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雨後春筍?
就是你前一天在微信群中看到一個好友換了個卡通版的頭像,到第二天時,你發現群裡有超過三成的好友都變成卡通頭像了。
朋友告訴我,那是當下流行的玩法,臉萌。
哦。
因為不了解,所以沒敢多接話。
有一天,好友在微信上發我一張臉萌圖,說是妹妹為其設計的,問我怎麼樣。我仔細端詳了好一陣子,覺得有點像,又不太像……不好說。
我原以為臉萌是在某個軟體上導入一張自己的照片,然後軟體會就著你的相關特點再根據一定比例濃縮抽象而來的卡通圖像,難怪朋友答應給我做,可遲遲不見兌現,真是難為人家了。不過,與我而言,玩臉萌與半夜起來偷菜一樣,新鮮感早已不在了。
後來,才知道臉萌是在手機或電腦上使用相關軟體以選擇耳鼻、髮型、衣飾等部件的形式所組成的卡通形象。就使用者而言,要麼是依據對自己長相及愛好數十年的了解來精心設計、選擇,要麼是依著對理想中自己各部位隨性發揮與恣意組合。不論像不像,只要自己喜歡,就會覺得像,並且越看越像。
但,不論怎樣像,臉萌畢竟不是漫畫,不是誰一看都能一眼認出哪個是趙本山,哪個是劉德華,由象及人,是形象先行的。而臉萌更多時候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根據你的形象再到卡通圖片,並且要好好兒想才能咂摸出點像不像來,是意念先行的。
哪怕再像本人的臉萌,它本身只是個代表自己形象的符號,不具備傳情達意的功能。在觸屏的世界裡,要說傳情達意,除了文字,就非各種表情符號莫屬了。你看,這個是齜牙咧嘴的,碰著啥開心事了喲;那個是嬉拋媚眼的,這是對誰啊,這麼放肆,這可是群聊誒;還有那個,那個是怒不可遏的,憤怒的小鳥一般,嗬,還真冒出一團火來,誰敢得罪你啊……
於是,我們在微信中多看到這般表情符號混雜在零星的文字中。其實,這些表情符號已經扮演了文字的角色,並且比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來得更為形象,更能傳達彼時主人公的特定心情,甚至是洋溢在臉上的真切表情,真是到嘻笑怒罵皆文章的境地了。
這些表情,雖然只是些符號,但能起到文字無法達到的作用,並且可以穿越時空地付諸以動態。比如,你可以拿著錘子敲對方的頭,你可以扔一個炸彈在群裡,你也可以饋贈一坨便便給好友,……可在現實中你能這樣嗎?但這些符號能很好地傳達你的某種真實情緒,只是誇張了一點或者是極端了一些,不過這不要緊,這裡是個既真實又有點兒虛擬的世界,哪怕你動輒拋一個媚眼過去,對方不一定非要把你當成登徒子。
更有意思的是,就這些表情符號,有時還能起到標點符號的作用,準確說該是一個句號的作用——只是,我們很少如此使用句號。
兩個朋友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聊著,聊著,然後你不知道接下來該聊什麼了,於是,發一個表情符號過去,然後,就沒有接下來了。或者,朋友對你的某條朋友圈信息予以點讚或進行了評論,你既想呼應一下朋友對你的關注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於是,發一個表情過去,皆大歡喜。好一個句號的功效啊!
不過,有時候的表情符號,更像一個發語詞。想關心一下對方或有事找對方,卻不知對方是否方便,此時發一個表情符號過去,大有投石問路的感覺。不論對方發文字過來還是回敬一個表情符號,總之該恭喜你,你成功地聯繫到對方了。然後可以你一言我一語了。否則,還是該幹嘛幹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