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26年:盜墓者和戰國墓的守護人

2020-12-24 剝洋蔥people

收到盜墓的線索後,警方必須立即展開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李挺說,盜墓團夥在勘測到有古墓後,會第一時間和上線溝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轉手。這些盜墓賊和買家都是單線聯繫,很難追查。

被盜墓地附近。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報記者 曾金秋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吳興發

本文約5023閱讀約10

在湖北荊州,想要抓捕一名盜墓者並不容易。

這裡有19個全國文保單位,僅紀南文旅區,戰國時的楚國都城郢都,就有「楚紀南故城」、「郢城遺址」和「雞公山遺址」3個。

古墓帶來的巨大價值,使得這一片區成為盜墓分子經常光顧之地。

民警李挺所在的紀南派出所就被古墓環伺著。白天,他和同事們要處理村民們的大小警情:大貨車掉進田裡了、闖卡了……每天晚上8點,他便帶著輔警去村裡巡邏,嚴防盜墓者。巡邏通常在凌晨4點才結束。

2020年11月20日,當地警方追逃26年的「紀城一號墓」盜竊嫌疑人宋某被抓捕到案。這歸功多年來刑警反覆梳理案件信息和比對痕跡物證。現在,為巡邏和清查文物,警方配備了更專業的巡邏設備。

「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

11月30日晚上,李挺和同事又一次日常巡邏。警車低速穿行在古墓區,警燈關上,手電筒打開,李挺趴在車窗,掃視寂靜的田野。

這是李挺在湖北省荊州市紀南派出所當警察的第三年。他發現,盜墓者喜歡在半夜4點左右作案。他們不用手電筒,只借著月光或者天蒙蒙亮時的微光就能看清地面情況。盜墓分子喜歡使用探鏟,一直探到棺材板上方,看看有沒有五色土,「五色土就是古墓的標誌。」

在紀南,隨處可見墓地形狀的山包,有的甚至被埋在魚塘裡、水田裡。公開資料顯示,僅在雨臺山古墓群,目前已發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年代自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晚期。

雨臺山古墓群。受訪者供圖

2015年,考古專家從荊州郢城遺址南郊的戰國楚墓中清理出400餘枚竹簡,其中《詩經·邶風》《尚書·呂刑》均為首次在楚墓中出土發現。

「通過荊州的出土文物,不僅初步建立了楚國遺物的年代學序列,而且還進一步確證了當時楚國人口之眾多,都城之繁華。」考古學專家黃鳳春介紹。

豐富的墓葬也引來了盜墓者。「要想富,先挖墓,一夜成了萬元戶。」這是曾經在紀南鎮流行過的順口溜。

據《人民公安》雜誌記載,從1993年開始,當時的荊沙市掀起了一股盜墓狂潮,在一些文物犯罪團夥的煽動下,村民將盜墓作為發家致富的捷徑。根據湖北省公安廳提供的資料,僅在1994年,全省共被盜掘地下古墓葬137座。

「我們的警車剛從派出所裡出來,外面就有人跑去通風報信。」原荊州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周正春記得,專業的盜洞很隱蔽,團夥作案還會安排同夥在路口盯防警察。

他回憶,盜墓案發生後,僅靠現場勘查,基本不可能抓到人。「沒有監控,全靠走訪調查,一查就是一兩年。」而村民們怕惹麻煩,也很少主動提供線索。

退休警察周正春。新京報記者曾金秋攝

在當時,派出所的警察事務繁雜,難以騰出專門的精力應對文保,文保所只有兩到三人,巡查、放哨都要靠他們,24小時連軸轉,晚上更要聚精會神。

李挺說,大型盜墓團夥不僅有專用的洛陽鏟、探鏟,還備有炸藥、雷管,以及抽水泵、鼓風機。盜墓者僅從探釺與土壤接觸的聲音就能判斷,下面有沒有墓葬,還能判斷墓葬的規格、年份。分工也很明確,出資者稱「掌眼」,組織者稱「支鍋」,技術工稱「腿子」,幹苦力者稱「下苦」。

收到盜墓的線索後,警方必須立即展開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李挺說,盜墓團夥在勘測到有古墓後,會第一時間和上線溝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轉手。這些盜墓賊和買家都是單線聯繫,很難追查。

盜掘戰國墓

26年前,周正春參與偵破「紀城一號墓」盜竊案,最初,線索便是從被售賣的文物開始的。

1994年11月15日,武漢警方在武昌區昌慶飯店501房查獲了8件文物。倒賣者稱,他們是做古玩生意的商人,紙箱內文物都是從荊州民間收購的。

次日,警方將這批文物送到湖北省博物館鑑定,發現8件文物都出自戰國時期,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7件。

當時的湖北省博物館館長譚維四給省公安廳寫信,表示戰國墓被盜,事關重大,希望徹查。

1994年11月27日,武漢市公安局立案偵查此案,還曾到廣州展開布控,歷時3個多月。湖北省公安廳也組織了一批考古隊員,進行搶救性發掘。後來,此案被移交給了荊州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周正春所在警隊專門讓出了一輛警車。為調查此案花費了兩年時間。

當年,專案組成員在尋找被盜古墓時也頗費周折,最後是由嫌疑人指認的。「墓在水坑裡,發掘不了,我們就把水抽乾了。」周正春回憶。

退休考古研究員朱俊英曾於1996年參與了這次發掘。26年後,他仍記得,當時荊州下著小雨,泥地很滑。

退休考古研究員朱俊英。受訪者供圖

「時間緊,任務重。」墓坑外圍,警察拉起警戒線24小時輪崗,墓坑裡,考古隊員們穿著長筒膠鞋展開測繪、攝像和清理。為了加快進度,他們還請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掘土。

遺址附近的村民是國內考古隊伍重要支援力量。後來的判決書顯示,這些盜墓嫌疑人均為紀南鎮的村民。朱俊英推測,盜墓者或許就是在一次次參與發掘的過程中,掌握了考古知識,為日後的犯罪埋下伏筆。

「盜墓的多數是農民,親屬關係居多,有些還是父子。經他們手挖出的文物,倒賣價格可以很低,一般流向香港。」李挺來紀南派出所後,常聽前輩談起盜墓案。

朱俊英記得,「紀城一號墓」是一處帶有墓道的墓葬,意味著墓主人的身份顯赫。經過盜擾,原本成套配置的文物實際上已經被肢解,原葬位置、配備數量等信息損失嚴重。

嫌疑人在墓上挖了兩個豎井式盜洞,洞口直徑達1.25米-1.3米,墓坑的填土已經被盜洞擾亂,其中一個盜洞甚至打到了「槨室」,正中「頭廂」,選點準確,看起來不像新手。在墓坑中,專家們發現了盜墓者使用的提運工具——被繩子扎住的蛇皮袋。分析後,他們認為,盜墓者的活動空間被限定在「頭廂」、「左右廂」靠南處,而這正是墓葬集中的地方。

盜墓嫌犯挖掘的盜洞。受訪者供圖

經過盜擾,墓葬中的漆木博盤和木俑只剩下斷足,陶壺只有一件是完整的,其餘都是碎片。專家們在室內拼接著這些碎片,最後只得到了8件陶器,至少有5件無法復原。另外,墓中鎮墓獸的獸角、銅劍、銅車軎被盜走。在戰國時期,兩件車軎代表一輛車,被盜走就意味著無法復原墓葬的級別。

在古墓中,最重要的資料是竹簡,其次是絲織品、禮器。「竹簡記錄的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太重要了。」但朱俊英記得,在這起盜墓案中,竹簡已經找不到了。「我推測這是個王墓地,但這些都因材料缺失無法證實了。」在後來的鑑定意見中,這處墓葬被定為「邦墓地」,下葬時代為戰國中期,距今約2300多年,規模在楚墓系列裡屬於中型偏小,墓主身份系當時的「上士」。

截止到1996年6月25日,本案中有8名嫌疑人到案,剩下嫌疑人宋某、郭某和香港人賴某在逃。紀南文旅區公安分局民警介紹,9位村民盜掘了4座戰國楚墓,其中宋某參與盜墓2座,「紀城一號墓」只是其中一座。

判決書顯示,1994年10月的一天晚上,被告人劉某、向某、胡某、呂某、李某和吳某夥同另外3人,竄至荊州市荊州區棗林鋪鎮墓區。分別在牛屋前盜掘戰國楚墓一座,盜走文物8件,從臺某手中獲得6500元收益。臺某轉賣後,獲得76500元。經鑑定,這批文物有7件國家一級文物。文物被追回後,存於湖北省博物館。

1994年12月24日晚,他們在一處魚塘邊,盜走戰國文物3件,還踩壞了一個劍盒。

據此前歸案嫌疑人交代,主犯劉某把這批文物賣給了荊沙市多寶摩託車行「老闆」臺某,臺某又將文物賣給了香港人賴某。在嫌疑人企圖將文物偷運出境時,被查獲。宋某交代,他一共獲利700元。

案發後,這些古墓只有「紀城一號墓」被搶救性發掘,其他古墓則被回填。

判決書顯示,依照當時的《刑法》,這批盜墓人中,7人構成盜掘古墓葬罪,1人構成倒賣文物罪。主犯劉某、向某被判處死刑,胡某在上訴後被判處無期徒刑,餘下諸人分別被判處5年到15年不等有期徒刑。

追捕盜墓者

逃走的兩個嫌疑人一直是周正春的遺憾,他每年不定期上門給宋某的家屬做工作,介紹針對投案人員的政策。

後來,派出所屢次更改建制,追逃任務就落在了新警察身上。每個月,李挺和同事們都要在系統上更新追逃信息,也要不定期上門拜訪嫌疑人家屬。

民警李挺。受訪者供圖

他來自古都洛陽,對文物類案件有天然的好奇心。有次在文保案現場,他隨口說出了「五色土」這個詞,讓在場的文物局工作人員都感到詫異。

沒當警察時,他喜歡看《鬼吹燈》、《盜墓筆記》,聽說盜墓要用「黑驢蹄子」,還要在墳墓前祭祀,以免惡鬼纏身。三年工作下來,他對「摸金校尉」有了更實際的了解——盜墓賊反偵查能力強,也掌握很多考古知識,這些都為抓捕帶來了難度。「一般我們趕到現場就只有盜洞,還有他們剩下的礦泉水瓶子、衣服、菸頭和編織袋。」

這些年,李挺遇到過不少眼疾手快的盜墓者,剛看到人影,對方就跑了。有時候,警察踩到樹枝,對方一聽動靜也跑了。盜墓者有時會冒充挖樹的。「你白天看不到他,晚上就在那兒挖。」還有的時候,突然會有一輛挖掘機孤零零地停在墓區,「這種就很可疑。」

與巡邏相比,蹲守和抓捕更累也更危險。巡邏時,李挺有時會打開警燈,試圖「嚇走」盜墓者。但抓捕不同,由於盜墓賊踩點後不會立即開挖,民警需要在古墓旁蹲守幾天,甚至一兩個星期,「蚊子咬了都不敢撓。」

李挺總結,狗是反盜墓最好的工具,比任何先進設備都好用。有一次,派出所裡的警犬把嫌疑人咬住了。審訊時,嫌疑人承認,「我其實不怕你們警察,就怕狗。」後來每次抓盜墓,他都要帶上這隻警犬。

20多年來,被盜片區建制幾經變動,從起初的江陵縣,變成到荊州區,再到2017年成立的紀南文旅區。李挺研究過「紀城一號墓」原辦案民警在20多年前繪製的盜墓地形圖,試圖一一對照,發現完全對不上。「不是水田就是樹林,全都變了。」

在多次發布全國協查通報後,警方將目標鎖定在廣東省。經過布署,東莞市警方在虎門鎮將宋某控制住。「當時他出來吃早餐,正好在搞清查,就發現他沒有身份證,人臉識別也識別不出來。」警方將宋某帶回審訊,初審階段他就招認了盜墓的事。

「20多年前的細節,他還記得。」李挺說,宋某交代第一次盜墓是在一個牛棚旁邊,第二次是在魚塘旁邊。他還記得盜墓時天氣很冷。

嫌疑人宋某被帶回荊州。受訪者供圖

從人防,到「技」「物防」

1995年,「紀城一號墓」被盜案發生後,當時的荊沙市專門制定了《古墓葬保護管理實施方案》,下發到村組,並組織下鄉宣講《文物保護法》。

朱俊英介紹,在層層監管的態勢下,考古工作主要依靠兩個來源:一類是配合基建工程進行發掘,還有一類是作為科研項目主動發掘。而一些大型的墓葬則不被允許發掘,比如多處楚王墓。

但盜墓仍然猖獗。朱俊英記得,在考古隊搶救宋某涉案墓葬期間,仍有盜墓者在周圍掘地。

他認為,文物級別與墓葬級別不掛鈎,使得一些重要文物得不到保護,「有些墓地可能級別不高,但文物會有重大發現。」在「紀城一號墓」被盜案中,被盜楚墓只是一個縣級保護單位,但其內部文物有7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黃鳳春認為,雖然國保單位有政府的資金支持,防盜很成功,但很多墓地還未被納入文保單位,其保護力度還是很不夠。他建議,對於已經調查發現並已確定為墓地或遺址的,地方文保單位應配備專門的安保人員,同時給予資金支持。

據紀南文旅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護文物,每年區財政劃撥給文物密集區的文保經費有149.8萬元。他們還在村鎮組建了多支文物巡邏隊,24小時巡邏。對於施工建設,也會不定期抽查。另外,紀南文旅區文物局還在雨臺山等重要墓區設立了安防監控系統、攝像頭、雷達報警裝置。

現在,派出所為巡邏民警配備了熱成像儀,「晚上拿在手上,很快就能看清對方是不是在挖土。」但抓捕還是有難度,李挺介紹,這些盜墓者對鎮上地形熟悉,民警一出動,他們很快能得到消息。

巡邏時,李挺會採用不同方式,避免流於形式。有時他低速穿行,小心捕捉「盜墓者」的痕跡,如果幾圈下來沒發現有效線索,他會把警燈打開,高聲鳴笛。「哪怕把他們嚇走,也能減少損失。」

他還經常與所裡的前輩聊天,試圖給盜墓者「畫像」。比如,盜墓團夥多是親戚關係,且以直系親屬為主,甚至是父與子共同作案。有的盜墓者還懂易經,知道哪些方位容易有古墓。他還發現,盜墓者怕鬼神,會在墓坑裡撒綠豆等五穀雜糧。「以前只是聽說洛陽那邊盜墓會撒糧食祭祀,有次我們趕到現場居然也看到了。」

「王公貴族的墓埋得很深,需要炸藥才能打開,我們就配了感應裝置,一旦發現就報警。」民警吳昀東介紹,他們還打算再配備無人機進行夜航。他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防止盜墓只能靠人防,現在「技防」、「物防」都跟上了。

洋蔥話題

聊聊你看過的盜墓題材作品吧。

相關焦點

  • 這位盜墓者號稱「土行孫」,擅長用探杆找墓,盜出銅鼎才賣兩萬四
    第一次是在2015年6月。一天晚上,杜團結參與王前進領頭盜墓活動,同夥還有柴某、焦某、劉某和另有一個外號「紅娃」的人。他們來到 芮城縣 政府駐地所在的古魏鎮,在令花村胡村南溝地盜墓。此地離以壁畫出名的 永樂宮 不遠,附近有一處戰國古墓葬群,於2010年6月20日,被公布為芮城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專家挖掘戰國墓,竟發現穿越者留下的寶物,科學無法解釋
    戰國水晶杯戰國時期距今已經兩千多年,當時還沒有玻璃和水晶成熟的生產技術,於是,當專家們看這這件如玻璃般透明的水晶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像現代科技所做的玻璃杯!經過專家的考察,已經初步確定洞口下的這個墓葬是戰國晚期時的墓葬。之後,考古人員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座戰國的大墓。
  • 這位盜墓者號稱「土行孫」,擅長用探杆找墓,盜出銅鼎才賣2萬4
    杜團結是盜墓老手,但公開的盜墓事件中,他只參與過兩次,且是「友情出場」,至於他到底盜了幾次墓,只有他自己知道。有意思的是,兩次從墓中盜出的東西,杜團結都看走了眼!第一次是在2015年6月。一天晚上,杜團結參與王前進領頭盜墓活動,同夥還有柴某、焦某、劉某和另有一個外號「紅娃」的人。他們來到芮城縣政府駐地所在的古魏鎮,在令花村胡村南溝地盜墓。
  • 「鬼吹燈」之謎——盜墓者、鬼魂與燈的約定
    隨著網絡小說《鬼吹燈》的風行,這一特有的名詞成為盜墓文化和網絡時尚的通行標誌。漆黑幽寂的夜晚,沉睡千年的古墓,驚慷詭異的鬼吹燈....那麼 「鬼吹燈」究竟是小說家的杜撰,還是真實盜墓中的一種現象呢?它是來自盜墓者內心的恐懼,還是另有蹊蹺?
  • 這事傳了十多年,山西盜墓者中「墓毒」三死一活,每條命賠10萬
    據我所知道,每年都有盜墓者在盜墓活動中喪生,多的一年有幾十個。盜墓者多說是遇到了「墓毒」,到下面很快頭昏,喘不出氣來,想往上爬根本就沒有力氣。陝西盜墓者出事救援現場其實,所謂「墓毒」是盜墓圈的說法,真正的致死原因應該是缺氧窒息。遇到這種情況,沒有裝置下去救人的話,救人者也上不來的。
  • 史上著名的摸金校尉,看看誰上榜,最後這位率40萬人挖墓竟挖偏了
    「國內冢藏,一皆發掘」,且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被盜掘的有名古墓還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盜墓多了也害怕,在掘開且渠墓時,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被嚇得半死,他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重新封好。
  • 諸葛亮墓在哪裡?揭密諸葛亮的墓為何千年無人敢盜的真相?
    我們之前知道了劉備墓、關羽墓,那麼諸葛亮墓在哪裡呢?據說在諸葛亮墓有著一個謎團,那就是千百年無人敢盜,連盜墓者都不敢碰諸葛亮的陵墓,這究竟是為什麼?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即武侯墓,位於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公元234年六出祁山,病死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現存墓上建築多為明清兩代建造,唯有四周古樹自古相伴。
  • 大同北魏墓被盜嚴重,但墓中有樣「詭異」的寶貝卻揭示墓主身份
    從2005年起,考古人員對大同的北魏墓葬陸續開展考古挖掘。其中有一座墓葬被盜掘嚴重,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任何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可是,考古人員卻還是從盜墓者遺留下來的「寶貝」,找到了揭示墓主人身份的線索。那麼,這件被盜墓者遺忘的「詭異」的寶貝,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它又如何提示墓主人的身份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盜墓者挖空了墓穴,卻留下了這隻著名的白玉杯,這是為什麼?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而盜墓者自然不講這些,他們只拿東西走人,也不管墓中被破壞成什麼樣子,考古學家的作用就是對這些被破壞的墓穴進行搶救性挖掘,因為在很早以前,我國就已經禁止主動去開墓考古了,他們所挖掘的墓室一般是村民施工時無意中發現的,包括我們所知道的一些著名的文物也是偶然間發現的。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白玉杯」大家都知道,它就是在建造工廠的過程中挖地基的時候被偶然發現的。
  • 淮南:古墓驚現盜洞 盜墓者獲刑1年並處罰金5000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法院網1月7日消息:近日,壽縣法院宣判了一起盜掘古墓葬案件,幾名罪犯合夥盜掘一座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墓葬,其中一當地的村民陳某因為盜墓者提供幫助,獲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五千元。
  • 最「傻」盜墓賊,盜了個大墓,國寶一件都沒拿
    1992年,一夥盜墓賊打開了耶律羽之墓的大門。耶律羽之(890年-941年),乳名兀裡,字寅底哂。契丹迭剌部人。遼朝宗室,大臣,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堂兄弟。1992年,此墓被盜墓者盯上。本來墓門前有兩扇一人多高的石門,可惜一扇石門已被拆下,並成為盜墓者出入墓室的「梯子」,上面的色彩已被踩得無一點痕跡。另一扇完好無損的墓室石門上有彩繪的門神,如真人般大小,披甲執劍,怒目虯髯,威武驃悍。
  • 曹操墓地原來在這裡,墓裡的一個文物價值連城,墓裡女人又是誰?
    曹操墓針對媒體「文學界或者說史學界,特別是史學界很多年一直在找曹操墓,如何確認這個曹操墓是真」的問題,劉慶柱說這次的主要依據有幾點:第一,是這個墓的位置,安陽縣北邊是鄴城,是曹操的王都。再過10年,卞皇后死時50多歲,就和現在鑑定的結果一致。另外一個年齡小的女性,是丫鬟還是妾還不清楚。」「曹操七十二疑冢」是後人演繹針對「曹操七十二疑冢」問題,劉慶柱說,「我想曹操疑冢是後來人想像、演繹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盜他的墓,所以要搞個『七十二疑冢』。」倪方六說,「七十二疑冢」僅僅是民間傳說,是宋年文人在筆記中寫出來的。
  • 《夜盜珍妃墓》慎入!今天我給你們推薦一部三十年前的恐怖片
    而提到這股盜墓題材風潮的興起,很多人都覺得,最早也應該是在2006年,《鬼吹燈》開始在天涯上連載的時候吧。可其實,早在1989年,就已經有了正宗的盜墓片。紀實一般的偷盜過程、驚險的靈異情節、不加遮擋修飾的大尺度畫面。現在看來,才算是真正的重口刺激。
  • 1977年出土的戰國墓,揭開古代避暑神器,原來古人幾千年前就喝冰鎮...
    1977年出土的戰國墓,揭開古代避暑神器,原來古人幾千年前就喝冰鎮美酒 文/無計讀史 炎炎夏日,似火驕陽,人人都說酷暑難耐,現代人自然是不怕熱,不怕夏天的高溫的,因為我們已經有相當成熟的避暑設備如空調、風扇等,然而在中國古代,在完全沒有現代技術的支撐下,極具智慧的古代人民會想出怎樣的奇招避暑呢
  • 專家和盜墓者誰更勝一籌?專家遇上考古難題,盜墓師一來迎刃而解
    專家和盜墓者誰更勝一籌?專家遇上考古難題,盜墓師一來迎刃而解隨著近一段時間古墓探險類題材的興起,各種靈異小說作者都瞄上了這一主題。於是乎,各種古墓探險小說便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甚至在影視劇中也多有涉及。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專家和盜墓賊的對比,二者誰更勝一籌?1933年壽縣朱家集李三古堆大墓出土,作為本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楚文化研究的開端。可是在挖掘時,考古專家卻遇上了難題,時值軍閥混戰,負責挖掘此墓的是李品仙的軍閥。
  • 《夜盜珍妃墓》80年代的盜墓恐怖懸疑片,尺度還挺大!
    盜墓者一號鄂世臣,不舍酒店的風情老闆娘。這個一臉苦瓜相的盜墓者二號,依依惜別新婚不久的美媳婦。盜墓者三號不太正經,迷戀的是一個美豔勢力的風塵女。因為太窮,總是被她嘲笑。告別了溫柔鄉,盜墓兄弟團正式開啟了生死大冒險:盜墓的也不止他們一夥,還有好幾隊人馬。
  • 2000年寶劍出鞘瞬間,我被這寒光閃到了!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這把寶劍是從河南信陽市陽城址18號戰國大墓中出土的。半個月前,@河南考古 就持續在微博預告開館過程,讓不少考古迷翹首以盼。寶劍一出,誰與爭鋒。海昏侯、三星堆等老牌考古博主,也聞風前來圍觀。
  • 海昏侯的墓是怎麼被發現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海昏侯墓是漢武帝孫子、漢廢帝劉賀的墓葬,它是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 2011年的南昌某古玩市場上,有一人來賣貨,但是當搞古董生意的店家看到此人手上的貨時,都紛紛搖頭,表示不敢收
  • ...是不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古埃及盜墓者的猖獗?還有怎麼樣才能活...
    首先說說盜墓者是不是被詛咒嚇破了膽。看起來真的沒有,即便是王陵他們都敢翻騰。何以見得呢?這就要看兩個著名的紙草,Amherst紙草和Abbott紙草。這兩個紙草實際上記載了一件事兒:盜墓。這件事兒發生在拉美西斯九世,那會兒的埃及已經不是輝煌的大帝國,而是一個危機深重的地方。經濟上的不景氣讓一些個人走上了盜墓皇室陵寢之路。
  • 大牌駕到,《銀之守墓人》聲優福山潤、齊藤佑圭專訪!
    根據零盟工作室原創、連載於騰訊動漫的超人氣國產漫畫進行改編的《銀之守墓人》日語版第二季,將於2018年1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