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確切的說第一個表情符號是出現在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以追溯到 1862 年,亞伯拉罕林肯的演講手稿。但若單純的就而今的數位化的表情符號而言,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應是 1982 年 9 月 19 日。那時,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Scott Fahlman 很隨意的用了一串字符 :-) 在論壇上留言,用來表示開玩笑的意思。不管表情符號到底是何時被發明的,它已成為現代通信裡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了。
我們的大腦處理表情符號的過程跟處理真實的臉部表情是不一樣的
現如今,表情符號的使用是如此普遍,行為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對人們是如何使用它大感興趣。有證據(科學記者 Roni Jacobson 調查並在博客發布)表明,女性比男性會更多的使用表情;頻繁的使用表情符號,能很快的讓關係熱絡起來;使用過多的 :-( 會給人不好的印象;同時,表情符號也因文化而有差異:例如美國人喜歡用 :-) 表示微笑,而日本人更喜歡使用 ^ _ ^。
神經科學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表情符號了。「表情符號已成為許多人互相交流的一部分了,」來自澳大利亞 Flinders 大學的心理學家 Owen Churches 如是說,「社會神經科學家們應該研究的正是當今人們交往的方式。」雖然處於起步階段,這類工作已經產生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我們的大腦對於表情符號的處理是逐漸適應的過程。
以日本 Tokyo Denki University 一個小的研究試驗為例。參與試驗的人員在腦成像設備的監控下,觀看代表快樂和悲傷的人臉圖片與表情符號,例如(^ _ ^)表示快樂,(T_T)表示悲傷。在這兩種情況下,試驗者的腦部在右側額下回均顯示活動有所增強,而這部分正是情緒加工區域。但只有當他們在看人臉圖片時,在右側梭狀回才有增強的活動,這是大腦主要的面孔識別區。該研究的領導者 Masahide Yuasa 在 2006 的研究報告中說道:「值得注意的是,表情符號傳達了人們的情緒,卻不是通過人們對面孔的認識來完成的。」
[陰影部分表示的活動區域(1)右側梭狀回(2)右側額下回(3)右側額中回(4)右側下頂葉。via Yuasa et al,CHI 2006]
在隨後的研究中,Yuasa 和公司讓試驗者閱讀帶有表情符號的句子,並同時採集他們的腦圖像。他們又一次在情緒區域裡發現到強烈的活動,但在面孔識別中心依舊一無所獲。這一次,他們在布羅卡區也發現了增強的大腦活動,這是涉及文本理解的區域。換句話說,就大腦而言,表情符號似乎同時橫跨了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
最近,由 Churches 領導的團隊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使用的是不同的方法。由電極連接到參與者的頭皮,讓 20 個參與試驗的人觀看真實的人臉和表情符號:西方風格的微笑 :-),和發愁 :-(。同時也讓他們用相反的模式觀看:例如,上下顛倒的人臉,和 (-: 這樣與平常相反的表情符號。
表情符號可以傳達情緒,而不需要通過面孔識別。
這當中的原因需要技術性的解釋,而不僅僅是測量腦圖像。因此 Churches 和公司測量了試驗者的腦電波的反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事件相關電位 ERPs。大腦對不同的事件產生不同的 ERPs。例如當看到人臉,170 毫秒後產生一個穩定的負 ERP——稱為 N170。而當看到倒置的面孔,N170 會獲得較大的振幅(如下圖)。
[看到倒置的面孔,N170 在人腦的左右半球的振幅均增加。via Churches et al (2014), Social Neuroscience]
簡單來說,研究者們想要知道的是表情符號,不管是正常的還是倒置的,是否會產生類似的 N170 效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常的表情符號確實能產生一個大的 N170 的信號,而倒置的表情符號產生的較小(如下圖)。這是研究人員 2014 年發布在 Social Neuroscience。他們懷疑,倒置的表情符號失去了象徵性的意義,僅僅是一系列鬆散的標點符號。
[倒置的表情符號,N170 與正常的表情符號相比波振幅降低。via Churches et al (2014), Social Neuroscience]
有這麼多的變數,從表情符號的類型到科學家們採用的方法,很難確定的說為什麼早期的研究表明,表情符號並沒有在人臉處理區域產生大腦活動,而在最近卻顯示有一些與臉部相關的活動。答案可能是因為表情符號在近幾年大量的被使用,導致人腦現在對表情符號的處理過程更像是在處理真正的臉部表情。正如 Churches 所指出的,我們的大腦在應對新環境時,「是令人驚訝的是動態的」。
「三十年前,當人們看到 :-) ,人腦裡的人臉識別區域並沒有被激活。但我們的世界在改變,我們人類自己也是。」
來源:fastcodesign.com
===============
有關拉片室
「拉片室」是國內知名的電影學術交流社團,通過movchat.com(莫猜網)匯聚了國內上萬名電影從業人員及愛好者。2008年以來,「拉片室」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廈門、青島等多座城市開展了數百場電影學術沙龍、觀影等交流活動。
在社交平臺上,通過新浪微博@拉片室、微信平臺movie_chat搭建一個線上交流、分享平臺,訂閱用戶包括導演、編劇、製片人、影視公司等從業人員及電影愛好者,現微博平臺粉絲1萬7,微信平臺訂閱用戶超過五萬。
自2013年開始「拉片室影視教育」正式起航,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坐鎮,2014年9月8日2014【拉片室】影視就業D17班再起航。
聯繫我們
夢瑤:183-0120-6534
QQ:544936140
微信:YOMICO1217
劉雨瑤:1869-4070-210
QQ:290422077
微信:liuyuyao210
網站:www.movchat.com
新浪微博:@拉片室
微信號:movie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