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東至東流鎮:稻漁種養新模式 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1-01-09 金臺資訊

9月6日,在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紅葉村糧食烘乾廠內,幾輛滿載稻穀的貨車正在有序等待烘乾。「當前正是中稻收割,我廠每天接待當地及周邊的種糧戶運糧到這裡進行烘乾。極大的保證了糧食質量,種糧戶表示非常滿意。」烘乾廠負責人吳大革介紹說。

東流鎮紅葉村位於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核心區,全村共有耕地面積9537.5畝。近年來,村黨總支依託本村耕地多、水資源豐富,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引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走出一條村民致富、集體增收、企業做強的互惠互利鄉村振興之路。

為了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形勢,改變舊有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後,村黨總支領導合作社制定具體章程,強力開展農業招商工作,先後引進安徽舜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巨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藝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麒麟大棚西瓜種植大戶等落戶。招引來的企業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崗位,也為紅葉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安徽舜風、安徽巨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來了稻蝦共養農作模式,田地不打農藥,種一季水稻、養一季小龍蝦,蝦可以為田地除草、鬆土、增肥,稻可以為蝦供餌、遮陰、避害,秸稈還可以直接還田作為生物餌料,既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也促進了綠色農業發展。村兩委果斷的抓住了這一發展思路,土地流轉合作社與企業、大戶籤訂合同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稻蝦共養產業,該產業也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東流鎮被列為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鎮,鎮黨委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項目的通知》,打造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範產業,村兩委趁勢而上,主動作為,在全村推進稻蝦養殖模式,與企業籤訂合同流轉土地3468畝,村集體可以從租賃承包費中獲得每年每畝100元的保底收益,僅此一項就能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同時成立了東至縣東流稻漁綜合養殖專業合作社,圍繞稻蝦共養產業拓展產業鏈條,利用村內資產建設小龍蝦交易市場,稻漁綜合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蝦稻銷售提供服務,獲取服務費。幫助企業打造了「菊江牌」、「稻蝦樂」等稻米品牌,探索放大「網際網路 」經營模式,與電商平臺合作,建立輻射全縣乃至全省的小龍蝦種苗繁育養殖基地。

今年,紅葉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110萬元,村黨總支榮獲全市集體經濟大賽二等獎,被中國漁業協會淡水龍蝦分會授予「安徽省龍蝦健康養殖示範基地」,生產的蝦稻米榮獲安徽蝦稻品牌金獎。

紅葉村黨總支書記錢壽祥高興地介紹道:「通過黨組織細緻的工作,紅葉村順利的完成了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後,村兩委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工作,到目前為止已流轉土地5600餘畝,佔全部耕地面積的58.7%。參加入股的村民達323戶,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效益,每年分紅達到382.4萬元。也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紅葉村土地流轉合作社規範各項規章章程,吸引村內企業、大戶、農戶組成利益聯合體,生產的稻米和小龍蝦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再通過合作社與收購企業談定收購價格,通過大批量、穩定供應提高產品收購價。為了保障農戶收益,村黨總支要求合作社與農戶籤訂5-10年期限的合同,農戶籤訂入社協議,成為合作社股東,流轉出去的土地實施三次分紅,第一次為土地流轉費,每畝流轉費按500斤中秈稻的上年度國家保護價折算;第二次分紅為土地集中外包的增值收益;第三次分紅為土地流轉的政策補貼。通過三次分紅模式,農戶的收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並且能夠根據市場行情和農業政策水漲船高。在基礎的土地承包之外,農戶還可以在企業務工獲取收入,每人每天能夠通過務工的方式增收約100元,紅葉村龍蝦產量55.5萬斤、水稻產量450萬斤,年均利潤1000萬元,帶動全村8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用工31人,人均增收5000元。在開展的稻蝦種養土地流轉中,集中流轉了31戶貧困戶的土地,面積454.87畝,流轉租金每畝693元,合計31.52萬元,戶均增收4299元。同時,村黨總支還與企業合作開辦稻蝦養殖技能培訓,無償給農戶講解稻蝦養殖技術,貧困戶張進賢戶,通過技術培訓掌握了小龍蝦的養殖技術在企業從事小龍蝦養殖,增加了經濟收入。

紅葉村通過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通過了東至縣農商行的整村授信,授信額度3780萬元,為村集體和農戶提供低息貸款,解決農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問題,如村集體成立無人機合作社,通過信貸資金購買無人機設備,成立了無人機專業植保隊,提供專業農機社會化服務,獲取租金設備。村李貴環戶通過信用貸款7萬元及時購買生產資料發展產業,有效的應對了疫情停產停工帶來的損失。

「紅葉村黨總支將繼續深耕稻漁種養產業,與七裡湖片區的村合作開展連片經營,提高規模化效應,在原有稻蝦共養的基礎上,培養稻蟹、藕蟹、稻魚等產業項目,促進產業多樣化。利用資金建設秸稈發電廠,謀劃建設稻米加工廠,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與農業企業通力合作,把稻蝦共養加工產業與餐飲業、物流業緊密結合起來。結合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美化村莊環境,努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紅葉。」談起發展願景,錢壽祥滿懷信心。(章四忠)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看這裡——正定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研討會召開
    來自北京的三農領域專家學者,媒體代表,以及河北當地領導、就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進行了深入研討,大家認為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在鄉村振興中很有特點和創新,核心是圍繞城郊型經濟和市場需求,村企合作,發揮所長,產業支撐,建立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多方共贏,是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值得總結和借鑑的一種路子,也是鄉村振興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 安徽巢湖:「5+N」模式破題鄉村文化振興
    為建設文明城市,振興鄉村文化,安徽省巢湖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以紅色文化為底色,堅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按照「5+N」模式(「5」即打造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點、鄉村記憶館、傳承家風家訓示範村、群眾性評比活動、文化旅遊線路,「N」即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或文化品牌節慶活動)精心謀劃,不斷破題,重點突出鄉村治理、紅色文化、文旅融合等主題分片打造
  • 千載詩城譜輝煌|東至:山城闊步向濱江 繪就「三美」顯擔當
    形成了全省操作標準——入選2017 年十大地方公共政策創新的「勸耕貸」東至標準,入選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全省第一個試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登記制度;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試點縣,為全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還創新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工作,紅色信e 貸開拓了鄉村振興新路徑;東至經濟開發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啟動;組建安東投資集團,全省率先實現縣級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
  • 古村重生,古生村啟示我們只要路子找到,你的村子也能鄉村振興!
    雲南大理古生村的鄉村振興告訴我們,只要路子找對,可以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古生村,看她如何選對路子,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古生村的概況1 古生村在哪?古生,寓意「放生」,一個2000多年的古村。
  •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2020-08-24 14:16:37   來源:六安新聞網
  • 鄉村振興,念好「真」經譜新篇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河南疃鎮緊扣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始終堅持「12345」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依靠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點、線、面結合一體化打造了十裡桃花—連珠村,黃桃小鎮—史莊村,櫻桃小鎮—高莊村,國家森林鄉村—張莊村等美麗鄉村。
  • 人民政協報 | 鄉村振興「河村模式」背後的法治力量
    北流市委常委兼新圩鎮黨委書記梁春鋒非常重視並積極推進河村鄉村振興項目。河村共騰退村莊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148畝,加上農村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等,共為河村鄉村振興項目籌集資金3500萬元。東雲公司之後再有什麼糾紛或是法律問題,都會打電話向李松諮詢。村民陳麗芬因房產繼承到過北流市公證處,一次就全部辦好了繼承之事,她們村組辦公證的村民不少,主要是繼承、承包合同等。李松律師駐村後,對他們村幫助很大,以前,鄰居有矛盾什麼的,要去鎮裡、市裡反映,花費很多精力和財力,現在有了駐村法律顧問,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會去找他諮詢,複雜疑難的事,李律師還會幫他們打官司。
  • 安徽南陵靄裡村:巧打生態旅遊牌 鄉村振興繪新卷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安徽南陵靄裡村:巧打生態旅遊牌 鄉村振興繪新卷中新網安徽蕪湖11月11日電 (記者 張強彭婧如 郎佳慧)11月10日,記者跟隨「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煙墩鎮靄裡村。
  • 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基層治理「4+」 催生鄉村振興新動能
    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通過串聯、融合、延伸等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以「基層治理+」(即基層治理+好班子、基層治理+好路子、基層治理+好村貌、基層治理+好村風)的基層治理工作新路徑,催生了鄉村振興新動能。(一)「基層治理+好班子」,有了人來「挑擔子」「基層治理+好班子」。
  • 一把手訪談丨安樂鎮:鄉村振興 裡坊復興 助力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
    全鎮設置疫情防控卡點49個,鎮村幹部24小時輪流值守,黨員、群眾志願者也參與其中,聯防聯控,眾志成城。同時,在「四包一」基礎上,延伸實施了「4+2」分包,共同對重點人員進行管控和「一對一」精細服務。快速推進項目落地。
  • 梅縣區:企業幫扶點子多 鄉村振興路子寬
    (吳騰江 攝)  ●本報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劉洪橋 曾健鋒 王雅  近年來,梅縣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市關於「萬企幫萬村」行動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紮實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組織動員企業、社會熱心人士與村莊自願結對,促進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 助力鄉村振興!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責任田」!
    盆形村黨總支書記姚賢貴接過話茬說,綠梅產業的發展,不僅為鄉村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還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收益分紅等模式,成了村民致富的「寶貝」,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目前,盆形村的綠梅產業越做越大,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帶富效應凸顯,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 快看,東至在全國出名了!
    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龍泉鎮、官港鎮、張溪鎮、勝利鎮、昭潭鎮、洋湖鎮、葛公鎮、泥溪鎮、木塔鄉、花園鄉、青山鄉都是我的家族成員。安徽·東至來東至,是一場旅行,更是一場遇見。張溪老街▂▂▂新天地購物中心是我的錢包,沒錢的我也很任性,購購購▼
  • 小河蟹「橫行」長興打造鄉村振興「洪橋模式」
    一路走來,統一管理、統一規格、統一品牌,讓洪橋鎮的河蟹品質過硬,名聲大噪,在讓洪橋鎮「中國河蟹之鄉」的金名片更加閃亮的同時,還打造了河蟹產業鄉村振興的「洪橋模式」。  在錢金元的蟹塘裡,三塊試驗基地跟其他的蟹塘有所不同,「分別在試驗『155』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模式、『863』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模式和長興河蟹生態養殖新技術模式。」錢金元指著蟹塘解釋道,「這三種養殖模式密度不同、品種不同,但都是對現有養殖模式的優化,試驗成功之後畝產值將達到1萬元以上。」目前,這三種模式正在試驗中,成功後將開始大面積推廣。
  • 東莞鄉村振興 「土專家」「田秀才」把科技導入田頭
    至2018年底,累計派出了107名特派員,服務指導群眾1457次,引進並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成果達到了64項,入駐企業、示範基地83個,初步形成了市、鎮街、示範基地三級科技特派員管理服務網絡。  ■記者手記  特派員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一座座工廠鋪展蔓延,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在東莞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農業用地減少,農民「洗腳上田」,在這裡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形成齊頭並進的態勢。  傳承千年的農業生產,粗放式的小農模式,越發不適應東莞的發展需求。
  • 村美民富產業旺 鄉村振興譜華章
    同時,立足「讓群眾有水喝、喝好水、水好喝」,全面推動城鄉一體化供水設施工程,大力實施場鎮「一戶一表」改造,完成21個鎮街24個供水廠整合。脫貧攻堅成色足,鄉村振興底色才新。目前,曾有「夾皮溝」之稱的坪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90人全部脫貧,告別「脫貧村」的稱號,正加快向「鄉村振興示範點」轉變。坪漆村的變化僅僅是銅梁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 首屆「中國'鄉村振興'高峰論壇暨鄉村振興塔元莊同福模式研討會...
    8月18日,由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會同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中國人力資源協會等單位舉辦的「首屆中國『鄉村振興』高峰論壇暨鄉村振興塔元莊同福模式研討會」在河北正定舉行,活動主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 讓軍人本色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蒙陰縣從退伍軍人中選配村黨組織書記,組建了一支信念堅定、作風優良的「兵支書」隊伍,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帶動村莊發展蝶變,為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樹立起榜樣,是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具體實踐,是新時代傳承弘揚「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的生動縮影。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在部隊,保家衛國;到地方,為民造福。」
  • 你不知道的鄉村旅遊六種模式?
    鄉村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是新時代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六條評選標準貫徹了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強化了「五個振興」的落實。
  •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楊開慧的故鄉開慧鎮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的新型公司化運作模式,不斷盤活鄉村閒置房屋、田地、勞動力和荒山、荒坡、水塘等存量資源,由慧潤公司提供整體裝修設計方案、大額配套資金,農民投入小額費用對房屋進行裝潢改造,鎮村負責土地流轉、停車坪、公共廁所等水電路訊基礎設施配套,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閒置民居改造為特色民宿,打造出了喻家洞、大明湖、新桃源、板倉國際露營基地四大特色民宿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