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參調查|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2020-12-19 閃電新聞

部分河段水質下降、冰川融化水土流失加劇、內湖鹹水匯入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不久前,記者跟隨科考隊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500多公裡,目擊長江之源水文、水資源、河流泥沙、生態環境等方面正在悄然發生的深刻變遷。這已是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下屬長江科學院對長江源區連續10年的科學考察。

科學家們發現,由於人類活動加劇和高原暖溼化影響,長江源區生態系統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江大保護從江源開始」,已是迫在眉睫的高質量發展課題。

趙乃育 繪

10年科考初步摸清江源「家底」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水生態研究所博士李偉被稱為「高原漁夫」。2019年,他三上高原,在海拔4800多米的長江南源當曲上遊設置5個樣點,開展魚類生態學監測,不僅發現一種名為小頭裸裂尻的魚類種群數量豐富,是長江源區的優勢魚種,而且找到高原魚類的越冬場、產卵場,揭開了這些高原魚類度過漫長寒冬的奧秘。

為此,李偉每次都要穿上防水服,帶上採集設備,下到冰冷的河水中觀察、採樣,甚至在零下30℃的河邊過夜。2019年4月,恰逢青海玉樹遭遇雪災,冰雪融化時間相對推遲一個月。「流著鼻涕,吹著呼嘯的冷風,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還被藏在鞋子裡的木蜂蜇傷,夜晚在零下30℃的野外過夜,大自然的殘酷讓我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回憶那一次科考經歷,李偉至今心有餘悸,但他仍堅持一次次踏上高原,終於發現高原魚類的越冬場所。

在冬季零下30℃到零下40℃的氣溫下,長江源區許多河段「連底凍」,那麼這些魚群如何過冬生息?李偉發現,有一些河段,在溫泉水的加熱作用下,冬季仍處於解凍狀態,還保持了一定的水溫,「聰明」的魚兒在河流冰封前,遊到這些溫泉區過冬,第二年夏季來臨前,「洄遊」產卵場,「生兒育女」,繁衍不息。原來,溫泉成了高溫魚類越冬場的「供暖器」。

李偉說:「掌握高原魚類關鍵棲息地的水文水動力特徵,對認識江源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原水生態系統有著重要意義。」

2020年,李偉又三上高原,對長江源區的魚類進一步開展研究,並成功實現了小頭裸裂尻的人工繁育實驗。「這意味著一旦江源發生環境突發狀況,我們可以迅速採取人工幹預措施,修復水生生物生態。」長江科學院黨委書記吳志廣說。

長江源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流域最為重要和敏感的區域之一,科學界有著「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江源地區人為幹擾較少,是長江生態保護、全球氣候變化的「本底」。

然而,由於江源地區地形險峻複雜,氣候環境惡劣,高寒缺氧,不少地方屬人跡罕至的「無人區」。雖然自古以來,人們就在不斷追尋探索江源的奧秘,但一直連「長江有多長」「長江源自哪裡」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答案。直至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通過艱苦的實地科考,才將長江源頭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使長江之「長」終於有了結論。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結論:長江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這裡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即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三條河中,楚瑪爾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乾涸,不能成為長江正源;當曲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最長,居於中間,由西向東入通天河,與長江幹流流向一致,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公布考察結果:「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裡,而是6300公裡,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尼羅河。」自此,「長江成了世界第三長河流」方成為世人共識。

201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近百人的隊伍,對長江源進行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考察隊員中,既有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也有大批青年才俊。他們從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地理、冰川、氣象、地質及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等九個方面,為長江源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2012年開始,由長江委長江科學院主導,江源綜合科考進入常態化。長江科學院每年都要聯合多個部門,開展長江源區綜合科學考察,綜合科考內容涉及長江源區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地質與地理空間信息等方方面面。迄今已經連續開展九年。

除了每年一度的綜合性科考,長江科學院專家們還常年開展分門別類的專項科考,有時一年要開展十多批次,有的隊員一年上高原七八次。在「無人無路無圖」的長江源區,科考隊員克服高寒缺氧、高原反應等重重困難,對長江源區自然生態環境各個方面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並開展豐富的原位實驗,揭示了高原河流生態變化機制。

這是國內持續時間最長、涉及專業領域最廣泛的江源科學考察。通過持續的研究,一步步揭開了「亞洲水塔」「世界第三級」的神秘面紗,破譯了這塊「孕育」多條世界級河流的神奇高地的更多奧秘。

「主要是立足水利行業優勢,圍繞『長江大保護』開展相關研究。」吳志廣說,10年基礎性研究和原位觀測,不僅形成了對江源的宏觀感性認知,還在江源地區的水資源、水生態、河道河勢、冰川雪線、水土保持、人類活動影響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第一手基礎數據及資料,較全面地掌握了江源地區以水生態系統為主的生態環境變化規律及趨勢。

江源生態環境面臨深刻變化

2020年8月中旬,當科考隊來到位於各拉丹冬雪山東坡的崗加曲巴冰川時,無不感嘆:「變化太大了!」。這裡是長江上遊尕爾曲的源頭,海拔5300米。三年前,來到冰川之下,腳下站的地方還是一塊冰漬湖,水很清澈,冰川雄偉、壯觀。而今年,這裡全是礫石,渾黃的冰下河水從雪山裡奔騰而出,在冰川腳下匯聚成洶湧的河流。

「今年的科考,關鍵詞是變化。」長江科學院水環境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趙良元告訴記者,「我們針對長江源區突出的冰川退縮、凍融侵蝕、湖泊擴張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重點調查,進一步掌握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河流徑流泥沙輸移規律,測定關鍵水文要素的變化。」

通過連續近10年的觀測和實驗,長江科學院發現,長江源區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全面深刻而持續性的變化。尤其是2016年以來,他們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全面梳理長江源區需要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深入了解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長江源區生態環境現狀及變化趨勢。

通過考察發現,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雪線上升、冰川退縮、水土流失、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等問題凸顯,已直接威脅長江源區乃至整個流域生態安全:

——暖溼化趨勢明顯。長江源區近百年來乾濕交替速率明顯增強,近20年來整體呈現出暖溼化的趨勢,從2001年到2018年,相對於1956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氣溫上升1.4℃,降水量增加11.5%。未來氣候變化預估表明,暖溼化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預計2021年至2050年,長江源區年降水量增加約9.8%,氣溫升高約2.2℃。

暖溼化帶來河流水量、含沙量的增大。在長江源區,所見全是洶湧渾濁的河水奔流而出,連源頭處也是濁浪濤濤的景象,許多山頂基本被草覆蓋,冰川退縮露出大片裸地,引起水土流失。

位於青海玉樹結古鎮巴塘河口的直門達水文站,扼守長江源頭幹流通天河出口,是長江水利委員會最早設立的綜合性水文站點之一,至今已積累有64年連續長系列水文資料。數據顯示,2000年之後,直門達水文站徑流和輸沙呈持續增加趨勢。近10年來,徑流量、輸沙量較多年平均值分別偏大26.27%、29.40%。

——局部水質有惡化傾向。趙良元連續多年參加江源科考,每次都會採集大量河流水樣、底質、土壤,分析水質現狀與水化學特徵。他說,廣泛的採樣分析表明,江源水質總體良好,普遍居於一類至二類之間,但個別區域也出現水質惡化的傾向,由於過度放牧等原因,超出環境承載量,氮磷含量甚至超出三類水的標準。比如在當曲現場調查發現,部分河段藻類繁殖,甚至水中漂浮的都是牛糞。

由於人類活動增強,修橋築路等工程對魚類棲息地造成影響,魚類面臨資源縮減、棲息地被破壞的壓力。

——植被生態退化嚴重。氣溫升高導致局部沼澤溼地蒸散發量增加和凍土融化,導致土壤水分喪失和溼地退化,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在長江南源當曲、正源沱沱河和北源楚瑪爾河,普遍可以看到多年凍土層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速草場退化的情況。

隊員們發現,長江源區大面積沼澤失水而枯竭,草甸被揭開,露出下部的沙石,局部溼地嚴重退化,泥炭地乾燥並裸露。調查發現,長江源頭區退化、沙化草地每年還以2.2%的速率發展,草場退化後,生產力急劇下降,毒雜草比例上升,鼠害猖獗,給當地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水土保持壓力仍大。長江源區生態系統結構複雜、功能脆弱,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草原過度放牧、亂採濫挖等行為,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總體來說,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以來,通過推進退耕退牧還草、鼠害防治、草地圍欄、人工草地建設和天然草地改良、沙漠化防治、黑土灘治理、封山育林等項目,有效遏制了保護區生態環境惡化勢頭,水體與溼地生態系統整體有所恢復,但現在還沒有獲得根本性扭轉,局部水土流失風險仍然較大。

考察發現,新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凍土環境退化、植被退化、凍融侵蝕和土地荒漠化等。在解凍消融期,凍融侵蝕強烈,易形成暫時性洪流,威脅下遊的泥沙輸移和生態環境。因此,長江源區水土流失防治形勢依然很嚴峻。

——湖泊面積擴張。與冰川萎縮相反,通過遙感影像監測發現,長江源區湖泊面積普遍增加。1990年至2019年,長江源區15個面積大於10平方公裡的湖泊面積總體表現為擴張的變化趨勢。各拉丹冬雪山冰川面積呈收縮趨勢,與周邊湖泊面積呈負相關關係。

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的錯達日瑪湖,2000年左右湖泊面積僅50平方公裡,到2019年已接近100平方公裡,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位於可可西裡的四個內陸湖泊卓乃湖、庫賽湖、海丁諾爾湖和鹽湖水位上升,經由古河道連成一片,其中鹽湖面積自2011年以來已擴大四倍。

目前,鹽湖水已經人工引流注入長江北源楚瑪爾河,鹽湖湖面穩定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但是,鹽湖鹹水注入長江源流後,會不會造成新的變化、帶來哪些新的影響尚不可知。

全面推進江源科學研究與生態保護

吳志廣說,「長江大保護」需要從長江源開始,保護長江源是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的具體實踐,是建設幸福長江的現實需要。「源頭之於長江,好比大腦之於人體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保護好源頭生態系統對長江整體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江源區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簡單,生態環境脆弱,抗逆性差。基於歷年考察成果,針對長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圍繞長江源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著眼於提高長江源區以及三江源區生態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和監管水平,專家們提出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加強綜合能力建設、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和成果應用、嚴控人為活動等「三加強一嚴控」建議。

——加強橫向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建設,構建上中下遊「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江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為江源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江源生態是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的保障。專家認為,要著眼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把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樹立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理念,從保護修復江源生態環境的共同使命出發,協調好流域與區域、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強化區域規劃與長江流域綜合規劃、通天河及長江源區綜合規劃等的有序銜接,統籌推進長江源區山水森田湖草系統治理,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最大化。

——加強監測能力、信息化和人才隊伍等綜合能力建設,構建江源水文、水環境、水生態和空間信息等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為強化雪山冰川、湖泊溼地和河流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為全面掌握長江源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土流失狀況,針對目前水文站點明顯不足、水生態監測站點基本空白、冰川雪山監測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他們建議要全面提升長江源區整體監測能力與水平,建立源頭冰川雪山空地立體監測體系。

2016年,長江科學院在三江源核心區的青海省雜多縣建起固定的野外科學考察基地。這也是長江源區僅有的原位科學研究基地。目前長江科學院已經在此開展高原水土流失、草地生態系統等多項模擬實驗。

吳志廣建議,在此基礎上組建長江治理與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長江水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統開展長江源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及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著力研究解決長江源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問題,為「長江大保護」和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優化示範模式。

——加強江源保護基礎問題考察研究,持續開展江源科學考察,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三江源是全球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響應的敏感區,同時也是亞洲主要河流水系的發源地,其變化的一舉一動著實關聯著全球的變化。」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譚德寶認為,科考的意義在於掌握該地區自然生態的變化狀況,分析其內在的機理機制,才能進一步深入探究如何深刻影響整個流域乃至全球生態變化大趨勢,為精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找準科學依據。

針對目前對長江源區生態環境現狀與演變趨勢研究仍然嚴重不足的現狀,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三江源區保護研究基金,以現有科考平臺為基礎,聯合國家、部委及省市各方科研力量,通過資金、平臺、人才的整合與聚集,共同推進三江源保護基礎研究。

在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的同時,要加大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土流失防治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推廣轉化與示範應用,為江源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嚴控人為活動強度,對外流入源人口、阻隔河流工程建設、改變河流形態平面形態活動、修建高等級公路、超載畜牧等實施嚴控,為江源生態環境自然恢復創造條件。

近年來,外來人員入源情況頻繁,屢有人身安全事故發生,也給源區生態環境造成威脅。一些團隊借科考之名,進入保護區行探險、穿越之實的行為也屢有發生。吳志廣認為,江源科考是江源保護的基礎,但必須堅持敬畏大自然、不搞大旅遊的理念,嚴控進入源區的個人和團隊數量,禁止自然訪客進入核心保育區和生態保育修復區,強化科學考察預約制度,對進入核心保育區和生態保育修復區的要從嚴審查考察計劃,杜絕「科考旅遊」等行為的發生。

同時建議遵循差異化保護原則,實施核心保育區禁牧、生態保護修復區休牧與劃區輪牧、傳統利用區合理控制載畜量等制度,實現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記者 皮曙初 李思遠 吳剛 武漢報導)

相關焦點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部分河段水質下降、冰川融化水土流失加劇、內湖鹹水匯入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不久前,記者跟隨科考隊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500多公裡,目擊長江之源水文、水資源、河流泥沙、生態環境等方面正在悄然發生的深刻變遷。這已是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下屬長江科學院對長江源區連續10年的科學考察。
  • 格陵蘭島冰川加速融化,人類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格陵蘭島的冰蓋已經在迅速融化,全球海平面正在急速上升,人類將面對怎樣的未來?格陵蘭島綜合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17日報導,根據周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格陵蘭島的冰川的融冰量可能會比之前預測更多,這也就意味著,格陵蘭島的冰蓋已經在迅速融化,全球海平面正在急速上升。二氧化碳等導致地球升溫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在加劇這種融化。但專家們所掌握的信息較少,這些冰川在過去是如何變化的?特別是在有衛星記錄之前的幾個世紀冰川是如何變化的?
  • 冰川融化坍塌
    攝影師拍攝到冰川融化的瞬間: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6日報導,攝影師Diane Tuft在北極、挪威和格陵蘭島的冰山取景,拍攝到了極地冰川融化的震撼場景
  • 海平面上升,主要不是因為冰川融化?
    消融中的北極海冰,來源:NASA二、陸地冰川不斷退縮,對局部生態將造成巨大威脅而海冰融化只是小頭,最嚴重的是整個大陸的冰川這些冰,還有南極的冰(絕大部分是冰川)都開始融化。這種一兩千米厚度的冰的融化,會造成大量的水流到海洋裡面,引起海平面上升。除了兩極冰川,還有高山冰川。比如我們國家的青藏高原,還有吉力馬札羅山,這些地方的冰川退縮都特別嚴重。這部分冰川消融,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比例不是特別大,但是對局部地區的生態影響非常大。
  • 巨型冰川融化,巴鐵700萬人處於險境,中國這次也愛莫能助
    「巴基斯坦」冰川融化七百萬人遇險,引發全世界關注,外國媒體:該重視了。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巴基斯坦的古冰川現已有了融化的趨向,經觀測近期這種趨勢在持續擴大,這將造成 巴基斯坦的河水水位升高。要清楚,巴基斯坦的冰川總面積達13690平方千米,是除開南極和北極以外,冰川規模較多的國家。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地球兩極正在遭遇危機。11月27日,國家遙感中心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近1/5已融化,預測未來冰蓋表面融化還將繼續增加,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而除了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之外,另一些潛在的影響還少為人知。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水土流失直接關係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全局性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抓住水土流失這個問題就抓住了控制生態退化的關鍵。
  • 俄專家:格陵蘭島冰川融化過程很可能不可逆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俄羅斯水文氣象研究中心科研負責人羅曼·維爾凡德表示,科學家確認,格陵蘭島冰盾的年融化速度提高,而且已開始整體融化,這一過程不可逆的可能性高達90%。維爾凡德說:「格陵蘭島正在因全球變暖而發生劇烈變化。
  • 解密南極「末日冰川」融化之謎
    撰文/王治鈞  全球變暖正在加速南極冰川的融化,人類隨之將面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以及島國和沿海城市的安全問題,這是一個危險信號。  研究員們在分析對比後得出一些結論:和50年前的舊影像相對比,南極的懷特冰川冰架已經越來越薄,僅1978年—2009年間就萎縮了1/3,融化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曾經的預測。  這些數據已經在線發布到斯坦福圖書館的公共檔案,其他科學家也能夠將其與現代雷達數據進行比較,用以了解幾十年來冰層厚度、冰川特徵和它們長期的變化。
  • 衛星顯示南極冰川正以驚人速度融化,如完全融化,將是災難性的
    2020-12-25 07:20:09 來源: 傑美家 舉報   根據衛星顯示,南極洲最重要的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塌
  • 若是南極冰川全部融化,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由於人類之前對大自然的不愛護、對生態環境的不保護,使得我們的生存環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人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全球氣候變暖了,夏季的溫度一年比一年高,冬季的降雪也不如原來多;除了人類經常生活的區域外,還有人類不經常去到的地方也遭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例如:南極。說起南極,我們都知道,那是一個極寒之地,不適合人類居住,只有一些特別耐寒的動物,比如企鵝。
  • 南極冰川大幅度崩裂?北極凍土融化現巨型病毒?更大的災難可能正在發生...
    高溫之下,南極冰川和積雪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大幅度崩裂和融化現象。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2月發布了2張南極圖片,顯示出高溫對當地冰蓋和冰川的嚴重影響——僅僅9天時間,熱浪就迅速融化了鷹島內20%的積雪,露出黃褐色地面還有融化的池塘(圖中明亮的藍點處)。
  • 生態提顏值 脫貧添動力
    村民們高興地說,水土流失治理,「鎖」住了這裡的山和水,生態變好了,脫貧路寬了!昔與今的反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註腳,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動體現。作為全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面積約10.8萬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69%。面對窘境,我省創新思路方法,統籌治山治水,協調增綠增收,讓山川煥顏,水土重生。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調查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調查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裡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對水源區生態保護作出戰略部署,之後連續制定《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等,既明確水源區生態保護的目標、任務和重大項目,又將水源區生態保護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統籌考慮、一體實施。3省分別出臺相關法規,有關市縣配套制定實施方案,提出針對性強的舉措要求。
  • 格陵蘭島冰川損失量創新紀錄: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8月21日,據外媒報導,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格陵蘭島的冰蓋去年淨損失5320億噸,這給海平面加速上升再次敲響了警鐘,這相當於每天有300萬噸水流入全球海洋。報導稱,格陵蘭島不斷融化的冰是2019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來源,佔全球海平面上升總量的40%,即1.5毫米。
  • 科學家稱格陵蘭島冰川將不復存在
    8月1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通過分析格陵蘭島近40年的衛星數據發現,島上的冰川已經嚴重萎縮,即使全球變暖停止,冰川也會繼續消失。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近年來關於每月格陵蘭島冰川的衛星數據,結果發現,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由積雪形成的冰川和融化的冰川(約4500億噸)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但是在2000年左右,每年損失的冰川量開始穩步增加。
  • 李香菊、陳斌在省政協常委會上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省委副主委、我校經金學院李香菊教授和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我校能動學院陳斌教授分別代表省民盟和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在會議上作交流發言。加強我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建議李香菊代表省民盟民盟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水土流失是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