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幅相機變放大機》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有一樣的苦惱,就是買了大畫幅相機4X5甚至於更大畫幅的相機的時候,發現匹配放大機才是一件更困難的事情。雖然買4X5放大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更大畫幅,比如5X7 8X10甚至更大可能造成的困擾並不是不好買到這些放大機,而是因為稀缺使得價格上望而卻步。今天我就為大家帶來一篇國外的大畫幅相機的放大機改造。希望對大家在大畫幅的放大上有所幫助。並在六一來臨之際祝玩大畫幅的小朋友們節日快樂(在玩這個事情上我們一輩子都只是個孩子 )
放大機的由來
簡單而言就是因為攝影術本身是受畫幅限制的,因為過大的相機很難拍攝所有內容,所以放大機是為了製作更大畫幅的照片而產生的,最初放大機是日光型,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太陽光來直接放大。實際上放大機的結構和投影是差不多的形式,1857年美國發明家David Awoodward設想利用放大鏡放大,但是因為鏡片不好並不成功,1864年比利時的Charles Van Monckhoven使用攝影鏡頭,在屋子裡挖了個洞,通過這個光線來進行放大,在19世紀後期,放大機就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其中L.GAUMONT公司生產了陽光型放大機,設計獲得了1900年的設計大獎,可以把57X45MM的玻璃負片,方大城240X180MM的照片。
大畫幅改造放大機
以下參考文章的作者是:Franz-ManfredSchüngel,這裡我重新翻譯整理。
筆者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製作一個9X12CM格式的放大機,在現代9x12CM 實際上和4X5寸的格式上可以歸為同一個畫幅,因為片夾相同只是裡邊的膠片尺寸不一樣。那麼我們按照這個格式就能很其輕鬆的舉一反三做所有畫幅。筆者也說每個人可能因為設備和情況的不同就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裡呢只是拋磚引玉,目的呢是做出能力範圍內質量最好的相機。他用的示範機器是SINAR和一個蔡司投影鏡頭。
在這裡我們應該選用一個正常的放大鏡頭,這個市面上並不是很貴,大概是一般大畫幅鏡頭差不多價格。這裡作者指出了我們關注改造人的一個共同點,不要刻意的追求大尺寸,因為你使用的空間是受限制的,那麼鏡頭的選擇也尤其重要,4X5的焦段最好是選用150或者135MM等同比例相場的放大頭。其他以此類推,比如180或者210可以使用在5X7畫幅放大上。另外筆者說拍攝鏡頭的效果不會優於放大鏡頭,但是這裡請見仁見智,畢竟我們還有製版鏡頭也可以使用,但是這裡注意法蘭距,不要刻意貪圖過長的焦段或者太短的焦段,這樣都會對你放大的過程造成困擾。
第一種設想
為了獲得均勻的照明,通光必須均勻地通過你的底片,並且使用燈泡結果必須要有一個冷凝器,為了防止過熱而使得膠片造成不必要的變形,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冷凝器的加入後,光源的與你需要放大的膠片尺寸是需要完全的匹配,還需要加入菲涅爾鏡去均勻引導光源。這種直上直下的結構,類似於聚光放大機,但是高度的尺寸經過計算需要至少45CM。這個高度外加相機本身的高度顯然在空間格局上是不合適的,
第二種設想
冷光源(螢光燈管)結構。可以提供非常柔和的漫反射光。由於散射光所佔的比例很高,所以圖像的對比度要比在冷凝器式要小很多。在試驗結果(伽瑪為0.7,理想情況下為0.55)。這個點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劃痕面和灰塵的顯現,為了可以覆蓋整個膠片,所以光源必須要大於膠片尺寸,對於4X5的膠片底片並不造成也別大的困擾,而且可以使用紫外光源做特殊的放大曬板。並且冷光源可以儘可能的貼近膠片。
這個模式顯然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在可變反差相紙使用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小小的麻煩,按照筆者的測試如下表,可以看出暖光源和冷光源在光譜呈現上對於紅和藍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尤其是藍色區域,這使得可變反差相紙出現0還是0不變但是2會變成3,4和5會變成差不多一個狀態。等於可變反差相紙的作用被大大縮減了。請注意表上的00位置不經過藍色區域太多,所以反差高並不影響,但是5的位置在400-500還有600以上的波長的區域中受到的影響使得他的反差變得不再正常。當然這可以使用濾色片來矯正,但是缺失的部分是無法補償。
以上的問題很明確的指出了為什麼現代的放大機的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相當可以的,但是空間大小讓我們望而卻步,第二種模式在使用不可變反差相紙時候可以建立自己的系統,但是冷光源除了以上情況以外,還有個問題就是他的色溫和光亮度的保持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這裡請注意並不代表冷光源完全不行,只是測試螢光燈不夠理想,在日常放大尤其是我們為了節省的情況下,這種對我本人來說是一種不錯的模式)
關於這種形式我也是非常感興趣,並且在市面上外國人也做出了很多的設計產品,這裡就分享一個intrepid camera的後組設計,先來看一段視頻,裡邊有這種機器的詳細操作。
點擊下邊觀看↓
頭向下裝放大機,並且移去對焦玻璃(這種立柱可以自己DIY一個然後裝一個三腳架螺絲在接口即可)
將光源固定在相機背部,做了通用的接口。
定時器和光源連結,使用電纜供電,(這裡我們實際上可以買一個專業定時器,最好是紅光的,然後光源做成直接的插頭)
將鏡頭裝入鏡頭板中(這裡可以使用某些攝影鏡頭但是需要自己測試成像距離等,如果用專用放大頭也是不難DIY的,因為你只需要一個鏡頭板和M39的接口就可以自己DIY一個)
選擇要放大的底片,並將負片裝入相機後背(這個片甲可以在燈上預留位置,兩個夾片就行,做鋼板線切之後噴上磨砂漆或者貼一些膠布希麼的做成黑色。)
將可變反差濾鏡裝在鏡頭前(這個操作我覺得可以多加考慮裝在更加巧妙的位置上,比如光源前面之類,因為如果是我,鏡頭前可以DIY一個紅鏡做對焦使用)
所有地方穩妥就可以開始放大了,從之前的視頻中可以看出和其他放大機並沒有什麼具體區別,只是由於光源的不同帶來了不同的曝光時間。這種模式實際上國內也有人生產,並其可以微電腦控制曝光時間使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模式做光源鎖定,非常的方便,如果懷疑自己DIY能力又想花一些小錢,可以購買國內大神設計的這種後背。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第三種方式
實際上按照筆者的描述,這就是個混光型放大機的標準模式。依靠一個側面光源來照亮混光筒,使得得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漫反射光源,並且色溫不會變化,但是由於在散射過程中損耗的光源,你需要一個更大瓦數的光源,這就可以使用150W的滷素燈泡甚至更大比如250W的滷素燈泡。如果你想要做成固定光源的話可以藉助投影儀的光源(非LED)。但是問題又來了這樣大的光源必須有一個散熱設備,這裡筆者使用了150W的投影儀,的光源結構,然後鑄造了一個外殼外加了一個風扇。(這裡筆者也說了,如果不然他也會選擇冷光源模式)
另一種選擇是矩陣陣列燈泡,可以讓陣列覆蓋整個區域的方式 。這裡也需要風扇散熱。另外兩種模式筆者也提出了,一種是20(4X5)12V的21W汽車燈泡串聯到230V(有點危險整個模式。但是亮度很高。)還有就是閃光燈,筆者說是無法測試速度,但是我覺得也不防一試,因為正好鏡頭快門還可以控制閃光。還有幾個比較複雜的燈種,也就不再贅述。
筆者一再強調因為反光的問題一定要注意光軸受光均勻的程度。
整體的製造造型如圖,連結部分是一個139X139MM的2MM厚鋁板,和一個高度為40MM的暗盒使用厚度為8的密度板做成,對應相機的情況可以做出一些自己的調整。上半部分也是一個暗盒,兩個暗盒之間有一個裝了橡膠泡沫橡膠的膠片支架(這個支架是裝片甲用的,如果你的畫幅更大需要按尺寸來製作)。實際上他這個結構上有很多浪費空間的地方,只是拋磚引玉的一種方式,可以參考。
然後就是混光筒和光源區域的箱子,這幾個直接看就可以看明白不在贅述。(但是請使輕量化的結構,因為風扇和燈的部分不輕 )
片甲部分,按照尺寸即可,我還是認為可以製作成鋁合金或者鋼板線切,並且可以按照尺寸製作(45 912 612 69 67 66 645 135)等等格式的標準片夾。在這個模式下筆者放棄了做可變反差濾鏡片的箱子,但是我看完全可以在膠片上下位置做。筆者也是採用了濾鏡的方式做可變反差和對焦雙模式。
膠片接筒上視圖
膠片接筒下視圖
頂部風扇安裝和燈安裝預留的螺絲
馬達外殼,燈管以及通風口,通風口使用了泡沫橡膠棉做了遮光處理(這種通風口也可以參照電腦機箱)
從這方向看,整個可以使用白卡紙把表面覆蓋(本人之前也改過一個混光筒也是這麼處理的實際證明有效)
並且做好遮光和散光兩個方面的處理。
做一個開放式的後蓋,並且也要做好通風系統,開放式後蓋的作用非常大,往往是換燈泡必備。
這裡就特別的重要了,這個需要一些小的操作,因為筆者使用了雙熔斷設計,這個對於一些沒有太多電路經驗的人可能比較困難,所以我還是推薦簡易的燈泡電源加雙向計時器。
下面看一下他的所有設備整體收納還是比較完美的,這個設計基本上是和混光放大機一模一樣的。
完成的狀態(請注意這個鏡頭的接圈,本人特別建議用一個濾鏡環,不然這樣的旋緊對鏡頭濾鏡圈一周的損傷特別大。 )
以上三種方案給大家一些拋磚引玉的想法,最近幾年膠片拍攝熱情的人不減,但是暗房設備銷售卻來越來越少,並且關於大畫幅設備的價格另我們膽怯,但是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和空間,我還是推薦購買專用的放大設備,因為那些能夠活動和旋緊的關鍵部位不是這個DIY產品可以比擬的,這種DIY產品只能滿足我們日常基礎放大的需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探討和關注我的公眾號,也希望大家膠片暗房和古典攝影這條路上更上一層樓。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
原創文章如需搬運請註明出處
喜歡文章可以點擊下方↓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