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重生,古生村啟示我們只要路子找到,你的村子也能鄉村振興!

2021-01-09 地道農旅

是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是要金山銀山還是要綠水青山?這就是魚和熊掌能否兼得的難題。雲南大理古生村的鄉村振興告訴我們,只要路子找對,可以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古生村,看她如何選對路子,實現鄉村振興的!

一、古生村的概況

1 古生村在哪?

古生,寓意「放生」,一個2000多年的古村。她是大理市灣橋鎮洱海之濱的一個千年白族村落,在大理古城北面、相距約15公裡,西靠大麗路,東臨洱海,總耕地面積1220畝,村裡有1746人。

2 古生村有什麼?

這是一個擁有神話傳說、名勝古蹟、山川美景、海濱田園、淳樸民族風情的千年白族村莊,這裡有書記留下的「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讚美和願望。

二、古生村的重生

古生村依託山水、人文、產業等,立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營造優美田園風光,共建生態宜居村莊,打造充滿魅力的詩和遠方。

1 規劃先行,明確發展定位

編制鄉村規劃藉助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2015年編制了期限為15年的《古生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編制管理辦法古生村還制定了《灣橋鎮古生村保護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保護範圍、保護措施等。

編示範村規劃古生村還委託設計部門編制了《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省級示範村規劃》。

明確發展方向村裡有古建築、古民居、古巷道、古樹木、古習俗、古技藝、古傳說等「七古」,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古生村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其關鍵就在於打好「古生牌」。

2 生態振興,改善人居環境

針對村裡長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2009年以來,古生村抓住了大理開展以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契機,對環境汙染進行整治,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控制生活汙染源 對家畜家禽實行圈養,減輕畜禽養殖汙染,為杜絕汙水直接入湖。

控制農業汙染源全面推廣使用精製有機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發揮洱海調節功能古生村積極恢復以龍王廟為重點的洱海溼地,建成龍王廟溼地公園和生態湖濱帶,有效促進了龍王廟湖灣近岸區域的水體交換。

3 組織振興,建立管理機制

在大力實施環保工程的同時,古生村也著力健全長效的環保機制。

落實責任一方面,建立了鎮、村、組、黨員(村民代表)、農戶五級洱海保護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和「門前四包(包衛生、綠化、秩序、水清)」責任制。

組建隊伍 另一方面,組建了垃圾收儲員洱海灘地管理員和河道管理員隊伍;建立覆蓋村河道、主幹道、灘地的定人定時、定點保潔制度。

村規民約 同時,還制定村規民約,禁止村民在田間地頭和溝渠亂扔亂倒垃圾。

4 文化振興,留住鄉愁文化

鄉愁是古生村的金字招牌,歷史文化資源是古生村的靈魂。為此,古生村大力進行古村風貌整治與保護。

對村內傳統古物進行分類保護採取修舊如舊的方式,重點保護福海寺等文物古蹟和大青樹。掛牌保護7戶白族民居古院落。

重視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古生村編制了村內重要節點景觀營造和文化內涵提升方案,加強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木雕、扎染、銀器等白族傳統工藝,在古生村更常見了。

開展民居建築風格整治工程為突出白族民居特色,古生村統一了青瓦、白牆、大墨畫的傳統建築樣式;嚴控新建築物選址、布局和建築風格;對所有在建建築進行全面清理,查處制止違規建房行為;拆除對文物古蹟保護有影響的建築。

5 產業振興,農業助力旅遊

「山海古生田園」,田是鄉愁的重要寄託,農業是鄉村的重要風景。長期以來,古生村人多地少,主要產業為水稻、烤菸、大蒜和常規蔬菜種植。

調整產業結構 為更好實現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古生村轉變了發展方式和生產業態,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大春種植生態水稻,小春種植油菜。

引入龍頭企業 實施土地流轉,引進雲南順豐公司、大禹節水生態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打造生態品牌為打造生態高效農業品牌,古生村全面推廣使用有機肥,推廣綠色防控。

認證三品一標開展有機食品認證、綠色食品基地認證,打造「古生牌」糧油企業品牌,1220畝農田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

開展技術培訓古生村紮實開展綠色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要求農戶嚴格按照綠色產品操作規程進行田間管理,並實現精製有機肥使用的全覆蓋。

拓展鄉村旅遊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古生村傾力打造新型鄉村旅遊模式。古生村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引進企業來打造集觀光農業、現代農業於一體的鄉村旅遊。

古生村通過以上的一系列措施,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濃鬱、鄉村旅遊潛力巨大的「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正逐步展現在人們眼前。

三、地道之見

了解完古生村,其是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一步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的。地道農旅地道君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

1 有規劃就有希望

沒規劃,鄉村就沒有方向,有了思路、有了目標,鄉村發展才有希望。

改變思想很多村裡人看不到鄉村振興策劃案的價值,不願意花錢,其實是沒有搞清楚其中的邏輯,你沒有頂層設計,沒有方向,政府不會給你資金補貼,企業也不願意冒險。所以需要轉變思想,規劃先行,分步實施。

制定規劃策劃、規劃是系統工程,如果村裡人沒有這個能力,可以邀請專業團隊對本村的資源進行詳細的梳理,專業人做專業事。

2 有環境就有底牌

有的基礎條件很差的村子,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第一場硬仗。

保住鄉味,留住鄉愁鄉村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實施民居建築風貌整治,文物古蹟修舊如舊,保住鄉味,留住鄉愁。

健全體制,改善人居建立完善的垃圾清運系統,收汙水、拆違建、修綠道,建立村規民約,健全監管機制,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3 有產業就有經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如果本村的產業基礎薄弱,可以引入農業企業合作發展。

村企合作通過村企合作,建立以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為紐帶,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為根本出發點讓鄉村良性發展。

做大做強 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相關焦點

  • 「唱」出來的幸福生活——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新華社杭州11月19日電 題:「唱」出來的幸福生活——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新華社記者袁震宇、魏董華「不管我們走得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歌聲悠揚地越過馬頭牆,飄蕩在一座江南古村的青石板路、阡陌街巷中。歌者是78歲的浙江省西南山區大陳村村民汪衍勤。
  • 美食+鄉創 看「風味蘆苞」的鄉村振興經
    實際上,腊味美食節只是蘆苞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三片聯動、百村共建」的總綱下,蘆苞以腊味美食節為契機,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助推、文化賦能的路徑,走出一條鄉村振興路上的「蘆苞樣板」。馮原說,這三者緊密相連、環環相扣,也是蘆苞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魚躍:「魚」文化賦能 鄉村振興有了新內涵 「我是蘆苞的,就中意食點魚乾。」麥姨說,魚乾是蘆苞人的文化記憶。從麥姨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魚」在蘆苞人心中的地位。
  • 打造文化IP,賦能鄉村振興!梅州梅縣區深挖鄉村文化底蘊,讓美麗鄉村...
    來這裡遊覽,人們便能詳細了解到梅縣知青的事跡。 桃溪村黨支部書記黃玲介紹,2018年,包括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絲寶集團董事長梁亮勝在內的20多名老知青回到50年前下鄉插隊的桃堯鎮。了解村子情況後,梁亮勝捐資1000萬元助力桃溪村美麗鄉村建設。
  • 三水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2021年元旦假期,三水區鄉村振興中部片區聯合黨委將以「產城高地·共譜新章」為主題舉辦元旦嘉年華活動,全面展現中部片區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成果。聯合舉辦秋色狂歡月、元旦嘉年華;立足定位活化古村落,盤活優勢資源;共同制定出臺中部片區鄉村振興扶持辦法,優化資源配置……近年來,樂平鎮、雲東海街道、蘆苞鎮成立中部片區聯合黨委,以黨建為引領強化聯動、深化協同,加強交通互聯、產業互融、文化共享,形成「1+1+1>3」的工作推力,奏響三水區鄉村振興中部示範片區協奏曲。
  • 小郭家村雖「小」,但她求「精」,照樣可鄉村振興!
    小郭家村和千千萬萬個鄉村一樣,無特色文化、無典型村貌、無支柱產業的「三無鄉村」。但她放大菊產業,打造菊品牌,擴展菊業態,走出了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對於小郭家村來說,產業方向如何確定?產業如何發展?產業和鄉村怎麼融合?小郭家村給出了不錯的答卷,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小郭家村,看她給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啟示?
  • 廈門千年古村,是怎樣由「空殼村」變成「美麗鄉村」的?
    「如果村子被拆了,我們那些在外打工的親人,過年該回哪兒呢?」在當地從事鐵件加工生意的陳俊雄,是最先覺醒並行動起來的十幾個當地年輕人之一。「無論如何,要保住村子!」「保住村子」,就是為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願望,一幫留守的年輕人和幾個心懷熱忱的臺灣同胞,在一座瀕臨拆遷的千年古村,開啟了一次復興家園的新探索,也為閩臺融合發展提供了鄉村樣本。
  • 裡沙塘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帶領群眾建設美麗鄉村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本報記者 葉媛媛 通訊員 張博  如今,一提起鄉村振興工作隊,定安縣龍門鎮裡沙塘村的村民都會笑著豎起大拇指,為何?  帶著疑問,12月22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走進裡沙塘村。一入村,只見這裡青山環繞,樹木蔥蘢,一條條平整寬闊的水泥村道,一路延伸到一棟棟小平房前,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 因《爸爸去哪兒》帶火的古村,被評選入圍北京最美鄉村,你來過嗎
    明清時期,村子裡出現了柳文航、柳增光等許多巨人,因此也被稱為「舉人村」。映秀村自然風景秀麗,文化遺產古蹟很多。古代民居的本來面貌保存得比較好,是中國北方明清時期鄉村民居建築的典範。這裡也是《爸爸去哪兒》外景。林志玲,你可以找到基米住過的蜘蛛房。如果你正好想去北京的映秀村,請查看下面遊客的親方和映秀村的小信息。
  • 文昌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村民...
    五月十二日,在文昌市文教鎮水吼村的邢家老宅前,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村民展開討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一棟「沉睡」了近百年的老宅,如何重煥生機?一座地處偏遠的古村,如何振興產業?5月12日傍晚,在文昌市文教鎮水吼村,69歲村民邢詒宏家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大家在邢家老宅前的椰林下,展開了熱烈討論。「水吼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家有目共睹,這裡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紅色文化資源,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把村子發展好,對不對?」水吼村黨支部書記邢詒靜信心滿滿。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因此,張欣頤和夥伴們在福建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被命名為「耕讀李家」。張欣頤說,臺灣地方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三明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她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我們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 在這裡看到中國鄉村振興的未來:評「齊魯樣板」「煙臺路徑」的啟示...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1月10日電(龔偉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山東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的重要戰略布局。&nbsp&nbsp&nbsp&nbsp針對這一「齊魯樣板」和「煙臺路徑」的啟示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研究員江宇在近來廣為流傳的長篇調研報告《我在煙臺,看到中國農村的未來》中寫到:「煙臺的道路就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未來!」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 鄉村振興看這裡——正定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研討會召開
    來自北京的三農領域專家學者,媒體代表,以及河北當地領導、就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進行了深入研討,大家認為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模式在鄉村振興中很有特點和創新,核心是圍繞城郊型經濟和市場需求,村企合作,發揮所長,產業支撐,建立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多方共贏,是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值得總結和借鑑的一種路子,也是鄉村振興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 當好「先飛鳥」 爭做「排頭兵」,玉林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前幾天,鹿書記來到我們村,誇了我們的鄉村建設,讓我們深受鼓舞。」楊繼勤憨憨地笑道,今後我們會更加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把家園打扮得更加美麗。在玉林廣闊農村,像楊繼勤這樣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農民越來越多。熱浪頻襲來,熱情更高漲。
  • (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張欣頤說,臺灣地方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三明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她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我們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這個「契合點」給臺灣鄉建鄉創青年築夢圓夢的機會,也有了張欣頤團隊的「臺灣經驗,大陸實踐」鄉村營造路徑。在張欣頤看來,描繪鄉村振興路線圖,要整合在地資源,挖掘特色文化,創造更大的價值。
  • 松陽縣四都鄉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朝火——古村復興的領路人
    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微薄,隨著青壯勞動力不斷流失,村子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如何讓村莊「復活」,鮑朝火陷入深思。「沒有新衣服,但要穿得乾淨整潔。」鮑朝火覺得,村裡雖然窮,但乾淨的環境,自己住著舒服,外人看著也舒服。拆豬欄、拆旱廁;出鄰村兩倍的工資僱請專職保潔員,如果村裡付不起,那就自己墊。
  • 梅縣區:企業幫扶點子多 鄉村振興路子寬
    (吳騰江 攝)  ●本報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劉洪橋 曾健鋒 王雅  近年來,梅縣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市關於「萬企幫萬村」行動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紮實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組織動員企業、社會熱心人士與村莊自願結對,促進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山南鎮:產權改革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山南鎮:產權改革賦能鄉村振興 2020-12-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莒縣庫山鄉聚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該村加強學習引導,轉變幹部群眾思想、黨群合力,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創建、基礎設施完善等工作,昔日聞名的「醜小鴨」浴火重生,出脫成全鄉最美的「小天鵝」。亂是枝子窮是根。劉國敏帶領黨支部「一班人」深入調研考察,學習先進單位經驗做法,積極強化村集體「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
  • 讓軍人本色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蒙陰縣從退伍軍人中選配村黨組織書記,組建了一支信念堅定、作風優良的「兵支書」隊伍,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帶動村莊發展蝶變,為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樹立起榜樣,是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具體實踐,是新時代傳承弘揚「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的生動縮影。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在部隊,保家衛國;到地方,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