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一新的紀劬勞學校。本版圖片均由沈榮攝(翻拍)
紀劬勞學校畢業證。
劉鑄伯題紀劬勞學校匾額
劉彭齡任首任校長的名片
龍崗融媒首席記者 沈榮
名 片
紀劬勞學校由龍崗平湖著名愛國商人劉鑄伯(1867~1922)出資興建,位於龍崗區平湖街道平湖舊圩西南面廣九鐵路東側,平湖火車站東面。該學校既是平湖教育發展的裡程碑,也是平湖革命歷史上的紅色搖籃。2001年,紀劬勞學校被列為龍崗區文物保護單位,並加以維修整固。
站在紀劬勞學校前,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這所學校興建的最初目的是平湖鄉賢劉鑄伯為感念慈母之恩,啟迪後人智慧。學校首開平湖國民新式教育之先河,影響力越來越大。此後,學校成為平湖民眾接受新思想的陣地,不少仁人志士從這裡出發,投身革命,使平湖成為一方紅色熱土。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紀劬勞學校裡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輝煌,但正是那一段過往,讓平湖的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無數的平湖人得以接受文化的洗禮。令人欣喜的是,平湖教育正花開遍地,書香文化代代傳承。
回報鄉梓在家鄉興建學校
一直以來,外出打拼有所成就後,積極回報鄉梓是中華兒女的優良傳統,龍崗平湖先賢劉鑄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上世紀初,在香港打拼出一方天地的劉鑄伯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家鄉發展建設,出資興建了紀劬勞學校。
劉鑄伯在平湖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位鄉賢雖然出生貧寒,但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中西合璧的教育,靠著順時而變的機敏和堅毅不拔的努力,終於躋身社會上層,是香港太平紳士、大商人,也是慈善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在港府和華商中都有著頗高的人望,當時香港華人中曾有「何東的錢,劉鑄伯的面」的說法(何東生於1862年,父親是荷蘭籍猶太人,母親是廣東人,當時號稱香港首富)。
劉鑄伯的母親伍氏晚年思鄉心切,決意回到家鄉平湖,其夫人潘氏便陪著老人返鄉並照顧飲食起居。為使母親安享晚年,劉鑄伯選在平湖鳳凰山上修建住所。由於身在香港,劉鑄伯非常惦念母親和夫人,時時回鄉探望。回鄉途中,望著依然貧瘠的家園,劉鑄伯暗生念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定要為家鄉營造一個美好樂園!於是,20世紀初開始,劉鑄伯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回報鄉梓。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劉鑄伯新平湖建設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之時,母親伍氏卻駕鶴西去。劉鑄伯悲痛萬分,常常說,「念家慈養育之勞,底僕於成,乃有今日,爰命是名,以留紀念,永志不諼」。於是,他決定通過建立一所學校感念慈母之恩。在給學校取名時,劉鑄伯也有自己的考慮。「劬勞」是勞苦、勞累的意思,語出《詩經·小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紀劬勞」,有感念慈母之意。
1916年12月31日,紀劬勞學校落成,全稱「寶安縣平湖紀劬勞國民學校」。學校位於平湖老街與上大街交會處東南側,有教學樓一座,二層瓦面大屋,後面是瓦面平房,規模很大,僅教學設施建築面積就達464平方米,為磚木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可容納數百名學生共同學習。學校後面還有運動場、花園、草坪、廚房等,四周為圍牆,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
百年來,除後面平房有些改動外,紀劬勞學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經過近幾年的加固修繕,面貌煥然一新。學校朝向西北門額上有兩塊麻石橫匾,下匾足有2米長,高0.5米,刻有「紀劬勞學校,丙辰仲春鑄伯氏立」。上匾長1.8米,高0.6米,刻有「急公好義,大總統題褒紳士劉鑄伯,中華民國四年十月」。
劉鑄伯的辦學精神,受到當時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推崇和表彰,並刻石立於學校之前,其中一篇文告中提到,「為布告事,照得劉紳鑄伯,獨自捐資於寶安縣平湖鄉,創立紀劬勞學校,原為不忘母氏劬勞,啟迪後人智慧而設。劉紳之孝思不匱,即鄉人之受益無窮,凡屬鄉人自應體念劉紳之熱誠,保茲學校與勿替,合行布告,軍民人等一體知悉。須知此校原為教育鄉人而設,務宜合力保護,俾垂久遠,倘敢肆行騷擾,定當嚴懲不貸,其各凜遵勿違,特此布告」。
開平湖國民新式教育之先河
實際上,在紀劬勞學校誕生之前,注重文化的平湖人就辦過許多私塾學堂,為眾多平湖孩子啟蒙。而當紀劬勞學校誕生後,由於實行新教育體制,很快就成為平湖片區的「名校」,不少學生都慕名前來。
教育的發展始終需要一個領頭羊。此時,生於平湖、長於平湖的劉紫東先生(劉彭齡)走上了歷史舞臺。
劉彭齡是宣統己酉科拔貢生,也是當時整個寶安地區人們公認的文膽,其父也曾考取過朝廷歲貢,在平湖有「父子歲拔」之美譽。劉彭齡年少聰穎,在父親的影響督教下飽讀詩書和諸子經典,有過目不忘、提筆成文之功,書法也自成一體,在東寶乃至粵港澳地區文名遠播。
晚清民初,廣東的知識分子是最早具有強烈改良變法、強國富民思想的群體,劉彭齡也不例外。眼看清廷大廈將傾,滿懷愁緒的劉彭齡從北京回到家鄉平湖,開始了在私塾教書的生活,閒暇時吟詩作對,與十多位寶安、香港地區的文化人士創辦了「桐山詩社」。更為難得的是,其妻莊鳳笙也出生於書香門第,還經常向平湖松柏圍、大圍的族人子弟傳授文化知識,將自己作詞作曲的歌謠教給婦孺傳唱,成為村裡讀不起書的貧困人家子弟的義務啟蒙人。
在紀劬勞學校籌建之初,劉鑄伯就在物色校長的人選,沒多久,他就把劉彭齡作為第一選擇,並發出了邀請。當時,兩人已交往多年,聊到教育時,往往忘記了時間。自然,劉彭齡成為了紀劬勞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更值得一提的是,從一開始,紀劬勞學校就引進了先進的辦學理念,從廣州、東莞、惠陽等地延請了名師,開設了算學、理化、體育、藝術、音樂、自然科學、西洋歷史、道德修養等課程,採取小學六年學制,一改封建私塾死背經典、古板沉悶的教育方式,開了平湖國民新式教育之先河。
作為校長,劉彭齡不僅主動將自己的孩子劉仲德送到紀劬勞學校接受新式教育,也在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著力量。雖然劉彭齡是受傳統儒家學說浸潤的科考之士,但他思想開明,樂於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又廣交粵港兩地的文友,教學管理和教育方法都順應了時代潮流。慢慢地,紀劬勞學校成為平湖周邊最受家長看好的名校,不少學生都慕名前來。1924年,《寶安學會雜誌》刊登了署名「彭齡」題為《本邑北路風土雜記》的一篇文章,內稱「平湖站商場(墟)內,有劉鑄伯創辦紀劬勞學校一所,分高小國民兩等,現年學生約有一百八十名。」這個「彭齡」應該就是劉彭齡。現在,我們無從知道紀劬勞學校開辦時的師生人數,但從這一記載來看,短短幾年時間能辦成如此規模,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上世紀初,革命烽火四起。作為平湖地區影響力最大的新式學校,紀劬勞學校不僅是地下黨活動的秘密基地,更積極傳播紅色思想,在不少青年教師和青少年學生中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5年1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黃埔軍校教導團官兵和在校師生組成校軍,參加東徵討陳作戰。當時,周恩來以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東徵軍總政治部主任身份,參與東徵的指揮和領導。同年2月,周恩來率領部隊到達平湖,部分人員就住在紀劬勞學校。期間,周恩來向群眾發表講話,闡述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意義。不僅如此,黃埔學生軍還組織平湖的一些年輕人加入他們的宣傳隊,啟發教育廣大平湖百姓,並誠心實意邀請劉彭齡、劉國樞、劉耆卿等人,共同商討強國富民的大略。
東徵的黃埔軍在平湖僅駐紮一個星期左右,但他們在平湖人民群眾中樹立了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護國愛民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周恩來的講話,喚起了平湖進步青年投身革命的激情,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播下了種子。
1929年,劉彭齡早逝,其兒子劉仲德接任,成為紀劬勞學校的第二任校長。劉仲德早年接受了李大釗、惲代英等同志的思想(主要是著作)的影響,還參加了學校的一些革命行動。當年他在廣州上學期間,由於劉伯剛、劉曼之、葉麗鈞等同鄉也在廣州農講所學習,時有往來。因此,毛澤東、彭湃等革命家也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進而與自己的堂兄劉伯剛(後來在紀劬勞學校任教導主任)及山廈地下黨員葉麗鈞等來往甚密。
大革命失敗後,作為平湖地區唯一的正規學校,紀劬勞學校集中了平湖大多數優秀的青少年。劉伯剛和劉仲德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條件,隱蔽而又積極地在學生和教師中堅持展開進步活動。不久後,經劉伯剛和葉麗鈞介紹,劉仲德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校長和教導主任的身份,給劉仲德和劉伯剛接觸甚至領導學校的青年教師和青少年學生參加革命帶來了很大便利。他們以紀劬勞學校做為地下黨活動的秘密基地,積極展開活動,不僅教育在校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學習革命道理,而且還通過學生向周圍農村傳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令整個學校猶如平湖民眾心中燃起的一盞璀燦的明燈。
1931年,由於叛徒出賣,劉伯剛、劉仲德兩人身份暴露,被迫流亡海外。自從劉伯剛和劉仲德他們離開紀劬勞學校,轉眼四、五年過去了,這所學校似乎已經被國民黨當局遺忘了,很少再派人來找麻煩。但平湖青少年的心並沒有冷下去,他們仍然在關心國家大事、民族興亡。
1936年,平湖荔紅禾黃的時節,紀劬勞學校來了一位從東莞過來的何老師,很受同學們的歡迎。這位老師名叫何與成,東莞莞城人,抗日戰爭時期在東(莞)寶(安)地區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來到紀劬勞學校後,何與成公開向同學們宣傳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當時紀劬勞學校的校長是開明的平湖鄉紳劉耆卿,他支持何先生的主張,不過強調一點:學生還是應該以學業為重,國家興亡的道理要明白,而行動上則應掌握良好的學識來報效祖國。在這方面,何與成也贊成校長的觀點,他時常跟同學們說,「我們要放眼天下,做為新時代的青年……」慢慢地,學校裡形成了抗日救亡、愛國好學的熱烈風氣。
隨後,何與成倡導成立了學校第一個讀書會,閱讀《大眾哲學》《大眾周末》《世界知識》等進步書籍,講解共產主義的思想理論,並且組織起宣傳隊伍,在平湖墟和周圍的鄉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對平湖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參加讀書會的有劉雲、劉仁、劉茜芬、劉燮芬、劉秀瓊、黃麗英、劉創業、劉成、劉錦榮、劉鑑榮、劉榮章、譚桂蘭等十多位高年級的同學,這些學生大多都踏上革命道路,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
何與成在紀劬勞學校活動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左右,卻為平湖地區抗日戰爭時期的建黨工作打下了堅固的思想基礎和人員準備,讀書會的學生後來基本上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平湖地區革命的骨幹力量,紀劬勞學校也成為了平湖革命者的搖籃。
不難看出,紀劬勞學校在平湖的發展史上寫下了諸多光輝篇章,不僅打開了平湖新式教育的大門,更成為革命者的搖籃,為平湖注入了更多的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