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付文婷
「我在那山溝裡,追逐流逝的歲月,風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皺紋千線……」一首《信天遊》唱出了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飛沙走石的固有歷史風貌。
如今,經過一代又一代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黃土高原終於亮出了「新顏值」,美出了「新氣質」。春夏季節裡,這裡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間赫然披上了深深淺淺的綠裝,「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恍如換了人間。
那麼,在黃土高原由「黃」轉「綠」色彩嬗變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和故事?
今天,讓我們走進歷史,親近現實,刻錄下一個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和壯志,改寫這裡容顏和自然風貌的專家團隊——位於陝西楊凌、隸屬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專家們。
「我的夢想是讓黃河變清」
黃土高原因生態環境脆弱、土壤侵蝕劇烈而聞名於世。
「我的夢想是讓黃河變清,黃河不清,我將死不瞑目。」為了圓夢,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
在朱顯謨看來,黃河之所以為「黃河」,主要原因在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了考察土壤侵蝕情況,縛住「黃流」,朱顯謨先後三次跨越崑崙,兩度入疆,20多次來到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間,用心問診和把脈這裡的山山水水。
在了解當地農民如挑水溝、打壩堰等水土保持經驗後,朱顯謨認為應該把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結合起來,積極改善土壤,增強保蓄水分、抵抗侵蝕的能力。
這種以植被保護為核心的治理經驗,後來成為治理黃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朱顯謨提出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核心。這一方略成為國家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據。
「如今,老師的夢想基本上實現了。黃河年輸沙量從過去20世紀70年代的16億噸,到現在已減少了85%以上。」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了35年的劉國彬研究員,以此深情告慰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17年離世的恩師朱顯謨老先生。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長期以來,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歐亞科學院院士唐克麗、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為代表的一批批科研人員,銖積寸累,開創了我國旱地作物生理生態研究的新領域,提出了旱地農業發展「關鍵在水出路在肥」等科學論斷,為黃土高原披上「綠裝」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據不完全統計,自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創建以來,這裡的一代代科研人員,用智慧與汗水助推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擴展和推移了400公裡。僅延安一地的植被覆蓋率,就從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為世界水土保持創造了典範
「在這裡,我看見了中國的巨變。」2015年,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專程考察了陝西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綜合治理示範區後如是說。2005年,他曾實地考察過位於我國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原。而10年之後,黃土高原區域已豁然舊貌換新顏。在他看來,這裡是環境再生的一個極佳案例,這種經驗可以在其他地區複製和推廣。
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安塞區,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和生態治理的核心區域之一,對於開展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科學研究和試驗示範具有典型代表性。
隸屬於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的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始建於1973年,現為黃土高原北部草原農業生態區唯一的國家野外站。
20世紀70年代的延安,正如《梁家河》一書所說,「山上光禿禿,沒有樹,甚至沒有灌木」。而那時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家中沒糧,口袋沒錢,日子過得非常恓惶。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認為一畝地一畝糧,一畝地若種成草,不划算,對農業科學極其陌生且不信任。
「道路坑坑窪窪,黃土連天塵滿地。最開始來一次安塞,路上大約需要四五天的時間,一次駐站就是幾個月。」在安塞站工作了近30年的吳瑞俊說。
怎麼辦?面對農民的不信任、科研條件的艱苦,科研人員篤定信念,毫不氣餒:只有敢想才有可能、敢為才有未來、敢當才是盡責!
適宜開墾的坡度,合理的農作物間距……凡此種種,科研人員都親力親為,親身操作,給出科學建議,幫助農民科學生產。
日積月累,科研人員從建立生態戶到生態村再到8.27平方公裡小流域,逐步形成了安塞紙坊溝生態治理與農業發展的樣板和模式。村民們在這一模式中看到了植被、環境、氣候在退耕後產生的巨變,終於相信了退耕還林(草)的好處,科研工作由此得以順利開展。
經過長期治理,紙坊溝實現了從森林絕跡到森林覆蓋率60.4%的轉變,人均純收入從1973年的50元增長到2018年的7000元,生態與經濟的「體格」和「體質」越來越好。
不僅是安塞站,縱觀黃土高原實驗室不同地區的10個野外試驗站,處處都是加速度:寧夏的「上黃模式」、長武的「王東經驗」、米脂的「孟岔模式」等都廣受認可和好評。
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Peter Vitousek教授在考察了神木、安塞和長武等野外試驗站後,認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非常顯著,為世界水土保持創造了典範」。
人才「引擎」助推長效發展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河和黃土高原的關心與重視,成為新時代黃土高原實驗室科技工作者的動力與使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綠色發展的主體,實現長效發展必須以人才為本。
相較發達地區,地處西部、遠離城市的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實驗室,人才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如何引才、留才助推長效發展成為發展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黃土高原實驗室利用科教融合優勢,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創新青年人才成長機制,人才隊伍逆勢而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黃土高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世清表示。
利用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共建機制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契機,近年來黃土高原實驗室不僅吸引了一批大學優秀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幹來室工作,同時還廣泛延攬國內優秀人才,支持青年成長成才。
「目前,實驗室人才隊伍日趨年輕化、結構不斷合理,為進一步助推綠色長效發展提供了潛在的人才資源儲備。」李世清高興地說。
人才聚集,創新不斷。在黃土高原實驗室,科技為黃土高原披「綠裝」、打造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樣板、人才「引擎」助推長效發展的故事不勝枚舉。
近5年來,水土保持實驗觀測技術裝備郭明航研究員團隊在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方面捷報頻傳,研製成功了「雨滴物理特性測量儀」「土壤侵蝕下墊面數字地形測量系統」「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其中,「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於近日成功轉化上市,讓更多科技工作者直接受益。
入選2016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的魏孝榮研究員表示,在黃土高原實驗室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學校海外提升、青年英才計劃、「雙一流」學科群等支持下,自己與國內外著名科研單位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全球變化生物學》等領域主流雜誌上。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9日 04版)
[ 責編:張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