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期是本人視角解說英國戰列巡洋艦的第4期了。前面把皇家海軍的戰巡分批次說了一遍,最後就剩下「海軍上將級」,該級別就只建造了一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胡德號」,這艘軍艦是爭議最大的一艘軍艦,網上對這艘軍艦的介紹也比較多、也較為全面,所以今天還是以個人視角為大家來解讀這款戰艦,同時也是英系戰巡的最後一期,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其實在遊戲中我英系戰巡的科技線還沒升級到7級的「胡德號」,所以也沒有實際體驗過這艘戰艦在遊戲中的感受,雖然沒有親自把玩過這艘戰艦,但是在遊戲中我卻沒少打這艘戰艦。此前《海戰世界》沒轉伺服器之前德系戰列艦我已經爬到了8級的「俾斯麥號」,在遊戲分房時沒少遇見「胡德號」,也有不少機會和「胡德號」進行線性對炮。給我的感覺其實和前面的戰巡是一樣的,那就是脆,不知道是遊戲機制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打戰列艦的時候經常不穿,但是打「胡德號」的時候感覺非常容易打穿。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意識問題,每次開「俾斯麥號」的時候看見「胡德號」總喜歡先打它,除了歷史原因外,就是因為戰巡比較好擊沉。別人可能要打上3~4輪,而「胡德號」只要2~3輪就可以收掉。當然在遊戲中「俾斯麥」也有被「胡德」擊沉的時候。
海軍上將級唯一的獨苗,卻為名所累
「胡德號」作為海軍上將級的首艦,該級艦預計建造6艘,首艦於1916年5月31日,也就是日德蘭海戰爆發當天開工建造,2、3號艦也後續在其他船廠開工建造,但是隨著日德蘭海戰中英國一下就沉沒的了3艘戰巡,所以還躺在船臺上的「胡德號」被緊急叫停,由於在戰鬥中表現出防禦問題海軍要求重新修改設計。不過到了1917年,英國海軍決定要裁撤海軍上將級的後3艘,後來更是連2、3號艦也不要,只有完工度較高的首艦「胡德號」繼續建造。那為啥英國人要放棄呢?戰巡防護太差,戰場生存能力低?造價太高英國沒錢了?以上的猜測都不對。
胡德號的側面照,可見其外形非常修長,這樣看倒是有股長門級戰列艦的味道
其實英國之所以要建造威力更大的海軍上將級戰列巡洋艦,主要就為了和德國海軍玩軍備競賽,「你要有的我也要有,而且我的數量要比你多,質量比你的好」,本著這種要比你好的原則,英國無論是戰列艦還是戰巡數量都比德國多,德國的戰艦裝280口徑艦炮的時候我裝305口徑的,你裝305口徑的我就裝343口徑。英國在海軍軍備競賽當中充分的展現了什麼叫「有錢任性」,而英國人之所以要建造海軍上將級,就是因為在1914年情報部門說德國將建造噸位更大、裝備350口徑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所以本著要比你好,口徑、噸位比你大的原則,英國就拿當時自己手中最好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作為戰巡的設計模板,以此開發出了海軍上將級戰巡。到1917年之所以裁撤海軍上將級,就是因為德國停止建造了馬肯森級。
胡德號的正面照,在建成之初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主力戰艦
既然德國已經停止建造,那針對德國海軍而建造的海軍上將級也就沒有多大的建造意義了,所以失去對手的海軍上將級也就被叫停了,而「胡德號」因此成為海軍上將的獨苗。按理來說作為皇家海軍最新的戰艦值得大家銘記無可厚非,但是這艘戰艦為何能讓後世諸多吃瓜軍迷所銘記,「胡德號」幾乎淪為薄皮大餡的代名詞,就是因為它在二戰的海戰當中,在少有的幾次戰列艦對轟的過程中,是唯一一個因為被擊中彈藥庫殉爆沉沒的軍艦,而一戰時期的沉沒的英式戰巡都是死在同樣的招數下。而作為戰巡,其防護能力一直遭到人們的質疑,所以「胡德」這麼一出更加加深了人們對戰巡的可靠性的質疑。
臨時抱佛腳的胡德號戰巡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胡德號」的防護和前面所說的英國第二批戰巡的防護是差不多的,一開始設計的主裝甲厚度也是只有203毫米,原設計方案標準排水量只有3.6萬噸。而日德蘭海戰之後被緊急叫停,設計師們接到了增加防護設計的通知,從6月初到8月末,經過兩個月的修改,將原先的主裝甲厚度提升到305毫米,對炮塔、彈藥庫、輪機艙、鍋爐等重要位置的裝甲加厚,裝甲的總噸位由設計之初的10100噸多增加了5100噸,標準排水量也從原先的3.6萬噸飆升到41125噸。不過由於是後面進行修補改進的,所以算是在修補bug,這樣就會有個問題,那就是發現的問題可以修補,但是沒被發現的怎麼辦呢?那就只有在實戰中去發現了。
大型戰艦的大口徑艦炮的揚彈系統
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沉沒的3艘戰巡有2艘是因為在使用揚彈系統時沒有按照規定關閉炮塔與彈藥庫之間的防火門沉沒的。所以「胡德號」在炮塔內部的揚彈通道內安裝了新型的重型液壓防火門,這玩意只有在提取炮彈和發射藥的升降桶向上供彈時才會打開,其他供彈時間都是關閉的。雖然這樣使得它的射速有所下降,但是起碼保證了彈藥庫的安全。其實總體來看,「胡德號」的防護已經不輸其他戰列艦了,但也正如前面說的,這並不是按照戰列艦的標準去建造的,而是後期用戰巡的軀體,按照戰戰列艦的標準進行bug修改,發現的修改就可以修改,如果沒有被發現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成為阿喀琉斯之踵,而「胡德」後面就是死在這樣的細節上。
胡德號被擊中的示意圖,不過並不是直接命中主彈藥庫的
雖然在後面對於彈藥庫之間的裝甲進行了加厚,水平裝甲由多層45~55毫米厚的裝甲組成,主甲板與彈藥庫也有著76毫米厚的裝甲保護,但是彈藥庫之間的垂直隔離鋼板也是只有25毫米。經過多層水平裝甲的疊加,前主炮彈藥庫的裝甲的疊加厚度達到了165毫米,後主炮的疊加裝甲厚度達178毫米。這數據看起來還是不錯的,至少當時的戰列艦水平裝甲防護差不多也是這水平。但是輪機艙與彈藥艙之間的垂直防護隔板只有25毫米,副炮彈藥庫和主炮彈藥庫的垂直防護隔板只有32毫米,這就為後來的殉爆埋下隱患。在1919年皇家海軍就進行模擬設計,發現自己裝備的MK-I型15英寸炮彈是能擊穿178毫米的中間裝甲帶和主裝甲帶下的51毫米傾斜裝甲。為此設計部隊曾建議再繼續在主炮彈藥艙上再增加152毫米厚的裝甲。但是這時候噸位已經嚴重超標,如果再增加的話就得削弱其他方面的防護屬性,最後也就不了了之,沒想到就是這裡成為了「胡德號」的命門。
俾斯麥的380艦炮對胡德的穿甲示意圖
具備與同級別戰列艦的強大火力
在火力配置上講,「胡德號」可一點都不含糊,和當時英國最強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一樣,裝備了8門MK-I型42倍徑的15英寸艦炮,布置方式和伊莉莎白女王級、復仇級戰列艦一樣,都是前後2座雙聯裝。在日德蘭海戰中,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英國戰巡被痛打的時候上來支援,用強勁的15英寸艦炮對德艦進行毀傷的轟擊。而且在二戰時期伊莉莎白女王級也同樣有著出彩的表現,雖然到二戰後這款艦炮已經是同口徑中最落後的一款,但史上戰列艦動對動24公裡最遠命中紀錄就是「厭戰」上裝備的MK-1型15英寸艦炮打出來的。這款雙聯裝艦炮全重880噸,分別使用871公斤的高爆榴彈和879公斤的穿甲彈,每門炮各帶100發炮彈,高爆彈和穿甲彈的攜帶比例為1:4。由於大西洋海況不佳,所以其最大仰角和「俾斯麥號」一樣都是30°,不過由於炮管倍徑不同,德國「俾斯麥號」52倍徑的長管炮最大射程33.6公裡,而「胡德號」的42倍徑卻只有27.6公裡。
英德兩家之所以將主炮的最大仰角設定在30°,其實是因為大西洋的海況相對太平洋比較惡劣,不僅波濤洶湧、風高浪急,而且還經常起霧,作戰環境基本都是在20公裡內,所以主炮的仰角設定都是在20°,但考慮到海浪對艦艇的橫搖對軍艦艦艇產生的角度偏差,就預留出10°出來作為修正使用。而英制MK-1型15英寸艦炮在20°仰角時最大射程為21.7公裡,據說英國在二戰對部分15英寸艦炮進行升級,或者為提高射程就直接使用強裝藥進行射擊,這樣可以在20°仰角的時候將炮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26.4公裡,不過並沒有使用強裝藥射擊的記載,畢竟嗑藥可是會大幅度縮減炮管的使用壽命,在大西洋戰場上海沒有哪個對手能讓皇家海軍使用強裝藥來對付。
皇家海軍中的飛毛腿
「胡德號」是皇家海軍噸位超過4萬噸主力戰艦中跑的最快的,標準航速為31節,在試航的時候更是跑到了32.07節,在全部主力戰艦中是跑第二名,第一名是滿載排水量3.7萬噸的聲望級(32.58節)。不過和聲望級不同的是,「胡德號」使用了新型鍋爐,有以前的三脹式水管鍋爐換成了亞羅小管鍋爐。這種鍋爐的不僅體積、重量小,而且動力輸出不降反升,全艦隻用了24臺鍋爐,輸出總功率高達14.4萬馬力,單臺輸出功率6000馬力。而聲望級用了42臺鍋爐,總輸出功率也才12.6萬馬力,單臺輸出功率為3000馬力。所以從數據上來看輸出功率直接翻倍。這樣澎湃的動力讓這艘滿載4.8萬多噸的軍艦也能跑到32節的航速,在同級戰列艦中已經是屬於前列了。
結語
其實感覺「胡德號」在歷史上就是被名聲所累,而且本身運氣也不好,海戰遠距離炮擊中基本就是靠運氣,都說「打得準不如接的好」,這「胡德」就是那個不走運的傢伙。英國在日德蘭海戰後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但最後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是為名所累啊。