始,由長江委長江科學院主導,江源綜合科考進入常態化。長江科學院每年都要聯合多個部門,開展長江源區綜合科學考察,綜合科考內容涉及長江源區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地質與地理空間信息等方方面面。
  • 經參調查|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他們從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地理、冰川、氣象、地質及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等九個方面,為長江源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從2012年開始,由長江委長江科學院主導,江源綜合科考進入常態化。長江科學院每年都要聯合多個部門,開展長江源區綜合科學考察,綜合科考內容涉及長江源區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地質與地理空間信息等方方面面。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水土保持事業定位的系統性與綜合性首先,從水土保持學科的定義看,《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土保持術語》(國家標準)等專著、標準中將水土保持定義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
  • 大同雲州區:把黃花種到了雪域高原
    因其獨特生長在富含礦物質的馬蘭黃土的大同火山大地,而被國家評定為地理標誌和名牌產品。」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同雲州區唐家堡黃花產業園視察時指出:「小黃花,大產業,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習近平總書記盛讚黃花產業,通過媒體迅速傳遍全國。山西建築工程集團的援藏幹部們看到後,立即瞄準了黃花這個產業。
  • 紀錄電影《中國神秘的心臟——黃土高原》創作研討會召開
    9月12日,紀錄電影《中國神秘的心臟——黃土高原》創作研討會在北京影視公司召開,會議圍繞影片創作展開,陝西盛世唐人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賈枝樺、北京盛世唐人影視公司負責人及製作團隊參加了此次會議。影片《中國神秘的心臟——黃土高原》的核心在於烘託黃土精神
  • 「洛川蘋果就是好,產地氣候兩件寶」蘋果就吃黃土高原這個味兒
    我黃土高原土層深厚,氣候無霜期高達180天所孕育的蘋果味就是霸氣,就是這麼有底氣。朋友們也別著急,我就把孕育最好吃的洛川蘋果的「產地氣候兩件寶」給大家嘮個明白吧。第一,洛川蘋果原產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想複製都難!洛川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塬溝壑區。
  • 俯瞰黃土高原雲海雪山 「五線譜」梯田環繞山谷
    俯瞰黃土高原雲海雪山/6) "← →"翻頁 從飛機上俯瞰甘肅黃土高原線條交織如水墨
  • 在內秀在黃土高原上的美味食物
    是被現代人嘲笑的十三朝古都西安,還是黃土高原上嘹亮的民歌,還是拯救中國危難中的革命聖地氛圍。他歷史悠久,地貌粗獷美麗,還有黃河的英雄民俗。當然,其中也有內秀,由於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融合,西安食品在中國食品行業中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 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拉薩11月5日電 題: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記者羅布次仁、邊巴次仁、劉洪明、陳尚才  這一切,讓他很難相信眼前的這個人是個「大領導」「大專家」。  普瓊總是親切地用「院長啦」為記者講述他們之間的故事。比如,推廣新品種、田間指導、無償為農戶發放農藥、幫助農戶銷售種子等。  「院長啦時刻為我們的利益著想,他的恩情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普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