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PayPal 教父彼得 · 蒂爾:從 0 到 1,普通人如何成為創業者?
2015 年,彼得 · 蒂爾(Peter Thiel)首次在華公開演講,數千人湧入國家會議中心,渴望一睹大師風採。
這位被譽為 「PayPal 幫教父 」 的企業家,曾於 1998 年創立了 PayPal,開啟網上支付先河,後又打造了多家異軍突起的公司,並投資過 Facebook 等知名企業。
這家公司在 「 幫派文化 」 的帶領下,走出了許多商業領袖:二號人物埃隆 · 馬斯克創立了特斯拉以及 SpaceX;執行副總裁雷德 · 霍夫曼創立職場社交媒體 LinkedIn;副總裁傑裡米 · 斯多普爾曼創立了美國最大的點評網站 Yelp;技術人員查德 · 赫利和陳士駿合夥創辦了 YouTube。「PayPal 幫 」 成員創立的企業中,有 7 家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
《從 0 到 1》是彼得 · 蒂爾最知名的著作。書中不僅有對於初創企業的理性建議,更有關於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獨特理解。創業和投資的豐富履歷加上高屋建瓴的思考,讓這本書被不少創業者奉為「 創業聖經 」。
在這本書中,創業者可以看到企業經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企業製造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可以實現批量複製;第二層,企業創造良好的組織基因,可以實現縱向傳承;第三層,企業創造某種社會基因或思想基因。
彼得 · 蒂爾所推崇的正是企業經營的第三層境界。在殘酷的商業世界中,初創公司要想成功,最好的方式不是參與激烈的競爭,而是開闢藍海,實現從 0 到 1 的創新。這不僅是商業世界競爭的砝碼,也是人類社會創造價值的途徑。
什麼是 「 從 0 到 1」
一般來看,社會進步會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水平進步,一種是垂直進步。
水平進步是 「 從 1 到 N」 的過程,指照搬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在彼得 · 蒂爾看來,全球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 「 從 1 到 N」 的過程,也就是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垂直進步則是 「 從 0 到 1」 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嘗試去做從未做過的事。與水平進步的全球化相對應,科技是垂直進步的典型代表,比如網際網路科技的誕生。
對於這兩種社會進步方式,大部分人認為世界的未來會由全球化決定,但彼得 · 蒂爾認為,科技才是實現創新的解藥。正是這些從 0 到 1 的過程,讓人們的社會和生活發生變化。
這一答案也呼應了彼得 · 蒂爾提出的 「 反主流問題 」 這一概念。他在面試別人的時候,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有哪些事情,你跟別人的看法不一樣?
20 世紀 90 年代,全球曾出現為期 18 個月的網際網路熱潮,納斯達克指數狂飆不止,大量企業陷入狂熱。但短暫的瘋狂過後危機爆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大幅下跌,無數公司倒閉。
在這次慘痛經歷後,人們得出了四個結論,這些結論至今還在主導商業思想:循序漸進、保持精簡和靈活性、在改進中競爭、專注於產品而不是營銷。
但彼得 · 蒂爾認為,這四條被大部分人奉為金科玉律的準則並不正確,相反,這些觀點的對立面可能更有價值:1。 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2。 壞計劃也好過沒有計劃;3。 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4。 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彼得 · 蒂爾提醒創業者:企業不要刻意與潮流相悖,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打造 「 壟斷型 」 企業
美國的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幾百萬乘客,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價值,但航空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只能從每位乘客身上賺到 37 美分。
這一現象在經濟學模型中被稱為「 完全競爭 」。從長遠來看,在 「 完全競爭 」 的狀態下,公司的產品由市場定價調節,沒有公司會獲得經濟利益。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種經濟模型是「 壟斷 」。壟斷公司擁有自己的市場,因此可以自由決定供給量和價格,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以谷歌為例,儘管創造的價值比航空公司少了很多,但盈利卻多得多。
在零和博弈的靜態社會中,壟斷的確是一件壞事。然而,我們正處於一個動態社會,支付寶、微信等巨頭的出現並不會搶奪已有的社會資源,相反,正是這些企業給予了消費者更多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
在作者看來,創業者要以成立一家壟斷企業為目標,只有達到壟斷的條件,才會有足夠的利潤空間,而利潤又會提供規劃長遠未來的資本,從而繼續研究投資研發和創新。
彼得 · 蒂爾提出了壟斷企業的四個特徵: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
與此同時,選擇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一個初創企業完美的目標市場應該是特定的一小群人,任何大的市場都是錯誤選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初創企業應當從佔領小市場入手。
一旦成功創造或主導了一個利基市場,就要逐步打入稍大的相關市場。最成功的公司會先在一個特定的利基市場佔據主導,然後拓展到相近市場,這種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拓展的方式已經在許多創業故事中得到驗證。
關於創新創業的七條建議
基於創業和投資的經驗教訓,彼得 · 蒂爾提出了創新創業過程中的七條建議。
第一,規劃優先於機遇。
面對 「 成功是靠運氣還是靠技能?」 這個問題,彼得 · 蒂爾的答案是,如果企業成功是靠運氣的話,那麼也就不存在賈伯斯、扎克伯格、馬斯克這些連續成功創業者了。
對於初創公司而言,規劃優先於機遇。企業的長期規劃是一種設計,任何偉大的企業家都首先是一位設計師。以蘋果為例,賈伯斯很早就意識到,只有對未來進行精確規劃才能改變世界。因此,蘋果公司多年執行明確的計劃,在計劃的指導下創造新產品。
第二,創業企業要清楚 「 冪次法則 」。
1906 年,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 · 帕累託發現,義大利 80% 的土地掌握在 20% 的人手裡。這一法則後來被稱為 「 帕累託法則 」,也叫 「 二八法則 」。
這一以少勝多的模型在社會中隨處可見,這種不平均分配現象在商業社會中被稱為 「 冪次法則 」。
以風險投資為例,不少投資家期待其投資回報呈正態分布,因此進行多種投資組合。但這種撒網式的投資布局往往會失敗,因為風險投資的回報並不遵循正態分布,而是遵循冪次法則,即一小部分公司會完勝其他所有公司。
因此,與其把精力分散在很多個領域,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而在此之前,創業者需要仔細想清楚,這件事情在未來是否會有價值。
第三,保持好奇,相信秘密的存在。
現代社會許多家喻戶曉的觀念,都曾以一種秘密的形式存在著,對秘密的好奇引發了社會的諸多創造。
一般來說,世界上的秘密可以分為兩種:關於自然界和關於人類。自然界的秘密需要探索物質世界的未知部分,人類的秘密則需要探索人類對自身認知的空白領域。
如今,在風險規避心態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放棄了探索秘密的欲望,滿足於一個恪守陳規的世界。但彼得 · 蒂爾認為,成功的企業正是建立於開放而未知的秘密之上。
Airbnb 找到了人與人在遊玩時的秘密,從而看到了網絡房屋租賃的需求;Uber 找到了人與人在出行時的秘密,從而創立了價值 10 億美元的租車公司。
可以說,人際關係結構是一種秘密,而這種秘密永遠存在。解開秘密的最佳方式,就是成立一家公司,以這個秘密為核心點,逐步將範圍擴大。
第四,重視公司基礎。
對於企業來說,合伙人、員工是事業的基礎,基礎沒有打好的企業是無法挽救的。
彼得 · 蒂爾指出,在選擇合伙人時,技術能力和才華互補固然重要,但創始人之間互相了解和默契合作的程度同樣重要。對於員工來說,相比於現金激勵,股票報酬更能讓人全力以赴。
第五,重視企業文化。
在管理 PayPal 時,彼得 · 蒂爾並不依靠福利待遇吸引人才,而是尋找對公司使命和團隊有熱情的員工,並保證每個人都在從事獨特的工作。這樣做的結果是,PayPal 成為一個緊密團結的組織,並孕育出了數位優秀企業家。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優秀的企業文化。與許多企業不同,彼得 · 蒂爾從不通過篩選簡歷僱傭最優秀的人來建立團隊,而是把 「 由衷地喜歡公司在做的事情 」 作為一個重要標準。他的用人秘訣就是:選擇合適的人比選擇最優秀的人更重要。
第六,重視銷售。
每一位企業經營人員都需要明白,「 可以自銷 」 的產品是不存在的。
無論產品如何優良,都需要通過銷售觸達廣大消費人群。在這個過程中,銷售也遵循 「 冪次法則 」。銷售策略並非越多越好,大雜燴式的銷售方法並不高明,反之,選擇一條有效的銷售渠道會更加有效。
第七,正視機器的作用。
由於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不少人對於機器發展帶來的失業問題憂心忡忡。但在彼得 · 蒂爾看來,計算機只是工具,而不是競爭對手。儘管計算機越來越強大,但它們並不能取代人類,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未來世界應該是人和機器的結合,把人的優勢和機器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世界。
從 0 到 1 的目標,是在世界上創造獨特的價值,其本質是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讓未來更加美好。
在這個人類共同的目標面前,無論是歷經風霜的大企業,還是突飛猛進的初創企業,都應把獨立思考視作行動的第一步,創新也因此而具備永恆的魅力。
(文章來源:創業邦)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