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幅攝影】如何用大畫幅相機展現山川景觀的影調美感

2021-02-15 GOLDENEAST金東攝影包

在數碼影像還未流行的上個世紀,使用單張膠片的大畫幅相機一直是昂貴、專業與高畫質的代名詞。除了職業攝影以外,在藝術攝影創作時,它更適合表現山川景觀的磅礡氣勢或靜物細緻紋理的影調美感。大畫幅攝影的典範應該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的f/64集團,他們拍照時慣常使用鏡頭的最小光圈f/64,試圖追求純粹而極致的攝影美感,也開創了攝影史中純攝影(Straightphotography)的攝影時代;反觀小型相機的機身輕巧而操作快速,擅長捕捉芸芸眾生瞬間的姿態與表情,這種即興式(Snap shot)的照片代表了另一種人文攝影的觀點——紀實。翻開攝影史「拍景」與「拍人」的兩派,似乎在兩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20 世紀美國著名的黑白風光攝影家,他慣用8×10大畫幅相機)與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提出「決定性瞬間」的法國紀實攝影家,他慣用Leica的135相機)的領軍下,各自擁有一群忠實的擁護者。我自從1985 年進入大畫幅攝影領域以來,自省應該歸屬於「拍景」行列的一員。大畫幅相機從我大學時期遙不可及的印象,到成為身邊最熟悉的拍攝工具,其間正是我邁向攝影家行列的艱辛。

臺灣東北宜蘭縣境內的冬山河全長24 千米,早年時常泛濫成災。後來省府水利單位計劃整治,將容易淤塞的河道截彎取直,歷經六年的施工,如今成為著名的風景遊覽區——冬山河親水公園。園區以「親近水、擁有綠」為主題,尤其夏日舉辦的童玩節與名校划船賽、龍舟競賽,使得冬山河成為名副其實的親水聖地。由於冬山河自古相傳有青龍及黃龍護岸,因此在河畔兩側以卵石築起高低起伏、彎曲有致的龍坡,各自鑲上青、藍和黃、橘的陶片。後方的紅色鐵橋——利澤簡橋,則是冬山河上的重要地標。這張作品拍攝時間接近中午,略帶一些逆光的光質。拍攝時筆者將相機前板略微俯視2°,曝光則用點式測光表對準前方的綠色草地測光,結果與當時目視的經驗很接近。

冬山河畔宜蘭縣五結鄉,2013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XL 90mm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32.3, 1/15s

一個晴朗的初春下午,筆者開車前往臺灣北部海岸拍照。在龜吼漁港通往野柳的海濱道路旁邊,見到綿延數千米的海岬奇巖,因此在路邊停車拍攝。筆者往海的方向望去,只見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海水、禁止停車的紅線和道路的雙黃線,構成了一幅彩色五線譜,充滿了地中海的浪漫與悠閒情懷。筆者立即回到車上取出照相機,並把相機架在人車不多的馬路上,準備拍照。經過毛玻璃上的格線取景,卻發現這個路段恰好遇到道路的方位偏差,紅黃色的標線與海平面並不平行,構圖上有些缺憾。筆者只好扛起照相機往前走,走了約數百米,終於遇到方位較為平整的拍攝位置。筆者將相機前板略微俯調5 度,後板水平氣泡維持正中央,確保海平面百分之百水平,很快就完成了這張作品。

海邊的五線譜新北市野柳,2013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XL 90mm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32, 1/15s

老梅是臺灣北部石門區的海濱村落,該處有一個很特殊的「石槽」地質景觀。根據地質學家推測石槽形成的原因,應該是幾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海邊的火山礁巖,在海浪長期的衝刷之下,質地鬆軟的部分逐漸被侵蝕,而留下較堅硬的部分,因此形成一道道的巖石溝槽。遇到每年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吹襲,浪花浸潤石槽巖面,因此滋生出許多綠色的海藻,形成了美麗的綠石槽景觀,每年3~5 月都會吸引許多影友駐足。這是筆者第四次來到老梅時留下的作品。之前或是潮汐時間未算準,或是天氣不佳,始終拍不到浪漫如絲的浪花照片。第三次造訪,筆者事先查詢氣象及潮汐預報,可惜筆者當天未攜帶N.D. 減光濾片,即使使用最小的f/45 光圈和偏光鏡,快門速度仍需1/4s,拍攝效果並不理想。這一次遇到晴天,筆者在鏡頭前套上N.D.2.0 減光濾片,快門速度需要增加6 2/3 級,曝光時間可以輕易延遲至4 秒以上,終於輕鬆地拍到完整的海浪韻律。筆者將照相機架設在溼滑的綠石槽上,當海浪襲擊巖礁後,等待潮水退去時再按下快門。滾滾的浪潮化作在溝渠間快速流竄起伏的白色泡沫,在底片上也留下了朦朧浪漫的印記。這張作品共拍攝了兩個片匣,挑選效果最好的一張作為示例圖片。

老梅印象新北市石門區,2013
Sinar f 4×5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32.3,4s
Schneider Symmar-S 135mmf/5.6 + Kodak N.D.2.0減光濾片

晨昏往往是風景攝影師最常拍攝的時刻,因為這時陽光角度很低,影子變得狹長而富有戲劇性,如果使用一般日光型膠片拍攝,色調也會變得偏暖並略帶浪漫的洋紅或黃紅色,可以營造出極富詩意的色彩氣氛。這張照片拍攝於5 月晴朗的下午5 點左右,地點位於臺灣北部以奇巖景觀聞名的野柳,陽光快要從山腳落下,天空的雲朵色調豐富,毛玻璃上看到遠處海域還有點點漁帆入鏡。拍攝時照相機的前板略微俯調約5°,測光則使用點式測光表,並以前方巖石的陰影與天空白色雲朵讀數的平均值來設定光圈和快門。為了避免過長的曝光時間造成漁舟晃動,影響畫面的美感,所以快門設在1/15 秒。

野柳夕照新北市野柳,2011
Sinar f2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90mm XL 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22.7,1/15s

這張作品是筆者擔任職業攝影師時留下的自拍照,拍攝地點在臺北關渡平原的大片草地。拍攝當時筆者刻意穿上黑大衣、撐起黑傘,並故意遮蔽自己的面容。完成構圖及測光後,請助手按下快門。當時以不同的位置角度共拍攝了六張底片,不過衝洗之後卻從未放大成照片發表。此次出書時意外在文件櫃中被筆者找到,使用底片掃描儀完成圖片後,忝列一張參考圖片。

我的自拍照之四臺北,1991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90mm f/8
Kodak Tmax400 4×5黑白負片
感光度ISO400
f/32.7,1/30s
HC-110(B式)20℃顯影5分鐘

這張作品拍攝於重創臺灣的921 大地震前的中部著名景點——日月潭。畫面中央的小島——光華島(現在更名為拉魯島),是臺灣少數民族邵族最高祖靈的所在,在受到921地震重創後,現今已不復往日的盛景。拍攝前筆者與兩位同行影友特意投宿於湖畔的飯店,並選擇面湖那側有觀景露臺的房間。臨睡前筆者便將Wista摺疊式相機架設妥當,只等黎明時分拍攝陽光乍現的晨景。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清晨的雲層較厚,加上飯店叫醒服務延遲,起身時已經過了朝陽初升前最佳的拍攝時刻。匆忙間趕緊取出測光表與片匣,並以深色碼頭作為Zone Ⅲ,亮麗的湖面作為Zone Ⅶ,兩者相差大約4 級光圈,因此決定以ND 衝洗底片。為了加深天空的色調,鏡頭前還加了一片黃色濾色片,拍攝完畢同房的影友似乎忘記拍照的任務,仍沉醉於夢鄉當中。

日月潭之晨南投縣魚池鄉,1999
Wista SP 4×5
Schneider Symmar-S 135mm f/5.6加黃色濾鏡
Kodak Tmax100 4×5黑白負片
感光度ISO100
f/32.3,2s
D-76原液顯影9分鐘

12月中旬,臺灣北部連下了十天的雨,拍攝的當天氣象預報北部地區仍有陣雨,只有中部地區是多雲間晴的好天氣,筆者因此決定開車到中部山城苗慄,拍攝龍騰斷橋的殘景。在斷橋前的停車場下車,筆者順著下坡路信步來到一個水泥天橋,透過鐵絲網朝下望去,下方正是一段蜿蜒的舊山線鐵道。此刻陽光透過山壁由斜前方灑落,鐵軌上的枕木明暗迭起,顯露出很幽靜的光影氣氛。筆者立即回到車上取出照相機,費了一番工夫,才將口徑達90mm 的240mm 鏡頭塞入柵欄縫隙。由於緊鄰狹窄車道,架設大畫幅相機拍照相當危險,因此拍攝動作勢必得加快。

筆者只稍微俯調前板,僅耗費約5 分鐘就完成拍攝。測光時使用的是點式測光表,直接以右側地面的陰影讀數減兩格半光圈來曝光。

長路苗慄縣三義鄉,2012
Wista SP 4×5
Schneider Symmar-S 240mm 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32.3 ,1/8s

 

臺灣都會區的高樓建築林立,但是想要拍出符合專業標準的建築攝影卻並不容易。困難在於很多高樓建築的深處過於狹窄,造成鏡頭的成像圈無法涵蓋整棟大樓;或是有些建築前方有大樹、電線,甚至屋主在建築物的陽臺晾曬礙眼的衣物或招租海報等。還有的大樓附近有破舊違建或久久不肯離去的攤販及執勤車輛,都會增加拍攝時的難度。這棟外觀新穎的17 層玻璃帷幕大樓,地點位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六段的松山區。筆者第一次路過此地,就被它豪華氣派的外觀所吸引,加上建築物的前方又有一塊不小的廣場空地,感覺很適合拍攝建築攝影示範圖片。第二周筆者趁著晴天便專程攜帶4×5 相機來此拍攝。觀察周圍環境後發現,最適合架設照相機的地方正好有幾株樹擋住,必須使用很高的腳架才能避開;雖然可以把照相機移近建築物拍攝,但是有鏡頭成像溢出成像圈的顧慮,因此只能捨棄這個位置往左邊移動。當然建築攝影師可以旋轉照相機後板來調整建築物的形狀,但是筆者擔心,建築物的外觀可能因此被校正過度,感覺會很不自然。這張照片使用了成像圈很大的90mm XL 鏡頭拍攝,筆者升起前板約50mm,並未做任何前後板旋轉俯仰的動作。等待陽光從雲縫鑽出,還有大樓前打手機的路人、抽菸的上班族離開畫面,才按下快門。

遠雄國際金融廣場大樓臺北市,2012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XL 90mm 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轉片
f/32.6,1/15


書名:《大畫幅攝影的奧秘》
ISBN: 978-7-115-34873-9
定價:289元
開本:大12開
作者:蔣載榮

內容簡介:

本書是蔣載榮教授的最新力作。由於「大畫幅」相機屬於技術相機,雖然操控性極佳,畫質也遠比數碼單反優異,但是如何正確操作使用,往往莫衷一是。身為美國風光攝影家安塞·亞當斯嫡系子弟,蔣載榮使用「大畫幅」照相機的經驗接近30年。本書之文字理論包括:大畫幅相機分類、鏡頭與成像、前後板制動操控、焦平面與景深控制、「沙姆定律」與「樞紐律」曝光表尺製作、彩色底片之衝洗等。

作者簡介:

蔣載榮(T.J.Chiang),攝影家暨攝影影像學者。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理工大學(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術攝影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 in Photography,留美時期曾追隨亞當斯生前暗房助理Willie Osterman教授學習大畫幅攝影與黑白精緻放相技術,為亞當斯少數華裔嫡系弟子,也是臺灣地區少數理論與實務兼顧的攝影教育學者。現任臺北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碼出版學系專職教授(1992年迄今,任教已滿20年,2004年曾獲頒世新大學教學特優獎勵),目前在世新圖傳系大學部與研究所開設攝影學、攝影製作、基礎專業攝影、燈光研究、靜物攝影、完形心理學、攝影與符號等課程。

1994年起陸續出版《進階黑白攝影——Zone System的理論與實踐》、《高品質黑白攝影的技法》、《黑白攝影精技》,這三本書被許多祖國大陸的影友公認是華人社會最有深度的黑白攝影論述,也被譽為「蔣氏黑白三部曲」。2002年起赴北京電影學院、杭州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學院做攝影講座多次,受到眾多祖國大陸影友的重視與關注。200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成功大學藝術中心舉辦「臺灣橫著看——真實的假象」大型攝影作品個。2007年出版《臺灣橫著看——真實的假象,蔣載榮攝影札記》,2010年出版《光的解析——攝影光質的理論與控制研究》,2011年出版《新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1998年、2011年作品兩次獲臺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 。


複製下面連接進入GOLDEN EAST攝影包淘寶特賣店,選購大畫幅相機包:

http://golden-east.taobao.com

點「閱讀原文」,為您介紹幾款適合大畫幅照相機的攝影包

相關焦點

  • 【大畫幅攝影】大畫幅攝影的魅力
    大畫幅相機真的有如此大的應用性嗎?我們有時會懷疑眼前的圖片出自「粗大笨重」的大畫幅相機,但那卻實實在在是真的。許多中國讀者一定對仙娜的「紅椅子」系列照片記憶深刻,從湖濱到山巔,從登機坪到救火場的場景,大畫幅相機展現了一個完美的圖像世界。一個包含了動與靜的創作天地。
  • 全畫幅大還是中畫幅大? 用圖示直觀表示攝影中的畫幅大小
    ,不同的傳感器尺寸造成了就算你用同樣焦距的鏡頭,最終的取景範圍還是不一樣的。那麼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畫幅呢?確實挺困擾新手的。尤其是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全畫幅比中畫幅大多少?我:……再加上前段時間某南波灣品牌居然管殘幅中畫幅叫起了大畫幅,實實在在又混淆了一把。翻出一篇幾年前寫的文章。別的不說,就說傳感器畫幅的大小,給大家徹底做一個科普。
  • 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常說的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就是指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也就是相機傳感器的大小。一般用大畫幅相機的都是那種預算無上限的頂級攝影發燒友才會用,預算無上限、頂級攝影發燒友,這兩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中畫幅相機也很貴動輒10萬左右,除了預算無上限的攝影發燒友,大多數攝影師、攝影愛好者都不會去碰。③全畫幅全畫幅大家就比較常見了,全畫幅相機的傳感器尺寸大概為36mm×24mm大小。
  • 輕輕鬆鬆幾億像素,蓮花大畫幅膠片攝影!
    隨著數位相機,數碼後背,無反中畫幅相機的更新換代,很多中畫幅膠片相機可以通過轉接與數位相機結合使用,當然,使用的人都有各自的需求。現在只有大畫幅膠片相機810是最後一片未被數碼侵佔的淨土了。記得之前有位建築攝影家老師告誡剛剛學習攝影的朋友說,學習攝影第一臺相機千萬不要著急買數位相機,而是選擇大畫幅座機。
  • 史蒂芬·肖爾是如何用大畫幅塑造照片裡的空間的
    但他發現,8X10使他需要用不同的視角去觀看世界。這樣的選擇與其說是預先設定的,不如說是大畫幅的特性和肖爾對媒介形式思考所表現的結果。大畫幅需要更長的設置時間,它可以清晰展現每個細節,並且按快門成本很高,這使肖爾要仔細思考他要拍的內容和所用的形式。肖爾在這段時間裡表現出了對平面如何展現空間的興趣。但他沒有通過小景深來呈現空間的前後關係,相反,他用了大景深,讓畫面每個角落看起來都是清晰的。
  • 大畫幅相機變放大機
    《大畫幅相機變放大機》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有一樣的苦惱,就是買了大畫幅相機
  • 相機:全畫幅、半畫幅、中畫幅分不清楚?帶你選擇適合自己的畫幅
    答:相機自膠片相機誕生到現在的數位相機畫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等級:大畫幅(少見骨灰級)中畫幅(商業攝影,主要相機品牌:徠卡、哈蘇、飛思、富士)全畫幅(主流消費級,主要相機品牌:徠卡、佳能、尼康、索尼、賓得)
  • 洛陽男子自製老式大畫幅相機 捕捉生活細節(圖)
    「這就是我自己動手做的老式大畫幅照相機,花了一個多月琢磨出來的,現在用它拍照我更加用心,透過相機和照片我能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細節,效果非常好。」玩了幾十年的照相機,李家山對自己的這件作品十分滿意。  7月13日,李家山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向記者展示了這個他自己製作的大畫幅照相機。不僅大畫幅相機所需的鏡頭、片盒、皮腔、底座一應俱全,而且帶著手工製作特有的沉甸甸的質感。
  • 大畫幅也講品牌,EBONY相機傳奇
    我因為不太玩(其實是根本不玩)大畫幅,所以只聽說過EBONY,一種前幾年停產的日本著名木殼大畫幅相機。這個EBONY被很多人吹成什麼最完美的大畫幅相機,什麼大畫幅相機中的藝術品,這種文章竟然還上過國內的攝影雜誌,有時候想想說這個話要不要BI臉啊?知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單軌機?
  • 以後大畫幅相機也可以使用富士拍立得了
    ,傳統攝影平臺,感謝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謝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LOMO公司推出過大量娛樂類相機以及拍立得的改裝產品,今年他們宣布將推出一種用於大畫幅的富士寬幅拍立得後背,讓大畫幅相機在使用上變得更加方便,並且增加大畫幅相機的出勤率。
  • 認識數位相機的全畫幅與半畫幅
    直到五十年代之後,為了區分35毫米電影膠片和照相機用的35毫米散裝膠捲,在膠捲盒上印有135的代號。後來大家就公認把35mm膠捲稱為135膠捲,把用135膠捲的相機稱為135相機。講到這裡相信大家會有個疑問,135(35)膠捲尺寸規格不是36*24mm嗎?為什麼叫35mm膠捲呢?因為是以膠捲的寬度為35mm來命名。36*24mm這是膠捲的成像尺寸。成像畫幅比例:3:2 。
  • C畫幅相機,我並不建議你用全幅鏡頭
    而換到APS-C畫幅相機上,乘以等效焦距之後這頭就變成135MM焦段了,而平常的工作距離變成7-10M,而這款鏡頭在7到10M處的對焦標尺只有大概3度左右——然後就變成了無限遠,所以在如此低的精度範圍之下跑焦概率大大提高。
  • 如何挑選一臺親民又好用的全畫幅相機?
    隨著佳能EOS R5和EOS R6兩臺全畫幅專微的發售,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關注這兩臺相機,特別是佳能EOS R6,因為出色的性能和親民的售價更是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對於佳能EOS R6和索尼A7M3之間如何選擇?
  • 全畫幅大還是中畫幅大? 為什麼說底大一級壓死人
    其中我們談到了當我們使用不同焦距的時候,我們的拍攝距離往往也會改變。但是這個焦距說的就是等效焦距。在什麼是等效焦距?一文中,也說了等效焦距是因為傳感器大小不同產生的討厭的東西。那麼傳感器大小到底有多少規格呢?確實挺困擾新手的。尤其是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全畫幅比中畫幅大多少?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選擇單反,卻不選擇大畫幅相機?
    除了手機相機和數碼單眼相機以外,比較實用的其他攝影設備主要是各種傳統相機了。大致包括135型膠片相機、各種取景方式和不同畫幅的120相機、各種底片尺寸的大畫幅相機。135膠片相機:135膠片相機包括單反135相機和旁軸取景135相機,由於底片面積太小,成像質量趕不上較好的數碼單眼相機,沒有繼續使用的價值。120膠片相機:120相機使用的是比135交卷畫幅面積大許多的120型膠片,其成像質量非常優異,135數碼單眼相機的成像質量無法與之相比,因此,它的使用潛力還是有的。
  • 單評 | 富士GFX100大畫幅數位相機
    我們先來看一段去日本發布會的花絮視頻: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以前我們都是稱GFX為富士中畫幅數位相機(影像狗的報導裡也是),但富士官方是稱其為「大畫幅數位相機富士的解釋也很有道理,簡單說首先比135全畫幅更大,叫中畫幅容易引起誤會(新人會以為畫幅比全畫幅小)。其次數碼時代幾乎不可能再做膠片時代的大畫幅了,而GFX的晶片製作指標和難度等,已經是數碼時代的大畫幅了。更具體的解釋,大家可以看我們將發布的富士採訪,裡邊會有專門的介紹。
  • 如何挑選一臺好用的全畫幅相機?
    隨著佳能EOS R5和EOS R6兩臺全畫幅專微的發售,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關注這兩臺相機,特別是佳能EOS R6,因為出色的性能和親民的售價更是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對於佳能EOS R6和索尼A7M3之間如何選擇?這也是很多用戶在購買微單相機時經常遇到的問題。
  • 只拍攝人像照片有沒有必要用全畫幅單眼相機
    現在拍攝人像可以說是大部分人購買單眼相機的主要目的,雖然不同的攝影愛好者有不同的拍攝目的,但是人像攝影這個大題材,買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會接觸到的
  • 糾結相機畫幅大小有意義嗎 ?【第01期 三分鐘攝影小課堂】
    從今天開始我們在公眾號推送文章中新增了一個小欄目【三分鐘聊攝影】,每期一個攝影小知識,作為咱們課程商店正式課程的增補,幫助你輕鬆玩轉攝影。畫幅就是你相機裡負責成像的那個傳感器(CMOS)的面積。全畫幅相機,就是配備了面積為24mmx36mm尺寸規格傳感器的相機。這個尺寸也是過去135膠片相機的單張膠片面積。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相機內部裝的下,這玩意兒越大越好。
  • 新手向 大畫幅攝影技術入門超詳講解
    通常來說一套基本的大畫幅系統包括:大畫幅機身、鏡頭組(鏡頭、快門、鏡頭板)、片夾、底片、三腳架(某些特殊機型用戶可忽略)。機身:大致上分為單軌和雙軌兩種。其中雙軌摺疊機因為最初是為新聞攝影(以格拉菲為代表)和戶外拍攝(各品牌木質摺疊機)設計,追求便攜性能,結構都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