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態度,取決於你說話的語氣

2020-12-23 等風來育兒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家長作為成年人,都明白出口傷人的危害性,但是當他們對齊自家孩子來,很多人際交往中的行為準則統統失效,對這孩子冷嘲熱諷。

卻忘記了,小孩子也會為大人的一句話而受傷。

01 李玫瑾:你什麼語氣,孩子就是什麼態度

李玫瑾曾經說過: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對你的態度。簡言之,孩子的行為與認知都是父母行為的投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會決定孩子對父母抱有怎樣的態度與情感。

經典漫畫家幾米也曾經說過:一個小孩子寧願被最兇狠的仙人掌刺傷,也不願意接受來自大人的冷嘲熱諷。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但是朝夕相處的近距離接觸常常讓很多家長忘記了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歇斯底裡的樂器,動輒斥責的口吻,常常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今年的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春潮》就探討了一對母女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殘忍地揭示出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為處事方式對於孩子帶來的一生的影響。

記者郭建波美麗且富有正義感,她與自己的女兒,母親紀眀嵐因為血緣親情的捆綁,祖孫三代生活在一起。

郭建波的母親紀眀嵐在外雷厲奉行,親切善良,但是對於女兒郭建波卻展現出無比令人厭惡的一面:她言辭犀利對著女兒進行諷刺批評,動輒因為一點小事對著郭建波聲嘶力竭,情緒極不穩定的她對於自己的孫女雖有寵愛之心,卻也時不時翻臉。

郭建波身為女兒又身為母親,面對自己總是充滿戾氣,百般挑剔的母親卻無可奈何。在外工作能力突出,又富有正義感的她回家只能忍氣吞聲,用無言的方式反抗母親的暴政:

討厭母親集合一大幫子人在屋子裡大喊大叫,她只能躲在陽臺上,用香菸毀掉紀眀嵐剛剛攆好的餃子皮;自己受傷回到家裡還要面對母親不斷地數落與冷嘲熱諷,她恨地用手掌抓住陽臺上的仙人球。

同樣受到紀眀嵐影響的,還有孫女郭婉婷:姥姥冷嘲熱諷的說話方式讓她無可奈何,動輒發火的情緒狀態更讓她小心翼翼。上小學的她就要在姥姥和媽媽的戰爭中察言觀色。

影片末尾,郭建波面對昏迷不醒的紀眀嵐才敢說出自己多年的委屈:「好安靜啊,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

「但你醒來後,一定還是會用最惡毒最骯髒的話來罵我。」「我想躺在媽媽懷裡,你摧毀的是我對母親在我心中的印象。」

就像電影海報上寫到的:「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

有太多像紀眀嵐一樣的家長,對著自己的孩子口不擇言,用最難以忍受的說話態度,說著世界上最殘忍的話。

而這樣的說話方式,態度,帶給孩子的是一輩子的壓抑和怨恨。

02 父母對於孩子最不可取的三種說話態度

很多家長明白說話態度對於孩子的終身影響,但是常常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察覺。

這三種常見的父母對於孩子表達糟糕的說話態度,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

1. 命令

《爸爸去哪兒》中的嚴父楊爍頻頻上熱搜,被網友炮轟。梳理他與兒子相處的日常,他對於兒子的態度之所以會令人不滿,就是因為他頻頻對兒子的命令語氣。

兒子走路內八,他就大喊著命令兒子:「給我從那個坡上重新跑一遍!」

孩子在前面戰戰兢兢地爬樓梯,他在後面,明明是擔心孩子會掉下來,卻還是採用命令的語氣:「你再不爬快點,我可就在後面踹你了!」

這樣的命令語氣會讓孩子產生壓迫感,並且會對家長產生出敬而遠之的態度,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嚴重損壞親子關係。

2. 懇求

一些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也會經常產生懇求的語氣:「寶寶,你來幫幫媽媽好不好?」「你不要搶小朋友的這個玩具了,媽媽再給你買新的好不好?」

看似溫柔的懇求語氣,但是卻暗含了只要寶寶妥協,家長就會給予獎勵的條件。

這樣的語氣雖然溫柔,卻是變相溺愛的一種,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的:久而久之,家長會失掉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如果交換條件,孩子就無法滿足,自然就不會妥協。

3.不耐煩

周末的公園,一位可愛的小女孩正在跟夥伴開心地在草地上奔跑嬉鬧。或許是玩鬧得太開心,小女孩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清晨草地上的露珠將小女孩嶄新的裙子弄溼了,還有些許泥土粘在上面。

小女孩站起身來,準備繼續玩,看到走過來的媽媽卻害怕地大哭起來。這位媽媽走過來生氣地拍了拍女孩子身上的泥土,說:「一天操不完的心!你看看剛給你洗好的衣服糟蹋成什麼樣了?」

這樣的情景很多家長並不會陌生,而孩子面對走過來的媽媽崩潰大哭得原因也不難理解:不耐煩的說話狀態讓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並且知道自己一定會挨罵。

這樣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我讓媽媽不開心的失落感與「我真是沒用」的失落感。

03父母對待孩子用哪種說話態度才會更好?

說了這麼多父母說話語氣不正確對孩子帶來的影響,那麼父母應該用哪種說話態度才是正確的呢?

不論採取怎樣的態度,都應該建立在平等的溝通的基礎上。下面三種方式,或許對家長有幫助。

1. 鼓勵和信任

家長對於孩子的鼓勵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是《爸爸去哪兒》中,黃磊面對女兒黃多多的說話態度就很值得家長學習。

需要孩子們完成任務時,年齡最大的黃多多需要帶領弟弟妹妹們一起活動。面對突如其來的領導人任務,多多明顯有些信心不足。

黃磊蹲下身對黃多多說:「多妹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帶小朋友們順利找到蔬菜,來跟爸爸匯合!」

這就是鼓勵和信任的最好示範。家長向孩子表達信任的態度,鼓勵的語氣就能讓孩子信心滿滿。

2. 尊重和讚美

霍思燕與兒子嗯哼相處的日常,也給家長們上了一堂好課。

不論兒子嗯哼做什麼,霍思燕總能找到兒子值得誇獎的地方:

兒子明白「人多力量大」就是團結,她會誇獎:「嗯哼你比我還要聰明!」

兒子給她準備了小禮物,她也會開心地把兒子摟進懷裡一臉幸福;

出門前兒子幫自己挑選化妝品,不論兒子的搭配多麼奇怪,霍思燕也會一臉驕傲地使用它們。

學會讚美,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3. 商量

除了積極的讚美與鼓勵,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家長更應該採用商量的語氣:「寶貝,我們今天看電視就只能看一小時哦!」而不是「去把電視給我關掉!」

「我們是不是應該睡覺了?」而不是「現在給我上床睡覺!」

商量的語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容易促進問題的解決。

看完以上,你認為家長應該對孩子才去的說話態度應該是怎樣的?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貴人語遲」和「說話較早」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貴人語遲」和「說話較早」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距離很大小孩的言語發育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孩子宣布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叫,生後一個多月,由於口形的不同,能夠分別宣布不同的元音。當然,每個孩子的言語發育有其個體差異,有的早有的晚,但如果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或沒有任何溝通性的言語,可能是疾病的信號。那麼會說話就代表沒問題了嗎,也不盡然,其實大部分新手媽媽很簡單忽視小孩子的說話問題。孩子講話支支吾吾,表達能力差,分明聽得懂指令,也會眼神溝通,可就是不開口,乃至有的到了小學,才發現孩子連毛遂自薦都說得磕磕巴巴,言語表達能力堪憂。
  • 學會說話用好你的語氣
    陽光的味道大凡會說話的人運氣就好,遇事會事半功倍,而不會說話的人在求人辦事上,因語氣粗暴即顯態度生硬,會給對方頤指氣使感覺,會令事情難辦。會說話的人口氣溫婉,語氣柔順,聽者悅耳,說者有心,更顯說者涵養品質,知書達理,是對會說話的人讚美,所以書讀的多和會說話息息相關書讀得多的人,往往讓人心生歡喜,喜歡與其相處。家庭中的矛盾,很多都是因為語氣不對,而引起矛盾重重,夫妻之間,婆媳關係,往往都是因一句語氣不對的話,而導致對方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 你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他釋放你語言之外的情緒,比如你是生氣的,緊張的,還是開心放鬆的?語氣會表達了你內心的態度,那些微弱的、看似細小的部分,反而會更真實,讓聽的人更在意。敏感如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語氣好壞,更加能一下子分辨出來。
  • 好文|你說話的語氣,有時能決定你的運氣
    等到她再打過去,對方直接吼了起來:「你就這麼閒啊,不知道我正在忙嗎?」同事委屈得掉下淚來。 說話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婚姻的成敗就在於你能否和伴侶好好說話。 認識一對夫妻,結婚十年多依然感情深厚。問及婚姻幸福的秘訣,朋友說:「沒別的原因,也就是懂得好好說話而已。」他們剛結婚那會兒,也時常會有矛盾,但每次朋友都巧妙化解了。
  •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決定了人生的福氣
    曾在網上看到一組測試:節目組在一位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讓母親模仿兩種不同的語氣和她說話。孩子在房間裡給媽媽打電話,像平時一樣,詢問她什麼時候回來,打了幾個,一直都在忙音狀態。電話終於接通,母親剛開始是不耐煩的語氣:「幾分鐘就到家了,一直打電話,我在騎車,我很煩。」孩子聽到後,瞬間沉默,雙眼噙滿眼淚,緊接著一滴滴掉了下來。
  • 你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如果換一個平和的語氣,結果就會不一樣。這是為何? 因為人與人之間溝通時,除了語言交流外。還有眼神、肢體交流。還有說話時的語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號。他釋放你語言之外的情緒,比如你是生氣的,緊張的,還是開心放鬆的?
  • 和家人說話,能不能換一種和藹可親的態度和語氣?
    可在家裡對待家人時,就沒那麼客氣了,說話隨隨便便,不分輕重,甚至出口傷人。有時心情不好時,輕則衝著家人發脾氣,重則怒氣衝天,大發雷霆。仿佛家裡人借了他的米,還了他的稻一般。分析這些人對外人說話客氣對家人態度粗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對家裡人不尊重,不當回事,而是他們覺得,既然是一家人,就沒有必要像對待外人那樣客客氣氣。
  •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
    好的家庭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說話的語氣,不僅影響家庭的幸福,也影響孩子出門在外,為人處世的態度。可以說,家庭溫不溫暖,看父母說話的語氣就知道。很多家庭的矛盾紛爭,都是在表達上栽了跟頭。有一次請幾個學生來家裡吃飯,席間有個學生小心翼翼地對我說:「老師,真羨慕您一家,說話是溫柔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你會發現14歲的孩子,開始偷偷的曠課,15、16歲的孩子開始沉迷於網絡世界,總之青春期的問題接踵而至,處理不好,父母與孩子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且採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相處。
  •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養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
    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在講座中曾經明確指出:「哺乳類的動物大多數有感情,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人作為高級哺乳動物,更是有著豐富的感情。但是,這個感情要看和誰有感情,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培養感情,這個孩子就不是你的,就不屬於你。」
  • 良言一句三冬暖~說話語氣
    3.說話時,能使用恰當的語氣,有禮貌,能讓聽的人感到舒服。4.學會用和氣的語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重點難點重點:說話時,使用恰當的語氣,禮貌用語,讓聽的人感到舒服。小白兔不高興地說:「要吃白菜自己種,我オ不給你。」小熊把嘴一嘟,氣呼呼地說:「不給就不給,你以為我不會自己種啊。哼!」小白兔收完白菜往家走,走著走著,它看見一隻老山羊正在路上散步,山羊說:「白兔妹妹,今年你的白菜真好!」小白兔說:「是呀,今年氣候好,白菜有了好收成。」山羊說:「你可真能幹,我也要向你學習,多種白菜。」小白兔說:「山羊伯伯,你拿兩顆白菜去吃吧?」山羊說:「好啊,謝謝白兔妹妺。」
  • 男人說話時的語氣,「暴露」了他有多在乎你
    在現實生活中,要看一個男人是否愛你,其實有很多種方法,但最直接的一種方法就是要看看他對你說話的語氣。當你對這個男人徹底依賴的時候,你們倆每天在一起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多,而往往兩個人朝夕相處也最容易發生矛盾的。
  • 李玫瑾:孩子愛頂嘴?大多是父母不合格,這3招讓孩子不再頂嘴
    還有的孩子,特別霸道,在家裡壓根就不是頂嘴,簡直是言語壓制,不允許父母說話,尤其可能針對一個人,甚至言語中帶有髒話,父母為了不和孩子一般見識,大多都不搭理孩子,甚至生氣威脅孩子,你再說,我就揍你。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家裡面有孩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由父母「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曾經有個講座,關於孩子頂嘴,三句話就讓孩子不再頂嘴。1.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性格,跟父母平時說話語氣有關,家長要注意
    有的家長總是埋怨孩子的性格,嫌棄孩子膽小如鼠、嫌棄孩子金口玉言、嫌棄孩子不爭不搶。但是家長只知道埋怨孩子,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其實跟家長和孩子平時說話的語氣有很大關係。每次回家之後兒子又少不了要聽曉麗嘮叨,曉麗還對兒子說:「我和你爸爸都這麼愛說話,愛交際,咋生了你這麼一個孩子呢」。其實兒子之前不是這樣,兒子小時候也很願意和別人互動溝通,見到叔叔阿姨也曾主動打招呼。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有4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這幾年,隨著家長教育意識的增強,情商教育受到了很多家庭的重視,逐漸成為了一種衡量能力的新標準,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都希望孩子的情商高。根據相關研究證明:成功的關鍵因素,20%由智商構成,而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愛躲,父母做好這3點,讓孩子不再害羞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在家庭中無疑是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家長們教育孩子,卻也讓孩子生活在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出門見到人容易害羞,無論家長帶到哪裡孩子話都很少,這也著實讓家長很頭痛,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你的說話語氣暴露了你的內心世界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聲音的聲調和說話的語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出一個人的心理。如果對方說話的速度比較慢,可能表示他對你有一些不滿,相反,如果說他說話的速度比較快這可能他在人前比較自卑,或者就是他的說話的真實性比較低。當然有些人要除開,他們天生說話的速度就比較快。
  • 李玫瑾: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等孩子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他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覺得他已經長大了,所以說,父母要在孩子6歲之前對孩子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