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肖爾是如何用大畫幅塑造照片裡的空間的

2020-12-24 澎湃新聞
 

South of Klamath Falls, U.S. 97, Oregon, July 21, 1973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1973年,美國攝影師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在完成《美國表面》(American Surfaces,注1)後,決定再出發。他之前曾把這些照片給時任MoMA攝影部主任的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看,薩考夫斯基曾質疑這種快照式的攝影或許是半自動相機的功勞,而非來自藝術家的觀察。

薩考夫斯基的批評沒有使他放棄,相反,肖爾完善了他的觀看方式,再次出發時,他覺得自己需要一些更大的底片。於是,肖爾把祿來35mm換成了4X5,後來換成了8X10。但他發現,8X10使他需要用不同的視角去觀看世界。

Room 125, Westbank Motel, Idaho Falls, Idaho, July 18, 1973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Holden Street, North Adams, Massachusetts, July 13, 1974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系列《不尋常之地》(Uncommon Places)由此誕生,創作之初,肖爾就對於用攝影拍新聞這件事不太感興趣,他想看看更廣泛的文化,拍下尋常又典型的美國。開始,肖爾仍按照《美國表面》日記的方式去記錄,但從系列最終呈現的面貌中,你能看到肖爾拍了更多的建築和街道,而較少去拍人和靜物。這樣的選擇與其說是預先設定的,不如說是大畫幅的特性和肖爾對媒介形式思考所表現的結果。

大畫幅需要更長的設置時間,它可以清晰展現每個細節,並且按快門成本很高,這使肖爾要仔細思考他要拍的內容和所用的形式。肖爾在這段時間裡表現出了對平面如何展現空間的興趣。但他沒有通過小景深來呈現空間的前後關係,相反,他用了大景深,讓畫面每個角落看起來都是清晰的。如此一來,空間感就需要被其他東西塑造。

Fifth Street and Broadway, Eureka, California, September 2, 1974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Beverly Boulevard and La Brea Avenu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June 21, 1975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我們首先覺察到了透視關係。但更進一步的,我們能看到線條、結構和細節形成的空間張力。在《貝弗利大道》(上圖)這張照片裡,道路從畫面下方進入,右側是加油站,不同的結構——如影子、電線桿、廣告牌等互相產生關係,創造出空間的構成。

與此同時,「框取」的動作切斷了物體的連續性。因此,我們看到電線桿衝出畫面,不完整的標識牌等等。線條和平面在塑造畫面內空間的同時,它也引申了對邊緣外的空間想像。

Broad Street, Regina, Saskatchewan, August 17, 1974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Presidio, Texas, February 21, 1975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框」限定了畫面邊緣,而邊緣細節在照片裡的表現卻不同於人眼的觀感,人眼可以盯著看一件東西,卻對視覺邊緣的影像不敏感。而在肖爾照片裡,你能看清所有的東西,即使是邊緣,相機的機械特性也能盡收下來。此時,大景深的特點又突顯出來,你能看清每個角落,當你的眼睛在畫面中四處遊走時,你既能觀看每個細節本身,又能結合它與周邊元素的關係,去體驗平面裡的空間。

「人們總認為攝影是指向,而不是框架。」肖爾曾這樣說過(注2)。從某種意義上,他通過《不尋常之地》裡的照片,回應了他心中對攝影觀看方式的理解。

West Market Street and North Eugene Street, Greensboro, North Carolina, January 23, 1976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U.S. 93, Wikieup, Arizona, December 14, 1976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Lookout Hotel, Ogunquit, Maine, July 16, 1974

From the series Uncommon Places

© Stephen Shore

系列中有一張作品(上圖)引起了我的注意。單塊拼圖是整塊拼圖的一部分,就好像細節是一張照片的一部分,而一張照片又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那樣。每塊拼圖都是一個切片,觀眾觀看細節,又可以通過拼圖的邊緣和圖案的內容建立整個面貌。

這是《不尋常之地》中少數拍室內靜物的照片,它好像就是肖爾對自己思考邏輯的一次實體解剖,一次他給出的觀看提示。

注1:《美國表面》是史蒂芬·肖爾拍攝於1972-1973年間的系列,於1999年出版。肖爾用35mm相機碎片化地記錄了旅行途中的日常,其中包括汽車旅館房間、快餐食品、停車場和其他看似難以留下深刻記憶的物體,這些彩色照片就好像一本攝影日記。

注2:https://brooklynrail.org/2005/12/art/n-conversation-stephen-shore-with-noah-s

Stephen Shore

史蒂芬·肖爾,生於1947年10月8日,是一位美國攝影師,他以拍美國日常景觀和物體和開創性地運用色彩而聞名。作品集包括《不尋常之地》和《美國表面》等,這些照片是他於20世紀70年代的旅行途中所拍攝。1975年,肖爾獲得了古根海姆獎學金。他是第一位在MoMA舉辦攝影個展的在世攝影師。

SCoP Conversation

『 SCoP Conversation 影像對話欄目 』依靠有關攝影,攝影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廣泛觀點,來激發關於這個媒介的新對話。我們的欄目始於這樣一個信念:攝影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具有向世界投射直接的、不尋常的、動態視角的能力。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深思熟慮的觀點下,那些發人深省的作品。

「SCoP Conversation" draws upon wide-ranging ideas about photography, its history, its present and its future to inspire new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medium. Our conversations start from the belief that photography is a distinctive medium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ject direct, unusual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Here you find thought-provoking bodies of work underscored by thoughtful points of view.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

《我與你:埃裡克·索斯》

The Space Between Us: Alec Soth

2020.08.01 - 2020.11.20

參觀時間 10:30 - 17:30

周二至周日 Tuesday to Sunday

周一閉館 Closed on Monday

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號-1

(021) - 64289516

info@scop-sh.com

原標題:《SCôP Conversation | 史蒂芬·肖爾是如何用大畫幅塑造照片裡的空間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十問史蒂芬·肖爾
    這張相片收錄在《不尋常之地》(Uncommon Places)的第一版裡,也是用8*10的大畫幅相機創作的其中一張。我喜歡你對小型相機的使用技法以及那種快速隨意的日記式相片,但我也注意到了有一部分是用8*10大畫幅相機拍攝的,可以看出來,在同一時期你用不同的相機拍出了風格迥異的相片。顯然你使用起小型相機來更為隨意,那麼你在用它進行創作時,有意識到這會成為《不尋常之地》中非常迷人的一部分嗎?肖爾答簡單的回答是,沒有。這完全是在不同時間發生的兩回事。
  • 史蒂芬·肖爾的攝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探索過程
    與史蒂芬·肖爾一起街拍主講人 | 高航史蒂芬·肖爾可能是中文世界中被解讀最多的攝影師之一。在這節課中,我們將會分享不同時期這些埋藏在肖爾心裡的不同問題,以及他是如何用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觀念藝術家們都會用一定的框架、結構和系統來使用攝影。肖爾也沿襲了這樣一種模式,並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創作方式之中。《美國表像》可以看作一個記錄美國文化的系統性框架,一個「視覺日記」,因此我們能看到許多的食物、洗手池、廁所、電視。
  • 攝影好書|我們該如何理解史蒂芬·肖爾所說的《照片的本質》
    馬列(獨立撰稿人、媒體圖片編輯)推薦史蒂芬·肖爾《照片的本質》:相比來說,《照片的本質》中的文字更為精簡,主文只有大約不到一萬字。我向來認為,那些真正優秀的寫作者,總是可以用儘量簡單直白的語言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講述清楚。在這本書裡,肖爾就做到了「不說一句廢話」。然而,這可能也成為一些讀者難以真正進入這本書所營造的語境中的原因。
  • 原來,史蒂芬·肖爾才是杜塞道夫學派的真正「老師」
    這場視覺大展為觀眾呈現了肖爾、貝歇夫婦以及1976年至1996年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師從貝歇夫婦的21名藝術家在內的400多幅照片,揭示了彼此之間的視覺淵源。1973年,史蒂芬·肖爾通過策展人韋斯頓·內夫(Weston Naef)與貝歇夫婦相識。這位美國攝影師後來回憶起貝歇爾夫婦對他作品的評價:「運用彩色攝影拍攝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
  • 【大畫幅攝影】如何用大畫幅相機展現山川景觀的影調美感
    大畫幅攝影的典範應該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的f/64集團,他們拍照時慣常使用鏡頭的最小光圈f/64,試圖追求純粹而極致的攝影美感,也開創了攝影史中純攝影(Straightphotography)的攝影時代;反觀小型相機的機身輕巧而操作快速,擅長捕捉芸芸眾生瞬間的姿態與表情,這種即興式(Snap shot)的照片代表了另一種人文攝影的觀點——紀實。
  • 【大畫幅攝影】大畫幅攝影的魅力
    大畫幅相機真的有如此大的應用性嗎?我們有時會懷疑眼前的圖片出自「粗大笨重」的大畫幅相機,但那卻實實在在是真的。許多中國讀者一定對仙娜的「紅椅子」系列照片記憶深刻,從湖濱到山巔,從登機坪到救火場的場景,大畫幅相機展現了一個完美的圖像世界。一個包含了動與靜的創作天地。
  • 如何挑選一臺親民又好用的全畫幅相機?
    隨著佳能EOS R5和EOS R6兩臺全畫幅專微的發售,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關注這兩臺相機,特別是佳能EOS R6,因為出色的性能和親民的售價更是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對於佳能EOS R6和索尼A7M3之間如何選擇?
  • 只拍攝人像照片有沒有必要用全畫幅單眼相機
    現在拍攝人像可以說是大部分人購買單眼相機的主要目的,雖然不同的攝影愛好者有不同的拍攝目的,但是人像攝影這個大題材,買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會接觸到的
  • 聲音紀錄片|林路:如何解讀史蒂芬•肖爾的快照文化
    隨著上次林路老師口述梳理影響索斯攝影生涯的脈絡後,這次將繼續與我們討論如何讀懂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的快照文化。史蒂芬·肖爾,是一位以拍攝在美國日常場景和事物的圖像以及在藝術攝影中對色彩的開拓性使用而聞名的攝影師。
  • 全畫幅大還是中畫幅大? 用圖示直觀表示攝影中的畫幅大小
    ,不同的傳感器尺寸造成了就算你用同樣焦距的鏡頭,最終的取景範圍還是不一樣的。那麼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畫幅呢?確實挺困擾新手的。尤其是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全畫幅比中畫幅大多少?我:……再加上前段時間某南波灣品牌居然管殘幅中畫幅叫起了大畫幅,實實在在又混淆了一把。翻出一篇幾年前寫的文章。別的不說,就說傳感器畫幅的大小,給大家徹底做一個科普。
  • 如何挑選一臺好用的全畫幅相機?
    隨著佳能EOS R5和EOS R6兩臺全畫幅專微的發售,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關注這兩臺相機,特別是佳能EOS R6,因為出色的性能和親民的售價更是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對於佳能EOS R6和索尼A7M3之間如何選擇?這也是很多用戶在購買微單相機時經常遇到的問題。
  • 被觀眾們忽略的電影畫幅,其實大有學問
    電影畫幅的選擇會影響到電影裡每一個鏡頭的場面調度和畫面構圖,那麼為了證明卡明斯基的說法,本文就讓我們來好好的研究一下電影畫幅的問題。《辛德勒的名單》(正式公映版電影畫幅1.33:1)畫幅的來源在研究電影畫幅之前,我們先來講一下為什麼畫幅會如此的重要?
  • 大畫幅相機變放大機
    雖然買4X5放大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更大畫幅,比如5X7 8X10甚至更大可能造成的困擾並不是不好買到這些放大機,而是因為稀缺使得價格上望而卻步。今天我就為大家帶來一篇國外的大畫幅相機的放大機改造。希望對大家在大畫幅的放大上有所幫助。
  • 」大「有看頭:大畫幅攝影機正在悄悄的改變著電影語言
    在過去的三年裡,隨著大畫幅數碼攝影機和鏡頭變得越來越多,它已經成為了電影攝影師的另一個新的選擇。威爾斯的《歷劫佳人》(預告片視頻如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歷劫佳人》預告片上面的這種效果與菲利普斯和謝爾想讓《小丑》出現在他的公寓、治療師的辦公室和各種地鐵車廂裡的效果完全相反。謝爾說:「在大畫幅攝影機上,你把50mm的鏡頭裝上去,卻得到了比它在傳統35毫米膠片上更廣的畫面。你就能感覺到他在公寓裡的位置,或者在他的世界裡。你能感覺到周圍的環境,但又能利用景深把他隔離在那種環境中。」
  • 科普 全畫幅相機景深真的更淺嗎
    透視可以說是畫面中各種物體的相互之間的空間關係,或者是呈現給視覺的位置關係。在具體的拍攝中會因為拍攝的距離、拍攝的位置、拍攝所用鏡頭的焦段等因素的不同,而使各物體呈現出不同的位置關係、空間關係。圖片來自攝影部落  簡單一點的解釋是:短焦距畫面空間感更強烈,近大遠小的效果非常明顯,這就是透視感強烈。長焦距拍出來的照片,畫面空間感被壓縮了,近大遠小的效果不明顯,透視感就不強烈了。
  • 如何獲得一張逼格滿滿的高清照片?這幾個習慣可以提升照片品質!
    如果你是希望直接出圖,或者對照片細節要求也不是那麼高,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你的相機設置裡,可以適當地將照片風格裡的反差值和飽和度等調整到你喜歡的風格,但如果你對照片的品質有比較高的要求,或者說你想獲得更加高清的圖片,那麼就要注意接下來我說的這幾點:要有使用三腳架的習慣
  • 畫幅大小如何影響電影敘事?
    韋斯·安德森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電影畫幅大小的變換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情緒,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韋斯·安德森用畫幅的不同來表現影片中穿插的不同時間線。不同尺寸的畫幅以交替方式敘述時空。電影由四層結構的套層故事組成,導演用不同的畫面比例代表不同的時代,使電影的時間線索清晰明了,時空設計上別有一番新意。
  • 洛陽男子自製老式大畫幅相機 捕捉生活細節(圖)
    李家山向記者展示自己製作的大畫幅照相機 韓章雲 攝帶著親手製作的相機出去採風,李家山總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 韓章雲 攝  中新網洛陽7月13日電  (韓章雲)在洛陽攝影發燒友李家山的辦公室裡,「這就是我自己動手做的老式大畫幅照相機,花了一個多月琢磨出來的,現在用它拍照我更加用心,透過相機和照片我能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細節,效果非常好。」玩了幾十年的照相機,李家山對自己的這件作品十分滿意。  7月13日,李家山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向記者展示了這個他自己製作的大畫幅照相機。不僅大畫幅相機所需的鏡頭、片盒、皮腔、底座一應俱全,而且帶著手工製作特有的沉甸甸的質感。
  • 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傻傻分不清楚?
    之前給大家分享相機知識是,經常會提到中畫幅、全畫幅、殘幅之類的名詞,很多人表示搞不清楚,希望能詳細講解一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方面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我們常說的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就是指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也就是相機傳感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