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版最"不正經"《魔笛》可能是最合適的歌劇入門級作品?

2021-03-02 界面新聞

在大部分國內觀眾的印象裡,觀賞歌劇,尤其是古典歌劇是一件嚴肅、鄭重的活動。但7月21到2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歌劇《魔笛》打破了所有到場觀眾的想像——古典歌劇還可以這樣!像一部會唱歌的暗黑童話繪本,情節天馬行空,畫風光怪陸離,伴著精妙華麗的旋律一頁頁展開。

本期「一面|當我們看《魔笛》時我們在看什麼」展示了這場魔法的臺前幕後。

作者 | 張亞婷

製片 | 程冉子

出品 | 一面娛樂

《魔笛》是莫扎特最具有代表性的德語歌劇之一,在今天也是世界各地歌劇院的常演劇目,但1791年9月30日,當《魔笛》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演,並由莫扎特親自指揮,卻沒有獲得多麼熱烈的歡迎,一是因為當時的演出條件簡陋,不僅沒有豪華的舞美、服裝,就連樂器都只能有什麼用什麼,二來,儘管現在《魔笛》已經是德語歌劇的代表性作品,但在義大利語在歌劇界一統江湖的時代,連德國人自己都覺得德語難聽,不是適合歌劇的語言,但天才的莫扎特將源自德國民間的說唱劇升華為歌劇,並融合了十八世紀以前德、奧、意、法、捷等國家的民間音樂,仿佛是與正統歌劇的「對抗」。

《魔笛》從1791年至今已經有過十五個版本,這次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魔笛》是由柏林喜歌劇院與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最有別於傳統歌劇的是地方在於全劇所有的背景都通過投影到舞臺上的手繪動畫展現的。

傳統歌劇為了給觀眾營造更多的代入感,常在舞臺上搭建龐大又繁複的舞美,通過實體道具的移動變換配合燈光來完成場景切換,但是柏林喜歌劇院版《魔笛》的舞臺上有且只有一塊碩大的白板,白板上有6塊可以旋轉的活動門板讓人不明所以,只有當場燈熄滅,現場音樂響起,活動門板旋轉,演員現身,《魔笛》中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才開始展現:笛子可以在空中漂浮,花兒可以在慢鏡頭中緩緩綻放,大象漂浮在雞尾酒杯上,捕鳥人帕帕季諾會讓鳥兒在他身旁飛翔嬉戲……

仔細看可以看到演員身後的門板

《魔笛》根據童話故事改編,講述了王子塔米諾在深山中遇到巨蟒,幸得夜後的侍女出手搭救。夜後希望塔米諾能與捕鳥人帕帕基諾到祭司薩拉斯託的神殿就出公主帕米娜,並且送給兩人可以克服萬難的魔笛。兩人到了神殿才發現夜後其實是黑暗邪惡的勢力,祭司是為了保護公主才把她從母親身邊帶走的,經過一連串的試煉,塔米諾與帕米娜最終在一起了。

夜後

也正因為《魔笛》故事本身攜帶的超現實基因,所以才有了柏林喜哥劇院和英國1927的碰撞。早在2010年,柏林喜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巴裡·科斯基就想要製作一個新版的,不一樣的《魔笛》。當他看到英國1927劇團製作第一部劇《在惡魔與深藍色的海之間》,他從這種表演方式中找到了靈感。因為《魔笛》本身就是一部非常有畫面感、天馬行空的作品,傳統的舞臺布景其實是很難表現這種特質,科斯基想,如果運用新的多媒體技術,用動畫來製作的背景,是不是反而會有驚喜?而最終的效果比他們想像的還要出色。

英國1927劇團是英國戲劇新銳的佼佼者,倫敦著名新維克劇院的駐院劇團,擅長以黑色幽默針砭時弊,作品以戲劇、電影、動漫和音樂的完美混搭創造出電影般的魔幻效果,曾橫掃愛丁堡藝穗節4項大獎,並獲紐約戲劇協會獎和澳大利亞綠屋獎提名,他們的作品《上街的動物和孩子們》、《機器人魔像》都曾來過中國。

《泰晤士報》稱他們為令人震驚的天才,《衛報》曾評論他們是「俄羅斯繪畫大師亞歷山大·羅德琴科和美國導演蒂姆·波頓、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和德國導演佛列茲·朗、二十世紀初無聲電影和二十一世紀漫畫小說的結合,讓人驚掉下巴的睿智,對社會問題的前瞻性寓言」 ,美國《先驅報》評價他們的演出風格是,」集卡巴萊歌舞、無聲電影、黑色幽默和羅爾德·達爾式冷酷於一身」。

劇評人陳然認為,」1927作為一個優秀的劇團,他們與柏林喜歌劇院的合作卻不是接個活兒的甲方乙方狀態。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影像只是演出的布景,一種便於巡演的策略,而在《魔笛》中,影像還深刻影響到了表演方式,呈現為一種平面化、默劇式的表演。這與以往傳統的舞臺表演大相逕庭,與《魔笛》整部戲的音樂、戲劇風格卻是完美契合的。「

看過的觀眾幾乎都盛讚了1927劇團的工作。一位觀眾表示她很喜歡1927劇團手繪插畫風的動畫把邪惡,歡喜的情緒物化,把水火的意象擬人化的創意,也喜歡默片式的敘事手法和表演風格。

評論來自豆瓣

《魔笛》的導演託比亞斯(Tobias Ribitzk)表示,「英國1927劇團天馬行空的思想與這部劇荒誕的劇情和超現實主義不謀而合」。和英國1927劇團的合作使得《魔笛》原作中「荒誕、矛盾,幻想、魔法和超現實主義」的故事元素和音樂精神得以保存。

可以說,英國1927劇團對於《魔笛》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技術手段不僅僅使得演出可以在數秒鐘內更換一個場景,創造出一個幻境,還直接影響了演出的敘事。

《魔笛》的歌劇之所以能夠呈現出一種默片氣質,因為1927劇團自己的創作就深受德國20年代的默片影響。《魔笛》原本有大量的插科打諢的對白,在這一版本中,這些對白是由演員的眼神、肢體動作和字幕綜合展現出來。

歌劇總監菲利普·布勒金斯告訴界面娛樂,「平常製作一個歌劇,歌劇的對白總是很長,對於觀眾來說,這會有一點無聊,對於歌唱家來說也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部分。因為他們在唱歌的時候會用美聲,講話的時候也會帶著這種美聲的腔調。所以對他們來說想要自然的講話是比較困難的。1927劇團以動畫的形式代替演員敘事,對於觀眾來說很適用,可以讓他們覺得非常地入戲。」

而對於演員來說,為了配合作品的默片風格,最直觀的改變就是他們的臉被全部塗白了,比如「捕鳥人」帕帕基諾就酷似」冷麵笑將」巴斯特·基頓。最大的挑戰則是,他們必須站著不動唱歌了。

由於1927劇團獨特的舞臺設計,所以畫面都是投影在舞臺的多媒體投影幕牆上,所以劇中所有的歌唱演員都是站在一塊窄小的板子上歌唱的,可移動空間大概只有10-20釐米,上層的板子高達6米,在上層演員身上還要綁著安全帶,在幾乎一動不能動的狀態下唱出華麗的詠嘆調。不過梅爾霍夫說,「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一位好的歌劇演員,無論以什麼樣的姿態歌唱,都能唱出天籟之音。我覺得這話有80%是對的吧。」

但這樣一場演出也票價不菲,據票務網站公布的信息,《魔笛》的票價從180到2080元不等,而近期在北京演出的歌劇票價最高均在千元以內,如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駱駝祥子》、《金沙江畔》等單張票價最高880元。2080元的最高價位已經罕見,天橋藝術中心還推出了4699元套票,除了包含兩張2080元的演出票以為,還有兩場歌劇講座,以及後臺探班等活動。

但據天橋藝術中心的項目負責人告訴界面娛樂,《魔笛》的門票銷售率達9成,可是即便如此,該項目還是無法收回成本,之所以這樣還要引進《魔笛》,一方面看重了柏林喜歌劇院的國際聲譽,該劇院曾在2007、2013年兩度被德國權威音樂雜誌《歌劇世界》評選為「年度歌劇院」,天橋藝術中心希望以此為契機打造品牌,後續引進柏林喜歌劇院的更多優秀作品。另一方面,天橋藝術中心項目經理認為:「這一版《魔笛》拉近了歌劇與觀眾的距離,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歌劇,愛上歌劇。」

根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初步統計,2016年歌劇演出共吸引觀眾32萬人次,增長6.7%,稍低於近5年全國歌劇演出觀眾數量年均增長的8.1%。雖然創下歌劇觀看歌劇演出的人數新高,但相對於話劇、音樂劇、音樂會等演出,歌劇觀眾還是微乎其微。

其實,「沒人看歌劇」不僅在中國是如此,在歐美也是如此。只不過,如果說歌劇在國內能勉強稱得上「方興未艾」的話,在歐美則是「日薄西山」。據新華社報導,2014年,在義大利13個主要歌劇院中,約有8個處於虧損狀態,其中,羅馬歌劇院負債4000萬歐元。

同時,歌劇觀眾正呈老齡化趨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院長彼得·蓋博(Peter Gelb)曾說過:「長達五年,來Met看歌劇的觀眾平均年齡是60-65歲——對於一個歌劇院的經營者,當你發現你的觀眾群體幾乎全是一條腿都已經邁進棺材了的人的時候,你知道,你的麻煩來了。」

據統計,美國大都會歌劇院(以下簡稱Met)從2002年開始,票房收入不斷下滑,受眾基本在60歲左右,且平均年齡還在增加。舊金山歌劇院藝術總監大衛·高克利說,在美國,歌劇的市場推廣難度越來越大,受眾群體的年齡差距也比二三十年前大得多。

由此可見,培養歌劇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而蓋博則率先嘗試通過影院做歌劇高清直播。很巧的是,Met第一部高清直播的歌劇也是《魔笛》,當然是Met自己的版本。全美的觀眾第一次得以跟歌劇院裡的觀眾一樣共同獲得了觀賞歌劇演出的體驗,而且票價低廉,觀眾可以打扮休閒,姿態愜意。

2006年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版《魔笛》

此外,高清攝影機使得影院裡的觀眾不但能看清演員們的面部表情細節,在中場休息時,攝影機還會來到幕後,拍攝演員們被採訪的片段和舞臺置景的搭建過程,以及演員在後臺的換裝、化妝造型的過程。Met的第一次高清直播共有30萬人觀影,330萬美元入帳。儘管由於直播人員和設備的持續投入,使得Met整個音樂季虧損了超過3千萬美元,還招致了保守的投資人、劇評人及歌劇愛好者的批評,但蓋博還是決定繼續投資該項目。第二年總共有8部歌劇在600個影院,23個國家直播,售出920萬張門票,至此該項目已經告別了虧損。直至2010-2011年音樂季,一共有12部歌劇得以同步直播於46個國家的1500家影院,一共賣出了3000萬張電影票,產生了1.1億美元的收益。

之後,英國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歐美主流劇院,也都紛紛效仿,嘗試用數位技術拍攝舞臺演出,拓展年輕觀眾。「歌劇」這項一直高居鄙視鏈頂端的藝術形式也不得不先降低觀賞門檻,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態,拓展發行方式,先培養起觀眾的觀賞習慣,再反哺劇院。這同樣也是話劇、音樂劇目前常用的一種推廣方式。一方面擴大發行渠道,拓寬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培養觀眾。

而在國內,或許正是因為大眾沒有觀賞歌劇的傳統,一切都要從頭培養,而歌劇又是有一定欣賞門檻的藝術,需要觀眾有一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才能理解,比如知名歌劇經典《浮士德》、《奧賽羅》等,在演繹的時候自然可以忽略很多背景文化的介紹,因為西方觀眾可以理解,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如果對原作毫無了解,可能會對觀賞造成障礙。而《魔笛》是根據童話故事改編,本身已經降低了理解難度,柏林喜歌劇院版的《魔笛》又是最不像歌劇的一版歌劇,或許的確是一款合適的「入門級」歌劇作品。

儘管歌劇在中國的傳播道阻且長,但有一個現象讓歐美其他國家都非常羨慕,那就是中國的歌劇觀眾整體年輕,以至於有觀點認為「21世紀歌劇的中心在中國」,但現在就開始爭奪中心還為時尚在,不如先效仿話劇、音樂劇的傳播方式把觀眾培養起來吧。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界面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把古老歌劇「變潮」歌劇《魔笛》看出大片即視感
    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是莫扎特的創作的二幕或四幕歌唱劇,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
  • 【藝享好劇】《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唐山大劇院閉館期間,我們將為您分享眾多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讓您足不出戶,也能與藝術面對面!//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
  • 藝術分享 | 《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歌劇《魔笛》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莫扎特創作背景莫扎特作為18世紀偉大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樂涉及各類體裁,廣為流傳,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獨特的戲劇性徵服了大眾。在各種音樂體裁當中,莫扎特對歌劇情有獨鍾。他最早創作的歌劇是《阿波羅與海辛特斯》,是他為薩爾斯堡大學的學年結業創作的,是一部不夠成熟的作品。
  • 《魔笛》,這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莫扎特歌劇《魔笛》排練照。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劇目、由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帶來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前天晚上在上音歌劇院上演。此次來到滬上的《魔笛》兼顧了傳統與創新,指揮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樂原譜、原汁原味地演奏《魔笛》,德國著名戲劇導演彼得·斯坦為該劇設計的布景轉換則令臺下觀眾眼花繚亂。
  • 莫扎特: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
    ▼這是《鋼琴基礎教程》第一冊裡的小曲子,名字叫「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作者不知道,反正這兩個變奏不是莫扎特寫的,書上也沒說是《魔笛》的哪段主題……《魔笛》是莫扎特去世前創作的,也是他最出名的歌劇之一。跟《費加羅的婚禮》不一樣,《魔笛》不是義大利喜歌劇,不是義大利語唱的,而是德語歌劇。
  • 喝一罐就"斷片"?!北美夜店最流行的Four loko"失身酒"到底是什麼鬼?
    嗯,你可能之前聽過。現在,美國和加拿大現在夜生活最流行的就是這種飲料可以讓girl 斷片的。。。中國4月起海關行郵稅新政策:關稅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或按70%徵收,取消50元起徵點;這意味著4月起海外商品可能全面漲價!)以下商品均可進入家園商城秒殺!(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家園,近200種原裝進口生活用品特價中!
  • 周末歌劇:莫扎特的魔笛
    點擊標題下「古典音樂」可快速關注小編微信號:391031345《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它的結構統一,主題發展廣闊、性格的刻畫及人物的相互關係處理也非常出色。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十分動聽。《魔笛》也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國歌劇,實現了莫扎特振興德國歌劇的夙願,開創了德國歌劇以後的發展道路。劇情簡介: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後委託,帶著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鳥人去神廟解救夜後的女兒。祭司幫助王子認識了夜後的險惡面目,並讓王子和少女通過了幾道考驗後獲得了愛情。
  • 兩個老外從中國帶回一個"神秘物品"!外國網友直呼:"這是黑魔法、巫術"!
    確定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家園君微信號:canadau  歡迎勾搭!
  • 揭秘最「潮」歌劇《魔笛》:真人與背景動畫的互動
    7月19日,歌劇《魔笛》新聞發布會在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舉行,導演託比亞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現身發布會,與在場媒體共同分享了這版創新歌劇創作理念,獨家揭秘了臺前幕後的心路歷程。此外,媒體還跟隨劇組走進後臺,深度探訪了《魔笛》幕後的奧秘,並搶先觀看了《魔笛》劇組的聯排。
  • "白嫖"技術的三階段&巧克生日會
    利用好小禮物,也是可以得到主播唱歌的機會的.有時,刷100元,未必進的了前十,當然也會有隻送一朵花,就能進前十的時候.時機錯過不在來,各位自己研究.混個臉熟很重要都說熟人好辦事,所以,既然熟了,偶爾"白嫖"只要不過份,你點歌不走系統,也是沒啥大問題的.當然,最優秀的辦法,還是入個粉團,一次6.6元,點唱兩首都算是賺了.
  • 惹翻臺妹的香港"性格"小店
    尤其濃縮其中的獨特文化,時常會讓不了解的人感到莫明其妙。這其中就包括,本地特產:"性格"小店。    現存最有名的當屬澳洲牛奶公司,一間名不符實,以服務態度粗暴,卻每天大排長龍的茶餐廳。影視作品中,最經典的當屬,周星馳和張學友合拍的《咖哩辣椒》中,對客人毫不妥協的捲毛茶餐廳老闆。
  • 譚志剛的"淡"與"雅"
    作品多次在省級展出並獲獎,其作品廣泛被書籍收錄、收藏家收藏和拍賣。特別是他的微距攝影,構圖大膽而細膩,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為此,2014年8月,衡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雁城市民課堂"還曾邀請他,主講微距攝影技巧的專題講座。
  • 日本"小電影"界最勤奮的男演員:跟拍男優"清水健"開工的一天!
    經家園綜合略有改動)原文:details.com;ettoday.net翻譯:Ivy 譯文:http://jandan.net/2015/03/10/ken-shimuzu.html在日本,許多女性對他的"了解"可能比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更深。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1791年,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次公演,由莫扎特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同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去世。 兩百多年後,這部歌劇終於來到了上海。10月21日晚,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攜《魔笛》正式登陸第2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帶領中國觀眾們深入探索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
  • 這也太神了吧!《美國達人秀》,12歲小女孩腹語驚人!評委直接按下"黃金按鈕"保送準決賽
    在初賽中,一名12歲女孩以腹語術搭配布偶進行精湛的演出,獲評審按下"黃金按鈕"(Golden Buzzer),直接保送準決賽(semifinal)。在演出中,她除了與她的兔子布偶佩塔尼亞(Petunia)進行逗趣的對話之外,還以腹語術讓佩塔尼亞演唱美國歌劇《波吉和貝絲》(Porgy and Bess)中的歌曲《夏日時光》(Summertime)。腹語同樣是用聲帶發音,但其表演者必須將嘴唇的動作減到最小,使嘴巴看似完全沒有動作。
  • "史上最醜港姐"卸任要回加拿大?那邊生活不辛苦,很容易混?
    雷莊兒曾表示爸爸好開明,"全力支持"她的港姐夢。 此前有媒體猜測,雷莊兒能夠奪冠,和父親的"支持"離不開關係。但雷莊兒本人卻表示:"我爸爸?我不知道為何你們會這樣想,有些人竟相信媒體的報導,可能他們不夠聰明。"
  • 歌劇《魔笛》——神話中的王子與公主
    莫扎特自小被稱為神童,4歲譜曲,6歲巡演,小提琴對於他來說都是拿來玩的把戲。可你敢想,在他這短短的36年生命中,竟然有32年都在創作,其作品數量達600多首。如果他能像其他作曲家一樣再多活幾十年,會留下多少非凡的樂章啊!
  • 歌劇魔笛和共濟會的淵源
    但知道著名音樂家莫扎特也加入了共濟會,就很不理解。一個音樂家怎麼和共濟會糾纏到了一起。難道一個作曲家也要搞陰謀?這個疑惑其實並不難解開。大約二百多年前的1784年,28歲的莫扎特加入了維也納的共濟會。18世紀的維也納,啟蒙運動正紅紅火火地發展。新一代的人更願意看到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在維也納的共濟會內部,一些貴族成員開始和平民平等坐到一起,開始實現著平等的原則。
  • "這就是"系列19年新篇章,第一期火藥味十足,它真的不簡單
    不賣關子,我說的就是它。"這就是"系列2019年開年首綜——《這就是原創》Chuang繼「這就是鐵甲」「這就是灌籃」「這就是街舞」之後,優酷"這就是"系列依然在繼續。這次把目光精準的投向了音樂。對於聽眾來說,梁心頤絕對算是個"熟悉的陌生人",這個名字你可能陌生,但她之前的組合你肯定知道,周杰倫的師弟團——南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